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的梦想与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章
服务的尊严

宁愿少挣五百元,也不愿干服务员

我已经在服务业浸淫了近二十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服务业出现了一种系统性的“痼疾”,即对服务缺乏一种深层的、有情怀的理解。

中国人普遍觉得服务没有价值,很多人对“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小二”上。很多人都在抱怨,中国的服务水平太差,但我们从来没有反思过,我们的服务为什么这么差?我觉得核心原因在于,我们社会整体对服务行业的理解太浅薄了,对服务人员太不尊重了。这种情绪传导到从业人员身上,就容易引起他们的自卑感。自卑往往是和自傲共生的,所以他们在进行服务的时候就会很不屑,对客人的“呼来喝去”感到很不舒服,客人当然就会觉得受到了轻视,于是态度更加恶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在餐饮业做服务员的人大多是年轻人,所以服务员一向被社会认为是不需要特别的技能、准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吃“青春饭”的行业,行业从业人员非常缺乏安全感。同样是打工,美容美发等行业被广泛认为可以“学点手艺”,而服务则被认为“没有专业技能”。同时,一些底层餐馆也的确存在客户素质较低的问题,有时候会遇到无理取闹、故意刁难人的客人,甚至有少数客人对服务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在突破底线的情况下,领班、经理等管理人员有时候还站在客人那边,让服务人员受到的伤害再次加深。

餐饮行业之所以招工难,就难在中国底层服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太差了。所以许多年轻人宁愿少挣一点钱,也不愿意到餐馆做服务员。

案例 岳云鹏:我到现在还恨他

岳云鹏今天已经是著名的相声演员,被粉丝亲切地称为“小岳岳”。但他14岁刚到北京打工的时候,做的全是底层的工作,包括保洁、保安、后厨,以及饭店的服务员。他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在打工的时候经常被开除,比如他在后厨用蒸炉,已经用得非常熟练了,但冷不丁就被开除了,原因是厨师长的小舅子看中了他的职位,于是他只能去刷厕所。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5岁那年当餐厅服务员时的一次经历。那次他因为给某位客人记错了两瓶啤酒,结果被客人骂了整整3个小时,一直骂到他给这位客人埋单离店。他说尽了好话,赔尽了不是,给客人打9折、5折一直到免单,这个人依然骂骂咧咧。

最终为了6元钱的两瓶啤酒,岳云鹏自己掏了352元钱,而且被骂了一整晚。这352元钱,他直到今天依然无法释怀。他说:“我还是恨他,真的,我春晚都上了,是一个演员了,挣的钱比原来多多了,面对这么深度的采访,按理说不应该恨他了,应该感谢他,感谢曾经的苦,感谢他让我被开除,但我还是恨他,我特别恨他,到现在我也恨他,凭什么。我都给你道歉了,我什么好听的话都说了,你还这样。”

最让他伤心的是,那一桌子五六个人,全都在听那个人对他肆意辱骂,没有一个人为他说一句话。

我为什么要做“蓝计划”

服务行业的种种乱象,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太浅薄了,我们的文化中还保留着根深蒂固的等级、层级观念。很多时候这种观念不是显性的,但存在于生活的细节中,这在服务行业体现得特别明显。

比如大部分中餐馆里的员工制服,简直是所有衣服里面最丑的。为了尽量地“耐脏”,员工制服往往选择黑色,而且根据不同的级别做成不同的颜色,比如经理的衣服明显要比服务员的衣服高级一些,将等级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在雕刻时光时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是,所有人的衣服统一设计,不允许有款式区别和颜色差别,主管和服务员唯一的区别就是一条围裙。

这种等级观念,可以说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那天我在星巴克,看到了特别辛酸的一幕。一个百度外卖的外送员大叔,被一个星巴克的姑娘训得无地自容。百度外卖的制服非常丑、非常不合身,背后像喷漆一样写着“百度外卖”四个大字,还必须戴一个黄色的头盔。这位大叔因为不认识星巴克的产品,所以在区分不同的外卖订单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只好求教于星巴克的服务员。客人很多,这位服务员本身就很忙,所以非常不情愿地教这位大叔区分不同的产品,言语中包含着不屑。按理说,同样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更应该相互理解才是,但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不平等。因为星巴克看起来比百度外卖“高级”了一点儿,所以它的小姑娘仿佛就认为自己具备了鄙视他人的权利。

所以,我试图改变这种现状,呼吁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理念。但是,这种理念的树立,仅靠一两家公司或是一两个行业的努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我试图联合相关的公益组织和对此感兴趣的企业发起一个基金,用于蓝领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第一批企业初步设定为20家,每家投入100万元。用这笔钱对计划扶持的人员进行直接的资金补助,比如每月500元钱,但要求将这笔钱投入到专业相关的事情上去。比如参与“蓝计划”发起的专业培训,或用来购买与服务、人性相关的图书进行学习,或者哪怕你是一个餐厅服务人员,到高档一些的饭店吃一顿饭,观摩一下人家的服务都是可以的。

当然,投钱企业的员工也可以参与到“蓝计划”的培训中来,投入的100万可以抵作培训费用。通过这些培训,我们试图让服务业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尊严感。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中国的服务人员很多都不化妆呢?你自己出门逛街都要化妆,为了看起来漂亮点,而在工作的场合,顾客是一定会看你的,那为什么不让自己漂漂亮亮的呢?合适的妆容既让自己感觉有自信,也让客人感受到被尊重。

同时,我们也想让老板们明白,员工不仅是干活的,他们更需要合适的引导和提高;我们也想让消费者明白,服务人员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在给大家服务,我们能不能换位思考一下,摒弃传统的“小二”观念。

总之,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培训,服务人员们不仅能在专业技能上获得提升,更能在整体的素养和气质上进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产生一种“主人翁”意识,而不仅仅将自己看作是“打工仔”。作为一个咖啡馆的业主,你也应该让员工产生这样的意识:是顾客养活了我们,如果顾客不愿意付费,那么我们就要关门了。

老板们,请服务好你的员工

做咖啡馆归根结底是在做服务,而中国的服务人员好多都处在社会底层。我希望有志于这个行业的业主们,能深刻地理解你的员工面临的处境。

我特别看不惯很多中餐馆的“精神分裂”:戴着耳麦的经理一边对我们笑着说“欢迎光临、您要点什么”,转过头去对着耳麦就是一通乱吼,当然吼叫的对象是他们的服务人员。当然,他们不会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但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分裂。

服务的精神应当是恒久和统一的,对内对外不应该有差别。如果你对待自己的员工就像对待奴隶一样,那么消费者凭什么认为你会真心实意地对待客人?还是说你只是想从客人口袋里掏走他们的“银子”?

我们到美国、欧洲、日本去看看,任何一个服务行业都不是我们这种状态。在国外,服务业不是青春饭,任何年龄都可以做,而且做得很有尊严。比如在日本,客人去要一张餐巾纸,都会鞠躬说对不起,服务人员自然更加客气,很恭敬地把餐巾纸递给客人。这种场景在中国是看不到的,我们太粗鲁了。

希望中国的雇主们明白,员工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老板也要为员工做好“服务”,适时表达我们的关爱。金钱固然重要,然而很多时候,感情跟金钱比也有它自己的威力。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关爱首先表现在信任上,对服务员的信任要适时地表达出来,让员工知道这一点,这样才能保证这种信任足够带动员工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工作。

关爱还表现在支持员工。如果员工的做法是正确的,支持他很容易;但是如果他的做法不正确,管理者在介入的时候就必须讲究策略。管理者可以先表达支持员工的态度,接着陈述对员工的某个具体行为不赞同,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核心是要做到对事不对人。

案例 一个拥抱的故事

我居住的小区就有一家雕刻时光的分店,所以我经常会到店里坐一坐。有一次我在那里吃早餐,遇到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正在呵斥我的一位服务员。这位母亲在店里点了一份意大利面,结果等了一段时间后面还没有送上来,因为后台在录入订单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把她的订单放在了后面。

因为急着带孩子去上课,这位母亲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开始呵斥给她服务的小姑娘,说她是“猪脑子”。服务员试图安抚她,但她并不接受道歉,一直很不忿地指责服务员。我看到我的服务员脸色开始不对了,就赶紧让她到后厨回避一下,然后我亲自把一份别的客人的意大利面先给她端过去,并送了一杯橙汁,向她道歉。即使是这样,她嘴里还是没有停下,一边吃一边骂骂咧咧。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没让我的服务员继续出来服务。等到这位客人离开了,我来到后厨,对我的服务员张开双臂说:来,抱抱。小姑娘登时泪如雨下,可见她心里有多委屈。如果作为老板的我在此时不但不安慰她,还站在客人的角度对她一通批评,我们之间的裂痕就产生了。

总之,她犯了错误,我事后还是会批评她,让她改正,但第一时间却是照顾她的情绪,让她把自己的委屈发泄出来,不然她可能一天都没办法好好工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有时候一个拥抱胜过一百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