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伴随着生产者的增加,市场上较之以前出现了更多新颖的商品,而市场价格又从另一方面引导着资源配置的方向,决定着产业的兴盛与衰落。因此,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主要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所存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晋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小时候便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但是每当父亲要他读书时,总会遭到他强烈的抵制。他非常淘气,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在院子里面玩耍,而不愿意安静地坐在书桌前认真地看上一行字。
这让父亲感到特别担忧和伤心。一天,左思刚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嬉闹完,走到家门口,就听见父亲的朋友们都在称赞他特别聪明,左思听后,顿时感到特别骄傲。他高兴地正准备走进家门时,却见父亲摇了摇头,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就不指望他能够有多大的出息了。”
站在门口的左思目睹了父亲失望的神情之后感到特别难过,他下定决心:从此以后,一定要刻苦地学习,让父亲为他感到骄傲。
后来,左思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他花费一年的时间写成的《齐都赋》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赏,并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又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城的风土人情和物产为主要内容,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撰写了文学经典——《三都赋》。
果不其然,《三都赋》一经面世,便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当时,由于没有印刷术的缘故,人们只好采用抄写的方式来争相传阅。一时之间,整个洛阳城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大涨。这便是成语“洛阳纸贵”的由来。
故事中,因为人们对纸张的需求量骤然增加而导致商家供货不及,最终导致纸张价格上涨的现象,就生动地体现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由此可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经济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
供给主要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供给数量的多少主要受商品的自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产品的价格以及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供给量多少同商品自身价格提高或降低呈正比关系。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里的供给指的是必须满足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给的能力这两个条件的有效供给。
需求主要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数量的多少主要受商品自身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产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需求量多少同商品自身价格升高或降低呈反比关系,价格提高则需求数量减少,价格降低则需求数量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所说的需求指的是满足消费者有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这两个条件的有效需求。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反映了市场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需求曲线来对其进行更为详细、形象的表达和阐述。其中,供给曲线指的是用数学形式将供给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绘制出来,且总是朝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它主要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总是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供给与供给量意义不同;不止是一条,可以有无数条。
图1 供给与需求曲线
而需求曲线作为经济学研究供求关系的核心工具之一,是用数学形式将需求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绘制出来,且总是朝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的斜率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同价格变化之间的敏感程度。当斜率“绝对值越大,曲线越平缓,敏感性就越高”。基于此,在经营决策中,管理者们通常会将决策重点放在敏感性高的产品上。
在商品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互相平衡的条件下,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使得市场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此时,供给曲线同需求曲线之间将会出现一个被称为“均衡点”的相交点。市场均衡,通常区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其中,局部均衡只是暂时的均衡,一般均衡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均衡。供给和需求的变化都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变化。
比如,当替代商品价格下降、互补商品价格上升、技术水平进步、预期价格上涨时,供给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反之,供给曲线则会向左平行移动。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强、收入增加、替代品价格上升、互补品价格下降时,需求变化会引起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反之,需求曲线向左平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