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09年6月9日,美国纽约州长岛还没有今日的繁华,初夏的天气却同样闷热。一支由十几个人组成的送葬队伍,用平板车拖着一只破败的大木盒子,沉默地前行。由于亡者生前冒犯了该地的贵格会教友,本镇墓地不接纳他,于是才有了这支七零八落、长途跋涉的送葬队伍。几天之后,在他的墓穴旁竖起一块石碑,上面仅有几行小字:“托马斯·潘恩,《常识》的作者,卒于1809年6月8日,终年72岁。”
潘恩1737年1月29日生于遥远的大洋彼岸——英格兰东部诺福克郡的小镇塞特福德。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过几年语法学校。18岁开始,他离家谋生。一开始在远洋轮船上做水手,往来于伦敦、多佛尔等地;后来当过税吏,开过小酒馆。1774年底,他怀揣着一位当时在英国的北美殖民地人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介绍信,渡海前往新大陆尝试自己的运气,结果在殖民地的独立事业中一鸣惊人。
潘恩的名声很快传回欧洲,不仅在故国英格兰,而且在法兰西。当时,北美殖民地的独立事业举步维艰,急需外援。法国在被英国排挤出新大陆后,公开支持北美独立,以报宿怨。这位发迹于殖民地的英国人临危受命,前往法国,向法王路易十六谋求支持。经过两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潘恩于1781年5月达到巴黎。夏季到来,他的航船携带两只硕大的木桶,里面装满了250万法镑的银子,还满载各种衣物和生活用品,悄悄穿过英国人的封锁线,又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于8月回到殖民地。饥饿的大陆军士兵饱餐之后,在冬季到来前换上新装,为枪膛装满了子弹,准备大干一场了。
独立事业终于成功。他本可以在自己的农庄里安度晚年,结果却在遥远的欧洲大陆卷入又一场大革命。一开始被奉若圣贤,堪舆国是,最后却深陷牢狱,受尽毁谤。终其一生,托马斯·潘恩奔走于英法美之间,横渡于大西洋两岸;四海为家,居无定所;一度声名显赫,最后却少人问津。人称其“世界公民”,半是赞许,半是揶揄。
这是潘恩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