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父母怎么说,孩子才听话(1)
1 一言不合,亲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养孩子太难了,殊不知,是先有不会说话、不懂沟通的父母,然后才有不听话、不理解父母的孩子。父母要知道,学会说话是做好父母的第一步,也是父母的第一堂课。
通常,孩子不听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孩子能力具备,态度不足,即“有能力没态度”;
二是孩子态度端正,能力不足,即“有态度没能力”;
三是孩子不具备能力,态度也不端正,即“没能力也没态度”。
针对不同的原因,父母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有效。
三思而后“言”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不同,父母的应对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有能力没态度”的孩子,父母自身要坚定,做事要有标准,不能给孩子的错误行为开始的机会。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不想让孩子去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做,今天说的话孩子听了,改天却又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在商场里有时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站在某个心仪的玩具前面不肯走,甚至还会大哭大闹,父母怎么说都不行,批评、指责甚至恐吓、打骂都不管用。父母一般怎么办?因为是公众场合,父母会考虑围观者的目光、对他人的干扰等,无奈之余,大多会选择妥协,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之后父母通常会说:“就这一次啊,下次不许这样了。”孩子通常也会乖巧地回答:“嗯,好的。”表面上,孩子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也对父母的教育做出了承诺,但这事真的解决了吗?没有。
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孩子要——父母不给——孩子哭闹——父母妥协”,这一过程虽然在当时是有效果的,但孩子以后还会再犯,因为孩子会觉得只要哭闹了,就能达到目的,就能“威胁”到父母,让父母妥协。成功之后的承诺,孩子压根不会记得。正是由于父母妥协行为的错误引导,孩子才尝到了“威胁父母”的甜头——这是一种变相的鼓励,会让孩子从此有恃无恐,“知己知彼”,父母则会“节节败退”,为自己错误的处理方式不停地买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简单,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就想买个玩具嘛,有什么错?为什么不给我买?爸爸妈妈你们不要无理取闹了!我只是想要玩具!这时,父母一定要站在“理”字上与孩子沟通,可以和孩子说“家里已经有这个玩具了,不可以铺张浪费”或“钱不够,买不了”等。父母一定要注意,纵然孩子哭闹,也不要向他们妥协。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可以表示理解,但要有底线。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不是哭闹就可以解决的。事实上,“有能力没态度”这种情况只要一次真正处理好,以后父母就不会再伤脑筋了。
把话说明白,孩子才不会摸不着头脑
如果孩子是“有态度没能力”,那父母即使再苦口婆心地做孩子的思想工作也没用。今天听别人说“慈母多败儿,棍棒出孝子”,有人把孩子“打”进了清华北大,父母就噼里啪啦打了孩子一顿;明天又看网上说夸奖会使孩子进步,就毫无缘由地大肆赞美孩子……这太莫名其妙了,父母要知道,孩子也是有自我意识的,孩子会思考、琢磨,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意识,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萝卜有大有小,坑怎能一样?把一个42码的脚硬塞进40码的鞋子里,这脚是要废了的!同理,不考虑自家情况,盲目按照“别人说”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离废也不远了!
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很多父母以为自己讲清楚了,孩子肯定听明白了,其实孩子根本没有听懂父母的话。
例如,父母总是要求孩子认真学习,认真吃饭,可到底怎么样才算“认真”呢?知道的孩子几乎没有。而父母也并没有给孩子明确、具体的指导。为什么?因为父母自己恐怕都不清楚何谓“认真”,只是喊着“认真”的口号,用“认真”解释“认真”罢了。
其实,让孩子“认真”起来的方法很简单:指导明确,要求具体。我们用洗手这个行为来解释这八个字。父母让孩子认真洗手,怎么才算“认真”洗了呢?只需父母给孩子耐心地做一次讲解和示范即可,如怎样将手打湿,怎样用香皂擦,两只手要怎样搓,以及怎样用水龙头冲掉手上的泡沫等。
有的父母会问:“这么简单的事情,有必要说得这么明白吗?”我的回答是:有必要!因为很多在成年人看来清晰明了的“小事”,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人生从未经历过的“大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他们需要父母的指导,帮助他们确立规则和标准。而且,与孩子沟通,有道理比有效果更重要。为什么父母说话孩子不爱听?因为很多时候父母讲的或者做的没道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效果(或者说结果)才是重要的,还搬出NLP理论来说事,把它当作“金科玉律”,实在是可悲。
NLP即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缩写,意思是“神经语言程序学”,其中的第三条“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被很多国内“专家”奉为经典。它最初被用于制度良好但是执行力不足的企业,后来也被教育界引用。本来此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悲剧的是它到了中国,“专家”们没有进行明确的考证和区分,就开始大肆鼓吹起来,自从被曲解后,被大肆追捧、宣扬成了“效果重要论”,俨然成了教育“圣经”。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道理尚且不通,何谈效果呢?即使一时有效果又能持续多久呢?“效果重要论”令无数父母变得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结果可想而知!直接追求效果的方面实属本末倒置,简直荒谬,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再一再二不可再三,批评教育要分开
孩子不听话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没能力也没态度”。面对这样的孩子,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很头疼,觉得无从下手。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也要方法与原则兼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先教孩子方法,教会了方法,再来提原则和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要进行批评教育。
父母一定要注意,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引起孩子自我意识的反弹。
拿“批评”来说,应以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为主,但要更偏重于对错误思想和行动的思索及检查。为了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批评应是父母和孩子之间一场有约定和要求的对话。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案例:男孩,初中生,很爱玩电子游戏,很影响功课,甚至还逃课,父母非常着急,问我该怎么办。我的解决方案是要分情况。
首犯要说理。
通过调查我发现,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其实还可以,但本人的自制力比较差,对后果预见不足,一有可能就想跑出去玩游戏。我建议父母在出现这种情况后,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还要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和期望。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这样的做法是不当的。父母切不可大发雷霆,打骂孩子。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就是这个意思。
重犯要约定。
这个孩子后来禁不住诱惑,逮到机会,又偷着跑出去玩游戏了。这时父母还和风细雨地对待吗?肯定不行!父母应该严厉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要和他约定一个方案,并要求他保证,如果再犯,他将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当然,惩罚方式应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如做家务等有意义又不伤害孩子的方式,同时父母也要承诺,不会大发雷霆,打骂孩子。
其实,孩子比大人更讲“义气”。在这样的信任和尊重下,孩子基本不会再犯,即使想玩,也会事先与父母打招呼。
再犯要惩罚。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成人都会不停地犯同样的错误,孩子当然也不可避免。后来,他又逃课去玩游戏了!这时父母该怎么办?两个方法,很简单,一是保持沉默,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都知道了,告诉他保留采取惩罚的权利,但当下还不打算实施;二是根据约定,让孩子践诺,接受惩罚,并再次让他保证,如果再犯该怎么办。父母一定要注意,此时同样也不可大发雷霆,打骂孩子!
有的父母会说,赵老师,这样轻描淡写有用吗?各位父母真是小瞧了沟通的力量,事实上,通过以上做法,孩子根本不好意思再犯错了!我曾和这个男孩谈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让他玩游戏,哪怕一会儿也不行,所以我与他父母也做了协商:每周在固定的时间容许他玩游戏。在实施这一纠正方案的过程中,孩子也有过反复,但没过多久,他就不再旷课逃学了,后期甚至在规定时间内游戏也玩得少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回访时,这孩子告诉我,他以前去玩游戏不仅是因为高兴,而且还想气气他的家人!
诚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孩子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但方法是共通的,即古语所讲的“因材施教”,就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区别教育,扬长补短,才能事半功倍,孩子才能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利势导”。父母做得有道理,孩子才会服从。孩子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于父母沟通教导不当造成的。
沟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以力使人服一时,以理使人服一世。使用简单粗暴或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教育行为,虽然一时看似有效果,但作用无法保持长久。讲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真正提高行为效能,才是保证父母和孩子成功沟通的关键。有人会问,针对孩子犯错,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当然有!就是家规。对于有些事情,即使没有做过事先的约定,父母依然可以参考家规的标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估,具体可以参考《诫子蒙训》(见第80页)。
2 听孩子的话,别让他心伤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方式,说与听二者密不可分。怎么说才是讲道理?如何才能知道孩子的雷区在哪里?面对孩子,要想谈话做到有的放矢,父母必须学会聆听。在面对孩子时,父母不能一味用主导者的姿态进行教导,而不愿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样做,只会加深与孩子的误解,对解决问题无益。
很多父母向我抱怨孩子不听话,但当我反问他们是否认真听过孩子的话时,父母们通常都会支支吾吾起来。事实上,家庭中的话语权不能只握在父母手中,孩子应与父母拥有相同权重的表达权利。父母要想了解孩子,让孩子听话,就必须学会做一个好的听众,能得到孩子的信任,第一时间掌握信息,设计对策。那么,父母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听众?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向你展示他的内心呢?本节我们将解决这些问题。
别拿孩子的想法不当回事儿
CASE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天考试成绩出来后,一个平时学习很好的孩子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家里,爸爸问他考试成绩怎么样,他说考了80分。他爸爸当时就火了:“你平时不是都考满分的吗?怎么成绩下滑这么快?说,你最近都干什么去了?有没有玩游戏?有没有逃课?有没有……?”面对突如其来的责备,孩子眼泪“啪嗒啪嗒”地往下掉,爸爸一看更生气了:“你考这点分还委屈了?哭什么哭!平时怎么教你的?”孩子委屈地说:“这次的题特别难,老师说全班最高分就是80多一点,我是第二高分。”爸爸一听,立刻“哑火”了……
有多少读者朋友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听到坏消息,负面情绪瞬间爆发,还没来得及听完后续,手、口就已经配合大脑做出了简单粗暴的反应。我相信,有过这种情况的父母会有很多。因为不会倾听,父母用自己轻率、粗暴的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即便事后父母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大多不以为然,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殊不知,面对父母一次又一次的过分轻率、粗暴的行为,孩子难道会坐以待毙吗?当然不会!连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都懂得趋利避害,更何况是聪明可爱的孩子呢!父母不理性的情绪和行为不仅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还会导致孩子为了减小或者躲避处罚而掩饰、隐藏、删减语言里的重要信息,甚至撒谎。看到这里,读者朋友们明白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会撒谎了吧,很多都是被父母逼的!
讲了这么多,父母们明白了吧,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倾听尤为重要,包括如何倾听以及如何听到正确有效的内容。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曾说过:“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倾听是人的一种本能,通过它,我们接收外界的信息,认识外面的世界,并因此成长起来。父母学会倾听,是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的重要一步。
唠叨十句,不如多听孩子一句
一个只会诉说不会倾听的人肯定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同理,只说不听的父母也不是合格的父母。父母多听孩子说话,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能更加尊重孩子,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一知半解而做出错误的反应的父母太多了。父母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对孩子的一切了如指掌。实际上并非如此,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顶多是一知半解。有时候,一知半解比一无所知更可怕,父母不会倾听,也就不够了解孩子,与孩子的隔阂也越来越大。讽刺的是,大多数的父母既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还妄图掌控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