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心为天地万物之主

自古以来的圣人都在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才说出“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心学。因此,我们不能小瞧自己的内心,它充满着人类最真实的渴望,也隐藏着众多不为人知的力量。洞悉了心的力量,我们将会从心中获取人生的幸福。

保持童心,做真实的自己

人之心体,本无不明。而气拘物蔽,鲜有不昏……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了。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让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做法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这也是李贽在王阳明的“本心”之上衍生出“童心说”的基础。

关于童心,继承了王阳明思想的明代哲学家李贽首先做了如下解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在他看来,所谓童心,就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不掺杂任何虚假的纯真,是人内心中的一念之本,是那瞬间萌动的“天真”。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完整的人格,心的巨大能量也就被压制了。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但确实有许多人遗失了童心。

当人们初临人世的时候,只是一个头脑空空的婴儿,只懂得饿了要吃,困了要睡,他们不懂得男女之间的色欲,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财万贯的荣耀,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以一颗纯真的初心,新奇地观望这个世界,享受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每一丝欢乐。

随着渐渐长大,人们原本纯洁的心沾染上了世俗的尘埃。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濡目染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会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旦进入主人的心灵,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听到、看到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

一旦失去童心,说出的话,言不由衷;参与政事,没有真诚的观点;写的文章,也无法明白畅达。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那么从他口中就无法听到具有道德修养的真话。因为童心已失,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已入主心灵。

当你用虚假去面对世界时,世界回应的也只能是虚假。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有加。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在这样一个虚假的世界里,看不到真相的人们难免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道路,做出错误的事情,而这一连串错误所累积而成的人生必将痛苦不堪。

如果想要摆脱这虚假、痛苦的生活,必须寻回童心。从此时此刻起,开始重返童心,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

顺应性情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

苟当其能,则终身处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备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一个人所在的岗位适合自己,那么即便一生都从事繁重的工作他也不认为辛苦,一生从事低下琐碎的工作他也不认为卑贱。那时,天下所有的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天下事就像一个家庭的事务,一些人负责衣服、食物方面的劳作,一些人经商互通有无,一些人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以实现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担的事务做不好,因而尽心尽责。

这就是顺应自己的性情生活的状态!遗憾的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很难实现,因为人们很难认清自己的性情,也就难以发现适合自己的位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心容易被物质遮蔽,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更看不清自己——优势有哪些,劣势有哪些,也就难以取长补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生活,人们很容易失去自我,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或者金钱、名声、地位等物欲的囚徒。

当然,大多数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是因为他们好高骛远,只看到别人的成功,而忽视了自己的局限,于是盲目模仿,最终带来的只能是失败和痛苦,就像下面那只不自量力的乌鸦一样,成为他人的玩物。

一只鹰从高崖上飞过,以非常优美的姿势急速俯冲,把一只羊羔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能这样抓到一只羊,就不用天天吃腐烂的食物了,那该多好呀!于是,它反复练习鹰俯冲的姿势,希望像鹰一样去抓一只羊。

一天,这只乌鸦觉得练习得差不多了,就从山崖上急速俯冲,猛扑到一只羊身上,想把羊抓走。尽管它拼命拍打翅膀,仍飞不起来。它想放弃羊飞走,但它的爪子却被羊毛缠住了,怎么都拔不出来。牧羊人看到后,跑过去将乌鸦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拿给家里的孩子们玩耍。孩子们问这是什么鸟,牧羊人回答说:“这是一只乌鸦,可是它想充当老鹰。”

如果你是一只有强健的爪子和翅膀的老鹰,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抓着一只羊羔飞走,但如果你是一只乌鸦,你就不能这么做,因为你只有弱小的爪子和翅膀。一只用心生活的乌鸦,会为天天有腐烂的食物吃而高兴万分,因为它深知这才是它应得的,这就是顺应性情生活。

如何才能顺应性情生活?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的性情,用心体会我们经历的那些快乐或痛苦的事,从而得出结论:当我们感到快乐时,就是在顺应我们的性情生活;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就是在违逆我们的性情生活。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快乐越来越多,我们的心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明。

当我们的心变得通透无比时,我们就不会被引导到错误的位置上,因而能顺应性情生活:性情踏实的人从事衣食等劳作,性情灵活的人从事商业贸易等活动,性情细致的人从事精巧的器具制造等工作,性情温和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每个人都能找到并一直做那些让自己快乐的事,而这正是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核心——致良知——的最佳体现。

相信自己最优秀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在王阳明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神圣而伟大的,在内心中都有一个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个人都是天地间的一个奇迹,只是由于我们不能相信自己,致使这个“真正的自我”的智慧和能力(即王阳明所说的“圣人”)被埋没了。

虽然“真正的自我”远比现实中的自我更优秀、更有智慧、更有能力,但我们自出生以来,受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太深了,使得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住了,我们看到的通常是不完善的自我,有很多缺点。诸如心胸太狭窄,受到别人一点儿冒犯,便会暴跳如雷;遇到些许挫折,就会自暴自弃;生性懒惰,做事拖拉;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认为自己能力欠缺、智商不高、不够优秀、不如别人。

即便我们从小到大听过长辈无数次的教诲:“要对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在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我可以吗?我真的行吗?”在这些自我怀疑中,机遇一闪而过,于是我们又懊恼地抱怨:“如果当初坚持自己的看法就好了,自己明明是对的。”

由此可见,我们是多么需要信心这种力量。因为信心是内心强大的力量,来自生命中不屈不挠的韧性,是内心的淡定和坦然。圣人孔子曾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能做到不忧、不惑、不惧的人,内心必然是拥有强大力量的。因此,他们才能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纷繁变化,不在意个人利益的得与失,保持内心的强大与坦然,独立傲然于世间。

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是因为强大的信心而一举成名的。

在一次世界级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小泽征尔按照评委会给出的乐谱指挥演奏。在演奏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问题,就停下来重新指挥,但还是不对。再三考虑后,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于是再次停下来向评委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无一例外地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众多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小泽征尔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不住地赞叹,祝贺他赢得了整场比赛。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集体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被权威言论干扰。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许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最优秀的自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缺少敢于担当的勇气,所以才漫无目的地到处寻找别人的优点,而忽略了发掘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一再地否定自己,也就失去了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的机会。正如萧伯纳所说:“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所以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灵有着无限的可能,要相信有一种神圣力量的存在,尽力挖掘潜在的能力,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人生高度。只有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才是走向成功、快乐、幸福的保证。

求人不如求己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自古以来,圣人指点迷津、贵人相助成功的典故比比皆是,备受推崇。不过,圣人的指点往往并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贵人的帮助更不是无条件的,或是看中你的才华横溢,或是看中你的八面玲珑,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去创造。

“圣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实际上,真正的圣人和贵人,并不在于经典、神佛抑或他人,而是自己。在做学问方面,王阳明认为,虽然做学问也需要老师的指点教化,但始终不如自己去探究来得彻底。为人处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进,不断完善自我,关键时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云直上,闯出一片蓝天。历史上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说明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一书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撑着伞走过,便说:“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须我度啊!”书生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是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是伞度你。你要想得度,请找伞去!”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书生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菩萨。走进庙里,发现观音菩萨像前也有一个人在跪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书生很惊讶,问他:“你真是观音菩萨吗?”那个人说:“我就是。”书生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自己拜自己呢?”观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无论是神佛还是圣人,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强大的动力,但失去了他们,人生并不会由此走向暗淡;贵人相助固然能够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没有他们的帮助,有志者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圣人和贵人指出的捷径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甚至可能扼杀了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此所谓“天助自助者”。

道理虽然浅显,但人们往往不能彻悟。孔子便是少数深谙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对士大夫的刁难时,他能够轻松地以此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曰:“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

王孙贾想要告诉孔子,他与其跟各国诸侯往来,不如来拜访他们这些士大夫,祈求他们在君王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孔子却认为,一个人若真的做了坏事,那他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孙贵胄帮腔求情,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事,君子坦荡荡,无愧于心。

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交网络、家庭背景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成为官场、职场的潜规则。“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则略显乏力。即便如此,也应如王阳明所言:“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个人的成功应从完善自身入手,不断地主动创造条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偶然间对自己的青睐。即便是上天的眷顾,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挖掘内心的巨大潜能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所创的心学的核心思想。对“心外无物”这个问题,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游南镇时曾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朋友指着岩中的一棵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可见,在王阳明看来,世界上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自己的心上得到答案。正如他在《咏良知》一诗中写的:“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因此,“心”成为一种巨大能量的象征。美国著名作家露易丝·海在书中写道:“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友谊、美妙的职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成功。首先我们要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然后释放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深入内心去感受这种力量,因为它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愿意把生命交给至高的爱和支持我们的力量,就将拥有成功并充满爱的生命!”

现代的脑科学、心理学及生理学都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但不同程度地被各种消极心态、消极信息所形成的“自我”压抑着,使得这些潜能在平时不能显现。但如果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人的心理处于特定的状态,压抑潜意识的消极因素解除了,内在的无穷潜能就能够激发出来。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运动员的握力经测量测出是100磅,他在常态下调动了全身的力量也不能使指针突破100磅。一个高明的催眠师将这个运动员催眠至“丧失自我”的深层意识状态,然后告诉他:“你拥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你的力量之大,连你自己也会吃惊。”当运动员在深层意识里接受这个观念后,再一次测量握力时,他非常轻松地使指针突破了110磅。

在整个过程中,催眠师并没有给他增添什么外界的实际力量,更没有给他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品,只是将他导引进一种丧失自我的状态中,让他心灵深处的意识接受一个他拥有强大力量的观念,就让他把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了。实际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和基本能力,始终存在于他的内心中。

由此可见,只要人们排除旧的“自我”意识的干扰,就能让真正自我的力量——心的力量显现出来。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人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现在,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等身外之物,忘记了自己的心也需要一种高度。许多时候,人们把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功的学问当作让心灵强大的法宝,疯狂地实践它们,却收效甚微。因此,人们时常疑惑:为什么我天天读卡耐基还是将人际关系处理得一团糟,为什么我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我日夜学胡雪岩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这些大人物的模仿未得其精髓,只学得其形,未学得其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和那些大人物一样的心路历程,光是模仿他们的行为是没有用的,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心”的重要性。

所以,人们在处理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全身心投入,以全部的心力去探究其本质,于问题本身发掘内在联系,这样心性内在的巨大力量,将会帮助我们发现规律、找出答案,解决人生中的现实问题。

敢为天下先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真的英雄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披坚执锐,敢担当,敢负责。天下事,总在局外呐喊终是无益,总需躬身入局,成事乃可冀。

人活一世,若只知道在修养内心上下功夫,而忽略了这功夫在实际事情中的应用,那么,当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知应变。因此,人必须亲自经历各种事情的磨炼,才能深得其意,才能“静亦定,动亦定”。凡人如此,圣人更是如此。

老子有三宝之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而儒家的路线正合了老子的第三宝:不敢为天下先。儒家传统思想尊崇不为天下先,这一想法保全了儒家思想,却苦了天下百姓,以至于影响了后世的儒家精神,只能规规矩矩走臣道的路子,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古风淳”。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事与愿违。

正所谓“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个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有理想、有抱负,而不去付诸行动,夸夸其谈又有何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有真正地行动起来,将思想落到实处,这种思想才有意义。

不幸的是,自古以来,世人心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思想,更常出现用“枪打出头鸟”来警示众人的做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段出自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的话,对今人影响太深,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然而,上至一国之君,下至有志之士,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挺起脊梁,敢为天下先。那些真正敢于站出来行动、走前人未走之路的人将成为天下人的楷模。

人们都熟悉中国古代的医药名著《本草纲目》,它的作者是李时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向人民群众学习。

在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是由于药名的混杂,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做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莫衷一是。

在父亲的启示下,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李时珍时常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

李时珍通过研究历代本草学的著作,得出了时代不断在前进,科学总是在进步的结论,认为后人必然会超过前人,科学不会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停滞不前。他说,今人总是要“发现前人未到之处”,因而他敢于怀疑古人,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就。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的,是经典著作还是一般专著,他都敢于批判错误,而不是回避矛盾。李时珍广泛涉猎,阅历极深,使他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万千的现象,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这一切都值得后人借鉴。

坐而论道可以气象万千,起而行之才会乾坤随我旋转。有志向、有目标却不能身体力行,而是寄希望于他人,何其遗憾,何其可叹!这也正是为什么并非有才之人就可流芳百世,而敢于挺身而出、敢为天下先的英雄常为人称道、受万世敬仰的原因。当今正值改革日盛、变化万千之际,有志之士、有才之辈当坐言起行,敢为天下先,方能把握机会,开创一番丰功伟业,展现新时代的英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