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获取幸福的正确顺序

我们还是先来听听坏消息吧。

事实上,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幸福观是极其落后的。

我们误以为,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取得成功,然后收获幸福。

我们误以为,幸福的来源就在于:

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努力学习!→得全优!→幸福!

多面试!→好工作!→幸福!

加班!→晋升!→幸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模式却未必行得通。往往是在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却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收获幸福,而是又有了新的目标。

于是,为了下一份工作、下一个学位、下一次晋升,我们夜以继日地拼命学习。既然有机会攻读硕士学位,何不再努一把力呢?既然有机会晋升副总裁,何必在区区一个部门主管的职位上耗费一生呢?既然有机会买两套房子,又何必为一套房子沾沾自喜呢?

周而复始,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变得遥不可及。

那么,假如把该模式中的“幸福”调换一下位置,放在最前头,会出现什么样与众不同的效果呢?刚才的六字箴言变成了:

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于是,一切都变了,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站在幸福的起点上,我们精神振奋、面貌一新、强身健体、广结人脉。

接着,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振奋的精神状态激起了我们的干劲儿,而出色的工作表现又引导我们走向了成功。

为此,我们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学位,获得了晋升,还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在听筒的那头,妈妈的言语间难以掩饰发自肺腑的自豪。

据《哈佛商业评论》报道,幸福指数高的人,他们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比不幸福的人分别高出31%和37%,而他们的创造力则是对方的四倍。

所以,幸福之前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就是要幸福。

要做到幸福至上。

幸福可以激活大脑中的学习中心。而此时此刻,你的大脑也将犹如曼哈顿华灯初上的摩天大楼熠熠生辉,犹如珠宝店射灯映照下的钻石璀璨夺目,犹如农场上夜空中的繁星闪闪发光。

美国哲学家威廉姆·詹姆斯如是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莫过于人类可以通过态度的转变而彻底地改变生活。”

《幸福竞争力》的作者肖恩·阿克则认为:“并不一定是现实塑造了我们,而是大脑审视世界时的那副镜片塑造了我们的现实。”

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同样说过:“世间万物本无好坏,乃思想使然。”

第二节

我们为何不能随心所欲地利用思想获得好心情

诚如莎士比亚所言:“世间万物本无好坏,乃思想使然。”但是,假如思想真的像莎翁说的那样神通广大,我们为何无法随心所欲地利用思想获得好心情呢?不就是轻轻按下心情开关的事吗?

可事实上,我们都心知肚明,事情根本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有时候,我们的大脑会紧盯住消极的一面不放,搞得我们欲罢不能!

我身边就时常遇到这种事。其中不乏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只要是人,就免不了钻牛角尖。

我和知名的激励演说家、《财富》全球500强的首席执行官以及世界的政坛首脑同台对过话。知道他们在后台做些什么吗?紧张得直流汗,生怕出现什么差池。

每个人都会有消极的自我暗示,除非是一成不变的乐天派。有些人总体而言是乐观的,但有时也会有消极的自我暗示。假如是这样,我们大可不必担忧。其实,大脑有点儿消极的思想并不可怕。

怕只怕我们太过固执,不愿正视消极思想的存在。

那么,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朝消极的方面去想呢?一旦揭开了这个谜团,我们就可以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掌握我们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并且有的放矢地追求幸福。

这绝对是我可以分享给大家的一份无价之宝。

然而,说到这儿,幸福为何这般来之不易呢?

自从20万年前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可谓是人生苦短、江湖险恶。我们的大脑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进化而成的。

谈到人生苦短、江湖险恶,大家恐怕很难产生直观上的感受。

下面,不如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吧。

放下手中的一切、闭上双眼,试着回想一下上一次当你身处荒野时的那份孤独。

有人在山间露营,从篝火旁走开,漫步到参差不齐的岸边,孤零零地凝望着明镜般的湖水;有人在户外游玩,沉迷在瀑布云雾缭绕的壮美中,浑然不知同行的同学已然走远,孤立在枝繁叶茂的树林中,唯有风在低吟,卷袭着树叶;还有人在晨曦的朝阳中沿着蜿蜒的海滩慢跑,霎时间迷失了方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虚无。

细细回味一下你当时的心境吧!

现在,请设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下列事物:

·厕所

·洗涤槽

·淋浴

·自来水

·电脑

·汽车

·飞机

·船

·书

·纸

·冰箱

·冰柜

·农场

·炉灶

·微波炉

·电话

·因特网

·床

·椅子

·药

·自行车

·杂货店

·铅笔

·钢笔

·医院

·医生

·袜子

·工具

·内衣

·衬衣

·毛衣

·夹克

·裤子

·公路

·鞋

此时此刻,你孤身一人矗立在地球的中央,没有任何生活用品可供你使用。你必须丢掉口袋中的手机,脱掉脚上的鞋袜,因为那时地球上还没有这些物品。

然后,你得继续扒光身上所有的衣物,直至赤身裸体为止。再强调一遍,这些生活用品在当时根本没有产生,或者干脆这么说吧,在你的有生之年,你是没机会见识到这些东西了。

现在,紧闭你的双眼,想象你赤裸裸地站立在那儿,并且要时刻谨记: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物质匮乏的时代占据了其中的99%。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的寿命仅有30岁的时代占据了其中的99%。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大脑为生存所困的时代占据了其中的99%。

人生苦短、江湖险恶。其实,我们现代人的大脑和以前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的人类幸福吗?更确切地说,当时的人类有追求幸福的闲情逸致吗?

天资网站的博主大卫·凯恩为我们揭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有哪位祖先仰仗他拥有的财物、地位以及成就真正尝到了幸福的滋味,他立刻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那时,人类文明的摇篮还没有诞生,人类尚还处在听天由命、自生自灭的原始阶段。因此,出于生存的考虑,每个人都必须编织一张安全网以确保个人的人身安全。

就算是达到了自给自足的程度,也必须谨小慎微、未雨绸缪,否则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的自满吃大亏、倒大霉,不是被野兽吃了,就是被对手杀了。所以说,在当时,享受幸福无异于是饮鸩止渴。

占有欲是人类的本能。越是自己没有的,就越想占有。所以,人类的占有欲是无穷无尽的。

但反过来讲,假如没有占有欲,我们的祖先必定会在每一次狩猎中屡战屡败,最终落得个饿死鬼的下场。

于是,为了保命,人类就将这个简单粗暴的现实烙印在了大脑里,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机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生存是不成问题了,可压力与苦闷又来了。无奈之下,人类就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不错,这套体系的确是有些简单粗暴,可在人类的历史上却延续了几千年。

在这人生苦短、江湖险恶的历史中,我们的大脑始终没变。纸媒的产生,飞机的发明以及因特网的问世都无力导致大脑的突变。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是什么样的呢?请见下:

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显然,它会增加我们求生的信念。而为了生存,我们可谓是不择手段,变得生性多疑、穷兵黩武、冷酷无情、野蛮残暴、杀气腾腾。

总而言之,在恐惧的驱使下,我们成了现在的模样,成了地球的主人,成了世界的霸主。

说到这儿,我们不禁会问:这种恐惧还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吗?

第三节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是的,这种恐惧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

而且还无处不在,不是藏在我们的两耳之间,就一定是藏在我们的大脑之中。

汤姆·汉克斯是享誉全球的演员之一,每部电影的片酬高达几百万美元,还两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然而,就是他这么一位成就卓著的名人,却为生活所困。

他开诚布公地讲道:“每天晚上,有些人在上床睡觉前想的是:‘啊,今天是多么美妙的一天哪!’而我呢,却总是战战兢兢地扪心自问:‘今天你怎么又搞砸了?’”

安迪·葛洛夫长期以来都是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他的领导下,英特尔公司实现了几十亿美元的利润。

许多人认为,硅谷能有今天的繁荣是离不开葛洛夫的。与此同时,他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7年的年度风云人物。在他的传记中,史蒂夫·乔布斯还将其视为是他崇拜的偶像。

不过,别忘了,葛洛夫可是有句至理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今天,我们的大脑仍然遵循着这套偏执理论,可谓是治愈苦闷的不二法门。有人将其称之为医科生综合征。

这个词是杰罗姆·K.杰罗姆在1889年出版的经典之作《三人同舟》《三人同舟》的译文,引自杰罗姆·K.杰罗姆(英):《三人同舟——泰晤士河漫游记》,关品枢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年。此处的译文见该书第5页和第7页。——译者注中杜撰出来的:

“我记得有一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想找书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我那时正患着的一种小毛病,我得的是花粉症吧,我想是这么回事。

“我把书打开,把要看的都看了。随后,又漫不经心地随手翻了几页,懒懒地看起各种疾病的症状。我忘记了首先看的是什么病了——反正是一种吓坏人的要命的玩意儿吧。我看了一会儿,还没有把《前驱症状》的一半看完,我便知道不用说我害的正是这种病。

“有好一会儿我坐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简直害怕死了。在绝望中,我又无精打采地翻了几页。我看到伤寒那一节——把病症看了看——发现我原来还在生伤寒病,一定是得了好几个月,可自己还一无所知。

“我继续想自己到底还有什么病,于是又翻到舞蹈病看看——果然不出所料,我也得了舞蹈病——我开始对自己的疾病发生了兴趣。

“我决定寻根究底,看看我一共害了多少种病。于是,我顺着字母从头查下去——先看疟疾,发现自己正患着这种病,大概再过两个礼拜就是急性期……”

其实,不仅仅是医科生如此,又有谁不是这样呢?

我们紧紧地盯着问题不放,不就是为了生存吗?当下,在这个我们亲手造就的世界,这种消极的眼光非但没有消失,而是愈演愈烈了。

在医院的诊疗室,医生看了你的化验报告后告诉你说:“你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正常,但铁元素含量偏低。”

这个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场景出现呢?医生会嘱咐你多吃牛排、提高铁含量。至于血糖和胆固醇吗,在正常的指标范围内,不需要采取任何干预手段。

正常来讲,胆固醇水平应该在200mg/dL以下,如果是195,说明你的身体很棒!可如果超过了200,达到了205,那你可就得注意了。

这分明是在暗示,医生的钱纯粹是看病挣来的。难道没病没灾的时候,就跟医生一点儿关系没有吗?

零售店经理一般采取的都是“异常管理”的模式。他们要时刻关注每日的报表,查漏补缺。如果报表上的客流量和客单价都没有问题,唯独是结账速度偏慢,老板会如何应对呢?毫无疑问,肯定是增加收银员、缩短结账时间。而对那些达标了的统计项目,他简直睬都不睬。

在课堂上,老师发还测验成绩后,一般都会对那些没到平均分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他们要是及不了格,那还了得?留级不说,身心健康也受影响啊,眼巴巴地看着好伙伴都顺利升班了,心里能好受得了吗?

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就得趁午餐的时间给他们“加餐”、辅导功课、补考。试问,受这种“优待”的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那些考满分的优等生呢?

在工作单位也没什么两样。业务水平的高低全凭考评结果说了算。考评不合格?好办!制订改善计划,主动找老板谈话,或者接受在岗培训!而优秀员工的待遇就不同了,除受到老板的器重外,还可以获得2%的加薪。

这些案例足以表明,我们的大脑往往对好的一面不是特别在意,而是专注于:

1.寻找问题

2.发现问题

3.解决问题

这就是2000年来外界环境对大脑影响的结果。为此,我们习惯了紧紧盯住世界的问题不放,所以有时候,这种印象就成了我们对世界感知的全部。

《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凯莉·奥克斯福德在她的推特上是这么形容医科生综合征的:“在线医疗就如同《惊险岔路口》里的故事,总是以癌症收场。”

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第四节

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支配我们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你可以夺走人类的一切,却夺不走他仅存的自由——也许他无法选择所处的环境,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路。”

沃尔特·惠特曼也曾写下过这么一句话:“时刻迎着太阳的方向吧,这样,阴影将永远消失在你的眼前。”

我喜欢这些至理名言,但要想真正地做到却绝非易事。

目前,态度的重要作用已被科学证实了,并且也有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用来控制我们的态度。

我太太莱斯莉16岁生日的那天,她的祖父将一段镶着铜框的话送给了她作为生日礼物。莱斯莉把这段话挂在了卧室的墙上。每天清晨上学前,她都会虔诚地读上一遍。至今,它还挂在她那间旧卧室里。这段话,我也读过不止一遍,并用照相机把它拍了下来。

在此,我特别要提醒大家要着重读一读倒数第二句:

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态度之于我,比现实、比过往、比教育、比金钱、比环境、比成败、比别人的所思所言所行、比容貌、比天赋、比才华都要重要。

人生的离与合、教会的废与立、家庭的聚与散、友情的缘与怨无不取决于人生的态度。人生之大幸在于,态度的选择权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方式;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不可避免的一切。但我们却可以掌控我们人生的态度……我始终相信,现实只占了人生的10%,而另外90%的时间都是在回应现实中度过的。

所以,一切皆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如何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山姆·沃尔顿

很显然,落款写的是山姆·沃尔顿,但实际上这是后人在重新制作时,在电子邮件的转发和信件转交的环节上出现了差池,导致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更糟糕的是,这个明显的谬误好多年一直都没有改正过来。

其实,这句话本是出自得克萨斯州的牧师查尔斯·史温道尔之口。他的一档节目同时在2000多家电台播放。

你知道这段话的精髓在哪里吗?

就是那倒数第二句话:

“我始终相信,现实只占了人生的10%,而另外90%的时间都是在回应现实中度过的。”

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桑雅·吕波密斯基在《这一生的幸福计划》中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精准地分析出了环境对幸福的影响指数。

没错,就是10%。

我们是否幸福,有10%是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现实。

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幸福,有90%都跟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无关!而是基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那么,在这90%中,都包含哪些要素呢?主要是遗传倾向和意向行为。是的,意向行为是至关重要,指的是可以提升幸福指数的特定事件。仅意向行为一项对幸福感的影响就高达环境的5倍。

换句话讲:就算是对你的生活环境了如指掌,包括你的职业、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以及收入水平,我充其量也只能预测你幸福指数的10%。至于那剩下的90%,则取决于大脑过滤外部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外部世界本身。

第五节

积极心理学——七件事让你得到长久的喜悦

如何才能做到幸福至上呢?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对积极心理学这一新兴的领域了解一二。那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当然不是松软的棒棒糖实验。

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被誉为积极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因为他俩都对冷酷的现实怀着极大的热忱。

这诚如他们在《美国心理学家》上所言:

心理学不仅仅是一门有关疾病与健康的医学,而是涵盖着丰富的内容。

无论是工作、教育和理解力,还是关爱、成长和娱乐,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痴心妄想、理想信念、自欺欺人、头脑发热还有敷衍了事都是行不通的。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人类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问题阐明。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为了这七条幸福的妙招,我可谓是煞费苦心,翻阅了数百种研究资料。其中,多数都散见于各类期刊、会议的主旨发言和研究报告中。在此,大家只管坐享其成就可以了。

任选其一,只要能连续不断地坚持两个星期,你一定可以比从前快乐。

那么,这七招究竟是何灵丹妙药呢?

散步

写日志

做点好事

放空

达到心流

冥想

感恩

散步

宾夕法尼亚州的研究人员在《运动心理学期刊》上的文章中指出,越是运动,人就越兴奋、越有激情。

据研究人员阿曼达·海德称:“我们发现,和运动量小的人相比,运动量大的人的愉悦感较强。同时,我们还发现,和日常相比,人在运动的日子里会更加开心。”不必花太多时间,一周只要散步三次,每次健走半个小时就足以增加你的幸福指数了。

美国心身医学学会颁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迈克尔·巴比亚克及其医生团队发现,30分钟的健走或慢跑甚至可以起到临床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功效。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临床抑郁症。而且,其疗效比冥想或者运动、冥想相结合的方法还要管用。

写日志

花上20分钟的时间记录下一件充满正能量的经历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幸福感。

道理在哪儿呢?因为你写的过程就是对这次经历的一种重温,而且,你每读一遍,就会重温一次。大脑会将帮你返回到当初的场景中。

在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我究竟有多爱你?让我数数有多少词吧”中,研究人员理查德·斯莱切和詹姆斯·潘尼贝克让一对夫妇中的一人用20分钟的时间写一写他们的夫妻感情,每天如是反复进行三次。

研究发现,一段时间后,这对夫妇的夫妻感情比测试组的更加亲密、更加牢固。

那么,这20分钟到底是如何发挥奇妙功效的呢?它帮我们记住了人的善良,和一切经历过的幸福时刻。

做点好事

一周行五回善事可以大大增加幸福感。

通常,我们并不会想到为别人的咖啡买单、帮邻居修草坪或者在圣诞节给公寓大楼的保安送一张感谢卡片。

《这一生的幸福计划》的作者桑雅·吕波密斯基在研究中要求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一周之内行五回善事。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收获了比测试组多得多的幸福。

原因何在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良好的自我感觉,再加上别人的感激之情,他们怎么会不幸福呢?

这就像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持续的幸福》《持续的幸福》的译文,引自马丁·塞利格曼(美):《持续的幸福》,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此处的译文见该书第19页。——译者注中所说的:“科学家发现,在我们测试过的所有方法中,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放空

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在《精力管理》中如是写道:“最丰富、最幸福和最富成效的生活,其特点是既能全力以赴地迎接挑战,又能适时、定期地全身而退以补充能量。”

同时,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工作了一整天后,完全的放松可以使我们养精蓄锐,精神百倍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

譬如,晚餐后关掉手机,度假时断掉网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待到第六条秘诀时,我们再逐一详谈。迫不及待的读者,可以直接翻到本书第六章。

达到心流

调整状态、屏气凝神、达到心流。无论该如何定义心流,总之,一旦全身心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这就意味着你同时面临着挑战和大显身手的机遇。

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话讲,心流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活动中。随着自我的隐退和时间的消逝,你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如同演奏爵士乐般,一气呵成;在全身心投入的同时,将技巧发挥到极致”。

在《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中,他又用下图诠释了心流:

冥想

来自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一支研究小组对比了人类在冥想前后的脑部扫描X光片,并将研究发现刊发在了《精神病学研究》上。

研究显示,冥想两分钟后,大脑中控制同情心和自我意识的区域明显扩大,相反,控制压力的区域则明显减小。

数项研究还表明,冥想可以“持续不断地重组”人类的大脑以增加幸福感。

感恩

假如一点点小事就足以令你开心,那么,幸福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了。

找一个本子,或者创建一个网站,然后在上面写下过去一周值得感恩的3到5件事。

每一周,我都会在1000awesomethings.com上记下5件事。有些人则喜欢写在放在床边的笔记本中。

2003年,研究人员罗伯特·埃蒙斯和迈克尔·麦卡洛将学生分成了3组,并要求他们分别写下过去一周内发生的5件值得感恩的事、5件烦心事或者任意5件什么事。

如是连续10周后,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第一组学生的幸福指数激增,健康状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查尔斯·狄更斯有句话说得好:“思考你当下的幸福,而非过去的不幸。幸福,每个人都有很多;而不幸,所有人都有一些。”

这就是那七条幸福的妙招。明白了幸福至上的重要性后,还要靠这七大法宝助你抵达幸福的彼岸。总之,请大家时刻谨记:和开车、倒立、踢足球一样,幸福也是可以习得的。

第六节

可以把一切变得更好的人才会是幸福的人

几年前,肯塔基大学的一些研究者发现了一批极富学术价值的文献:这是一些被尘封了几十年的纸箱,里面满满地装着修女们在1930和1940年加入美国的修道院时手写的自传。

研究人员在阅读了这些文献后,对这些自传按照修女的心态进行了分门别类。

从下面两篇自传中,我们可以明显区分出积极的心态亦有高低之分:

自传1:

我出生于1909年9月26日。在家中的7个孩子——5个女孩、2个男孩中,我是年龄最长的一位。

候选生那年,我是在修女之家度过的,同时,我还在圣母女子学院教授化学和二年级的拉丁语。

念上帝慈悲,我将聆听主的教诲,传经布道,尽早归圣。

自传2:

蒙主所赐,我自出生起便尽享恩泽。

去年,我以候选生的身份在圣母女子学院修习一载,甚为欢愉。

如今,我满怀欣喜,憧憬圣母之教诲,以受神圣纯爱之庇佑。

瞧,差别迥异吧?

为此,研究人员在时隔70年后没费什么功夫地就将这些自传按照“幸福的等级”划分为了四大类。他们不禁兴奋地摩拳擦掌、欢呼雀跃,并将这些落满灰尘的自传与传主的近况进行了比对。

至此,需要谨记的一点是,在以这些修女为研究对象的过程中,有一个极为便利的条件:所有难以控制的变量都是在可控制范围内的。

换言之,这些修女都不吸烟、不喝酒、从未有过性生活、终身未嫁、无子!她们甚至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吃的、穿的都大同小异。(洗一大堆白色的运动服?这样的事绝对不可能发生!连半点可能都没有!)

因此,她们在70年前的态度积极与否就成了决定其寿命长短的首要指标。

这就是这项研究的伟大所在。

那么,猜猜看,研究人员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革命性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讨论的焦点就是积极人生观的重大作用。最终,他们将结果公之于众,并将其称之为“早期生活的积极情绪与寿命:修女研究之所见”。

以下就是他们的研究发现:

·幸福感最强的修女比幸福感最弱的修女的寿命长10年。

·80岁时,幸福感最强的修女有25%的人离世,而在幸福感最弱的修女中,去世的比例则高达60%。

·在幸福感最强的修女中,有54%的人活到了94岁,而活到这个年龄的幸福感最弱的修女则只有15%。

这项研究表明,当下的幸福感和人的寿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然,这并不仅止于活的时间长短的问题!细细琢磨,这还关系着你一生的幸福。

幸福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好的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变成最好的人。

所以,请切记幸福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