第2章 站对风口,躺着也能把钱赚了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
——胡雪岩
无论什么行业,总存在着赚钱与赔钱的现象。想赚钱,就一定要会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把握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气魄,主动出击,占领先机,如此才能赢得生意场上最大的利益。能够做到这些,就叫做站对风口,跟对趋势,懂得经营“势”。
站对风口,是为了四两拨千斤地借势;借势的目的是获得厚利。站对风口,顺势而为,轻轻松松就能日进斗金,甚至睡大觉的时候,财富依然如“猪笼入水”般滚滚而来,“流入”你的银行账户。
胡雪岩是一个很懂得如何站对风口很善于借势的生意人,所以他总是能够获得巨大的回报。站对风口,就能看清风向。风向就是趋势的方向,看准风向就能把握趋势,轻松借势。借好势,就财源滚滚。胡雪岩曾指出,“势”“利”不分家,有势就有利,势之所至,人、财、物等各方面都唯有势之人马首是瞻。
纵观胡雪岩的整个经商生涯,我们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懂怎样站对风口、借势得利的生意高手。他不但善于借官府的势,善于借富商的势,善于借江湖朋友的势,善于借人才们的势,甚至还善于借洋人的势。难怪胡雪岩会成为“晚清首富”、“红顶商人”。
1、看清风向,借得东风好行船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然而,时势只是英雄出世的前提和环境。换言之,它只是为英雄的出世提供了可能性;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是因为英雄可以驾驭时势,顺势而为,取势成事,做势得利。
要成为一代首富,与要成为一代英雄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晚清首富、红顶商人,胡雪岩能够成功,靠的正是在时势要造英雄的时候,主动地牢牢驾驭住了时势。
在探讨胡雪岩为什么能成功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胡雪岩所处的时代,确实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个前提环境与发迹基础。
胡雪岩生于1823年,卒于1885年,前后经历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这四个皇帝当政的朝代。这段时期,正好是华夏大地处于一个新旧更替、纷繁复杂、跌荡不堪的大动乱、大变革时代。
首先,因为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满清朝廷国库极度空虚。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满清王朝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悲风骤至,日之将夕”的封建社会末期,与经过资产阶级和工业大革命国力迅速强盛的欧美国家相比,那时候的中国是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
胡雪岩18岁那年,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来自遥远的欧洲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军队,打败了装备落后的曾经的“天朝上邦”的军队八旗军与绿营兵。很快,1842年,英国人便以胜利者的姿态强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在此后的十年里,本来就遭受封建主义统治压迫的老百姓,又加上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双重的压迫使得老百姓们的生活不断恶化,人们纷纷铤而走险。仅《清实录》道光、咸丰两朝记载,在1842年至1852年期间,全国的武装起义就有92起。
中国的内战,使得欧美列强又有了可乘之机。于是,这帮强盗趁火打劫,先后迫使满清政府又签订了两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战争赔款本就已经让满清政府不堪重负。然而祸不单行,这个时期偏偏全国各地还旱涝、饥荒、蝗虫、瘟疫等自然灾害盛行,加上国内内战军费的剧增和大小官员的贪污成风,更导致了满清政府财政状况的极端恶化。
国库虚空,必使一个国家的百业受困。19世纪中、下叶的中国,洋务运动方兴未艾,筹办固防的举措不断呈献到朝廷。伴随之的便是常常向朝廷奏请拨款。然而,满清政府的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一个政权都需要物质基础作为统治基础,晚清政府这个时候的财政危机,却为拥有殷实资产的中国商人介入时政提供了非常利好的客观条件。
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如浪潮般澎湃东来,也冲击着中国封建传统的农本商末的堤坝,并为经商之人施展他们的抱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晚清时代的上述状况,为胡雪岩的出人头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发展平台,为他将来能够一飞冲天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风口。
当然,有了这样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胡雪岩就能获得成功。要想做“风口上的猪”,欲成为巨变大时代的大赢家,胡雪岩还需要具备抓住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机会的能力,如此才能把握好时局的变化,借助时势来促成自己的大事,成就自己的梦想。
幸而,胡雪岩恰好拥有“站对风口、善于借势”的能力。当他站在正确的位置,借风起航,借势而为后,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终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还身披黄马卦,头顶二品冠。
借得东风好行船。人一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看清当下的大势,看清时势的发展方向,知道“风”从哪里来,“吹”往哪里去,才能事半功倍地达成自己的目标,让自己那艘追求梦想的船更快地抵达的彼岸。
2、顺势而为,财富就“得来全不费功夫”
胡雪岩有一项与众不同的长处,那就是他对“势”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很懂得“风往哪儿吹”。无论是时势、官势、商势,他总是用他“灵敏的鼻子”迅速地嗅出来。所以,他对时局与商机总能抢先一步地去了解和把握。也正因如此,他往往能比别人先想出应对的策略与措施。
胡雪岩知道,“势”和“利”不分家,有势就有利,势之所至,人们就会马首是瞻,就没有不获利的道理。
什么是“势”?这里所说的“势”,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的方向,即出现了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好的机会集合而成的某种大趋势。趋势,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风口里吹出来的风的方向。
发现风口是一种本事,能够驭风而行、借风而飞更是本事。要驭风而行,就一定要善于经营“势”。所谓“势”,其中一个内涵就是“风”的方向。驭风而行,用我们最熟悉的词语来解释其实就是: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成大事会很容易;逆风而行,就很容易付出很多却收获很少,甚至损失惨重。一个人站对风口后,想要借风成事,就必须善于经营“势”。
势,具体来说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指的是时机。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站对了风口,借风之力顺势而为了。
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这件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可办亦不该办。可办则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办成之望。
这里的“人”,指的是具体办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是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
善于经营“势”,就是很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让恰当的人去办理该办的事情;就是很会顺势而为,驭风而行,借风而飞。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能迅速发迹,最终成为巨富,关键就在于他很善于经营“势”!因为拥有这一优势,所以他总能站对风口,发清风向,洞悉趋势,抓住先机,开风气,享天时,占地利,收获其一己之巨利。
换言之,胡雪岩对趋势、时局、官势、商势、江湖势等拥有一种极强的驾驭和应用能力,所以他总能先人一着,抢占先机,从容应对,从中取利。与遇到纷乱时事而茫然无措的时人相比,胡雪岩的这一过人长处足以令他成为当时最大的赢家。
3、时势、官势、商势,势势巧用
作为晚清最成功的商人,胡雪岩素来都是依靠官府的。甚至可以说,胡雪岩是最善于经营“官势”的生意人,所以,他才会成为“晚清首富”、“红顶商人”。
从王有龄开始,帮助王处理漕运、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时帮助谋划剿灭太平军,到最后是帮助左宗棠设立上海转运局,后来还帮助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成功。
因为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才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开钱庄到开药店,从杭州一直做到国外。官府相继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并为胡雪岩提供了很多从事商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假如没有官府的保护与支持,在满清这样一个封建国家,胡雪岩想通过经商取得大成功是不太可能的。最可能的遭遇是经商处处受阻,要想做成大生意,在各方面的投入必然会过大。一旦投入过大和消耗过多,他的经营也就不可能大获成功,甚至损失惨重,落得一个惨淡收场。换言之,如果不依靠“官势”,他想从一个市井布衣,迅速发家致富,进而成为天下巨贾,只能是痴人说梦。
但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胡雪岩在做生意上是大获成功的,而且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对“风向”的把握与对“势”的经营。在经营“势”上面,他第一个擅长经营的,就是“官势”。对于这部分内容,在后面的章节里,笔者还会有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胡雪岩在“势”的经营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除了对“官势”的经营,还有对“江湖势”、“洋人势”等的经营。所以,他才会财源滚滚,最后被世人称为“活财神”。
4、借“好风”,驭诸“势”,动荡中也发财
一个人对“风向”的观察能力和对“势”的驾驭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事业的成败。胡雪岩能成为晚清首富、红顶商人,我们已经知道,很大程度上是他观察“风向”的能力挺强,很会经营“势”。
胡雪岩是怎么观察“风向”,如何经营“势”的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他是怎样经营“洋人势”的,或许你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收获一些启示。
要驭风而行,必须看出风从哪里来,风到哪里去。同理,要经营好任何一种“势”,都必须熟识这种势的来龙去脉,并站到正确的位置上。要经营好“洋人势”也不例外。要经营好“洋人势”,就必须对这股“势”的来龙去脉都洞若观火,才能利用好它来为自己服务。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时期,旧的格局遭受到了重创。洋人的坚船利炮,使至尊无上的东方帝国尝尽了苦头,随之引起了长达十数年的内乱。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在满清朝廷的封建官僚阶层内也引起了分化。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采取的是强硬措施:一致维护帝国的尊严。
随后,因为与西方列强接触层次的不同,便引起了大家在看法上的分歧。这些分歧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人看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无比强大,于是主张对外一切皆以安抚为主,要处处讨好西方列强,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种人的想法也许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洋人的胃口哪里是那么容易填满的?如果采取这一做法,只会让洋人的贪心越来越大。
第二种人坚持以理持家,对洋人采取强势的态度。他们认为一个国家不能有退缩怯让之心,以免洋人得寸进尺。这一派的人的精神可嘉,但是,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对洋人实施强硬措施,因为当时的满清与西方列强的实力极为悬殊,一旦交战,清廷方面毫无胜算,而且老百姓只会苦上加苦。要知道,一旦战败,清廷就又要被迫割地赔款。赔款从何而来?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
第三种人因为和洋人来往较多,于是逐渐和洋人成了一家。这类人一方面借助洋人获得自己的一己私利,另一方面又借助洋人的力量来为中国做一点实事。这一类人,主要是早期的通事(注:通事,这里是指翻译人员)、商人,以及与洋人交往非常多的沿海地区的官员。
对洋人的不同理解,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政治见解。
与胡雪岩有关联的人,在早期,如何桂清、王有龄、薛焕等人,他们的见解都比较相近,皆主张利用洋人。这正好和曾国藩等人对洋人的反感态度产生了很大的矛盾。于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派人之间产生过很多摩擦。
当然,就胡雪岩自身而言,与曾国藩等人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只不过他是站在王有龄何桂清这一阵营的,所以见解主张会与曾国藩他们不一样。事实上,主要时间都在江浙沪等地经商的他,接触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思想与事物,也最容易与洋人打交道,所以他比当时大部分国人更先地了解到了洋人的船坚炮利,科技先进,商业发达。
到中期,左宗棠与曾国藩的态度开始出现分歧。刚开始时,左宗棠对洋人也是不理解和反感的;但后来,他逐渐变得理解和欣赏洋人了;再后来,他已经主张利用洋人的优势和长处来帮助中国发展了。
背靠着左宗棠这棵大树的胡雪岩,对待洋人的态度,自然也跟左宗棠差不多。也就是说,胡雪岩对洋人也是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欣赏,同时加以利用,借之获利。
熟悉胡雪岩故事的人都知道,胡雪岩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及满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给当时的中国造成了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动荡局面。然而身处其中的胡雪岩,却很善于应对如此的局面,并利用这样的局面,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可见,只要善于借力“好风”,懂得经营各种“势”,即使是在动乱的年代,也可以成就自己的事业,挣来巨大的财富。
5、借好“洋人势”,在商战中节节胜利
胡雪岩具体是怎样借力和经营“洋人势”的?这要从他与洋人做丝茧生意开始说起。
起初,胡雪岩并没有投入到丝茧生意上来。但是,他也已经有了要和洋人抗衡的准备。怎么与洋人做生意呢?他的原则用他的话来概括就是:“做生意怕的是心不齐。同洋人做生意,也应当像收茧一样,就这个价钱,愿意就卖,不愿意就算了,这样一来,洋人就会服帖。”
对于如何把洋庄抓在自己的手里呢?胡雪岩的做法是:联系同行,让同行跟着自己走。
对于想“脱货求现”的,他有两个对策:一、你要卖给洋人,还不如卖给我;二、如果不肯卖我,也不要卖给洋人。要用多少银子,可以拿货色来抵押,保证你将来赚得要比现在的多得多。
凡事开头难,有人领头,大家也会跟着来。当然,具体的做法还要因时而变。
胡雪岩第一次做丝茧生意时,就和洋人打起了交道,并且还遇到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于是相约要利用好洋人,做出一番事业来。
很快,胡雪岩便获得了经营“洋人势”的机会。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决定交给胡雪岩来主管。
上海采运局管的事情很多。其中,涉及和洋人打交道的事情有:一、筹借洋款,前后共计1600万两以上;二、购买轮船机器,用在由左宗棠一手建成的福州船政局;三、购买各种最新的西式炮械和枪支弹药。
左宗棠因为平叛心切,所以对胡雪岩的作用看得非常重,于是凡是洋务方面的事,没有不用胡雪岩出面去接洽的。这样一来,就渐渐形成了胡雪岩的买办垄断地位。
洋人看到胡雪岩是大清封疆大吏左宗棠跟前的红人,还生意一做就已经二十多年,于是都格外地巴结胡雪岩。这,同样也促成了胡雪岩在洋场势力的稳定,为他成功地经营“洋人势”创造了充要条件。
胡雪岩在丝茧生意上同洋人打商战,时间持续了近二十年。在这期间,胡雪岩节节胜利,大大地为中国人争了光,添了彩,长了脸。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先进的丝织机器进入中国市场,洋人也开始在上海等地开设丝织厂。胡雪岩为了中小蚕农的利益,就利用手里的资金优势,大量地收购茧丝囤积。洋人搬来清廷总税务司赫德前去游说胡雪岩,希望胡雪岩能同他们合作,利益均分。
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丝茧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坚持得太长久,再持续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洋人自然会受困,上海的市面也会进入萧条状态。因此,自己应该在这方面进行从中斡旋,把双方不睦的原因去掉,叫官场相信洋人,让洋人相信官场,这样才能把上海弄得繁荣起来。
当然,还得有条件。第一,在价格上,要和中国方面的丝业同行商量,经允许才能出售;第二,洋人必须答应暂时不在中国开设机器厂。和中国丝业同行商量,其实就是同胡雪岩商量,因为胡雪岩做事既成,在商场上也就有了绝对的发言权。有了发言权之后,也就不难实现他借“洋人势”因势而取利的目的。
局面一旦形成了,竞争壁垒一旦建造好,别人再想进入就很不容易了。因为洋人认准了胡雪岩,就再也不大相信不相干的来头。江南制造总局曾经有一位买办,满心欢喜中接了胡雪岩手中的一笔军火生意,但洋人却告诉他,枪支的底价早就已经开给了胡雪岩,不管谁来做都要给胡雪岩留折扣。
在经商生涯里,胡雪岩总是这样善于开动脑筋,擦亮双眸,发现风口,寻找渠道,把握住最有利于自己的“势”,进而打开“乘势得利”的大门。如果胡雪岩是一个不善于经营“势”的人,这些利益恐怕早就属于别人了。
这启示了天下生意人这样的一个道理:站对风口,驭风而行,经营好各种“势”,是打开财富与成功之门的万能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