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100个观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1章 [和解] 珍惜和解的难能可贵

当代国际社会上,最紧张最棘手的问题,首推巴以关系。1948年以色列建国,饱受压迫屠杀的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国家,可是原本生活在该地的巴勒斯坦人却就失去了基地,换他们被以色列压迫欺负了。

半个多世纪,巴以之间有过多少戏剧性的冲突变化,而且后面还牵动了更广大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敌意,还有被强大犹太游说力量紧紧拉住的美国政治考虑。从1948年到现在,我们可以明确指出一个时间点,巴以关系最接近得到和平的机会。那是2000年在美国戴维营,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其中东特使穿梭奔走,以色列摊出了和平条件——巴勒斯坦承认以色列国家地位,放弃暴力手段,以色列取得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区约百分之五至十的土地,换相当于该区百分之三的其他土地给巴勒斯坦,那么以色列就从西岸及加沙走廊撤军,将该区交由巴勒斯坦当局管理。

这实质上已经是提出了巴以两国并存的方案了,间接承认巴勒斯坦建国,而且把巴以国界都划出来了。巴勒斯坦付出的代价,只是西岸大约百分之二至七的土地,换来以色列军事统治落幕。如果能如此安排,两国和平相处的几率大增。

巴以和平的破灭

可是在那个关键时刻,巴勒斯坦领袖阿拉法特并未依照美国期待的,把握机会签署和议,而是拖延不置可否,然后在离开戴维营后,拒绝了这项条件交换。

克林顿失去了解决中东危机的历史名声,以色列总理巴拉克输了国内选举,强硬派抬头,悍然收回了原本摆上谈判桌的条件,进而关闭了和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谈判的管道。

很多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人,都为此扼腕,埋怨阿拉法特固执、盲目,眼睁睁放掉大好机会,破坏了和平的希望。以色列方面,乃至美国外交圈,因而留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认定阿拉法特是个不可理喻的人,只要阿拉法特仍然担任巴勒斯坦领袖,那就绝对不必想要跟巴勒斯坦谈判。

以色列从此再也没有提出类似的让步条件。相反的,沙龙领导的内阁以各种方式限制巴勒斯坦人行动自由,又放任大量犹太人到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新移民据点,巴勒斯坦人愈悲惨、愈愤怒,也就有愈多自杀式恐怖行动,于是巴以之间,乃至整个中东更加不得安宁了。这都是阿拉法特的错!他怎么会放过那么好的条件?他还想要什么?他到底在想什么?他的脑袋怎么了?

这些年过去,那次戴维营和谈的前后细节逐步披露,各个环节连接起来,我们慢慢发现,其实阿拉法特的决定并不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么荒谬、那么不可思议。

一项关键因素影响阿拉法特的判断。他到美国去时,巴勒斯坦国内正在进行武装抗争,许多年轻人包括小孩拿起石块攻击以色列占领军队,以色列军队如果自卫还击,巴勒斯坦人就流血丧命了。

以色列的底线

从阿拉法特的角度,他必须保证自己接受的,是以色列最最底线的条件。不然回到巴勒斯坦,一定会被政敌猛烈攻击。

然而在这方面,他得到的信息,却是以色列方面连续几次改变的说法。每一次以色列都说这是最底线了,以色列方面绝对不可能再让,然而在阿拉法特明确回答之前,以色列又给了新的、多让一点点的内容。

其中有一次以色列甚至惹恼了美国中东特使罗斯。罗斯居中传话,告诉巴勒斯坦这方,以色列最后最后的底线,是西岸百分之十的土地,不可能再少。然而在没有通知罗斯的情况下,以色列方面却在谈判桌上拿出一个新的“绝对”底线,把保留的西岸土地降低到百分之六。换作你是阿拉法特,你会怎么想?很简单,你不会轻易相信以色列提出的任何底线,你更不会相信他们说的任何“绝对”,你会被这样的过程弄得愈来愈贪心,你相信只要以色列愿意主动提出来的,一定就不会是真正底线。

阿拉法特眼中再也看不见条件内容中有利的部分。他只看见对照他不断提高的期待,现实方案里不足的部分,现实方案提高,他的期待就更高,他不可能相信哪一个方案是“最后”的一个。

这是阿拉法特的理性,他没有疯,他也没有格外荒谬。大家认为好得不得了的那个方案,对比阿拉法特的预期,也没多好;更重要的是,他不可能看出哪一个是以色列真正能够拿得出来的“最后”方案。

现实是一回事,人们对现实的认知、感受是一回事。现实可能很糟,不过如果人们的期待更低,那他们还是会觉得满意满足。相反地,再好的现实,如果比不上追不上人们的预期,那就还是糟糕、难耐的。

在巴以问题与谈判的历史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和解的难以企及,更能感受到和解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