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与传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电影是与工业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大众文化,兼有文化和经济两种属性,是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商品。从大众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若是我们局限于影片的美学价值研究,显然是不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发展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商品化、产业化始终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一道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它又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型”有着深刻的关联李陀.序[M]//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8.。我们有必要把对电影的研究置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考量。但纵观前人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显然在这一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以资本控制为导向的逻辑是作为产业的电影的刚性逻辑。”蓝凡.电影论:对电影学的总体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772-773.在以制片为本的生产、发行为本的流通、票房为本的消费环节中,资本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比如导演在展示情节时使用手法会受到经济的限制,观众的接受和消费方式也会随着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票房不仅与电影内容有关,也是由营销策略、广告宣传以及观众观后的口碑等综合作用产生的,这一切都与资本产生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产业而言,尽管其生产依赖于一些外部资源的投入,即需要依赖公共或私人资助的形式(补助、基金、资助等)才能进行生产,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它背后的资本逻辑,艺术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功能必须依赖于经济杠杆才能实现。简言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个一体两面的“存在”——作为产业的电影和作为艺术的电影,它的“生产”与“传播”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包括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的因素等,当我们进行研究时,不仅需要考察影响其发展的历时性因素,而且也不能忽视生成机制中的共时性因素。

在此笔者需要重申,之所以没有将书名设置为“创作/接受”,是因为这组概念更多的是落在接受美学和审美感受,而本书更多地倚重于电影的生产过程,包括资金来源、生产流程、发行放映路径,以及接受反馈等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3.,显然“创作/接受”很难涵盖本书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没有选择与“生产”相对应的“消费”,是由于“消费”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审美,它包含了创作(从作者的角度)、生产、文本、接受(从观众的角度),换句话说,创作者不仅仅是凭借个人的才华,生产体制也必然会对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像好莱坞大片,尽管有导演风格化的东西在里边,但不能忽视整个好莱坞体制对它的影响;然而在“生产/消费”中,又出现了把受众看的过为被动的倾向,于是就有了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的概念,意在强调消费活动中受众的自主性。在他看来,即使是相同的电影文本,不同的观众也可以不同的方式解码,因而,在信息接受过程中不能忽视受众的差异,例如性别、族群、阶级、区域等;同理,一部电影即使在不同的放映环境中(影院、DVD、网络)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影效果。甚至可以说,观众制造了电影的意义,而不是仅仅对隐藏在文本中的意义进行解码。

总而言之,本书将书名定为“生产与传播”,既凸显了对“电影的事实”而非仅仅是“影片的事实”的关注,又避免了忽视观众解码文本的方式,换句话说,观众观看影片获得的意义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把我们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分析引向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这一范围更广的研究,即格尔茨所谓文化的“深描”。

美国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在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指出:“电影业是人类交流、企业实践、社会关系、艺术潜能与技术体系的一整套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因此,任何一种电影史的定义都应承认,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的变革、电影作为工业的变革、电影作为视听再现系统的变革以及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变革”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47.。这种研究观念对本书的启示在于: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而言,它的内涵肯定比一组具体影片要丰富得多,它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被生产和传播的。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国有电影体制下进行生产、发行、放映,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传达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到了新时期,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电影的艺术属性及商品属性重新被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不考虑电影是一种企业活动的话,将是不完整的。简而言之,不能把电影艺术看作是经济产品和技术发展之外的东西,撇开用以支持大多数种类影片生产的实际机构,就很难说能够研究电影艺术。

美国电影史家伊恩·贾维在其《电影与社会》一书中提供了四组要用电影社会学观点来思考的问题:

(1)谁制作影片,为什么制作影片?

(2)谁看电影,怎样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

(3)什么让人看到了,怎样让人看到的,为什么让人看到?

(4)影片是如何受人评价的,被谁评价的,为什么受到评价?伊恩·贾维.电影与社会.转引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和实践[M].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01.

参照伊恩·贾维提出的问题,本书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察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①谁在拍?为什么拍?如何拍?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拍?②拍摄的内容是什么?③通过什么渠道让人看到了影片?④产生了什么影响?⑤谁评论了电影,怎样评论电影?

本书的研究思路可以表述如图1-1。

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