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的高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说话九“不”(1)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唯有始终保持一颗质朴而谦逊的心,才能够在与人接触时将自己的身段和心态放平,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不断吸收社交营养,使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或许我们可以套用某句名言的格式这样说:世界上那些成功的人,大多数优点都是相同的,而那些很难成功的人,却各有各的缺点。

不小气:豁达是高质量话语的内因

马云: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手。一生气,就输了。这就是你跟对手竞争的过程,最主要的是让对手的心情变糟糕。

宏大的格局、宽广的心胸,是我们的为人处世能达到何种境界的重要法宝。在日常社交中,一个人的格局和心胸很容易通过话语展现出来。

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眼中那些非常优秀的成功人士,无论属于什么行业和领域、从事什么职业和工作,大多都具备海纳百川的豁达胸怀。越优秀的人,越懒于斤斤计较;越成功的人,越懂得有容乃大。

这个优点,会在他们的日常话语中,自然而然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013年3月,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做客央视《对话》栏目时,当主持人提到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宣布停止使用支付宝,并且说“他好像把你当成了对手”时,马云说:“天下把我当对手的人太多了。他觉得贵了,他觉得不合适,他就离开,自己建。其实这样挺好,只要他觉得比我建得好,他觉得效率更高,当然得支持他。至于到底是不是这么贵、是不是费用更高,他心里应该更清楚。你应该问他到底是贵在哪里,对吧?关于对手,我是这么看待。其实一个公司最有乐趣的事是你的客户成长了,你的对手也变聪明了,也在成长。一个拳师只有在碰到另外一个顶尖高手的时候,大家才能互相成长,所以我觉得你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对手。以前我刚创业时跟大家一样,觉得对手都是针对我来的。我今天跟以前有了差异,是因为四五年前我们想明白一个道理: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手。你看某个东西不错,得学习。一生气,就输了。这就是你跟对手竞争的过程,最主要的是让对手的心情变糟糕。”

正所谓言贵在精而不在多,从马云的简短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对说话艺术的掌握,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说话体现的是人内在的东西,比如心胸、涵养、眼界、格局、思想等。透过马云的回答,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存在于他身上的这些“软实力”,同时也能总结出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俗话说:“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我们如果太计较来自外界的影响,心胸就会被逐渐束缚;如果过于纠结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误解,格局就会被逐渐压缩。它们正如戴在你头上的“紧箍儿”,你的计较与纠结则是“紧箍咒”。我们没办法摆脱“紧箍儿”,但完全可以不给自己念“紧箍咒”,只要坚持信念、守护原则、锤炼胸怀,时间一长,心胸自然豁达。马云的回答不仅是一种态度的表达,也展现出了他在对待事业旅途上的点点磕绊和人生道路上的小小波浪时那种豁达沉稳的心态。如此心态,通过话语展现给大众,不仅听上去让人受用,还能起到表率和励志的作用。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竞争对手”,如何对待他们其实是个深刻而长久的问题。当记者直截了当地提到“竞争者”时,马云不但毫不回避,还积极倡导自己一贯的从商主张——“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手”,因为“顶尖高手之间切磋才能使彼此得到成长”。切磋不是打仗,而是互相促进和提升。有了这样的高度和眼界,事业想不顺风顺水都难,赚钱自会水到渠成。唯有如此,即便是那些讨厌你的人,也会对你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解读。判断一个人说话质量高低的标准,不就是看你所说的话是否能让听众受用而感到心里舒服,从而创建和谐的社交氛围吗?

马云也毫不讳言,原来的自己与很多人一样不够成熟,会将竞争者看作眼中钉和肉中刺,后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才逐渐认识到了更接近商业和为人本质的东西。这既是心胸宽广的体现,也让人看到了存在于他身上的一份坦诚,还能使我们从中明白:任何一位成功人士都并非天生,他们身上的任何一种优秀品质也并非与生俱来,完全可以靠我们在主动领悟人生真谛、积累事业经验的同时,逐渐拓展自身的处世胸怀而获得。成功并非专利,只要有心,谁都有权利拥有。

古往今来,心胸开阔的人一般比较容易成功,因为它能撑大你的格局,使你脚下的路越走越宽,进而也会得到好机会的更多眷顾。

拿破仑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世人皆知。在他的领导下,法兰西军队曾驰骋整个欧洲大陆,成为震撼全球的铁骑之一。能取得如此成就,与拿破仑本人身上存在的诸多优良素质有很大关系,他的为人和言谈豁达便是其中之一。据说在征战意大利时,某次战役打得非常惨烈,士兵们身心俱疲。有一晚,拿破仑在出门巡视时,发现一名执勤哨兵倚靠在树上呼呼大睡。随从们看到此情此景非常震惊,因为在紧要的战争间歇,哨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拿破仑不让打扰士兵休息,他默默拿枪替哨兵站起了岗。哨兵睡醒后,看到身边的最高统帅,吓得魂都要丢了,没想到拿破仑却对他说:“我的朋友,请拿好你的枪,你们行军艰辛,作战艰苦,所以打盹睡觉完全可以理解,也值得原谅。恰好我没有睡意,帮你值了半小时班。不过你肯定明白自己的岗位有多重要,以后千万别再大意。”

作为国家和军队最高统帅,拿破仑有权力也有理由对玩忽职守的哨兵做出任何处理,至少在言语方面更激烈一些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选择了一种非常大度的方式,既达到了教育士兵的目的,又没有伤害士兵的感情,还在很大程度上对士兵起到了鼓舞和稳定情绪的作用。任何人都会犯错,同时任何人都不愿意别人伤害自己的自尊与人格,因此我们在遇到他人出错时,该如何用话语来训诫才能既起到作用又达到目的,是非常体现智慧和情商的事情。

当人们在表明自己的想法、态度和立场时,如果没有掌握较好的说话技巧,便不可能高效率地与人交流、不可能达到自己的说话目的、不可能使听众完全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误解,进而影响社交质量。而这确实是很多人说话时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不具备“肚里撑船”的宽广心胸。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需要从那些优秀人士身上学习与境界有关的东西,以及说话之道和其他社交本领,提升自我素质,以便在往后的社交活动当中,使那些与你交往的人能够从你的言行举止当中真切感受到一份特别的舒适,从而提高你的社交质量,助推你的人生更接近成功。

不绕弯:从来没有人喜欢答非所问

白岩松: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不得罪人不可能,但我想,一个不得罪人的新闻人合格吗?

人与人交谈,看上去非常简单,其实需要花费很多成本,最大的成本便是时间成本。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我们生活的当代社会,往往被人们形容为“快餐时代”,它是一个需要处处讲究高效率、快节奏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样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显得更为直接和明显。

同时,人类社会又无法离开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说话在人的一生中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在如此繁多的话语中,我们必须承认,大多数都是所谓的“废话”。在每一场社交活动中,真正能起到实质性作用或者真正能对交往有决定性帮助的话,可能还占不到你所说话语的十分之一。因此,在交谈过程中,如何直截了当地与人对话,是直接影响沟通效率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问答的社交场合,说话“短、平、快”更是需要我们掌握的最重要的说话技巧。要知道,没有人喜欢花时间听你答非所问。

2015年,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出版了新书《白说》。11月中旬在成都举办的签售活动上,他回答记者提问的场景,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回答问题的魅力。

当时有记者问:“您并没有开微博,也不上微信,说话能为您带来什么麻烦?”白岩松答道:“网络上很多话不是我说的,却往我头上安,有麻烦得替人担着;而真是我说的,麻烦也不少。2008年,台里开设《新闻1+1》栏目,我成了被拿出来做实验的‘小白鼠’,成为‘CCTV第一个新闻评论员’,得罪人的时代正式开始了!做主持人风险小,各方点赞的多,而当了评论员,就不是喜鹊而是啄木鸟了。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不得罪人不可能,但我想,一个不得罪人的新闻人合格吗?在屏幕上,这一说就是七年。很庆幸,我还在说,《新闻1+1》也还活着。”

记者问的是“麻烦”,白岩松一开口回答的也是麻烦,连一丁点儿开场白或者铺垫都没有。我们非常清楚,很多人在回答别人的提问时,出于各种考虑,往往会东拉西扯地绕出一大堆话,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最后才不痛不痒地针对问题含糊几句话了事,有时候甚至会故意答非所问。特别是在公众人物身上,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说简单点儿,它会让人们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说严重点儿,这也是答话人不尊重提问者和其他倾听者感受的行为。白岩松接过问题后,非常干脆地“按方抓药”,而且举出实例,通过一个比方和一个针对职业操守层面的反问,将问题引申到了更为深刻的角度,怎么能不让听众感到痛快呢?

紧接着的回答,依然如此。记者问:“您如何看待别人的非议?”白岩松说:“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树静。”记者又问:“媒体人如何在工作中把话说好?”白岩松回答:“直播没有什么成型的稿子,只有框架,很多语言和提问总是要随时改变。做一个称职的评论员,最重要的素质不是有思想,而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感。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出,作为一名资深主持人和实事评论员,白岩松在回答别人问题时思路非常清晰,不仅明确地知道记者在问什么,也能透彻地懂得记者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所以他在回答时,一方面能不绕弯而一步到位地答即所问,另一方面也能把问题挖掘到更深一层来阐述明白,根本不用提问者多费口舌,为所有人节约了交流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我防御心理,当我们在回答别人问题或者日常表达时,因为顾虑甚多,要么怕得罪人、要么怕破坏自我形象、要么怕“祸从口出”、要么怕为自己带来更多麻烦,所以总喜欢绕弯子或者说模棱两可的话。这样做的结果是,既浪费了自己的表达时间,也浪费了听众的倾听时间,使沟通变得效率低下,还让别人如堕五里雾中不知所云,从而因为交流不畅而心情不悦,最终注定是一次失败的交流活动。

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社交过程中,有时候的确需要柔和地表述意见,婉转地与人沟通,以免因为过于直白和生硬而挫伤对方的情绪和感情。但是,回答问题与交换意见的场合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直截了当,而是含糊其词、有意遮掩或回避,反倒是在为沟通制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