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术:大变局中的李鸿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跨出中世纪,迈进大变局(1)

中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文明的进阶做出过巨大贡献,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都曾一度处于领先甚至达到巅峰地位。然而,或许正因为此,统治阶层长期以“宇宙中心”自居,唯我天朝独尊,不屑与边外“蛮夷”各国交往,更无意学习新知识取长补短,醺醺然故步自封于夜郎式的陶醉之中。当西方资本主义欣欣兴起的时候,中国仍是闭关锁国的传统社会状态,在突如其来的撞击之下,恍惚得竟不知身处于何等世界,一时间不由得手足无措。

1769年开始于欧洲的机器工业革命,在短短的五六十年内,不仅使英、法等国的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交通运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资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幅员狭小、资源稀缺的西方列强迫切向外寻找新的原料供应基地和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对外通商贸易就无可替代地成为当务之急。在欧美资本势力的侵略性扩张下,整个世界随之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逐步分裂为两大政治经济体系。

从18世纪末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次第打开了亚非拉各国的大门。在这一冲击与反应的过程中,不少落后的国家都以训练新式军队、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为起点,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如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实行改革,在开罗兴建了规模较大、设备较新的兵工厂,大炮和枪支车间分别有1500名和900名工人;1829年建立了亚历山大造船厂,拥有8000名工人;1831年埃及自造的第一艘兵船下水。阿里还注重修建为军事工业服务的炼铁厂和机械铸造厂等,以保证军需供给。与此同时,埃及开办了步、骑、炮各类兵种的军事学校,聘用外国军事教官,按欧洲方式招募、训练军队。到19世纪30年代末,埃及拥有新式陆军20万、海军2万、军舰32艘,其中半数军舰是本国制造。

在埃塞俄比亚,提奥多罗二世于1855年执政后,热心倡导学习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尤其重视近代武器的制造,力求通过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他锐意改革,采用欧洲的制度,建立起一支人数众多、有良好纪律的按欧洲模式装备、训练有素的正规常备军。提奥多罗二世聘请欧洲匠师和技工到埃塞俄比亚传授工艺,并派本国人充当助手制造大炮,最终造成一尊万余斤的重炮,造炮成功当天他宣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提奥多罗二世还改革司法、行政、宗教和税收,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受西邻鸦片战争失败与“黑船叩关”的震动,也开始了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855年下半年,德川幕府就试造洋式枪炮,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使用荷兰赠送的一艘小型蒸汽军舰,聘请荷兰海军士官传授近代海军学,并抽调一批幕臣、藩士参加集训。到1860年,幕府海军已经能驾驶木壳蒸汽军舰往返太平洋。1864年横须贺造船所建立,开始试造新式军舰。此外,在荷兰技师指导下建设长崎钢铁厂,1862年全部竣工。从1866年开始聘请法国工程师作指导,在横滨等地建成了小规模炼铁厂和造船厂。在明治维新之前,这一系列活动在西南各强藩都不同程度地渐次进行,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早期各国的这些举措无论成败,都是有益的尝试,尤其阿里改革是亚非国家实行近代化改革的先驱,对落后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对该事件都有介绍和评述,并分析了阿里改革受挫的原因。林则徐在广东海防上采取了类似阿里的做法,注意借鉴其经验教训。

近代化运动是中世纪没落以来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在这个总的趋势下,不同国家的近代化,尽管因为国情迥异而各具特色并经历着不同的道路和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遭到军事侵略凌辱的相似性,军事改革和工业化过程大都是它们的最初步伐和基本内容。

1840年的鸦片战争敲响了清王朝统治的丧钟,但并没有使清廷上下彻底警醒,只有少数关注现实问题、讲求“经世致用”的开明先驱奔走呐喊、倡言改革。迷迷瞪瞪十几年后,1860年英法联军长驱直入,强迫中国签订城下之盟。偌大天朝竟然只是个空架子,不堪洋枪洋炮随意一击,尤其皇家乘舆惶然逃至承德,咸丰帝一去而不返,这使国人在精神上的创巨痛深,远比第一次鸦片战争更加严重,对当时人心影响甚大。

面对这无奈的局势,清廷内外、全国上下同感奇耻大辱,热血之士的奋发之志顿时被激起,不得不重新考虑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回想起魏源、冯桂芬等人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学说,爱国的各级官吏和知识分子思想上出现新的转变,决意学习西方长处以趋向富强。这种新的探寻,首先是从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开始的。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李鸿章,迈出了较早的一步。

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的第二年,正当林则徐、魏源等人摸索“师夷制夷”的救国方略时,秀才李鸿章怀抱“封侯”之心、“宏才远志”,以“不可一世之概”,赴京参加科举制度系列中的乡试,次年中举。1845年,李鸿章受知于曾国藩,“朝夕过从,求义理经世之学”,以“尊主庇民济时艰”为己任。经世致用之学被称为“实学”,意即有关国计民生之学,而西方的长技也是一门实学。李鸿章既讲求经世致用之学,自然就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西学,把经验奉为世事的基础,把实践看作个人应付客观环境的主观能动性措施。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后,在翰林院长期从事修纂工作,直到洪杨事起,他奉旨回乡帮办团练、投笔从戎,才有了干实事的机缘。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侵略军虽撤出北京,但其侵略势力已由我国东南沿海伸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同时,国内太平天国与清王朝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仍处于胜负难分的紧张阶段。清朝统治者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农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力图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部队,以维护摇摇欲坠的皇权统治。

曾国藩、李鸿章等使用洋枪洋炮对付太平天国取得成功,使国人看到了外国器械精良、船坚炮利,再次有力地证明了西洋文明在某些方面的优越。同时,华尔、马格里、李泰国、赫德、威妥玛等来华外国人的一再怂恿鼓动,对清廷学习西方军事工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成作用。不过,由于清廷保守氛围浓厚,说服统治者打消深度顾虑难于上青天,只有从船炮这些显而易见的器物入手,才有渐次开展推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