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提升心性的活法——怎样寻找自己的人生王道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不过有精彩与平淡之分。怎样的活法才算精彩?对此,稻盛和夫提到了“心性”的概念。心性就是人的性情,在哲学层面,心性指的是“心”和“性”,发展到佛教各宗,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并且倡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心性关系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关系着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也才能形成一种精彩的活法。

有很多人不禁会问,若要得到精彩的人生,应如何提升自己的心性呢?稻盛和夫表明,提升心性并不需要刻意去找寻一些途径,因为提升心性的方式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工作。稻盛和夫是一位企业家,而也有很多人称他为哲学家,在工作经营中,稻盛和夫多在哲学的层面进行管理。有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工作可以提升人的心智,磨炼人的人格,实现人生的价值。

稻盛和夫认为,人应该为死亡做准备,提升心性不只是为了精彩地活着,也是为了能够体面地面对死亡。提升心性的同时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人生王道,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经营人生,贵在心性修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应当怎样经营?人是否要为死亡做准备?这是稻盛和夫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常言道,特殊的经历总能给人带来特殊的感悟。稻盛和夫对于人生的思考在一场大病之后,真正付诸了行动。

人的心性应该超越外在的环境,在不断地使自己安定下来的基础上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稻盛和夫表示,人的心性有善恶之分,也许我们做不到完全持有善良之心,但是我们可以让善良之心比邪恶之心更多地占据自己的心灵,这是心性的修养,是人格的塑造,有助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直、坦言、不撒谎,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再拿到台面上说或许就显得幼稚而愚蠢了。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能够真正做到的人(特别是企业)却为数不多。

作为京瓷和KDDI(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白手起家,把这两家公司推到了世界500强的位置,也一度获得了“经营之圣”的称号。然而,这位在金融界享有无数尊荣的圣者,内心对于佛偈禅语也是情有独钟。

稻盛和夫对于佛教的信仰源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在稻盛和夫幼年的时候,身为佛教徒的父母便经常带他前往庙宇礼佛,他也曾接受过和尚的祝福,对佛教有着朴素的皈依感。创建京瓷的时候,公司内部有一位名叫西枝一江的员工拿出了自己的财产,包括房屋和土地,给京瓷作担保,并且还为京瓷筹集了1000万日元的资金。西枝一江与圆福寺的住持西片担雪法师交好,所以把稻盛和夫引见给了西片法师。颇有佛缘的稻盛和夫与西片法师一见如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西片法师经常作为倾听者,静听着稻盛和夫对于生活以及工作的种种烦闷与感触,有时西片法师也会作为开释者,给稻盛和夫提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建议。

1997年,稻盛和夫因胃癌住进了医院,时年65岁。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经过一番疗养,癌细胞也已经全部消散。然而,身体上的疾病祛除了,精神上的疑惑却日益强烈起来,稻盛和夫不禁有些惘然,大半生的时光已经在金融领域中度过了,如今年过花甲,是否还要继续这样过下去?怎样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呢?

稻盛和夫曾经把人生划分出了多个阶段,并且列出了每个阶段应该做到的事。以80年为期,在人生的前20年,我们大部分时间处于学生时代,之所以称作“学生”,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都在为步入社会而学习、做准备;从20岁到40岁,我们就要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去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然后回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60岁往后,人生慢慢走向尽头,这便到了为死亡做准备的时候,而我们在死亡之前,需要进一步净化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进行心性的修行。

9月,稻盛和夫病愈出院,然而他却没有回到京瓷继续担任名誉会长,而是辞去了公司的一切职务,只身来到了东京八幡的圆福寺。这一次,稻盛和夫并不是来听西片法师开释的,而是要真正皈依佛门,他要在佛教的智慧之下,探寻人生的答案。就这样,远离红尘世俗、毅然剃度出家的稻盛和夫获得了“大和”的法名,开始了苦行僧的修行之路。

佛祖面前,众生平等。圆福寺没有商人,也没有圣人,只有因缘聚在一起的普通人。稻盛和夫与众位僧人同吃同睡,也修习着每天的必修课程——化缘。

已经进入深秋,林间的落叶不时从树间飘落下来,稻盛和夫手捧钵盂,望着飘零的落叶,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奈,但也体会到了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苦行僧的生活开始了,在寒冷的天气里,稻盛和夫身穿破旧的僧衣,赤脚穿着脱线的草鞋,在村落里挨家挨户地化缘。

直到傍晚,才拖着微微冻僵的身体穿过那片树林往回走。然而就在这返程途中,稻盛和夫遇到了一位普通的老妇人,也正是这位老妇人,使稻盛和夫在心性修行上豁然开悟——这位老妇人正在清扫飘落的枯叶,远远看见一位衣衫单薄的僧人走过来,她看出僧人饥寒交迫,于是放下手中的扫把,向僧人走去。看到一位老妇人朝自己走来,稻盛和夫停下脚步,朝她作揖。老妇人从口袋中摸出一枚尚有体温的100日元硬币,递到了稻盛和夫的手里,然后和善地对他说:“你是出家人吧,天这么冷,想必你也没有化到多少可以充饥的食物,这些钱你拿去,买一点取暖充饥的东西吧。”

老妇人的话就像泉水一般流淌进了稻盛和夫的心里,而手中的硬币在寒冷的空气之中却显得异常温暖。稻盛和夫感动得无言以对,热泪顿时便浸满了双眼,这一刻,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觉。这应该就是人生的真谛吧,给予幸福,并且收获幸福。

几个月后,稻盛和夫还俗,重回商海。虽然只有几个月的修行经历,但是稻盛和夫此次的心性修行达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谈及此次修行的感悟,稻盛和夫说道:“提高心性便是经营企业的根本。”金钱从来都是一名商人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稻盛和夫认为,作为一名商人,金钱绝不是唯一的追求,相反,一名合格的商人应该摒弃一些利己之心,以达到磨炼心性和净化心灵的人生层次。而此次的修行经历便是稻盛和夫一次人生的心性修行,是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稻盛和夫对于人生的感悟往往被世人称为一种人生哲学,曹岫云作为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曾对稻盛和夫的哲学作过这样一番论述:“稻盛和夫的哲学包罗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常宽泛的应用空间,无论你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实质性的启发。”

稻盛和夫的心性修行令他参悟出了“敬天爱人”的思想,“敬天”就是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尊重事物的本性;而“爱人”则是利于他人,也就是按本性做人,多为他人着想。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人生,只要愿望遵从本性,怀着纯粹的心态去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提升心性的修行。敬天爱人思想也道出了人生最为根本的目的——人活着,之所以努力,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炼自己的灵魂。而针对工作和企业经营,稻盛和夫曾经有言:“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心性,磨砺灵魂,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所谓赚钱,只不过是顺便为之。”

人的一生并不长,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而良好的心性是经营好人生的前提。或许我们还没有到稻盛和夫的年龄,还达不到他感受人生、“为死亡做准备”的心境,我们也不必以出家的方式去参悟,但心性修行是一种行为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性,摒弃利己杂念,多为他人、为社会考虑,如此,经营人生便是一种修行。

2.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

能够把工作与“修行”联系在一起的人很少,稻盛和夫就是其中一个。“修行”一词虽是佛教用语,但也在一些领域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个人为人处世保持认真态度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心性的培养,一种不一样的活法。

稻盛和夫曾经说:“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行为。”心智和人格的养成固然有先天性的因素,但后天的经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一个人只有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才能够磨炼好自己的心志,拥有厚重的人格。很多人并不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常言道,有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有事可做才会感到充实有意义。若是整天无所事事,精神境界就会感到空虚和无助,也就无处可谈心志与人格的提升了。

对于工作,稻盛和夫提出了很多人生感悟。工作可以让人生变得充实,但是人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非常幸运的;而另一种是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这种情况便有些被动。第一种情况虽然幸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幸运儿,即便进入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够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

既然很难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尽量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或许对工作而言,“喜欢”是一回事,“投入”又是另外一回事,稻盛和夫把这两者看作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在循环的基础上越来越紧密。任何工作,只要肯投入精力,付出心思认真去做,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成果,而这项成果会为自己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在兴趣的基础上,工作起来将会越来越有干劲,投入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而得到的成果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个让自己逐渐喜欢上工作的秘诀。所以,不论做什么工作,不管喜不喜欢,请全身心地投入,相信付出总能获得回报。

稻盛和夫指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可能性虽然微乎其微,但若是能够喜欢上自己从事的工作,那么仅此便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这么说其实丝毫不夸张,毕竟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是乐此不疲的,再苦再累也能乐在其中。所以,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如果都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

也许有人会问:“是否所有的工作都值得去喜欢?”稻盛和夫表示,值不值得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判断出来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经历较为多元,面临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频繁换工作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其实,工作也是讲究缘分的,这和买东西、交朋友是一样的,因为有缘,才会相遇。既然从事现阶段的工作,那就努力把工作做好,值不值得还是要看最终的工作成果。

其实,人的本心是不情愿为工作付出劳动的,但是为了生活和生计,才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多数人对于工作的向往便是内容轻松并且报酬丰厚。这样的想法属于人之常情,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想法似乎对“工作”的意义产生了误解,毕竟工作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报酬,工作的成果所能带给我们的也不只是成就感和满足感,还有一股修行的意义。在佛教当中,通过坐禅能够达到精神世界的统一,而普通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工作是俗世中人的修行。工作的意义不全在于经济成果,更在于内在心性和人格的塑造,工作的真正目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心智,磨炼自身的人格。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该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不断修行的过程中,便可以塑造起高尚的人格,也就可以追求所谓幸福的人生。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会遭遇挫折,若是无法战胜挫折,便会生出了烦躁和抱怨。还有很多人对工作非常认真,处理工作也尽善尽美,可是却总看不到成效,得不到进展,使得工作的热情一步步减退。对于这样的情况,稻盛和夫劝诫大家要再努力一些,或许努力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但是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物极必反,当你努力到极限的时候,也就是否极泰来、时来运转的时候。在下一个路口等待你的,或许是难得一遇的时机,亦或许是助你渡过难关的贵人。

稻盛和夫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因为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他最初想成为一名医生,却在因缘巧合之下进入了一个陶瓷厂。然而陶瓷厂的业务并不景气,稻盛和夫进入之后不久,工厂就濒临倒闭,厂长开始拖欠员工的工资,员工们没有了工作热情,为了讨回工资,常常采取罢工的方式来对抗。后来,越来越多的员工离开了工厂,与稻盛和夫同来的几名同学也都陆续离开,但是稻盛和夫却没有放弃,仍然坚持了下来。留下来的稻盛和夫并没有整日地在工厂重复着之前的工作,他明白,要改变工厂的困局就要有所突破,他决定要做点什么。但是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稻盛和夫既没有陶瓷制造的相关知识,也没有相应的操作设备和技术经验,只能待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地思考、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一项领先世界的发明在稻盛和夫的脑海中初具模型,经过不断的制造试验,这项发明终于研制成功,稻盛和夫此举也使得奄奄一息的工厂转危为安。这家工厂就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立的京瓷的前身。

稻盛和夫自创立京瓷至今,一直扮演着领军人的角色,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在战略策划上,稻盛和夫都能做到亲力亲为。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一则规律:人生是一枚果实,这果实是思维所结,所有的目标和想要达到的成果,只有不断地追求,才有可能实现。不渴望的东西,也就不会靠近自己。人生又是一个庭院,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人生庭院中生根发芽,只有日思夜想,使愿望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在工作当中,只要疯狂地投入,对于想要达到的预期形成强烈的渴望,然后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推演能够达到的过程,表现在行动上就会形成一个方向,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稻盛和夫工作上的成功之路似乎缘起于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一度追求精益求精,认为这样的态度与公司的前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京瓷在制造陶瓷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品的研发项目,也会有顾客特别定制。有一次,制造团队历经几个月,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制造出了完全契合顾客要求的产品。本以为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最终却没能过稻盛和夫这一关,而产品被打回来的理由是,这款瓷器还没有达到稻盛和夫心目中所想的那种鲜亮瓷器的标准。对于稻盛和夫“梦中的那款鲜亮陶瓷”,制造组主管一想到就怒气冲天,他不止一次地抱怨:“老板总会在脑海中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设计,一来,我们又无法看见他梦中的产品模型,只凭他的描述,很难做出真品;二来,制造的过程非常烦琐而辛苦,既然顾客认可了,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呢?”但是,抱怨归抱怨,主管还是要接受稻盛和夫的命令,回去接着制作那件鲜亮的陶瓷。

稻盛和夫的这则案例启示众人,在工作中,若是对一个项目极其渴望,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脑海中形成构想和推演。这类似于博弈的过程,每落一步棋都要慎重推敲,联想出各方出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先推演一遍。稻盛和夫表明,人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先前清晰的意向,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所以,要想成就事业,就要有大胆的构想、缜密的策划以及精心的准备,也可以称为“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执行”。

抛开杂念和妄想,工作当中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多余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便是提升心性最好的方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修行,用出家人对于坐禅的信仰去形成工作中的态度,这是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体悟。

3.从“佛道”到“商道”的人格修炼

人格是与生俱来的性格,是配合人生道路中所经历和领悟到的哲学而形成的。这其中有关哲学的层面,便是对“作为人,何为正确?”的最基础解读。

稻盛和夫的人格修炼跨越了“佛道”与“商道”两个领域,在寻常人看来,这两个领域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为何稻盛和夫的人生会同时印上这两段轨迹呢?对于皈依佛门,稻盛和夫曾经这样说道:

“我之所以皈依禅宗,是因为禅宗重视心性的提升。当年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祖师因禅定而大彻大悟,从而悟得了天下万物的规律。世界上所有人都曾是一尊佛,只不过是自身的杂念遮住了佛光,只有扫除心灵上的尘埃,才能获得无上的人生智慧。”

“有人说,佛道与商道一个是‘奉献’,一个是‘牟利’,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领域,无法做到相互兼顾。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对这两个领域的误解。佛教当中,有一条佛偈叫作‘自利利他’,意思是说若要获益,首先要造福他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为他人着想。在企业经营中,不论是内部员工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即便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能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手拉一把,日后所得的回报也许不只是翻倍那么简单。”

“日本有句古话叫作‘人情并不是为别人’,这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寓意,对应中国的古话便是‘积善之家有余庆’。所以说,佛教与资本主义,与企业经营运转也是可以互相适应的,这是突破经济层面,在道德修行层面上的交合。所以,运用佛教的思想去经营企业远比一般的企业经营要高尚得多。”

稻盛和夫作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一度被商界称为“经营之圣”,当有人问到他的成功秘诀时,稻盛和夫想了一会儿,缓缓说道:“要说取得成功的条件,似乎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毕竟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因素。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经营人生时,重要的是在心中描绘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将成为你努力的方向,而实现的方式是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计划和执行。这或许可以称作我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商海中,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工作成果(或人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并且对此作出了简单的解读。所谓“能力”,多指才能或智力,这在于个人天生的资质;热情则更多的是与自身对于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对待它的主要态度有关,这是后天个人可控的因素;而思维方式所包括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层面,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生态度,有着哲学思想的意味。在这个方程式当中,思维方式占据了主要地位,它是一个非确定常量,可正可负。稻盛和夫说,“思念造业”“心想事成”是天地间的法则,好的思维方式达成的是美好的愿望,所以,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就会是一个正值。反之,工作的成果也就会成为一个负值。

要想运用好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需要拥有具有洞察力的头脑和细腻柔软的内心。人的思维方式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两种判断标准,一种是按照“得失”来判断的,这种判断标准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人的判断标准;另一种则是按照“善恶”来判断的,这是人格基础上的判断标准。稻盛和夫认为,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应当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也就是用“善恶”来评判。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似乎围满了得失,患得患失的心态使得善恶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样看来,用一个“正确思维”来判断和处理事物就显得尤为可贵。

在稻盛和夫晚年的时候,“力挽狂澜,拯救日航”一事完整地诠释了他从“佛道”到“商道”的人格修炼。

2009年,稻盛和夫78岁,此时的他已经退隐商海,于庙宇中潜心研究佛法,不再过问俗世中事。这时候,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日航因负债1.5235万亿日元(约1220亿元人民币)而宣布破产,消息一出便震惊了全球。当时的日航已经拥有58年历史,并且一直是“日本株式会社”战后恢复经济繁荣的象征,这是日本的翅膀,日本政府正在全力抢救,并且拨出巨资企图保住日航,但情况仍然不太乐观。

眼见日航破产即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非金融行业最大的一宗破产案,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一定要拯救这家公司!鸠山由纪夫把日航的救命稻草寄托在了稻盛和夫的身上,并且三顾茅庐,亲自登门邀请稻盛和夫担任日航董事长。稻盛和夫也看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最终应允下来,但是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零薪水出任日航CEO;二是不带团队去日航,因为京瓷公司内部没有人懂得航空运输。稻盛和夫说:“交通运输领域,我从未涉足过,可以说是一个‘门外汉’。我之所以决定接受这份工作,一是因为政府和ETIC都希望阻止日本航空倒闭;二是日航对于日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有能力使它恢复元气,那么我将责无旁贷。”2010年1月19日,日本航空公司总裁西松遥辞去所任职务,京瓷公司名誉董事长稻盛和夫出任董事长重整日航。稻盛和夫于2月1日正式上任,同时,日航接受了日本政府企业再生支援机构3500亿日元的资金援助。在政府的努力和稻盛和夫的影响下,各大交易银行也最终同意放弃5215亿日元的债权,以扶持日本航空。日航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实施了一系列重建整改计划,并且实现了在宣告破产的第二年就扭亏为盈。此后,公司运营状况一直保持黑字经营,纯利润也一度高达1866亿日元,创历史新高。14个月(仅仅424天)之后,到2011年3月底,稻盛和夫便冲破重重困境,带领日航做到了三个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稻盛和夫在管理日航的同时,为公司内部注入了独特的管理理念,“稻盛和夫精神”已经渗透在了公司内部的各个角落,即便稻盛和夫离开日航,日航也可以继续健康地发展。2012年9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再次看到了上市的日本航空公司。2013年3月19日,日航宣布稻盛和夫即将辞去董事长一职,之后退出经营一线,不过仍然会担任纯粹顾问性质的名誉会长。稻盛和夫的此次出山可谓是功德圆满。

在古稀之年,不计报酬地辛勤一年有余,只为拯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稻盛和夫却总结道:“这或许不是一种精神,但可以称其为‘信念’,佛教对于命运的看法,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更提出了人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心存这样的态度,又何惧未知的命运?命运是有因果的,在相互联系中交织出了人生。我不过是把佛教的教义运用在了对商业发展的态度上,就这样简单地贯彻,反而会比较顺利。”

从稻盛和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财富”,相比于“企业家”的称呼,“圣人”的称呼似乎对他更为贴切,因为他的身上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国有句话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大爱的思想,稻盛和夫做到了。稻盛和夫通过从“佛道”到“人道”再到“商道”的交融,演绎出了高层次的人格修炼境界。

4.如何磨炼出一个更为纯净的灵魂

心灵净化的过程就像是一条抛物线,一开始不需要净化,行至中间就要在磨炼的基础上进行净化,一直净化到开始数值为零。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心境是非常澄明的,此时拥有的便是一个纯净的心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越来越多,面临的选择和诱惑也更加多元,致使心中布满杂念杂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磨炼自己的心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之回归初生时候的纯净,让心灵的抛物线达到一种闭合的状态。

人往往在面临生死的时候,才能真切体会到心灵的状态,很多人会惧怕死亡,会逃避生命的终结,但这不过是徒添烦恼罢了。稻盛和夫从来不指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他认为自己的生命随时都可以终止。对于人生,稻盛和夫已经很满足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唯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净化和升华自己的心灵,随时准备迎接死亡,同时迎接新的旅程的到来。

稻盛和夫在65岁的时候皈依了佛门,并且认为自己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却到了一个最应该磨炼灵魂的时候。佛寺是最能净化心灵的去处,所以稻盛和夫选择了出家。稻盛和夫曾说:“我认为人在迎来死亡之前,是需要磨炼自己心灵的,也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变得更美好。心灵就是灵魂,死亡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是能够永存的。我们有义务把永存的灵魂磨炼得更纯净、更美好。”

那么,如何才能磨炼出一个更为纯净的灵魂,让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死亡呢?稻盛和夫指出了以下几点:

(1)善于布施

作为佛教用语的“布施”,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就是奉献,有时候是奋不顾身的奉献,是竭尽所能与人为善。即便是力不从心,也要心存善良。

稻盛和夫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利他之心,重视别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要相信,为他人着想最终获益的将会是自己,这是在为自己积累善行。对此,稻盛和夫提出了“因果报应法则”,凡事有因便有果,种下善因,自然会得善果。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当中也提倡贯彻利他之心,他指出,如今的很多公司都会想方设法地通过一些策略和手段去迎合员工的利己之心,以此来激励员工们提高工作业绩。只要员工努力干出成果,公司就会支付相应的报酬。这样的行为是在刺激人们的利己欲望,大多数企业都会这么做,所以生活当中利己的人就非常之多。但是在稻盛和夫看来,即便是商业领域,也需要有利他思想的人。常存利他之心,心性才会得到提升。

(2)懂得持戒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持戒就是在生活当中,要戒除一些不可为的恶行,并且全心全意地遵守戒律。稻盛和夫提到,任何人都会有烦恼,而烦恼的种类又多种多样,尤其是贪、嗔、痴三种禁条,往往是最难摆脱的,佛教中也称其为“三毒”。三毒的诱惑力非常大,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克制自己的烦恼,而避免烦恼来袭的日常法门就是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当中的不知足、怀疑、妒忌、贪得无厌、憎恨等都是带来烦恼的源头,要从源头上避开烦恼,就要克制这些烦恼和欲望本身,而克制本身就是一种持戒。

(3)精益求精

在生活当中,为人处世、对人对事都应该尽心尽力,必要之时全力以赴,追求精益求精。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但每个人的高度层次不一,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满足于当下的高度,而是放眼寻找更高的层次。和比自己强大的人作对比,才能找到进步的空间,才能看到前进的方向,才能做到精益求精。

稻盛和夫表明,人的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道理就好比跨栏运动,应该始终把跨栏设置在比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精益求精可以看作是努力的层面,唯有拼命精进,拼命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性,升华自己的人格。

(4)懂得忍耐

忍耐是修炼心性的静态行为,一人只有内心强大才能做到遇事忍耐,懂得克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跌宕起伏,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经历苦难和烦恼往往在所难免,但是一个懂得经营人生的人不会被苦难打败,更不会选择逃避。稻盛和夫指出,面对苦难和烦恼,我们应该忍耐再忍耐,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以改变现状,追求相对顺利的人生境遇。这样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砥砺我们的人格。

(5)时常静心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往往会有做不完的事情,真正闲暇空余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什么事都无暇细想。在这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常常被时间追着跑的我们,只能一天天忙碌地度过,以至于都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哪怕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观察自己,审视人生,让日益浮躁的心安定下来。这样的静心会让自己气定神闲,把一天的烦闷之情一扫而光。这个过程不一定必须非要像出家人那般盘膝坐禅,也不一定坐在桌前闭目冥想,只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安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让心慢慢静下来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

(6)获得智慧

在生活中,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等磨炼灵魂的法门,可以让人获得通往天地的“智慧”,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开悟的境界。稻盛和夫追求的是释迦牟尼法师在菩提树下的禅定开悟,这是一种参透天地正理的智慧,也只有在磨炼心灵的过程中,才能了悟这样的智慧。

稻盛和夫表示:“现在的我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或困惑,相反,我认为自己很幸福。我很少再去公司,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家里。对于吃饭也相当简单,妻子总会在家中准备很多鸡肉杯装拉面,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妻子会说:‘不如今天吃鸡肉面吧。’一般情况下,再加一个鸡蛋就算是午饭了。像吃饭这样不大但也不小的事情,能够简简单单吃饱就行了,不必在乎吃得有多好或是有多昂贵。”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得到的东西多一点,享受的东西好一点,然而稻盛和夫一盒泡面就感觉很幸福了。他一直在为死亡做准备,并随时准备生命的终结,不会贪恋生命的长短,这是真正的洒脱和放下。然而,稻盛和夫的内心仍然充满着积极的担当,虽然已经退出日本航空公司,只是一个纯粹顾问性质的名誉会长,但是他仍然会经常一个人坐新干线从京都赶到东京为日航处理要务。因此,稻盛和夫结合了禅宗意义上的“放下”,指的是放下当下的名利和享受,甚至不去考虑生命的长短。但是时刻不能放下并且要努力担负起的,则是做人的责任和使命。放下是有选择的放下,不是“一刀切”的甩开手一走了之,无论是谁,责任和使命都是不能放下的。

5.命运在左,活法在右

稻盛和夫表示:“我们的人生与我们的愿望无关,人生只是沿着由命运和因果法则交织成的人生之路而行走至今。在人生道路上,有幸运眷顾,当然也会有灾难降临。而接受灾难和幸运的考验,就是我们磨炼灵魂、塑造美好心灵的过程。我想,这才是神明赋予我们的人生的目的。”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命运,另一个是因果,这是主宰人生的两股力量。每一个存在于世间的人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命运为我们规划好了人生的轨迹,并且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抛在一边,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地驱使着我们前进。但是在命运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命运之侧,还有一种力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那便是“因果报应法则”。所谓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这个“因”便是我们为人处世中的行为和思想,所以,佛教说“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便能带来美好人生。命运和因果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二者交织便描绘出了人生。

命运和因果似乎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力学关系,往往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象,倘若人生的道路脱离了命运规划的轨迹,那一定是因果报应法则在发挥作用。但是,因果报应并不都是立时产生的,种下的善因也许不会马上获得善果,就像埋下的种子,要来年秋天才能收获果实,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成长发展,虽然我们很难观察到。恶因也是一样,如同一句俗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都说明因果报应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时之间不见成效而抱怨、焦躁,也不能够因为当时未见报应而胆大妄为。因果报应的吻合程度在长时间看来会有惊人的准确性,甚至可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

稻盛和夫曾说:“只要你全力以赴,当努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得到‘神的启示’,甚至让命运为你改变人生轨迹。”稻盛和夫的因果报应法则旨在教育我们懂得因果循环的规律,以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改变命运,是一种掌控命运的活法,这样的活法存在更多的主动权,人生道路也会更加精彩,这也正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活法》当中曾经提到,命运不是宿命,而是可以改变的,用以改变命运的秘诀便是因果报应法则。《活法》提到了安冈正笃先生阅读中国古典《阴骘录》时学到的一则道理,《阴骘录》中提到一位名叫袁了凡的人物,袁了凡的经历就完全契合了稻盛和夫因果报应法则的观点,因此被他用作了支撑观点的依据。

袁了凡生长在医生世家,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并且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光大医家门楣,于是从小便教导他研习医术。

一日,袁了凡正在医庐研习针灸穴位,一位老者路过门前,看见正在捧书而思的袁了凡,便走了进来,并且对袁了凡说:“我是研究易经理法的,今日奉天命特来找你,并且把毕生的学术都传授给你,这也是你的命运。”之后,老者又找到袁了凡的母亲,并对她说:“您应该是希望孩子研习好医术,然后将来能够子承父业,但是他是不会走这条路的,命运安排给他的是仕途之路,这孩子长大后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是一个做官的命。”袁了凡的母亲将信将疑,老者接着对袁了凡的将来又作出了一番预测,详细地说出了袁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及榜文名次,说他年轻有为,升任地方长官,政绩卓越出色,深受百姓爱戴。但是袁了凡婚后却无子,并且将于53岁离开人世。

袁了凡的命运果然如老者所说,按部就班地前进,但是袁了凡的科举考试之路却异常坎坷,多年不第。但是,袁了凡并没有为此而忧思焦虑,他一贯相信当年老者所说的宿命观,认为一切皆是命运使然。

37岁那年,袁了凡来至南京栖霞寺,与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彻夜畅谈,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高僧大德,韬光养晦,专做苦行。

云谷禅师见袁了凡作为非佛门中人,却能够在打坐时做到神清气闲、无思无念,顿时深感佩服,于是便称赞道:“袁施主坐禅之时心无杂念,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想必施主之前定在别处有过修行。”袁了凡回道:“我并没有修行的经历,只是在少年时,遇一老者点化,得知自己的宿命,一切皆是定数,实则并没有什么好忧思的。”之后便与云谷禅师详细说起了当年的事情。

没想到,云谷禅师却摇了摇头:“本以为你是个悟道之人,没想到却是这般愚钝。敢问施主,人生就是顺从命运吗?命运天定的话本没错,但命运绝非是无法改变的,在人力的影响下,只要积善行德,思善行善,人生的轨迹便会超越命运。”

听到这番言论,袁了凡惊讶不已。云谷禅师进一步开释道:“佛教有着善自获福、恶自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也就是禅宗的善恶福报义理,你读儒家书,参加科举考试,怎会不知儒家倡导的是修善立命的观念?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立命之道需要积善行德,后天的修善会对先天的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说完,云谷禅师把功过格出示给了袁了凡。

在功过格中,云谷禅师向袁了凡阐述了因果报应法则,听闻此言,袁了凡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开悟,认识到了宿命论的错误,世界观也由此改变了。自此,他只行善举,提出“悟立命之说”,用因果报应法则开拓命运,并相继得子、及第、长寿,打破了那位老者的宿命预言。可以说云谷禅师的开释成为袁了凡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稻盛和夫表示,这便是因果报应法则的力量,告诉我们,命运并不是无可改变的,它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种善因、行善举,便能得善果,这也是安冈先生提到的“立命”之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科学”的层面上把这一法则拒之门外。科学是理性的,于是因果报应法则就被归在了迷信的范围,不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手段,并没有被赋予绝对的概率性。这种情况的形成不过是因为因果报应的时间问题,因为善因或是恶果并不是当时就会显现的,否则人们早就乐意相信了。并且,命运和因果的交织关系非常复杂,一个“果”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一个“因”能够引来多个“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因果报应更加模糊了。

稻盛和夫认为人总是很奇怪的,中国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每个人似乎都会经历这样的情况,一旦被逼入绝境,心反而会冷静下来,心态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放宽了,却发现就是改变的这一瞬,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天定的,我们的人生都有轨迹,但那是根据我们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去铺设的,命运的好坏,全在我们一念之间。因此,在人生路上,命运在左,活法在右,把握命运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