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控制情绪——掌握正能量
正能量心理学告诉我们,及时释放自己悲伤的情绪,是另一种内心的成熟,不去压抑、不去抵制、不去否认既成的事实,用一颗勇敢又坚强的心去面对,那么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今天你焦虑了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失眠、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的反应,我们很不幸地被贴上了“亚健康”的标签。据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仅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而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在亚健康的群体中,焦虑人群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焦虑似乎是不分年龄段的,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有焦虑的经历,比如说几岁大的宝宝会因为妈妈的忽然离开而紧张焦虑、哭闹不止,不能安心和别人做游戏;十几岁的中学生,会因为第二天的期中考试,而紧张焦虑得彻夜未眠,或者面对试卷,竟然大脑一片空白;热恋中的小青年,会因为对方不接电话而紧张焦虑,担心他/她发生了什么意外,导致整个中午都魂不守舍,茶饭不思……
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可能每时每刻都有人遭遇焦虑的事件,那么什么是焦虑呢?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一条定义:所谓焦虑,就是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是正能量的对立面,激发我们的正能量,就需要面对焦虑,缓解焦虑。
当然,焦虑也常常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乍一听,焦虑似乎还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呢!
妞妞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今年4岁了,眼看都已经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还经常在家待着。没有办法,妈妈只能长期请假陪着她。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经常请假也不是长久之计,妞妞的妈妈只能干着急,却没有办法。问起她为什么不把妞妞送到幼儿园去,妞妞的妈妈唉声叹气地说:“幼儿园都送过不下五次了,可每次都被妞妞撕心裂肺的哭声给拉了回来,谁能想到妞妞竟会这么黏人!”
四岁的妞妞按理说应该已经过了黏着妈妈的年龄了,为什么会对妈妈有如此大的依赖呢?在和妞妞妈妈的详细交谈中,作者才知道,原来妞妞的爸爸妈妈一结婚就有了妞妞,当时正好处于妞妞爸爸事业的开始阶段,妞妞爸爸由于工作忙,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回不了家,妞妞只能由妈妈一个人带,慢慢地,妞妞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一只“黏黏虫”,一天到晚从不离开妈妈的左右,一会儿不见妈妈就又哭又闹,任谁拿她都没有办法。而且再加上妞妞妈妈性子比较软,每次一听到妞妞的哭喊,立马就扑过来,满足她的任何愿望,就连送妞妞去幼儿园,她都一步三回头的,最终把哭闹不停的妞妞接回了家。
其实,类似于妞妞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一方对孩子的长期忽视,而另一方则最大限度地溺爱与娇纵。像在妞妞的亲子关系中,由于爸爸长期不在家,妞妞受到了妈妈过分地照顾和保护,缺乏必要的训练,事事依赖母亲,因而自立能力差,难以独立。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作者对妞妞妈妈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应该多让妞妞自主地活动和自由地表现;每周让爸爸抽出时间给妞妞讲些故事,或陪妞妞一起做游戏,分散妞妞对妈妈的注意力;让妞妞走出家门,和小朋友玩,或到一些儿童娱乐场所去玩,让妞妞能尽快地找到伙伴。希望妞妞妈妈能真心接受作者的建议,也希望妞妞可以尽早独立,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妞妞就属于典型的分离焦虑,这种焦虑一般出现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由于孩子和抚养者形成了一种很强的依恋关系,当抚养者突然要离开时,孩子就会表现出比一般人更剧烈的反应。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时,作为父母的双方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帮助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而不要一味地迁就和满足孩子,这样只能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用实际行动把自己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年幼的孩子,最终使孩子摆脱分离焦虑,变得从容而自然。
方女士,23岁,某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近一年来,方女士不明原因地出现担心新婚的丈夫在上下班途中会被人抢劫或出车祸,担心身体健壮、不到50岁的父母会突然死亡的状况。以前那个开朗活泼、面带微笑的方老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个整日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坐立不安的方老师。由于每天担心焦虑的次数比较多,方女士的饮食也逐渐减少,不到一个月时间,她就瘦了20斤。
方女士的丈夫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逢人便向别人咨询好的医院和妻子的病症。在近一年时间内,他带着妻子跑遍了北京地区多家有名的医院,到过内科(含内分泌科、呼吸科、泌尿科)、妇科、中医科、神经科和“奇难杂症”专科等科就诊,也进行过甲状腺、大脑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全面检查,所有的检查均未发现方女士身体内存在任何病变。
正当他们不知所措之时,一位内科医生提醒他们,有没有可能是心理问题,要不就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于是,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们又一次敲开了心理医生的门。在对方女士的病情做了描述之后,经心理医生诊断,方女士是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是常见的一种焦虑形式,它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跳心慌、多汗、口干、尿频、腹泻等)及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肌肉紧张或疼痛等)为临床特征。这种焦虑对于女性的影响是远远大于男性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调查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女性能承担的范围,加之女性比男性更加柔弱和抗压能力低,长期烦躁和忧郁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就会积攒成更大的问题。所谓“一根稻草也能压死一头骆驼”,往往正是发生在这种状况下。
在方女士的案例中,心理医生发现,方女士自幼就是一个品学兼优、个性极强的女孩子,由于父母对她的要求比较高,一直把她当作一个男孩看待,从小方女士就养成了隐忍和不善表达情绪的习惯。这样一直到她进入婚姻,来自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更大了,方女士越来越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加之她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情绪的人,她的不良情绪没有向丈夫和家人倾诉、及时发泄,慢慢地,这种负面情绪就越来越多,终有一天,压垮了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并非一帆风顺的,如果没有困境和失败带给我们的伤心和痛苦,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成功和收获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呢?所以焦虑和担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关注我们日常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一有问题就及时解决,以免由于我们长期处于持续性的紧张中而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方女士,如果她能及时关注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也不至于引发后来的心理问题。
焦虑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拿什么去面对它,如果你是一个拥有积极向上和阳光开朗的心态、充满正能量的人,那么你就像那个所向披靡的奥特曼,而焦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顽皮的小怪兽,哪怕只是稍微看了你一眼,它就立马逃得无影无踪了。
那么,你呢?今天你焦虑了吗?面对焦虑,你唤醒自己的正能量了吗?
恐惧不是你的错
为什么尽管电影院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恐怖电影的票还是会被一扫而光?为什么尽管抱着枕头,在沙发上战战兢兢地缩成了一团,依旧会探着脑袋,盯着屏幕,把恐怖片看完?为什么尽管每次告诫自己“就看这一次,就看这一次”,下次新的恐怖片出来后,依旧会拉着朋友兴冲冲地去看。
时下,对恐怖片的热衷,似乎成了年青一代的潮流,每逢有新的恐怖片发行,一大帮年轻人就拉帮结派地去看。不久,关于这部恐怖片的内容和细节就被讨论得沸沸扬扬。大伙好像总是乐此不疲,为什么恐怖片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看恐怖电影可以帮助人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和缓解焦虑情绪。因为人在看恐怖电影时,由于受到所营造的恐怖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此时,人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出汗、全身哆嗦等。
肾上腺素能让人调动起体内所有的潜能,来应对某一高度紧张状态,因此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后,人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来应付这种状态下的压力。并且,恐怖片是一种比较强烈的刺激,能够快速地把人的情绪从当下的焦虑状态转移到它所制造的氛围中去。
但是恐怖片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群的,它可能只对一小部分人有效:年轻、身体好,没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才适合看恐怖片。而往往这一类人也喜欢看恐怖片。并且,适度的恐怖是有益于我们的身心的,但当恐怖超出我们心理承受的限度时,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陈先生是一名国家重要机关的公务员,今年32岁,硕士学位,至今未婚。按说,以他的条件找一个女朋友应该没有问题,可他却为什么至今单身呢?在父母的百般催促之下,他到医院做了各方面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正常,无奈之下,陈先生经人介绍,走进了一家心理诊所。
原来,每次一到社交场合,陈先生总显得极度紧张,双腿发抖,额头冒汗。陈先生恐惧地回忆说:“刚开始我觉得流下来的是汗,但不一会儿,那些汗就变成血了,好多血快流成河了。”心理医生在纸上写下了“社交场合,汗变成了血”。终于,在心理医生的不断追问下,陈先生讲了如下一段童年的经历。
小时候,陈先生是班里仅有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非常器重他,有一次市里领导来他们学校检查,正好选中了陈先生所在的班级听课。因为是临时来的,老师们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但为了学校的荣誉,老师在上课之前悄悄把他拉到了女厕所,递给他一张纸说:“赶紧背,我一会儿上课就叫你,你一定要熟练地回答上来。”
陈先生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哪里背得出来,低下头忽然又发现墙角的垃圾桶里有很多卫生纸,那些纸上有好多血。在陈先生盯着出神时,上课铃声响了,他被老师推着出了厕所,纸上的字一个也没有记住。
然后,老师就在课上提出那个问题。而他的脑子一直还停留在女厕所那堆带血的卫生纸上,当上课老师把他叫起来时,他憋得满脸通红,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听课的领导走了之后,那个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而他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了。
陈先生的症状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症状占恐惧症患者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心理障碍。这种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讲话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和难堪。严重一点的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陈先生的症状显然已经非常严重了,因为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心理医生在弄清缘由之后,就对陈先生进行了心理治疗。在治疗之后,陈先生已经可以逐渐地参加社交活动了。在一年以后,他也顺利找到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半。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会有它潜在的动机,对于恐惧症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恐惧,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还是我们的心魔?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心魔在作怪罢了。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克拉克也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患上恐惧症,是因为我们自己错误地解读了我们身体的感受,根据他的说法,那就是恐惧患者经常感觉到自己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种感觉导致了恐惧的产生,接着又引起了更大程度的生理反应,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小艾伯特实验”,就是给刚出生不久的小艾伯特呈现一只小白兔,刚开始小艾伯特是不害怕兔子的,但在以后小白兔呈现之时,实验人员总会敲打利器,发出可怕的响声,慢慢地小艾尔伯特就不敢靠近小白兔了。后来连看见有关白色的物体,比如说白色皮毛、白色胡须,小艾尔伯特都会吓得哇哇大哭。
这个著名的实验证实了,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让人类婴儿对其本来不惧怕的物体产生恐惧感,同样,后来的心理学家也发明了通过系统脱敏的方法,让人们对本来很惧怕的事物变得不再惧怕。系统脱敏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循序渐进的手段来帮助患者摆脱恐惧。
以陈先生的案例为例,心理医生给他设计了五个步骤:
第一,让他在大脑中想象自己正处于人群拥挤的社交场合,让他在不断的想象中获得对人际交往那种可怕情景的免疫力;
第二,让他站在大街上远距离地观察人群,并不断提醒自己没人想伤害自己;
第三,让他在大街上行走,面对迎面走来的人,告诉自己“没有人特意看我,我和其他人一样”;
第四,在公共汽车等人群拥挤的地方近距离地和人群接触;
最后,在社交场合,主动和里面的客人、朋友打招呼。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练习,陈先生惧怕社交的心理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可见,有的时候面对恐惧,我们不仅要消除自己的心魔,也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正能量心理学一直把培养积极向上又能让人振作起来的品质当成它的宗旨,一切让人朝着好的方面来发展变化的品质都是正能量心理学所追求的。因为它让我们相信困境和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一颗积极乐观、充盈着正能量的心,怕就怕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正能量。
生活中的一部分人通过看恐怖电影,让自己变得不再惧怕和减轻压力,但大部分人却无法从恐怖电影里获益,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剩下的大部分人也减轻压力、改善情绪,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呢?
其实,除了看恐怖电影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旅游、跳健身操、跳舞、和朋友一起喝酒聊天,也可以很快地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很大一部分女性是通过购物和吃东西来减压的。在紧急情况下,你产生恐惧心理时,适度地放松是极为有用的,可以在心中设想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场景,然后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
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恐惧心理,虽然每个人恐惧的程度和恐惧的东西不同。也许毒蛇是你的致命恐惧,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而当他人对一只老鼠尖叫逃离时,一旁的你却镇定自若。了解并理解每个人的恐惧心态,要知道恐惧并不是你的错!
赶走你的忧郁
由张国立领衔主演的25集电视连续剧《赶走你的忧郁》使人们重新关注起了“忧郁”这个话题。顾名思义,忧郁就是忧伤抑郁。据国内2012年一项调查显示,国内的公众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超过26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但大部分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忧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忧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忧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
这一个个数字不禁使我们胆战心惊,忧郁症真的有那么恐怖吗?为什么看似没有任何疼痛的病症竟会轻而易举地夺取那么多人的性命?为什么一提起这几个字眼,很多人会因此而毛骨悚然?
2003年4月1日,一代巨星张国荣自杀,结束了他的生命,在人们为这个天王巨星扼腕叹息时,人们同样也百般猜测,这个功成名就的巨星为何如此想不开?得到的最终答案却是:忧郁症。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文学家海明威为什么也要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似乎有悖于他在《老人与海》中一直宣扬的积极精神,而得到的问题答案也与忧郁症密切相关。
在我们唏嘘忧郁症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时,也不禁会关注到我们自身,开始发出心虚的疑问:我有没有忧郁症?到底什么才是忧郁症?忧郁症会是什么表现?
心理学上对忧郁症的定义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可见,忧郁症与我们所提倡的正能量理念恰恰相反,它没有积极向上的表现,取而代之的却是心情低落,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接着,心理医生又对有关忧郁症的一些临床表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忧郁症有三个典型的特点: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说:“呀!今天真无聊,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那他可能只是暂时情绪比较压抑,从而感到闷闷不乐,作为朋友的你此刻在一边适时安慰几句,或者陪着他说些开心的事情,那么他的情绪可能就会立马变好。但如果你身边有朋友经常抱怨:“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并且他和你们也越来越疏远了,那么你可就要注意了,也许你这位朋友已经有了忧郁症的前兆,这种情况下及时地通知他的家人,或者赶紧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则是极为重要的。
梅子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患者,现在的她已经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了,她每天只能躺在冰冷的病房,对着外面蔚蓝的天空发呆,用大把的抗抑郁药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说起梅子的病因,还有一个很伤心的故事。大学毕业后,梅子和她相恋了四年的男朋友来到北京,一起追寻他们的梦想,原本幸福美好的未来,却在一次意外中发生了改变。那天是梅子的生日,没有多少钱的他们准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庆祝一下,于是他们徒步到郊区,准备去看第二天初升的旭日。
结果在去的途中,男朋友被一辆大卡车撞成重伤,大卡车司机眼看出了事故,头也不回地仓皇逃走。梅子一下子给吓傻了,她搂着男朋友撕心裂肺地大喊救命,但深更半夜的荒郊野外哪里有什么车和人,就这样梅子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男朋友死在了她的怀里。
料理完男朋友的后事之后,梅子面无表情地待了好几天,她没有大哭,也没有大闹,但从此之后她却失眠了,整宿整宿都无法睡着,看着夜幕悄然降临,可梅子却没有丝毫睡意,因为一闭上眼,满脑子都是男朋友被车撞的画面。
因为晚上睡不着觉,所以白天就没有精神,慢慢地,梅子淡出了朋友的圈子,工作也换成了晚上可以坐在自己家干的事情。但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和日夜颠倒,终于把梅子弄垮了,她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于是开始想用死来让自己得到解脱。
就在她暗地里进行自杀的准备时,妈妈发现了她的异常,在妈妈无助的哭声里,梅子接受了妈妈的要求去看心理医生,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上面的案例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创伤后忧郁症。面对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主人公梅子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既没有哭,也没有闹,这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说当一个意外事件使当事人无比痛苦时,他就会选择把这件事压抑下来,以免再次引起他的悲伤。梅子就是通过使用压抑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来消除自己暂时的痛苦的,但眼睁睁看着男朋友在她面前死亡的事实,又使她无法从心底原谅自己。她总认为是因为她的无所作为才导致了男朋友的最终死亡,看来是对男朋友死亡的深深愧疚才导致她的失眠和后来的忧郁症。
我想,要是在忙完男朋友的后事之后,梅子能及时去看心理医生,把自己因为愧疚而压抑在内心的想法统统发泄出来,或者大哭一场,或者对着男朋友的遗体说出自己的忏悔,梅子也许就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失眠,甚至于到后来发展成忧郁症这么严重了。
梅子的不幸令我们不禁扼腕叹息,但梅子的不幸也警示我们:当突如其来的不幸席卷我们的生活时,不哭不闹,只想去逃避,未必是一种好方法。也许可以让你暂时得到解脱和轻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未能及时释放出来的情绪会让你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
正能量心理学告诉我们,及时释放自己悲伤的情绪,是另一种内心的成熟,不去压抑、不去抵制、不去否认既成的事实,用一颗勇敢又坚强的心去面对,那么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以下是有关忧郁症的测试,以帮助更多的朋友及时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请仔细阅读以下每一项,结合您最近一周内的情绪来进行判断。其中0分代表没有,1分代表有时,2分代表总是,3分代表极度。
1.我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感到难过、悲伤;
2.我对我的未来一点也没有信心;
3.我经常有种失败的感觉;
4.我对我做过的很多事情都感觉不满意;
5.我经常有一种罪恶感;
6.我经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
7.我经常对自己感到很失望;
8.我有时会想到自杀;
9.我最近经常感到烦躁和不安;
10.我对以前喜欢干的事情现在多数都失去了兴趣;
11.我经常自己不能做任何决定;
12.我最近常常会失眠;
13.我最近经常会感到很疲乏;
14.我经常会感到没有食欲;
15.我最近一个月体重减少了超过十斤;
16.我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17.我感到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
18.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出去见人。
请您将上述忧郁症测试题中的18道题答案相加,如果您的得分总和在15分以下,恭喜您,表明您没有抑郁症。15~20分表明处在抑郁症的边缘。20分以上则建议您找专业人员咨询或诊断,尽快治疗。
到底是“谁”惹你生气了?
当你上了一天的班,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时,发现刚上幼儿园的宝宝没有乖乖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而是把你辛勤打扫的房子搞得一团糟,你会是什么反应?当你连续加了好几个夜班,做出一份让自己十分满意的设计方案时,却发现类似的一份报告已经摆在了老板的桌子上,你会是什么反应?当你不辞辛苦地张罗春节回家和父母团聚的事宜时,却在放假后发现竟然一票难求,致使你回不了家,你又是怎么想的?
我想上面的经历,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让你暴跳如雷、破口大骂了,这种情绪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生气”。翻开汉语字典,我们会发现生气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生机勃勃的局面;二是指因事情不称心而发怒。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是和正能量心理学有关的,也就是它的第二种意思。
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很难克服的情绪。小到幼儿园的孩子们,大至我们爷爷奶奶辈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在别人看似平常的事情,到自己面前就会使我们恼羞成怒?为什么有的人能时常保有一颗平静祥和的心,而有的人却时常翻江倒海、难以平静?
真的是孩子让我们生气了吗?真的是其他的同事让我们生气了吗?真的是没有买上票才让我们如此生气吗?仔细推敲引起我们生气的事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并非事件本身让我们生气,而是我们赋予这件事情的意义。
就拿孩子弄脏房子来说,与其说是我们生气孩子弄脏了屋子,不如说我们是生气又要继续打扫屋子;在看到老板桌上的另一份计划书时,与其说是生气别人抢先一步,不如说是生气自己又错过了一次升值加薪、被老板赏识的机会;在买不到回家的火车票时,不是生气一票难求,而是生气自己没有提前做打算,或者是考虑不周到。
毫无疑问,其实是你的认知创造出了你生气的情绪。正能量心理学就是通过改变你的认知来使你重新认识那些以前让你生气的事情。或许,看事情的角度改变了,气也就没有了。
小李和小陈是两个年纪相仿的女孩子,今年都26岁,都已婚。她们的丈夫都有相同的职业,都是某报社的记者。为了写出独特、新颖的报道,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有的时候还要去外地出差等等。
小李看此情景,觉得自己的老公真辛苦呀!为了这个家,风里来雨里去的,记得那年四川地震,老公是第一批赶到现场进行报道的,为了老公的安危,小李好几天都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呢!于是,每次只要老公回到家,小李总是忙前忙后,为老公准备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从来不让老公亲自动手。
老公看在眼里,每次出差都不忘给老婆买礼物,犒劳这个不辞辛苦为他做好一切,让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女人,只要能回家,他都不在外面待着,尽量陪自己的老婆过每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而小陈看到同样的情形,就和小李想的不一样了,丈夫每次一回家,她就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这是什么男人呀!每天都早出晚归的,有的时候还自己跑到外面去旅游,让我自己一个人忙家里的活儿,回来了还什么都不想干,就知道躺在床上。所以,小陈每次见到丈夫都大吵大闹,渐渐地,丈夫再也不敢回家了,能出差就出差,能在外面吃饭就绝不在家吃饭。
你看,同样两个如花年龄的姑娘,有着同样的家庭条件和同样职业的丈夫,却因为两个人自身的认知差异而出现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局。毋庸置疑,小李肯定是一个婚姻幸福、满脸洋溢着快乐的女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他们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温暖,因而健康成长。而小陈则是一个爱抱怨和乱发脾气的女人,整个精神状态一定是消沉低落的,没有太多的幸福感,最终的结果可能会是和丈夫草草结束婚姻,过着糟糕的生活。
真实的生活不禁使我们反思,爱生气真的有那么严重吗?真的会葬送我们的幸福生活吗?是的,一个爱生气的人往往对生活充满了抱怨和不满,他把自己禁锢在了阴暗的角落里,无法看到阳光和积极的一面,也就无法拥抱正能量了。
古语有云,“气大伤身”,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偏偏要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倡导“双赢”,让对方获益,自己也会获益,但为什么在情绪的处理上,我们不可以达到“双赢”呢?
当你在地铁旁边等车时,忽然身边的一个人不小心踩到了你新买的鞋子,他都已经连连道歉了,可你还是生气了,得理不饶人地狠狠批评他。他被你的责怪弄得恼羞成怒,一开始的抱歉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你的怨恨。不一会儿,你们就在地铁口大吵起来,结果那天,你们两人两败俱伤,一天的心情都不好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踩脏了你的鞋子,向你道歉之后,你一个微笑加上一句没关系,他立马会觉得你是一个很宽容并且容易相处的人,可能后续还会和你聊上几句。慢慢地,你们会发现彼此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身处异地的你会因此而多一个朋友。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正能量心理学所提倡的情绪“双赢”。通俗一点讲,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与其把别人想得那么糟糕,那么惹人讨厌,对别人生气、乱发脾气,不如把自己想象得高尚一些,温文尔雅一些,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也是在升华自己。在发现别人的美的同时,也尽情地展现了自己的美,何乐而不为呢?
美国一家知名的心理研究所对5000名脸上长斑的女性做了一项研究,研究显示:当这些女性情绪差时,任何药物对色斑的治疗效果都不明显,但减少生气次数,这些色斑就会消退。可见生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可谓是全方位的,生气除了会让我们大脑的反应速度变慢,让我们心律不齐,还会让我们的皮肤长斑,爱美的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哦!
正能量心理学在引导我们达到认知改变的同时,也会教给我们应付问题的方式方法,诸如面对生气,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做以下几件事,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暂时忘记生气。
第一,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刺激体内负责镇定的副交感神经,并且通过深呼吸加强了氧气的供给,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它不但可以促进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还可以使体内的废物和毒素排出,促进人体的健康。
第二,喝一杯水。水不但可以维持我们的生命,给我们提供营养,还可以平复我们的情绪,帮助有机体及时排出游离脂肪酸。
第三,换位思考。立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整件事情,经常用“如果我是……我会……”的逻辑来思考问题。
如果你是一个容易生气的人,如果你经常无缘无故就对别人发脾气,那么本节的内容对你可能会很有帮助。一个容易生气的人不但容易变老,而且也不会受大家的欢迎,他在生活当中也会很吃亏。正能量心理学就是要使每个人都学会培养积极阳光的心态,生气并不可怕,关键是弄明白自己气从哪里来?如何看待使自己生气的事件?
朋友们,到底是“谁”惹你生气了?
快乐其实是件容易的事
从来没有夸奖过自己漂亮的男朋友忽然有一天对她说:“老婆,今天你好漂亮!”她羞红脸,低着头说:“为什么?以前你可没说过我漂亮。”那个男朋友说:“因为今天你没有乱发脾气。”她顿悟,原来想要漂亮很简单,只要不乱发脾气就行了。
有一个人为找一份工作,面试了几十次,每次都因为学历太低而被拒之门外,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有一次在应聘工作时,他随手将走廊上的纸片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考官看到了,他因此得到了这份工作。他顿悟,原来获得认可和赏识很简单,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好了。
有个牧场主人,每天都叫他的孩子一大早起来之后就提水浇地,路过的朋友对他说:“孩子才这么小,你不能让孩子如此辛苦,累坏了可如何是好?”牧场主人回答说:“从小没有学会吃苦,长大了又怎么肯吃苦,我是在培养他。”朋友顿悟,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只要让他吃点苦头就行了。
有一只住在田里的青蛙去看望他的朋友,发现他的朋友竟然住在路边,就赶紧劝他说:“路边太危险了,搬来和我住吧。”路边的青蛙说:“我已经习惯了,懒得搬了。”几天后,等他再次去看路边的朋友时,却发现他已经被车子轧死,暴尸路边。田里的青蛙叹道,原来掌握命运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远离懒惰就行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履沉重,痛苦不堪,因为难得来一次,他们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淘到了最多的金子,只有一个人嘴里哼着歌,脚步轻盈地快乐地走着。别人不解地问:“你为何如此的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背负的东西最少。”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快乐很简单,只要需求少一点就行了。
是啊!只要需求少一点,快乐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下的社会,很多的人之所以会不快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要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心里的天平似乎永远都是倾斜的,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随之降得很低。正能量心理学不但以打造人的积极心态当作它的主旨,也能把人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梳理得更加坦然。希望人们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取得心灵的平衡。
小芳和小华是从小玩到大的闺蜜,两个人的关系非常要好,两个人甚至还曾一起发誓,结婚也要找一对双胞胎兄弟嫁了。所不同的是,小芳更加现实和理性,对生活的期望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但小华就不一样了,她天生比较爱幻想,喜欢和别人攀比,有的时候明明自己无法做到,却偏偏还要硬逞强。
上大学时,小芳和小华分别在两个城市,有一年寒假,小芳带着自己新交的男朋友来找小华玩,看着小芳和她男朋友如胶似漆、甜蜜幸福的样子,小华心里五味杂陈。在小芳他们回去之后,小华暗暗发誓,自己一定也要找一个男朋友来呵护自己。
就这样,她看上了班里的一个男同学,那个男同学不但长得帅,而且学习还非常好。小华想,要是能找这样一个男孩子做男朋友,那以后领出去多有面子啊!这样想过之后,她就对这个男同学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但很长时间过去了,这个男孩子似乎对小华没什么意思,压根儿没有任何表示。正当小华无比郁闷之时,小华宿舍的一个女孩子说,“下个月就是那个男孩的生日了,听说他非常渴望有一部新出的苹果手机,要是谁能……”没等舍友把话说完,小华就冲出了宿舍。
小华给小芳打电话,说自己急用钱,问她有没有钱,小芳说多少,小华告诉她数目之后,小芳惊讶地说,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一个学生哪有这么多钱?再说,我家和你家也都是普通家庭,每月的生活费才五百块,到哪里去弄那么多钱?小芳还没有说完,小华就挂了电话,她在外面徘徊了一个下午之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准备去夜总会当陪酒小姐,听说那样来钱快。
就这样,为了所谓的面子和一部几千块钱的手机,小华踏进了夜总会的门,并且再也没有出来,最后学校勒令她退学了。后来在昔日闺蜜幸福的婚礼上,她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她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要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才是快乐。”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所有以“如果”来开头的句子是多么的自欺欺人,因为所有以“如果”来开头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小华的悲剧似乎论证了贪婪的人必须要为此而付出代价,如果她不贪婪地想要别人拥有的,如果她对别人的目光不是太在意,那我想现在的她肯定又是另一番光景。在快乐的国度里,快乐从来不与嫉妒,不与虚荣,也不与贪婪相提并论。
曾经听到一个关于一个年轻人和上帝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天生比较爱抱怨,遇到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就开始哀叹生活的不公,上帝听得不耐烦了,有一天他来到这个年轻人的身边说:“你知道为什么你感到自己不幸吗?因为生活的不幸早已经遮住了你的双眼,快乐被挡在了外面,进不来了。”
上帝的话多么富有深意呀!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果我们总是纠缠于痛苦和悲伤的事情,那么痛苦和悲伤势必会与我们如影随形,我们就再也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会让我们快乐和开心的事情了。其实并不是生活让我们变得不开心、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赶走了生活中的开心和快乐。
苏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据说他常常开导他人。有一天来了一群年轻人向他请教,“伟大的哲学家,请您告诉我们,快乐在哪里?因为我们一路跋山涉水就想找到它。”
苏格拉底想了一会儿说:“你们还是先造一条船吧!造完船之后我会告诉你们答案。”于是,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去了,急急忙忙来到河边,找来了造船的工具,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造出了一艘独木舟。
独木舟下水了,年轻人们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边合力划浆,一边齐声歌唱。苏格拉底问:“孩子们,现在你们感觉怎么样?”年轻人们齐声回答:“我们感到快乐极了!”苏格拉底接着说:“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它往往在我们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而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访。”
其实生活是一本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它总会通过最微小、最平凡的场景来告诉你最深刻的生活道理。也许身处其中时你还不明白、不理解,而等有一天回头看时,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一切早已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了。
让自己拥有一颗快乐的心就是让自己变得简单,就如网络上宣扬的那样——“小时候,快乐是件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件快乐的事”。简简单单地生活,简简单单地成长,别让太多世俗的灰尘蒙蔽了自己的双眼,别让单纯的心背负上沉重的枷锁,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围绕在自己周围的点点滴滴,其实都是幸福和快乐。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跟耶稣一起沿着沙滩行走,这个人回头看了看,对耶稣说:“为什么在我人生顺利时,我看见两对脚印,而在经历艰难时,我却只看见一对脚印?”耶稣回答道:“人生顺利时我走在你的身旁,但在经历艰难时,是我背着你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呢?历经生活的磨炼之后是否还保有当初的那份简单和纯洁?其实快乐很简单,记住当我们看到身后只有一对脚印时,那是耶稣背着我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