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开放成就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用心思考未来,抓住重大趋势,便会成为赢家。”这是李嘉诚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时关于成功秘诀的观点。
“开放”不仅是互联网的精神,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大自然之所以能产生令人震惊的多样性,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开放的”。可以说,开放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商业模式与未来成败的关键。因此,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搭建开放式的技术与业务平台,积极融入合作共赢的生态圈,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必将是成就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2.2.1 开放平台的兴起与内涵
目前,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OP)在整个互联网行业比较盛行,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开发者(包括合作的企业开发者与广泛的个人开发者)可基于平台的标准程序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开发相关的应用并将其提供给其他用户使用。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服务广度与深度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激发用户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解决“众口难调”及“创新创业”的问题。其理想的服务运营模式是在最终用户、开发者、平台提供方三方建立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这种开放、合作、共赢的运营模式已成为目前广大互联网企业所顺应的发展趋势。
1.开放平台的兴起
美国Facebook公司于2007年5月率先推出开放平台,第三方开发者通过调用平台的Open API可以开发在Facebook网站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开创了互联网企业开放平台的先河,确保了Facebook在社交网络的领导地位(通过该开放平台策略,Facebook于2009年成功超越了MySpace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并迅速在国际互联网界走红,可以说Facebook带领互联网企业走向了一个开放的时代。
Facebook开放平台的成功,让全球不少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开放平台的强大力量。Apple、Google、Microsoft、eBay等国际大型互联网企业,竞相推出自己的开放平台战略并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如Google公司通过开放平台战略(android marketplace)使android系统迅速超过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并逐渐成为与Apple iOS相抗衡的手机操作系统;而国内最早的开放平台(renren open platform)由人人网于2008年7月率先推出,在此之后,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互联网公司于2010年相继开放部分互联网领域的Open API,并将其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或较小规模的服务商,开放平台逐渐成为共识。2011年更是进入了开放平台的“爆发期”,几乎所有知名互联网品牌都搭建起了自己的开放平台(图2-2)。因此,2011年也被称为我国互联网企业的“互联网开放元年”。
2.开放平台的内涵
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平台是互联网运营模式的高级阶段,以用户开放、服务开放、数据开放为主要特征,并与开发者及用户共同打造共赢的互联网生态圈。与早期的技术性开源(open source,有时又称开放源码)相比,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平台使用更加便捷、应用更加丰富:一是将服务标准化封装成易于识别的Open API,供第三方开发者便捷使用;二是可与第三方开发者进行较为复杂的数据及服务交互,从而进一步提升相关应用的独特性与吸引力。
图2-2 国内互联网企业主流开放平台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平台还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互联网社会化协同(包括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众包合作三个层面)的共生商业模式,其成功的要点在于:开放平台与第三方开发者以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机制与盈利模式,通过平台自身服务和第三方应用的互利互惠,提高用户对互联网平台的黏性和使用程度,进而提高获利;同时,通过利益分摊共享,达到平台自身和第三方应用循环刺激并产生类似“滚雪球式”的增长。当然,要取得上述的巨大成功并建立开放平台生态系统,需要至少满足两个方面的基础条件或基础要求:一方面是开放平台要能够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即开放平台的所有者需要拥有比较强大的客户规模与推广资源,使其成为第三方开发者海量优质应用的“生产工厂”;另一方面是平台自身应用与第三方应用要能吸引最终用户,即平台自身提供的服务以及第三方开发者所开发的相关应用要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或需求,通过海量的优质应用及服务增加用户黏性。随着越来越多开放平台的推出,越来越广泛的行业与领域涉足其中,以及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开发人员基于自己的创意独立开发出相关的应用,开放平台的价值进一步凸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梦想的空间,并逐渐成为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支撑环境与促进因素。
根据开放平台所提供的服务的不同,目前众多的开放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型开放平台:基于开放平台的某基础应用模式及框架,第三方开发者可开发与其核心功能集成的应用扩展。如Facebook Open Platform、Google Android Marketplace、Apple App Store等。另一类是服务型开放平台:该类平台没有一个基础的应用模式,而是把平台的计算资源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开发者,让开发者能快速拥有大量、稳定的计算或存储资源(如云计算服务),专心做好应用的业务逻辑,实现快速开发和部署。如Google的App Engine、Amazon的S3(simple storage service)、Microsoft的Azure等。另外,目前很多应用型开放平台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第三方开发者入驻,在提供应用扩展服务的同时,也还提供较为稳定的开发工具以及可靠的计算或存储资源等云计算服务,混合型的应用开放平台预计将逐渐成为互联网发展阶段的主流模式。
当然,具体到某家互联网企业,其采取怎样的开放策略?开放哪些具体内容?开放到什么程度?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哪些服务?这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定位直接相关并将直接影响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总体来看,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开放平台,无论开放什么内容或开放到什么程度,一般均需要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以下几种类型的服务。
(1)基础支持服务。提供各类Open API、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软件开发工具包和接入指导文档,支持第三方开发者快速注册、应用接入、应用上线、应用管理等功能,并提供第三方应用的发布、展示、下载等运营服务;针对特定合作伙伴还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家支持服务以及较为稳定的云计算等基础设施服务;使合作伙伴更好、更快地开发与部署应用,并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身业务逻辑上。
(2)数据分析服务。通过API方式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平台的用户及交易等数据并帮助对其所开发应用的业务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帮助第三方开发者挖掘用户需求并发现商业机会;与此同时,还将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向第三方开发者分享经验、提供产品完善建议以及业务发展咨询,帮助第三方开发者结合自身应用更好地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
(3)业务推广服务。利用平台自身资源,为第三方开发者的应用进行多渠道传播与推广,并提供较为灵活的盈利模式,使第三方开发者可结合自身商业模式,选择一种或多种盈利模式,获取相应的收益,使第三方开发者能够真正依托平台的资源获得成功。
另外,随着互联网企业开放平台的快速兴起与取得的巨大成功,目前该概念也经常被其他行业所借鉴,但在具体内涵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电子商务领域,当前我们经常提到的纯“开放平台”策略与“开放平台+自营”策略,其所代表的内涵更多是从平台所有者是否提供商品的进、销、存服务作为划分的主要依据。其中,纯“开放平台”策略是指提供电商平台的企业自己不做商品的进、销、存,相关服务全部由入住商家来做;而“开放平台+自营”策略是指提供电商平台的企业与入住商家共同提供相关商品(按照是否自营作为分类的依据)的进、销、存服务等。
2.2.2 开放平台顺应未来趋势
正如当前很多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行业,其健康发展离不开平台化的商业模式以及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系统。具体到互联网金融行业,随着当前监管制度日趋完善以及专业化分工日趋明显,其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样离不开金融生态圈的支持。而通过开放平台战略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包括技术与业务两个方面)是互联网行业的平台化商业模式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延续与创新,顺应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从跨产品、跨渠道、跨地域到跨界融合的飞越,将对金融生态圈的打造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1.开放平台战略助推转型升级
互联网金融的开放平台战略,需要充分借鉴互联网行业开放平台的建设经验,其核心是“以变应变”或“随需应变”来满足客户的要求与市场的需要,有助于金融服务的业务转型与升级。其关键要素是通过搭建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以下三种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平台+服务”的运作模式、“众包”(crowd-sourcing)的研发模式以及“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等。即将传统金融的封闭式架构进行标准化封装,将传统金融的信息、应用、服务等标准化为金融API应用接口,将业务功能包装为可标准化、可定制的金融服务后建立服务总线;通过建立明确的业务规则及分润模式,吸引广泛的社会资源进行应用的混聚(App Mash-ups),将相关金融服务植入互联网商业生态,不断深化金融产品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为用户提供多样便利的产品与服务,构建最终用户、广大开发者、金融服务机构等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1)“平台+服务”的运作模式
“平台”的核心是“标准化封装”传统金融服务,为跨行业、跨市场合作伙伴提供安全、稳定、简洁的标准化金融接入服务(Open API接口等),对接客户需求,将金融服务“融”入移动互联网,“融”入各类商业生态系统,“融”入非金融服务领域,逐步实现金融和相关产业(商业)的深度融合。这要求开放平台必须具有基础支持的服务能力和与外界合作的开放能力,一是要面向合作机构或个人开发者实现客户开放、服务开放与数据开放;二是要求所有基于该平台开发的应用需要满足用户统一、账户统一、数据统一与安全管控统一,打造应用的最佳客户体验。
“服务”的关键是让合作伙伴享受到全流程(包括从概念到产品上线推广等各个环节)的一站式服务(图2-3)。首先为内外部伙伴提供按需定制的基础云服务,实现第三方应用的快速开发、测试与部署,促进合作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升级。其次依托平台的自动化运营及数据分析能力,面向内外部合作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服务(如客户群、年龄特征等),有效支持第三方应用的传播与推广。如有条件,还可以通过设立“种子基金”等多种方式帮助平台的创新、创业者快速突破“种子期”,更好地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最后还可以推出丰富多彩的金融应用商店,为合作伙伴的第三方应用提供接入、发布、展示、下载、推广等专业运营服务。
图2-3 从概念到产品上线推广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2)“众包”的研发模式
“众包”的研发模式是指通过开放平台吸引广泛合作伙伴的社会开发资源进行应用的混聚,客户与合作伙伴根据自身需求与利益驱动金融服务的场景定制、产品定制、安全定制与信息定制等,将传统的基于自有的单一服务模式转变为基于平台的整体集群的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从B2C向C2B模式的转变,从而更多关注客户的声音、建议与需求,在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进一步满足客户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这需要从“硬支撑”与“软实力”两个方面持续完善与丰富开放平台的各项基础服务能力,如标准的解构能力、灵活的组件能力以及强大的协同能力等。具体概念解析如下。
(1)“硬支撑”。“硬支撑”是指开放式服务平台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合理拆分,使之成为标准化组件(接口、流程、服务、参数等都采用可视化配置管理)并提供给开发者;后者可以根据应用场景及客户需求将各标准化组件快速组合,通过点对点的交易匹配,进而灵活定制产品与服务,满足多种场合需要(图2-4)。
图2-4 根据场景灵活定制产品服务
(2)“软实力”。“软实力”是指开放式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合理的运营规范体系,规范开发、运营流程。包括开发者规范、应用管理规范、技术开发规范、分润管理模式规范、法律与服务规范等。
3)“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合作共赢”的金融生态圈是指通过开放式平台的自组织性以及客户开放、服务开放、数据开放等构建用户、合作伙伴、金融机构等互利共赢的“金融生态圈”。
在我国,最早的金融生态理论由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在2004年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提出,是一个仿生学概念,也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不单指金融服务机构的内部运作,更多的是指金融服务机构与外界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以及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具体到互联网金融行业,“金融生态”是我们在前文所讲的化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与趋势,即通过开放式平台跨界融合,实现互联网与金融、金融服务机构与合作伙伴的化学变化,建立合作共赢的动态平衡关系并催生新的金融业态,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对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效率和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根本的现实意义。这种通过化学变化构建“金融生态圈”打破现有金融的界限,是基于宏观环境的一个微观而持续的过程,不仅包括通过研发推广互联网金融产品将传统金融服务变得更加方便简捷的“易金融”,还包括泛金融、非金融与自金融等多个维度,需要较长的时间及努力来布局与实现,需要应用场景及数据应用的不断耕耘与积累,金融服务机构与广泛的合作伙伴既分工又融合,共同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并满足双方客户的多样需求。
2.开放平台战略的一些内在要求
如上所述,开放平台战略通过搭建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重构了传统实体金融机构的产品、服务和流程并逐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不仅有助于传统金融服务的转型与升级,也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要坚持并落实好开放平台战略,除了选择好开放平台的战略定位外,更需要金融服务机构在一些内在管理方面做相应的创新与变革。
(1)在经营管理方面,要求客户(relationship,R)、产品(product,P)、渠道(channel,C)等不再隔离,即R—P—C(客户—产品—渠道)更加紧密,将来可能逐步演变成以移动智能终端融合的场景服务模式,这需要金融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加强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提升产品定制化、综合化、便捷化及智能化水平,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还原客户特征实现精准服务,如果协同不好将很有可能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
(2)在风险运营方面,打破了地域与行业的限制,更加注重数据的分析应用并强调事中的实时监控,这需要建立弹性的风险运营管理体系,由单纯运营金融业务向跨行业运营转变,由传统风控向大数据风控转变:“贷前”,根据客户经营数据和认证数据,辨识经营状况,反映偿债能力;“贷中”,通过数据分析实时监控客户的交易状况与现金流,为风险预警提供信息输入;“贷后”,建立贷后监控机制,通过大数据监控经营动态和行为,可能影响正常履约的行为将被预警等。
(3)在营销服务方式,由于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基本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网络化的特点,以前单纯靠线下某一项产品及服务(如融资)很难满足客户的要求,必须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接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新需求,即由线下产品转变为线上平台对接,由以融资为单一营销服务手段转变为“支付+融资+理财+增值服务”的全方位营销服务方案。
(4)在产品研发方面,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建立包括随需应变的弹性基础架构、敏捷迭代的交付流程等,资源配置从过去考虑业务优先逐步转向科技驱动优先,将原来长周期的开发模式转化为短周期的迭代模式。
(5)在创新机制方面,要主动应变,将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与客户研发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结合起来,从条线单点创新和服务逐步转变为以面为主的组合创新和服务;把原有的从上往下或者从下往上的层级结构转变为扁平的结构,使每一个客户或基层的想法能够第一时间达到集团总部,并构建“上层注重激励,基层提出创意,中层加强实施”的良性创新模式,发挥“长尾”的威力。
(6)在企业管理与服务方面,要“以人为本”,即从以前的为“钱”服务逐步转向为“人”服务,从企业本位逐渐转向对员工和客户的关怀,在企业和员工之间以及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相互关怀、激励和共赢的机制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