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17)
别问我斯汶为什么会想养一只宠物,也别问我他为什么会选这一只,我又不是什么心理学家。但我必须承认,他的眼光非常独到。克拉丽蓓尔几乎没有重量,食量也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动物都很难适应无重力环境,可她完全不必为此担心。
第一次发现克拉丽蓓尔在太空站里时,我正坐在美其名曰为“办公室”的小屋子里检查器材清单,看哪些东西马上就快用完。就在这时,我听到耳畔响起一声悦耳的啾鸣,我以为声音是从对讲机里传出来的,还在等待接下来会有什么指示。可是,什么都没有,反而又传来一阵长长的、婉转的乐音。于是我猛地抬起头,却忘记了脑后的位置横着一根钢梁。这一下撞得我眼前金星乱舞、火花四射。待“星光”散去,我第一次见到了克拉丽蓓尔。
这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黄色金丝雀,正悬浮在空中一动不动,好似一只蜂鸟——却不像蜂鸟那样拼命地扇动翅膀,她的两翼静静地贴在身体两侧。我俩大眼瞪小眼地对视片刻,我的脑子还晕乎乎的。这时,她做了一个神奇的、向后飞的动作,我敢说,被地球重力束缚住的金丝雀绝对没有这种本事,而她只是从容地轻拍了几下翅膀。很明显,她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零重力环境下飞行,而且绝不会多做无用功。
起初几天里,斯汶始终不承认这是他的宠物,不过后来就没关系了,克拉丽蓓尔成了大家的宠儿。他是在休假回来,搭乘最后一班运输船时把她偷偷带进来的——但他郑重强调,这么做,有部分原因是出于科学上的好奇心。他想看看一只小鸟在体重为零的情况下会怎样使用她的翅膀。
克拉丽蓓尔茁壮成长,越来越胖,但总的来说,这个未经批准就登上太空站的小家伙没惹什么麻烦。当地球上的大人物来参观视察时,我们能找到无数地方让她藏身,唯一的问题是,每当克拉丽蓓尔觉得自己受到打扰时,就会变得特别吵,我们有时只好随机应变,说这些奇怪的叽叽喳喳声是从通风管道和储藏室里传出来的。有几次差点儿就露馅了——可谁能想到太空站里会藏着一只金丝雀呢?
我们现在实行十二小时值班制,这不像听起来那么糟糕,因为在太空里,你只要睡一会儿就足够了。我们飘浮在空中,面对着一成不变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昼”与“黑夜”的概念,但继续使用这些术语还是很方便的。于是我还是在“早晨”醒来,应该是地球上的六点钟吧。我感觉不太好,头有点儿疼,迷迷糊糊地还能想起昨晚那些烦人的梦。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解开铺位上的皮带,半睡半醒地和其他值班人员会合,场面一团混乱。不过早餐时间异常地安静,有个位置上空空如也。
“斯汶去哪儿了?”我虽然这么问,实际上并不怎么关心。
“他在找克拉丽蓓尔。”有人回答,“他说哪儿都找不到。平时都是她叫他起床的。”
还经常把我也吵醒——没等我这么说出口,斯汶已经穿过门口进来了,我们立刻发现有些不对劲儿。他慢慢地摊开手掌,露出一小团黄色的羽毛,两只悲伤的小爪子直愣愣地撅在空中。
“这是怎么了?”我们问道。大家都很心疼。
“不知道。”斯汶伤心地说,“我找到时就已经这样了。”
“让我看看。”说话的是卓克·邓肯,站里的厨师、医生兼营养师。我们全都肃静下来,静静地等着。只见他把克拉丽蓓尔捧到耳边,好像在听有没有心跳。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什么也听不到,但这不能证明她已经死了。我还从没听过金丝雀的心跳呢。”他带着歉意说道。
“给她吸点儿氧气。”有人建议道,还指了指门边壁龛里画着绿色条纹的应急氧气瓶。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克拉丽蓓尔被温柔地扣在一只氧气面罩下。对她来说,这哪是面罩啊,简直就是一副氧气帐幕。
让我们又惊又喜的是,她立刻就苏醒了。斯汶喜笑颜开,拿开面罩,她一下子跳到他的手指上,唱出一连串啭鸣,好像在说:“小伙子们,快去厨房看看吧。”然后,又一头栽倒在地。
“我不明白。”斯汶伤心地说,“她这是怎么了?她以前从没这样啊。”
在这几分钟里,有个念头在我脑中辗转反侧。这个“早上”,我的脑袋迟钝得要命,好像一直无法摆脱睡魔的纠缠。我感觉我也应该吸几口氧气——但还没等我抓过氧气面罩,我突然如梦方醒。我转过身,对值班的工程师急切地说:“吉姆,一定是空气出问题了!所以克拉丽蓓尔才会这样。我刚刚才想起来,以前的矿工常常会带着金丝雀下矿,好提醒他们有没有瓦斯。”
“胡说八道!”吉姆回答,“警报根本就没响。我们有两套线路,它们可是相互独立的。”
“呃……第二套报警线路还没接好呢。”他的助手提醒道。吉姆浑身一震,他一言不发,转身离开。我们还留在原地,一边争论,一边传递着氧气瓶,仿佛它就是和平的象征。
十分钟后,他面色窘迫地回来了。这是一起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昨天“夜里”,我们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日食,在地球的阴影中,空气净化装置有一部分被冻住了,唯一一条报警线路却没有响。耗资五十万美元打造的化学与电子设备彻底辜负了我们。要不是克拉丽蓓尔,我们很快就会全都静悄悄地死掉了。
所以,现在,无论您访问哪一座太空站,都会听到阵阵鸟儿的歌唱。请不要惊讶,也不用费解,更无需惊慌——实际上,您反而应该高兴才是。因为这说明您正处于双重保护之下,而且不用多花钱。
月球上的罗宾汉
我们于黎明前登陆,这时,月球的漫漫长昼还未降临。狭长的阴影笼罩在我们周围,沿着广阔的平原延伸出去长达数英里。随着太阳在空中越升越高,影子会渐渐缩短,到了正午时分,它们会完全消失——只是现在,距月球的正午还有五天时间(这里说的当然是地球时间)。然后,还要再过七天才是黄昏。月球上的白昼差不多会持续两周,等到太阳下山,闪耀着蔚蓝光辉的地球母亲将会成为天空的主人。
我们在月球上的“第一天”过得异常忙乱,没有时间进行勘探活动。我们把设备和器材从飞船上卸下来,熟悉一下周围的外星环境,调试好大型牵引车和小型电动机车,还要搭设圆顶帐篷充当休息室、办公间和实验室——我们得在帐篷里一直住到离开。迫不得已时,我们还可以住在飞船里,只是船舱太挤了,一点儿也不舒服。说实话,帐篷也不算宽敞,可我们已经在太空里飞了整整五天,钻进帐篷简直就是进了豪华包间。帐篷是用特殊塑料制成的,非常结实,而且柔韧,充满空气之后就像一只大气球,内部还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房间,气密锁会把月球的真空环境挡在外面,无数空气管道连接在飞船的空气净化装置和帐篷之间,保证空气清新洁净。不出所料,美国人的帐篷体积最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厨房里甚至还有洗碗槽,更不用说洗衣机了——我们和苏联人洗衣服时最爱找他们。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也就是降落后的第十天——一切才算是安排妥当,我们可以考虑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了。头几批小组只是到营地周围的荒地中转了转,熟悉熟悉地形地貌。我们手里已经有了着陆点及周边地区的地图和照片,上面的细节非常详尽,但有些地方的误差却大得惊人。比如这里,在地图上看只是一块小丘,实际上却是一座大山,想要穿着宇航服翻过山去简直能把人累死;还有那边,看地图是一片无遮无挡的平原,实际上却覆盖着齐膝深的月尘,穿行其间又缓慢又艰难。
还好,这都是些小麻烦,因为这里重力很低——所有物体的重量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也算是一种补偿了。不过,等到科学家们开始搜集样本、演算数据,与地球方面通讯的无线电和电视线路就越来越繁忙,后来干脆变成了不间断操作,我们这些人根本插不进去。没办法,这些材料和数据比人精贵得多,就算我们回不了地球,也得把它们传送回去。
日落前两天,第一艘运送物资的全自动火箭大驾光临,降落过程严格遵守既定程序。当时,天空中群星闪耀,我们看着火箭身下喷吐着火舌,慢慢减速,下降,在落地前几秒,火箭又喷出一阵火焰,这才稳稳落地。出于安全考虑,着陆地点距离基地三英里,而在月球上,三英里的距离便足以“远在天边”。火箭最后接触地面的瞬间发生在地平线另一边,我们无缘得见。
当我们赶到着陆点时,只见火箭立在那里,角度稍微有点儿歪,三条减震架稳稳地托着它,一切完好无损。火箭里搭载的货物,从科研设备到食品供应,也是一切完好。我们带着货物凯旋,随后举办了一场迟来的庆祝会。大家工作都很辛苦,也该放松一下了。
这场聚会还真不错。要我说,克拉希尼克队长穿着宇航服大跳哥萨克舞,把气氛带到了最高潮。我们本来还想来一场体育比赛的,但室外运动有诸多限制。原因明摆着呢,只要有器材,曲棍球和保龄球还可以考虑,但板球和足球连想都别想。在这种重力条件下,一个大脚就能把足球开出去半英里——至于板球,更是连影子都别想再见着。
特雷弗·威廉姆斯教授是头一个想到在月球上应该玩什么的人。他是一位天文学家,还是最年轻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这顶至高无上的桂冠落到他头上时,他只有三十岁。令他举世闻名的,是他在星际航行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箭术大师,曾连续两年蝉联威尔士的射箭冠军。所以,看到他接二连三地射中用月球火山岩撑起的靶子时,我一点儿也不惊讶。
他使用的弓很奇特。弓弦是一根金属线,弓臂则用分层复合的塑料杆制成,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找到这些材料的。这时我才想起,那艘全自动货运火箭已被就地拆解,想必每一块零件都已物尽其用,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功效了吧。他的箭也很有意思——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不必在箭尾插上羽毛以保持平衡,另外,特雷弗还参照来复枪的原理,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他在弓上安装了一个小配件,这样,当箭矢射出时,会像子弹一般旋转,沿着发射轨迹一路向前。
虽然这套弓箭是临时制造的,但如果你技术还行,把箭射到一英里开外还是不成问题。只是特雷弗不想浪费,毕竟箭也不是那么容易制造的,现在他对如何提高准度更感兴趣。看到箭头以近乎水平的轨迹射出,真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仿佛它们会沿着月球表面一直飞出去似的。甚至还有人因此警告特雷弗千万要当心,那些被他射出去的箭,很可能会变成月球的卫星,绕着月亮飞一圈,直接扎到他的背上。
第二天,下一艘运载火箭也降落了,只是这一次没能按照计划进行。其实,这次着陆也很成功,可惜自动驾驶装置的感应雷达犯了个小错误,死心眼的计算机却高高兴兴地听从了命令。结果它瞄准一座高山,稳稳地降落在山顶,雄赳赳气昂昂,活像一只归巢的老鹰。基地周围有很多山,唯独这一座我们打死也爬不上去。
千呼万唤的补给就这么立在我们头顶,离地五百英尺高。再过几个小时,天就该黑了。这可怎么办?
大概有十五个人马上想到了同一个主意。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每个人都一阵乱跑,在基地里四处翻找所有的尼龙绳。不一会儿,一捆绳索便堆在特雷弗脚下,长度足有一千码。所有人都热切地期待着。他把绳子的一头绑在箭上,拉弓,瞄准,放箭,看那架势仿佛要把星星射下来。箭往上蹿,可惜只飞到山崖的一半高,绳索的重量便将它拉了回来。
“抱歉。”特雷弗说,“我射不了那么高。而且别忘了,如果我们想把绳子挂到上面,箭头还要绑上挂钩,那可就更沉了。”
绳索在空中飞舞了好几分钟,我们看着它缓缓降落,气氛变得十分阴郁。现在的形势确实有点儿可笑,我们的飞船能量充足,足以在月球表面飞上二十五万英里——可现在,我们却被这段不算太高的山崖难住了。如果有时间,或许我们可以绕到山的另一边找条路登顶,但那需要多跑好几英里,也会增加许多危险。离太阳落山只剩几个小时,那简直就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科学家们永远不会束手无策,只要问题尚未解决,他们就会想出无数巧妙(有时候却是过于巧妙)的方案。但这一次,情况有些麻烦,只有三个人同时想到了办法。特雷弗听了之后想了想说:“好吧,可以试一下。”完全是一副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口气。
准备工作花费了一点儿时间,所有人的目光中都写满了焦急。日头低垂,夕阳仅剩的余晖在峭壁上渐渐攀升,阴影蚕食着大地。我心中暗想:就算特雷弗把抓钩挂上去,想要穿着宇航服爬到山顶也没那么容易啊。看看那么高的山崖,我就头晕目眩,幸好有几位登山健将已经跃跃欲试地准备大显身手了。
终于,万事俱备。绳索经过精心的整理,确保它飞上天空时不会受到多余的阻碍。箭矢后方几英尺处的绳索上系着一只会发光的小抓钩,希望它能顺利地勾住岩石,不要掉落下来——更不要让我们失望——我们的希望全寄托在它身上了。
这一次,特雷弗用了不止一支箭。他把四支箭系在绳索上,每一支间隔两百码。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幕,他那一身笨重可笑的太空服在落日最后的光辉中闪闪发亮,却带有一种不协调的庄严感。他拉满弓,指向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