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父母必知,一年级是孩子人生的开始
一年级新生的新问题
著名家教专家尹建莉、孙瑞雪、刘称莲对新生入学十分关注,经过总结,她们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上学伊始孩子出现的问题
孩子上小学了,从幼儿园、家庭走向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对孩子的要求也随之变化,它会给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提出一连串的问题。
(1)孩子不愿上学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不愿离开家长、和伙伴发生矛盾、受老师批评等。强把孩子拖到学校,会加剧孩子的抵触心理。家长首先应问清楚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消除孩子的顾虑。
(2)孩子不能按时起床
对待贪睡的孩子,家长可做以下几点:自己早睡早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了解孩子睡眠所需时间;找到让孩子按时起床的方法(如用闹钟或轻音乐提醒孩子、早锻炼、适当奖惩等)。
(3)孩子间发生冲突
当孩子与伙伴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寻求家长的帮助。只要矛盾没有人身安全的威胁,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可静观其变,抓住契机指导孩子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
(4)孩子迷电视
孩子爱看电视是天性,家长不要因噎废食。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丰富的家庭业余生活,培养孩子更广泛和健康的兴趣。如引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看图书、玩积木、学唱歌、听音乐、收听广播等,来转移孩子的兴趣。
(5)做作业磨蹭
在对我国某市一所学校的抽样调查中,孩子们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进行了自我分析,其中有这样四个原因:49.2%的孩子是因为自己不会做,28.6%的孩子是因为作业太多,20.6%的孩子是因为玩给耽误了,还有1.6%的孩子不愿意做。
对此,专家给出的建议是:在做作业前,不妨征求孩子的意见,饭前做还是饭后做,哪一科先做,让孩子明确计划;让孩子先复习再做作业,可提高效率,减少困难;上闹钟限时;任务适度,不要再额外布置作业,要留有空闲给孩子放松。
2.孩子入学后三种明显表现
兴奋期:入学前,他们心情激动、兴奋得睡不着觉、坐不住、充满自豪感、个个都有表现好,当个好学生的愿望。
厌倦期:开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由于在学校生活感到纪律上的约束和生活上的紧张,对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内容感到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容易,数学课不做早已熟悉的10以内加减口算,而是要说组成,讲算理,汉语拼音也不是简单的认字母练发音,四声不好读,拼音又麻烦还要一笔一画地书写,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不想上学、怕吃苦,对上学产生厌倦心理。
适应期:两个月后,如果学校与家庭教育跟得上,就能使孩子较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喜欢学校生活,从此高兴起来,逢人就夸老师如何如何,同学如何如何,初步懂得了爱校,爱学习,努力上进,争当好学生。
3.认识孩子为何不适应
小学新生入学时,通常会遇到五种不适应:
第一,不愿意上学。有的孩子宁愿被关在家里,也不想上学。有的孩子则出现上学情绪低落,放学欢腾活跃的现象。
第二,不愿意提及在校的表现和活动。每每提及,会比较烦躁和焦虑。
第三,性情发生改变。如变得退缩、烦躁或是攻击行为增多。
第四,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孤单,无法融入集体生活。
家长应找到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孩子破解不适。一般而言,新生不适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入学前,孩子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教师有教学目标,孩子有学习任务,便有了压力。这种学习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使孩子难以适应。
第二,在幼儿园中,老师像妈妈,而小学的老师往往对学生要求严格,部分孩子会产生惧怕心理。
第三,孩子入学前与家长可谓亲密无间,什么事都有人替自己着想。入学后,孩子开始了独立的学习生活,交往圈子逐渐扩大,亲子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
对孩子来说,上学是件随着岁月自然来临的事情,就像随着季节的变化,大自然会有草长莺飞一样。但是它又是孩子的一件人生大事。因为我们都知道,孩子上学后,就将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完成一些明确的任务,面临一个全新的完全独立的集体生活。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挑战,能否适应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对于家长,也是一种挑战,能否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关键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期,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此说,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这段特殊的过渡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对于如此重要时期,作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关注的是我们六七岁的儿童虽然上学了,但还停留着学前阶段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特征,那么上小学后,此阶段儿童身心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主导活动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心理发展起重大变化。由于儿童本人身心的发展,游戏已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
2.社会地位变化
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离不开成人照看的孩子,但一入学就不同了,除了整个活动方式发生急剧的变化外,极为明显的是他们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将他们作为社会正式成员对待。在班级里,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他们要对自己负责任,要为学校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学习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应尽的社会义务,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地位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3.人际关系变化
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需要成人指点,独立性差。
入学后,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要在班集体里作为独立的一员,认真听课读书,要独立思考,自己完成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文具书本是否齐全,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促进儿童由依附转向更多的独立,也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的重要时期。这一年龄从家庭成员的纵向密切关系,开始向学校成员横向关系发展。白天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密切,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社会交往范围扩大时期。
4.儿童心理上的变化
现代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了“人生八大阶段”的分期说。6岁正是“主动对内疚”到“勤奋对自卑”阶段的转折点。儿童心理上发生重要变化,由过去依赖父母和老师,受“保护”的角色,逐渐过渡到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业、解决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5.生活环境的变化
儿童在入学伊始容易产生焦虑。因为在幼儿园熟悉的老师、小朋友被新的老师和同学取代,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感。小学课堂桌椅的摆放方式也不再是圆圈或半圆式的,而是整齐地朝向某一方向。
6.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时期所倡导的是“保教并重”,即幼儿园老师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而入小学后,随着幼儿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以上差异,导致幼儿入学以后出现种种不适应的行为。这些不适应的行为表现为,初入小学的儿童往往精神紧张、过度疲劳、身体不适、体质下降、睡眠不足、心理压力大。不少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上都有困难。此外,儿童还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容易忘事、情绪不好、厌恶学习等。所有这些不适表现,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转变过来,这无疑对其心理的发展和学习的成功有害无利。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进了小学,可以松口气了,相反,一定要谨慎地处理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种转型,配合学校,做好幼儿园到小学衔接工作,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帮助孩子尽快转换角色
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作为家长,做好对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为此,家长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1.带孩子参观学校
上学前后家长要陪着孩子去熟悉校园环境,拜访任课教师,密切与学校老师联系,消除孩子们对学校和教师的陌生感。鼓励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在与小朋友接触中,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让他们体会到与小伙伴在一起的欢乐,用这些积极的办法来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当这一“关”过后,就要寻找机会多表扬和鼓励孩子,教育他们热爱学校、热爱生活,并使他们明白学习是一种社会责任,正如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教师教书一样,都要全力以赴,提高孩子们自觉好好学习的主人翁责任感。
2.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是孩子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前提。一般而言,孩子向往小学仅停留在表象:背新书包、穿校服、戴红领巾等。这种入学的愿望虽幼稚但很可贵,家长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
有心的家长会告诉孩子,上学后能学会更多的字,读更多好看的书,学会算术,学会唱许多动听的歌,学讲英语,会用电脑……在那里,能结识新朋友、新老师,他们都会喜欢你。
3.帮助孩子适应新规则
学校的一日生活是活泼的,但也是严肃的,无论是课堂或是课间都有规范的纪律要求,既有统一颁布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准则,又有学校制定的相应的规章制度。每个学生都得接受监督和约束。学校一日生活的常规管理,如按时到校,自觉进教室自习,早操静、齐、快,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做小动作等。面对这么多的新规则,有些孩子一时难以坚持和遵守,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为使孩子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纪律要求和学习生活,家长应配合学校注意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融入集体的环境中。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其次,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教育,比如,在讲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的同时,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的话会怎样,让孩子自己去设想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另外,父母应当适时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一个微笑、点头,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肯定。
3.帮助孩子转变角色
同入学前相比,孩子的人际关系趋于复杂,由原先的父子、母女关系一下子又增加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原先孩子在家里,人人都得为他服务,但入学后,他还得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原先家庭成员一般都得照顾或服从于他,但现在他却要服从集体、服从纪律。在这些新的关系一下子出现在孩子面前时,若家长不配合学校及时进行教育,就会使孩子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为此,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特别是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能对某个老师说长道短、评头论足,因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不听老师的话,甚至与老师对立,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一般来说,有见识的家长,总是在孩子的面前树立教师的威信。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老师好的形象一旦在孩子头脑中得以确立,孩子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尊重和信任教师的情感,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会用心学习,奋发向上。
一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如果他们能处处讲团结、讲友爱、相互谦让、互帮互助的话,将大大有益于孩子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4.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学校讲求纪律和规范,家长就必须训练孩子的自控力和意志力,特别是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以便孩子入学后能较快适应学校生活。如定时让孩子静坐、单独做一件事等。
5.知识经验准备
孩子入学前的知识经验准备也不能忽视,如让孩子了解小学的作息(可在家扮老师、学生,模拟小学生活);让孩子熟悉学科学习过程(教育孩子看重学习过程,培养对各门学科的兴趣);让孩子知道一些安全常识(及早对孩子进行学校安全教育是入学前准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游戏安全、接送安全、上下学路上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一个思维懒惰的孩子,不可能成才。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提些“开放性问题”(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鼓励孩子主动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更复杂、更有难度,长期如此,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如果太难,孩子回答不出来,容易失去信心;如果太容易了,就失去了锻炼思维的作用。
6.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
为了让孩子适应突然变得紧张的小学生活,在平时,家长要让孩子养成定时看书、喝水、如厕的习惯,这样将有利于让他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家长要适当地减少孩子的睡眠和游戏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使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与学校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以免因不适应而损害健康。买一个孩子喜欢的闹钟,从10、15、20分钟渐渐增加定时,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做一件事情。
7.让孩子学会专心倾听
家长平时要注意培养孩子“坐得住、听得懂、表达得清”的习惯。如看电视时,要求孩子坐下认真地看20分钟,再给孩子提提问题,看他看懂了没有,表达是否清楚,口齿是否伶俐。
8.学习用品的准备
为刚入学的孩子准备物品,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
孩子上学前,当然要为孩子选一个合适的书包。准备一个什么样的书包才算是合适的呢?家长给孩子选择书包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从孩子的健康着想,最好挑选面料轻薄,双肩背的书包。因为这种书包符合脊柱生理性自然弯曲的特点,使左右肩受力均匀,较长时间负重不易疲劳,有利于孩子养成挺胸行走的习惯。二是可以从审美、安全的角度考虑,选一个有孩子喜欢的图案的书包,书包的颜色要鲜艳、醒目,这样便于汽车司机识别,可以保证孩子行路的安全。
由于孩子手部骨骼未完全发育好,肌肉力量较弱,耐力较差,不能长时间握持钢笔或圆珠笔,再加上孩子刚上学,容易写错字,用铅笔写字容易改正,上一年级的孩子应选用铅笔为书写工具。家长最好带着孩子一起去文具店看一看,选取便于孩子握持的铅笔。如果买自动铅笔,注意不要买笔芯过细的,因为孩子小,写字不熟练,下笔特别重,稍不注意笔芯就断了,很不方便。买文具盒、橡皮、尺子、削笔刀时,特别注意不要买那些容易吸引孩子的类似玩具的文具,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
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生活
作为家长,不仅应了解一年级孩子的行为规范内容和要求,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训练。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加强行为训练与习惯培养,并以身作则,促使孩子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1.学习用品的整理
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识字不多,入学2~3周内,家长可帮他理好书包,提醒他第二天需要带的物品。3周以后,家长可站在一旁引导孩子如何整理书包,例如:教孩子将第二天要用的本子、试卷整理在一起,其他各学科书分档归类,剪刀、胶水、短绳之类,可放在书包侧袋中,以免弄脏书本。一个半月后,家长可完全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有些家长将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估计得太低,对孩子不放心,一见孩子理不好书包,或理书包动作太慢,就索性代劳。久而久之,常由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容易显得毫无主见,时时处处都要依赖家长。所以说,家长可以起指导性作用,而不能完全代劳。
另外,一年级孩子极易弄丢学习用品。针对这一点,家长可帮孩子在每件学习用品上均写好名字,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书写名字的文具用品,可把名字写在小张纸上,再用胶纸贴好。家长要让孩子从思想上自觉地爱惜学习用品,自发地管好学习用品。为避免孩子上课时开小差,家长不要让孩子把玩具及易分散注意力的学习用品带到学校。
2.日常行为规范
从早上起床到学校,从课堂学习到课间休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问”也不少。
(1)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孩子有条理地安排早上时间,让孩子有足够的上学时间,做到上学不迟到。
上学的前一天晚上,家长应督促孩子按课表理好书包,将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叠好,放在身边。有的孩子早上起床拖拖拉拉,再加上有时学习用品尚未理齐,匆忙上学时,落下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而且,由于早上匆忙准备,有的孩子还不能保证早餐,时间长了,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长此以往,孩子易养成丢三落四,做事得过且过、缺乏统筹安排的坏习惯。因此,家长教会孩子安排好早上的时间很有必要。
(2)早上到校后,孩子可做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
比如整理好晨会或上午第一堂课的学习用品,将要交的本子放在桌上,然后,可背诵一些儿歌、古诗,同学们也可讲一些听到的、看到的新闻、故事,老师会从旁引导大家讨论。
(3)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花在课堂上的。
上课时,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做到“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遵守课堂纪律,不插嘴、不做小动作、发言先举手、不随便离开座位。怎样才算认真听课?家长可从这些方面进行检查:孩子回家能否轻松地完成作业,以及作业的正确率;家长可根据上的课,提一些问题,看看孩子的反馈如何;孩子能否将课文读通;家长还可查一下孩子的书上是否有乱涂的画,乱写的字。此外,不少学校一年级学生还有对家长开放日,这一天,家长不要忘了向老师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
(4)学校里每节课后都有课间休息时间,时间一般为10分钟。
这段时间供学生上厕所和休息片刻放松神经。为避免孩子课下贪玩,上课要上厕所的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督促孩子在下课上好厕所,合理安排下课时间。此外,课间时,学生应在上一堂课一结束后,就迅速理好下堂课的学习用品,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的前几分钟,孩子就不会因忙于找书而影响听课。由于课间休息时间不长,学生可在这段时间散散步,做一些轻松、简单的小游戏。
(5)午间休息合理安排。
这段时间主要供孩子吃午饭及休息。在校吃饭的孩子,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一个餐具袋,里面可放两个中等大小的碗,让孩子分别盛饭菜、汤,一把匙、餐巾纸和一块餐桌布。吃完饭后,有的学校会安排孩子看电视节目,如“动物世界”、美术片等或者组织一些集体游玩活动等。此外,学生还可在这段时间里,看看书,玩一些游戏。
3.作业与成绩
一年级学生做作业,家长要培养他们做作业的习惯。学校有留晚班,孩子的作业能在这时候完成,不参加留晚班的同学,一般语数两门课的作业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孩子做作业,第一要注意他们的写字姿势;第二,要规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不能拖拉,不能做做玩玩或做做吃吃,这样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长久下去,就会养成作业拖拉、效率很低的坏习惯。孩子做作业,不仅要求正确率高,还要求字写得端正,簿面整洁。做完后,要每题读三遍,以检查作业质量。有的家长见孩子做作业太慢,错误率高或不会检查,就忙着帮孩子忙,这样非但帮不了孩子,还会养成孩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及马虎大意的毛病。
每个家长都十分关心孩子的成绩。孩子测试成绩的高低,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每个孩子自身情况不一样,因此造成成绩不好的原因也不同。如有的孩子成绩不好是由于接受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利用多次复习的方式补缺补差;有的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太贪玩、缺乏毅力,这就需要家长严格要求,教育孩子认真对待学习。针对不同的原因,家长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家长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孩子的成绩,既要鼓励他们取得优良成绩,也要允许他们有失误,要理解、尊重孩子。如果不问青红皂白,采取打骂教育,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甚至会造成他们弄虚作假。
4.品德修养
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重智更要重德。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不加以重视,反而一味迁就,致使他们的孩子怕吃苦,没有劳动习惯,处理问题“以我为中心”,对同伴不谦让,不愿帮助有困难的人,对集体不关心。这样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很难与人协作,而且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
孩子的品德修养需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家长不能忽视孩子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道德因素,尤其要重视“第一次信息”。如第一次借同学东西不还、第一次撒谎、第一次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第一次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要重视,绝不可迁就。在教育时,要注意方法,以耐心说服引导为主,让孩子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古语说:“爱子,教子以义方,弗纳承邪。”爱孩子,就当用道义、规矩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歪路。
家长还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教育只有与学校教育同步,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倡导孩子的文明行为做表率。家长要教育孩子讲究个人卫生和社会公德,要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环境卫生,爱护公物。家长要放手让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事,同时不要随便给零花钱,要注意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只有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协作下,才会在孩子人生的初期就培养起他们各种好习惯。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家里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供孩子固定做作业的地方,桌椅高低要合适,不要在桌面上放过多与当前学习无关的东西,教会孩子用一样取一样,用后还原。这些好习惯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自然光线不足时可以辅以人工照明。
1.给孩子准备课外读物
为孩子订购一些课外阅读书籍,丰富孩子的课外知识。如《小朋友》《好儿童》《看图说话》及一些孩子易懂的童话书等,要培养孩子爱好书的良好习惯。父母也可天天给孩子讲故事,以引导孩子自发的看书。
2.给孩子准备裁剪工具
买一把圆头剪刀,让孩子学会剪东西。家长可教孩子剪一些简单图形,这样孩子入学后,就不会对上课剪东西感到困难了。
3.给孩子准备一块抹布
为孩子准备一块抹布,让孩子上学后有参加学校劳动的工具。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要适当安排孩子做做家务,比如,教孩子学会扫地、擦桌子、倒垃圾、洗手帕、洗袜子等。
家教小提示:一年级家长做好4件事
一年级父母在孩子入学阶段,应坚持做好以下4件事:
1.让孩子讲一讲
家长应主动询问孩子在校表现,想办法让他们“学舌”,孩子不会系统地有顺序地说,家长可以有目的地按时间顺序问,让孩子慢慢想,一件事一件事地说,培养孩子说话的条理,同时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2.让孩子比一比
鼓励孩子和小朋友比,哪个小朋友专心听讲,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哪个小朋友讲礼貌、讲卫生,等等。孩子表现欲萌发,开始明白自尊和上进,不甘心落后,所以比的过程让他们分清是非美丑,能促进孩子由“知”向“行”的转化。
3.让孩子看一看
一年级课程知识浅显,又不留家庭作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有从他们读书、讲题来判断。每天让学生看课本,可以提早了解孩子在知识上的缺欠,及时给予辅导,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复习方法,逐渐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4.让孩子练一练
学校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上课、做操、唱歌等每项内容都有具体要求,习惯的培养也很严格,如队列、坐立走的姿势、书的摆放、举手回答问题等,都要按常规要求去做,所以要从礼貌、卫生纪律、习惯等许多点点滴滴的事,一件一件地练一练,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先入为主,以后就是严格要求和不断巩固的问题了。这样讲,比、看、练的方法形式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可以唤起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尽快喜欢学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