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2.2.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回顾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自1916年进入学校以来,在1998年以前几乎被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所替代,而武术教育已有近90年的官学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体育院校先后成立武术系设武术专业,至此中国有了第一代具有学士学位的武术专业人才。1982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随后几年不少体育院校相继被批准设立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武术硕士点的建立不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武术专业人才,而且在学位教育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使得武术迈进了学术界的最高殿堂,在学位教育上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的3级学位制度培养体系。此后,为了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多次发文亲自领导并委托直属体育院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完成对普通高等院校4个本科体育专业的设置论证报告和设置规范。1997年,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1级学科体育学下设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列入新修订的高校专业目录,并设有3个教育方向,即武术、传统养生体育以及民间民俗体育,随后大部分体育院校对相应的专业进行了调整,由原武术专业过渡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中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于2007年成为全国重点体育学科。

1986年以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均加全国统一考试被各省统一招生录取。然而,这一实践证明,通过统考招收的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时运动技术水平偏低,经4年学习后仍难达到专项运动教练员和专项师资要求,加之每年有大量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一定训练实践经验的运动员退役,这些都是参加体育教育统考学生所不具备的,不过退役运动员也由于常年训练文化水平较低难以通过高考升入大学被充实到教练员队伍之中。鉴于这一实际情况,原国家体委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精神,于1985年召开了全国高校体育招生工作会议,针对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单独组织命题考试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以此来改变生源质量解决统招生技术水平低和退役运动员入学难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培养具有运动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解除了服役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自198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直属6所体育院校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批准,首先开始实行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单独招生考试工作,其他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近几年也得到有关教委的批准陆续实施单独招生考试。截至2007年,我国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高校已达到36所。

至此,按照招生的形式和规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形成了鲜明的时间分布特征:第1阶段为创办阶段(1986年—1994年),为了贯彻2007年国家有关单独招生的精神,全国有6所直属体育院校实行单独招生办法开始单独招生;第2阶段为过渡阶段(1995—2001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院校扩大到16所各类院校,其中8所为省属体育院校;第3阶段为膨胀阶段(2002年至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分布点增长速度加快,由2002年的16所增至2007年的36所。这样一来,如何能够尽快进入稳步前进阶段则成了当前理论界亟待予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2.2.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特征

2.2.2.1 高等体育教育同一性

所谓高等体育教育同一性,乃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作为高等体育学的学科之一在高等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办学特征和办学模式与高等体育教育办学特点具有同一性。办学特征反映学校的性质和属性,而这一性质和属性又是推动大学发展、改革的内在逻辑力量。陈宁教授(2003)在其博士论文《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征和模式的研究》中论述高等体育院校的办学特征和办学模式后指出,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而竞技性是体育(sport)的基本属性,确保学术性与竞技性的统一是高等体育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认为这一特征基础直接反映了办学模式上的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即教学是“三结合”的基础,训练是“三结合”的关键,科研是“三结合”的保证,这是高等体育院校区别于其它大学的显著标志和比较优势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征和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落后于实践,以致于实践过程出现瓶颈和黑洞,因而组织专门人员、建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门学术活动则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新型事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任务在于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有机地将学术活动联系起来通过教学支撑学术,“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难以为继。”(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还通过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得以形成多层次的科研梯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由此可见,学术性既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依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作为行业性较强的专业之所以称其行业性较强,主要还是因为它突出的“体育”特性,这就是民族传统体育突出了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凸现了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而这一体育活动要求一定的“技术”。竞技性反映了现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可以说既是体育的核心表现,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又一特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尽管开设于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或综合大学系、科,但作为高等体育教育子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学术性与竞技性相统一的特点。

2.2.2.2 市场需求导向性

所谓市场需求导向性,乃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微观层面上看,高等教育发展取决于高等教育相关市场发育状况和均衡程度曹执令.市场经济中的高等教育产业及其发展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高等教育需求是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肖昊.高等教育供求的几个理论问题[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4).。其中,个人需求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尚武,除了跟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有关系之外,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如唐代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中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武术文化形态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武举制的建立就是形成古代尚武之风的重要因素,仕宦之诱激发了许多人的习武热情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跟人口的变化和需求有着密切联系。人口数量的增减直接影响需求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兴衰与转化刘绵勇.产业兴衰与转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求实,2004(9).。武术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主要后备力量,目前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形式的武术馆、校达12000个,常年在武校训练的青少年达100万人之众,年收入达20个亿元王智慧,蔡宝忠.对我国现代学校武术内容及活动变迁过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他们练习武术除了自己对武术文化情有独衷之外,最终还要实现社会流动、获得社会地位的夙愿。所谓社会流动,就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也是人们有目的地追求更多价值资源的一种行动钟秉枢.成绩资本与地位获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人们在这一动机支配下进入高等院校接受不同层次高等教育在人的需求中占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既决定了这些人将来职业、收入、生活、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又完成了他们的代际流动和满足了其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以及社会地位需要。

社会需求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包括国家需求、民族需求、政府需求、集体需求等。国家不但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及通过竞技武术宣传国家政治体制、国家经济实力,而且能够通过锻炼、全民健身提高民族身体素质以及通过举办武术文化节宣传城市形象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出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势必会制定相应政策及措施、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规模。这些个人及社会需求为民族传统体育办学规模、办学结构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希望,可以说市场需求有效推动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图3)

图3 市场需求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图

2.2.2.3 系统核心主导性

核心主导性系指组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系统的诸要素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所表现出的等级秩序,并呈现出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目标的时代。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布《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将质量问题列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3大指导思想之一,指出开展质量评估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行动。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业己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普遍认为教育质量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生命线。

在教育质量中,育人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本质属性,离开育人谈教育质量毫无意义焦红光,孙玉霞.再议高等教育质量内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1).。培养高质量人才既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个人、用人单位、高校等不同主体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质量都有不同要求,但最后他们都要统一到社会的要求上来。从这个意义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乃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核心。

2.2.2.4 多因素有序协同性

多因素有序协同性系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为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多因素协同作用则是通过有序方式得以进行的。首先,协同是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依赖于各种组成要素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系统的结构性是系统特征,而动态稳定性则是系统结构存在的一个基本特点。系统结构的稳定性使得系统始终趋向于保持某一状态,而结构的动态稳定则是非平衡系统能够自我保持并发挥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其次,系统的有机关联性所表现出的结构、层次以及系统的动态性所表现的方向性,都使系统具有有序的特点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发展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其量变到质变是蕴含在变革和稳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之中的李凌.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论[D].厦门:厦门大学,1993.

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发展的系统中,各层次之间、各因素之间拥有一种有机的复杂的普遍联系,各个层次及要素都在影响或制约着整体系统,反过来系统整体又影响和制约着各个层次或各因素。这种整体性结构,使得系统得以相对独立地存在和发展,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各个层次或要素的进步与退化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但只要这个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没有质的改变,这个系统就会继续沿着质的规定性运动和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个层次或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才使得系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和功能。

2.2.2.5 主体独立地位有限性

主体独立地位有限性是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在办学主体、承担主体、实施主体关系当中,属于高等教育承担主体院(校)下面的系(科),是最为基层的组织,其自主权相对较弱。

按照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ezberg)提出的组织架构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五个基本构成部分Henry Mintzberg.The structuring of Organization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79.。(图4)

图4 组织的5个基本部分

就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组织而言,依据组织架构理论予以研究,其组织构型,如图5所示。

图5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组织5个基本构成部分

如果按上图所示理解,其中基层管理即核心部分就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组织本身,而中层管理既是专业所属的大学,它为专业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和公共行政管理和必要的技术及生活后勤服务,也是高层管理和管理核心之间的媒介,负责执行诸如规章条例以及沿着层级链上下传递信息等任务。高层管理是国家政府,负责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整个组织活动提供方向、战略、目标和政策。因而,在这个管理和制度链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独立地位有限。

2.2.2.6 本土文化传承性

在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等特点,这使其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的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然而,“国际化与本土化”“西方化与中国化”的跨文化对话,引发了我们对现存民族传统体育所固有的民族和本土等特性的思考。

民族传统体育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延续,无论是传承方式、传承规模、传承途径还是习练人群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还占有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几百种拳术、套路与功法,还由于其拥有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和时间——文化空间,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的本土文化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原文化部部长赵启正曾指出,“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所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在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同时,更肩负起了社会服务的重任,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承本土文化,而传承途径主要表现为传承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