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小时候
说到吃饭,很多父母都不会把它跟什么好事连在一起,尤其想起自己小时候吃饭的情形时。是否有某种气味、感觉和不舒服的经历,至今仍萦绕在心头?
很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父母,因为孩提时被认定“太瘦”,而被送进保育院。很多孩子一方面要克制想家的念头,一方面又要适应保育院里陌生的菜肴。他们时常被迫把食物吃光:“没吃完盘里的东西,不准站起来!”当时的规则就是如此。我还听过不止一次,如果孩子把吞下去的食物吐出来,会被处罚把吐出来的东西吃回去。这简直是虐待儿童!
希望你没有过这种恐怖的经历。但或许你曾被以某种方式禁止吃饭,因为大人觉得你“太胖”了?又或者你小时候得忍饥挨饿,因为当时根本没有足够的东西可以吃?家里是否有条规矩叫做“吃饭时孩子不准讲话”?或是吃饭的气氛经常让你感到窒息?还是你曾经举止不当,破坏了家人的胃口?
●童年晚餐
小安妮5岁大了。有一阵子她经常生病:猩红热、中耳炎和扁桃体发炎。她面色苍白,手臂又细又瘦。“只剩皮包骨,”奶奶说,“难怪她老是生病,根本没有抵抗力嘛。”有一次她又发烧了,安妮的妈妈知道该怎么办,那就是煮麦片粥。
妈妈认为麦片粥是最健康的食物,它能使人强壮。她盛了满满一碗热腾腾的麦片粥,送到小安妮的床边准备喂她吃。这时小安妮觉得自己既虚弱又难受,一点儿食欲也没有,妈妈端来的麦片粥,光是那味道就快让她窒息了。安妮痛恨麦片粥。她紧闭双唇。妈妈先是哄着她:“来吧,为妈妈吃一口,为爸爸吃一口。”安妮哭了起来:“我不要!”妈妈却开始责备她:“你一定要吃!难道你不想健健康康的吗?”双方僵持了好一会儿,5岁的安妮还是含着眼泪吃了麦片粥,吃完时,母女两人都“精疲力竭”了。
其实,那个小安妮就是我自己。我知道妈妈是一番好意,但即便是在40多年后的今天,只要一想到麦片粥,我还是倒尽胃口,至今仍痛恨任何形式的麦片粥和米布丁。我得很勉强才能试吃一小口婴儿米粉,这辈子更是从来没有自己煮过麦片粥。幸好关于吃饭,我还有其他非常美好的回忆。比如,每周六和爸爸游完泳,带着烤鸡和薯条回家时,总是能享受一场盛宴。如果我那天还分到一只鸡腿的话,这份快乐会更完美。直到今天,那些我乐于回忆的家庭聚会和度假也都跟大餐有关。不管你愿不愿意,儿时的吃饭经历都会伴随着你。如果儿时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回忆总是美好的,总能尽情享用,那么成年后如果你对自己的身材还算满意,那你吃饭通常会很轻松。吃饭对你而言是“正常”的,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而且,你对吃饭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你的下一代。如果吃饭时气氛融洽,吃饭就有乐趣。
但如果儿时吃饭的经历是负面的,残留在回忆里的都是压力、紧张和强迫,再加上不满意自己的体重和饮食习惯的话,那么成年后的你吃起饭来肯定不会轻松。当吃饭的情绪变得复杂,自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那些不好好吃饭的孩子需要一份额外的饮食良方,那就是父母的信心与信任,如果没有信任,餐桌上就会有争执,吃饭时不免会气氛紧张。
●我家的经验
我和我的三个孩子也拥有美好的和不太美好的吃饭经历。
美好的是,至今我们都能在很愉快的气氛下一起吃饭。吃饭时,我和丈夫常常会听到孩子们谈起他们觉得重要的新鲜事、碰到的问题与快乐的事。我们会拟订计划、讨论问题,有时谈话的内容比吃饭更重要。
记得我的儿子克里斯托夫4岁时,一边吃晚饭一边给大家讲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当时我还没出生。在一个遥远的海边,有一只老虎咬了我的膝盖一口。”
另外一次是我的女儿卡塔琳娜,她在午饭时忽然提出了几个关于性的具体问题。刚好桌上有香肠,很适合拿来当教具。那顿饭我们吃得非常愉快。
当然,关于吃饭,我也有不愉快的回忆,我连续5年得在半夜醒来,因为孩子们不是饿了就是渴了。后来我才学会教他们自己在夜里起来喝水(最后干脆让他们戒掉了起夜的习惯)。在我所著的《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中,可以提供给父母更详细的信息。
许多不愉快的经历多数人应该也碰到过,比如说吃饭时,孩子连人带椅子一块翻倒;或是兄弟姐妹边吃饭边吵闹;或者忙碌的工作之后辛苦做好的饭菜却被孩子挑剔。
所有的好事和坏事都集中在餐桌上,用餐时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学会了遵守规则、体谅他人。我们几乎可以说:“只要好好吃饭,一切都好。”
儿科门诊的案例
在儿科门诊里,做父母的总是一再提到“吃饭”这件事。许多父母都想知道,自己是否做对了。很多父母很担心孩子的饮食行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因为孩子的吃饭问题把自己弄得很绝望的父母。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在进行定期健康体检时,访问了超过400位家长,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饮食行为。这些孩子的年龄均介于5个月到5岁之间。
首先我们想知道,到底有多少父母对孩子的饮食问题感到不安。调查结果是,在孩子出生后头几个月内,即在母乳喂养阶段,只有少数父母(5%以下)觉得孩子(3~7个月大的婴儿)有问题。1~5岁的情况却出现了变化,有20%~30%的父母认为孩子的饮食习惯有问题,其中有7%的父母甚至认为问题很严重。
★ “吃太少”是父母最常提到的。只有1%的7个月以下的婴儿的父母这么认为,但是有20%的4~5岁孩子的父母这么想。
★ “偏食”从孩子两岁起经常被提到。有20%的4~5岁的孩子的家长这么认为。
★ “吃太多”,5岁以下儿童的父母显然很少这么认为,不超过4%。
从图1–1可以知道,最值得注意的结果就是: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明显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太瘦,吃得太少。我们的社会如果有问题的话,一定不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瘦小孩,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有太多的胖孩子。可是父母的感受显然截然不同。莫根罗特医生谈到他在门诊里碰到的例子:
父母的忧虑:孩子吃太少、吃太多、吃得对吗?
图1–1
有位爸爸带着他两岁半的儿子来就诊。那孩子有20多公斤,至少超出平均体重5公斤。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爸爸竟然抱怨说:“我的儿子不吃饭!”莫根罗特医生向这位忧心忡忡的父亲解释,他的儿子不但没有营养不良,反而是体重过重。但这位爸爸依然坚持:“不对,医生。我的儿子不吃饭,一天只喝8大瓶酸奶,其他的什么都不吃。”
吃饭的重要规则!
我们认为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有1/5的家长认为孩子食量太小。这其中有多少家长的观念是错误的呢?答案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全错!
只要孩子可以有规律地得到充足的食物,他们根本不可能吃太少,因此也不会“太瘦”。少数的例外情况多是疾病导致的,本书最后一章会详谈。健康的孩子非常清楚自己需要吃多少,他们比父母还清楚。年纪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父母会很信任襁褓中的孩子,相信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但是这个宝贵的认知和信任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呢?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父母认为孩子会“忘记”。父母不再相信孩子,反而表现出:“你自己办不到,所以由我来决定你该吃多少才行。”这是一个经常出现,但可以避免的错误!
●小规则大效果
这本书才刚开始,就已经揭示了吃饭的重要规则。美国营养学家埃琳·萨特(Ellyn Satter)早在1987年就在一本广受关注的著作中,阐述了这条规则的意义。1999年,美国儿科医生协会出版的《营养学指南》,第一页就是这条规则。
不管你是否担忧孩子的饮食行为,你都应该遵守下面所列的规则。只要你都能够照做,孩子一定会好好吃饭。这些规则看起来很简单,执行起来却一点儿也不简单。因为父母和孩子互相“耍花招”来欺骗对方的概率非常高。我们也发现,要说服父母完全接受这些规则也很困难。
回想开头提到的小安妮,再回想一下自己被迫进食的经历,每次身体不舒服时,你的父母是不是也曾严重违反这些规则?
很多父母违反这条规则是因为他们管得太多。每次该让孩子做决定时,他们却加以干涉,想要左右孩子的决定。结果总是一样,吃饭的气氛变得很紧张。
孩子也经常违反规则。不过往往是因为父母管得太少,例如他们让孩子自己决定让哪些菜上桌,比如那个喝很多酸奶的小男孩的父母;或者让孩子决定何时吃饭,就像夜里喂孩子很多次的妈妈;有些父母甚至让孩子决定吃饭的规矩,这些情况都来自父母任由孩子做主。而这也必然导致吃饭时很紧张,而且有“好戏”上演。
很多父母表示:“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吃,要吃多少?这根本行不通。这样的话他根本就不会乖乖吃饭,现在叫他吃几口蔬菜就已经很难了。”而本书的目的正是在于鼓励你相信你的孩子,同时提供更具体的方法,教你依照孩子的年龄运用这些规则。
这样做就成功!
好好吃饭的法则
你决定:
*供应什么给孩子吃?
*何时供应?
*如何供应?
孩子决定:
*我要不要吃?
*要吃多少?
吃饭时,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吃什么?
由你挑选今天吃什么。根据你对健康饮食的知识,由你来选择食物。
*何时吃?
由你规定一天供应几次,在什么时间供应,并将食物端上桌。
*如何吃?
由你来规定吃饭时有哪些规矩。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则不被允许,你自己必须要遵守这些规矩。要让吃饭时有愉快的气氛,你就要做个好榜样,而且自己要尽情享用。如果孩子还无法自己吃饭,你可以帮他。需要帮多少就帮多少,但尽可能少帮一点儿。超出这个范围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孩子无益的。
清楚界定孩子的角色:
*让孩子与大人同桌吃饭。他会看到桌上有什么菜。
*他挑选这些菜里要吃些什么。
*他自己决定吃多少。
*当他吃够了,就会停止不吃。
*他会遵守你的吃饭规矩。
这些规则从婴儿到青少年都适用。还有一条适用于还无法单独进食的婴幼儿的规则,那就是你来帮他。这时你必须正确解读他挑选食物、开始与停止进食的信号。
重点整理
父母的儿时经历
父母儿时的记忆会影响他们的育儿态度。
不必要的忧虑
问卷调查显示:6岁以下孩子的父母经常担心孩子吃得太少。只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孩子吃得太多。
重要规则
由你来决定:要给孩子吃什么,何时吃以及如何吃。而要不要吃以及吃多少,则由孩子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