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化之路:新传播视阈下的企业文化传播和企业形象构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文化在社会经济中的集中表现

通过文化在历史中的演变,及围绕演变过程产生的文化类型、文化特征、文化功能、文化信息、文化语言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不断形成其各自的表现,以人文自然、社会分配、生产生活等方面为应用对象,其内容又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在经济环境中的集中表现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已开始形成对传统产业的导向作用,由于物质世界极其丰富,人们已开始形成对精神世界诉求的转变,传统产业呈现出对其他产业的辅助特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世界各国正在借助文化作用力,结合国家竞争领域里本土优势产业,实现各文化产业配套升级。

根据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文化产业各类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态进行比较,目前针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改进策略,主要是以应对未来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为出发点的,并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特征:

(1)提高国际文化认知水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及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世界文化大同时代形成,这意味着文化艺术产业不再是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私有财产,而是走入国际化进程,文化信息的受众在国际市场。事实证明,在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竞争中,各国已孕育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种类,以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主导发展方向。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文化产业大国正是运用了这一思想,对文化艺术进行大力开发,围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各诉求领域,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整体策略。美国运用世界各国文化艺术,将其改良与创新,将当代文化艺术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以其他产业技术优势为辅助手段,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的商业竞争力,这种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具备极高的市场自由度和文化接受度。

(2)加强文化艺术的国际化接受度。世界各国文化丰富多彩,有的经历过几千年的流传与发展,也包括中国,但随着国际文化的交错与融合,其语言、民族习惯等不同,单一的文化表达方式已难以支撑国际文化的诉求信息,我们要包容和融合国际文化艺术,结合传统文化理论思想,推行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文化艺术理论体系,通过结合国际文化交流特征,吸收世界各文明文化,来对各文化体系进行总体构建,以诉求加强文化艺术的广泛接受度。

(3)推动创新文化艺术事业全面发展。对中外文化产业发展实态进行比较研究后,可知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是以利用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对其加以开发,虽然开发角度有所不同,其开发目的也不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开发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遗留文化和传统文化上,传播的文化内容也不再是过于强调本土文化的优越性,而是在国际化文化发展的视野下进行全面升级。以文化在中国各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已经属于国际文化产业大环境的一部分,人们的文化诉求标准已达到了国际化水平,中国文化产业在现阶段已被动地被拉上了国际竞争舞台,因此,作为国内企业应更注重加强中国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并充分利用好国家在创新文化事业上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创新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2.“文化”在经济作用中的集中表现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更多的融合表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功能和作用也日渐突出,并集中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文化对经济主体的影响。文化围绕经济主体在投资、生产、销售等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人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资源的角色扮演中正以人力资源的角色向人力资本过渡。过去以人力资本中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能等方面已转向“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结构下以文化创新、文化技艺、文化渲染等内容进行产业融合,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将提升市场“价值”供应力作为主要升级方向。同时,“文化”在提升生产力及“价值”供应力的落地与实践中配套其相应的文化素质、艺术培养、传播能力、沟通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文化对经济制度的作用。制度作为经济稳定、有序发展的基本条件,对经济制度进行合理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制度是配套经济所有环节中联通其他各个环节的中转站,随着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形成,对经济制度的设计和制定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文化”在提升经济制度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人性化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促进了对经济制度的治理和管理水平。

(3)文化对经济消费的影响。消费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消费观由两个方面共同促成,一是个体对消费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二是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有着不同的消费观念和对产品价值的判断与选择,新兴市场经济下人们消费水平提高,文化作为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因此,“文化”在社会经济中也发挥着影响消费、促进消费等作用,是有效提升需求方市场的导向因素,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3.“文化”在社会应用中的集中表现

由于“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综合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导向其他产业的发展,是促进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文化艺术在新时代下所形成的作用力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文化”在社会应用中的表现又集中体现在“文化艺术”上。文化艺术在世界各国之间的应用模式也有所不同。以国际文化艺术发展动态及各文化艺术的应用领域,对文化艺术发展模式进行划分,主要有两类:

(1)创新文化艺术模式。此类模式是以当代科学理论思想为文化艺术认知条件,吸收古代历史经典文化艺术作品精华,以提高大众的文化接受度和认知度为标准,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艺术引导作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相结合,以创新艺术,表达其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类模式也集中表现在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特征当中。

(2)传统文化艺术模式。此类模式是以传统文化思想教育为宣传目的,借助历史遗留文化的先天条件,强调文化艺术的优越性为思想指引,通过民族故事、民族精神、民间文化的创作形式,结合传统文化产业,对文化艺术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类模式集中表现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或历史文明古国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国家,文化产业也集中在文化旅游产业、传统手工艺产业等领域。结合两种发展模式,针对其特点、功能、作用等,对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国内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存在着较好的基础条件,对文化艺术的各方面应用也存在着较大的可开发空间,但同时在文化艺术的开发和应用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

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地推动作用。文化理论思想、文化艺术作品和文化艺术产品是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研究、文化事业、文化企业是组成文化艺术生产力的核心机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决定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是文化政策的实践对象。通过“文化”在经济应用中的表现及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现象,可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表达方式、诉求特征、理论依据等对文化艺术进行全新的理解和构建,并与其融合形成具有国际化、艺术化、个性化等特点的文化内容,以国际文化市场需求的文化艺术作为参照标准,围绕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培养、文化传播等方面进行综合渲染,以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参与到市场运作当中去,建立国际标准的经济形象,为未来国际市场经济竞争中打下基础。

4.“文化”在社会传播中的集中表现

文化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已生活在各种文化关系交错的现实中,这种关系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而产生的,其构建的本质又是以实现传播功能为主要作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艺术也成为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主流形式,可以说“文化”的传播也就是对“文化艺术”的传播。在过去,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理解受到时代制约,传播往往是通过书籍、音乐、电影、电视等相对专业却单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企业的传播则是依靠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等专业机构进行设计、宣传、推广、举办活动的,局限性较大的。随着社会发展,新科技的运用逐渐改变了传播技术,促使传播方式一再更新,其传播方式在新兴时代中也产生了新的内容,并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种分类:

(1)大众专业性的传播。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基础上的一种传播方式,在表现手法上比以前更加专业。如电影的制作,运用高新科技处理;如广告宣传、艺术手法、包装设计等更加贴近人类的鉴赏力和审美力,更加具备接受度。

(2)微型自主性的传播。是新兴时代里独有的一种传播方式,互联网及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使每个人都具备了自体传播、移动传播、即时传播的能力,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个人主页等,人们可以自主、移动、即时地实现图、文、声、像与艺术设计等自由组合,形成微型个性的传播内容,充分表现新时代最流行的“文化”传播。

(3)公共互动性的传播。是一种主要在公共场所进行的传播,以群体活动、娱乐活动的形式存在居多。由于互联网的成熟发展,网络社区的概念越来越被重视和使用,在网络社区进行传播,由于聚众多、快,且定位精准,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播的一大阵地。

文化传播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传播运用得好坏直接关系着发展的效率。通过对以上三种传播集中表现的了解,可再加深几点认识。首先,在专业传播上,由于新时代的人们对文化艺术有了更高的诉求标准,因此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要加强文化艺术的水平。其次,在微型传播上,由于它的便捷与普遍,不管是拆开细分传播还是组合应用传播,选择面比起专业传播要自由很多,因此传播内容的设计成为重中之重,在硬件条件相当的前提下,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传播的实效性。最后,在公共传播上,基于是以群众为基础的传播,应以群众的共性为文化传播标准,不管是活动内容的设计,群众间互动条件的创造,还是节假日娱乐氛围的营造,都应重点考虑,尤其是网络社区这块新兴传播领域,对互联网人群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也是为实现传播实效性所要做的功课之一。

5.新传播视域下的“文化”思维框架

既然我们已经定义“文化”这个词是代表人类社会对世界的认知,那么,同时也肯定了可以将“文化”这个概念作为对所有信息沟通的枢纽。通过对“文化”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动态的立体思维分解“文化”的含义,透过客观事物来看现象本质。从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本源实质连通到文化发展后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表象,将本源与现象融合起来去思考,才能真正找到当今社会大众的真实诉求。简单来说,文化,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客观世界,不同于我们一般理解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而客观世界,是指大众所能认识并接受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总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寻求探索,到思维辩证,再到结合社会本质现象以实践的方式得出一个实质结论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产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既包含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由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种力量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之间相互提升和转换,人类追求物质的意识是精神内在本源诉求的一部分,在追求物质过程中又激发了精神本源的其他诉求,而文化更多的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交往行为、实践活动,能够在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人需要的物质力量。

从文化发展的路径中可以看到,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以下四点:一是人类对未来、未知文明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二是人类通过探索和思考结合已知的客观事实进行总结和规划,形成思想理论;三是人类将思想理论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开始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四是人类将思想理论结合社会实践后对相对适应和正确的部分进行传承和传授。而文化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步骤,将文化的探索和思考部分作为对人类发展指引的部分,其中包括精神信仰、未来预测、宇宙探索、人生哲学、自然条件等,是文化的精神指引部分,也是文化的起源部分。第二部分则是文化的思想理论部分,包括历史记载、哲学著作、思想理论、科学发现、学术发表等,当然也属文化的制度部分。第三部分是文化的社会实践部分,包括了国家建设、资源分配、创造发明、生产制造、生理医疗、社会活动、精神娱乐等。文化的社会实践部分充分地把精神指引部分和思想理论部分应用在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当中,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庞大体系。如以精神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活动、精神娱乐等形成了祭祀文化、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游戏、动漫等;以物质文化为代表的创造发明、生产制造等形成了建筑建造、技术工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以政治文化为代表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等。第四部分是文化的传播、传承和传授,形成了文化的符号、文字、语言、宗教、教育和传播等。文化的传播、传承部分是结合了上面三个部分的总和,在三个部分的文化信息体系下产生的以满足交流、沟通、互动等形式的文化信息。将以上四点与文化的现实表现的结合,文化的精神指引和思想理论等形成了主体文化,由于文化的起源和理论的不同,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差异,传播传授差异,于是形成了各地域、各民族的差异文化,差异文化中也包括政治文化。主体文化是从精神诉求中探索总结出来的,差异文化是从社会现实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并不断地循环作用,进而发展出新的文化。

以文化的四部分贯穿路径和两种体现的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文化现状,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以易文化作为文化的精神指引,以抽象哲学思维将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强调对人的思想、道德和为人处事的培养,以此作为精神指导。这种核心精神指引文化,经过后来的发展和延伸,以道家思想、儒家学派、诸子百家等为代表的思想理论体系开始形成。这种庞大的理论体系开始对中华民族各时代进行社会实践,产生作用,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体制创建了基础条件,也促进了中华几千年帝王文化的形成,礼制和刑法便是中华封建政治文化的代表。这种独“道”文化以中国独特的传承式教育形成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以历史发展来审核,中华文化经过无数次的文化融合和文化重构,中华民族以强大的核心文化理论体系对其他外来文化进行吸收,并实现自我完善,最终融合到中华文化当中。由此,中华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至今。而当今社会,世界一体化,国际多元文化的交错也使得中华文化再一次面临新的融合现象。这种新的融合现象既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带来了文化融合的新挑战。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外来民族的入侵,从刚被汉化的满清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外国入侵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诸多战争,虽然中华文化最终融合了共产主义等思想理论,使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但中华核心文化已出现了断层和破坏。同时,对易道儒文化的理解也出现了一定的曲解和误读,加上一些不够理性的传播方式,如将易道儒等文化往风水算命封建迷信的角度上传播,导致了当代中华文化理论开始出现支撑力不足、被接受度下降的情况,而大部分保留下来的也只是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风俗及老一辈的为人处事之道。由于没有主体文化的支撑,其他文化也更容易零碎不齐,甚至自我怀疑和排斥,流传下来的只是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缺乏主体理论文化的差异文化犹如一盘散沙。中国的文化事业建设也只能往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上靠齐,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一些非物质文化,但是这些大家都有、无法大力推崇和发扬,这部分的差异文化只能作为文化的可接受和可选择部分,而不能被更多的人来学习和发扬,因此,无法进入国际市场。中国主流文化的缺失,文化理论不成体系,使文化的社会实践范围缩小,无法延展,成为文化不能延伸的最大障碍。文化不能延伸就会导致文化形成不了周边产业,因为产业必须延伸,否则就会受限。没有主体文化理论体系的支撑,没有良好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再加上全球多元文化地快速兴起,使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传承缺失、重洋排内、文化建设事业有心无力的文化现状。而从事实出发,及当今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象来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具备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如果加以开发和正确的使用,不但会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无形力量,也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展现出竞争力和竞争特点,同时也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种责任体现。

综上所述,文化包括了四大部分的贯穿及路径:精神指引、思想理论、社会实践、传播传授;文化又分为主体文化和差异文化两种体现。以文化形成的四部分内容及两种体现,结合中国当代文化现状的理解,表明了“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无论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对文化现有的认知角度,以实际现象就可以看出,国内对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文化的意识形态所形成的抽象印象也有很大差距。通过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现象可以看到,文化是可以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相对完整和符合时代、社会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沟通及传播枢纽,同时,文化完全又可以单一地作为一种有维度的思维意识或思维方法。由于文化本身的包容性、涵盖性、真理性、实践性都非常强大,有这样一种思维就能很好地去尊重主观的印象,并保持着客观的态度,才能去感受自然社会更多的内在本源,文化的表象有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文化的理论是围绕社会生产、生活及时代的精神导向所产生的总结和归纳,存在主观性,但来自时代的精神本源诉求,是人类探索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区别的一种表现,而文化的精神导向和传承、传播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源,是关系人类与生命系统的理解过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国际眼光来看待市场经济大环境已不再只是国家层面所考虑的问题了,已经延伸至是全社会、全中国所有企事业单位、机构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国家强则民族盛”,社会主义价值观——“富强”之所以排列在首位,也充分证明了国家意识到中国的发展还存在“富而不强的”实际情况,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同时,国家意志也在扶持企事业单位,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唯有国与家、社会与企业共同加强文化事业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民族富强。同时,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对中国企业的再次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新标准与新高度,是未来中国企业走向市场的新方向,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一条通道。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及不同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文化”作为传播的主要功能,在新传播视阈下也形成了新的形态框架,并表现出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1)文化在思维中的形态

将文化的广泛性、具体性、形态性、动态性、立体性、倾向性、连接性、共识性、差异性等综合特征与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的表现相结合,概括起来可以这样理解,“文化”已形成其特有的维度,呈现出以本源为中心不断向外扩散的状态,形成可以被无限放大和缩小的高分子“网络”,彼此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并以四部分的整体贯穿,实现其自我组织、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自我生长等生态化功能系统。

2)文化在传播中的形态

高分子的“文化”特征在传播中已形成被“气化”的过程,其产生的风、云、雷、雨等气候化现象,构建了“文化”在传播中的风气、风向、聚众、分众、交集、交流、落差、落地等表现。如果说“空气”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那“文化”就是维持社会生命的基本条件,“文化”在传播中的扩散力、吸收力、推广力、宣传力已形成了社会的“呼吸系统”。“文化”在传播中的公众力、感染力、转换力、融合力、同化力等形成了“血液循环”系统中的“肺循环”系统,“文化”在传播中的驱动力、作用力、影响力、改造力、提升力等形成了“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体循环”系统,在共同的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意识、态度、方式、习惯、能力、行为等,同时也包括其破坏力。“文化”其围绕传播过程的各项作用也成为“文化”的主要功能体现。

3)文化在经济中的形态

“文化”的优良性、正确性、适应性、匹配性、认同性等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涉及的各领域都呈现出无限的经济价值空间,其无形的价值形态越来越趋向于物质化,“文化力量”所驱动的“物质力量”对传统产业形成了导向作用,并在未来市场经济中的体现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同时,在各类经济活动中也反映出了极高的活跃度。

4)文化在竞争中的形态

“文化”在市场经济中已成为竞争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并呈现出了全方位竞争力。“文化”的主流性、差异性、个体性等形成的“文化”品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文化”的差距是未来市场经济中竞争力的主要衡量标准。

5)文化在生活中的形态

“文化”在传播中各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文化”围绕其产生的生活习惯,又具体表现在工作习惯、学习习惯、消费习惯和购物习惯等方面,又在共同作用下影响生活习惯中的情感习惯、思维习惯、意识习惯和行为习惯等。“文化”围绕其产生的生活态度,不断地以品味化、时尚化、艺术化、娱乐化、个性化、丰富化呈现。

综上所述,通过对文化的各方面论述,结合新时代各方面呈现的实际现象,“文化”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文化”的各类复杂关系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网络系统,并相互连接,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能快速形成的原因,数千年的文化内容和人类未知文明领域中即将产生的新文化相互交集、相互作用,并逐渐渗透至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当中。“文化”在新的文明时代里所产生的理解,也已超过了之前的想象,文化本身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改良和完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特征,新时代以全新的思维理解“文化”才能真的得到“文化”所赋予人类的内涵,才能真正对“文化”形成更好地应用,才能真正开发出高品质的文化作品,“文化”具有的经济价值特征才能获得最大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