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真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吗?”这是毛泽东在《南京政府向何处去?》[1]中的一句话,其意直指当时已经下野奉化溪口但依旧操纵南京时局的蒋介石,把老蒋比作祸乱鲁国的庆父。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语出《左传·闵公元年》。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公曰:“若之何而去之?”
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
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2]
猴王粗略翻译如下:
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参加鲁庄公的葬礼,并表示慰问,《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赞美他。仲孙回国后向齐桓公汇报说:“如果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灾难将无穷无尽。”齐桓公说:“怎样才能除掉他呢?”仲孙回答说:“祸患无法停止,不过,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瞧吧!”齐桓公说:“我们可以讨伐鲁国吗?”仲孙说:“不行。鲁国还遵守周礼。周礼,乃一国立国的根本。臣听说:‘国将亡,如同大树一样,主干倾覆,枝叶必然随之飘落。’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讨伐它的。您应当想办法消弭鲁国的祸患并且亲近它。亲近遵守周礼的国家,依靠政局稳定的国家,离间一盘散沙的国家,灭亡昏聩动乱的国家,这就是称王称霸之道。”
庆父是春秋时鲁庄公(前706—前662)的弟弟,鲁庄公还有另外两个弟弟,一为叔牙,一为季友,其中庆父最有野心,他联合弟弟叔牙并私通他嫂子哀姜欲窃取王位。
面对咄咄逼人的庆父,鲁庄公很担忧他的接班人问题,他有三个儿子,夫人哀姜没有生子,并且听说私通他的弟弟庆父,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启,姐妹二人是一条心的,启也靠不住,自己最喜欢的妾生了公子般,另一妾生了公子申,他想在般和申之间选择。还好,他的另一位弟弟季友,正直且有担当,全力支持他选择般。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其中哀姜和叔姜是齐桓公的女儿,所以鲁国傍在齐国这棵大树下,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鲁国自然要看齐国的脸色,鲁庄公是有点吃软饭的意思。
鲁庄公去世后,公子般在叔叔季友的帮助下继承了王位,庆父不甘心,发动政变,联合哀姜杀了公子般并立叔姜的儿子启为王,是为鲁闵公,即使如此,还不满意,又与哀姜一起干掉了鲁闵公,自立为王。哀姜这个女人可真下得了手,启可是她的亲外甥啊!要不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低呢?
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齐桓公不答应:这公子启怎么说也是我外孙啊!你不能杀了我外孙自立吧?遂派大臣湫到鲁国调查,才有了前面那番对话。
鲁国人民早已忍无可忍了,听说齐国来调查庆父,纷纷揭竿而起,反对庆父。庆父仓皇逃到莒国,鲁国发出“猎狐行动”,与莒国谈判,庆父被莒国拘押,在押解回鲁国的途中,他自知罪孽深重,自杀了,哀姜也从邾国被引渡至齐国处死了。齐桓公大义灭亲,这对男女终没有好下场。
庆父当然不是一个人在作乱,他有帮凶,有同伙;有骑墙者,有左右逢源者;有迫于淫威者,有噤若寒蝉者;有事不关己者,有不闻不问者;有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者;有明事理者,有糊涂者;当然也有横刀立马,力挽狂澜者。庆父的案例放之四海皆准,东方、西方,国家、企业、组织,皆可对号入座。
中晚唐时,出了一位大宦官,名仇士良,称得上中国最厉害的宦官了。史载,他杀两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逼得唐文宗向近臣抱怨说:你看看我像不像周赧王和汉献帝,人家是受藩王制约,我是被家奴管制,还比不上人家呢!
开成四年,苦风痹,少间,召宰相见延英,退坐思政殿,顾左右曰:“所直学士谓谁?”曰:“周墀也。”召至,帝曰:“自尔所况,朕何如主?”墀再拜曰:“臣不足以知,然天下言陛下尧、舜主也。”帝曰:“所以问,谓与周赧、汉献孰愈?”墀惶骇曰:“陛下之德,成、康、文、景未足比,何自方二主哉?”帝曰:“赧、献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不及远矣!”因泣下,墀伏地流涕。后不复朝,至大渐云。[3]
仇士良最后告老还乡,寿终正寝,临走时还给继任的太监面授机宜,如何来调教皇帝:
“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语乎?”众唯唯。士良曰:“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毬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暗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众再拜。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贪酷二十余年,亦有术自将,恩礼不衰云。[4]
一句话,教帝王不学好。
都说恶有恶报,仇士良是个例外,至少这家伙生前没有被绳之以法。
其实,这是符合常识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只是一个高概率的事情,善也有不善报的时候,恶也有不恶报的时候,总是有漏网之鱼。那些作恶的人都希望自己是那条漏网之鱼。不过,这中间的心路历程也不会那么好过,从来不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人,所以,作恶多端的人都是小心脏每天扑通扑通地乱跳,不胜重负,岂能安生?仇士良虽然安全落地,但那也是唐武宗极力挤兑他的结果,他怎么舍得主动离开长安呢?
死之明年,有发其家藏兵数千物,诏削官爵,籍其家。[5]
仇士良死后第二年,被削官爵,抄家,打入佞臣行列,子孙后代可是要受累了。话说回来,仇士良是太监,怎会有后代呢?史载他有子四人,皆是宦官,看来都是攀附的义子罢了。人常讲,做坏事会断子绝孙,他们已经断子绝孙了,当然可以放心大胆地做坏事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汉唐以来的为政之失,留祖训给后代:谨防后宫干政,外戚跋扈,宰相独裁,宦官作乱。前两项有明一代都做得不错,后两项基本上就被束之高阁,明亡恰好就亡在这阉党上。
庆父死后,鲁国的灾难算是平息了。仇士良死了,但唐朝的宦官之祸并没有半点消减,我大唐盛世的后半场可谓是阉人治国,不复阳刚之气了。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文章写于1949年4月4日。
[2]战国·左丘明《左传》,闵公元年。
[3][4][5]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二,宦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