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评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评释说明

吴鞠通,名瑭,字配珩(生于1758年),江苏淮阴人。十九岁,父病不起。后因家贫,弃举子业而出走京师,佣工于四库馆,一以自给,一以学医。他悉心《内经》《难经》,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久而有得,学业大进。乾隆、嘉庆年间,京师疫病流行,治多坏证,痊活甚众,因而以医知名。长子卒,抑郁得衄血疾,于道光十六年(1836)二月卒。

《温病条辨》是他根据《内经》理论,综合前贤学说而师承叶氏写成的。他认为“《温疫论》议论宏阔,实发前人所未发”,但“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 “晋唐以来诸贤议论,非不珠璧琳琅,求一美备者盖不可得”,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因之,他将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温热、湿热等病案掇要整理,“参以心得”,融为一体,并仿《伤寒论》体例,编成是书。

鞠通学本叶氏,他的书不仅贯穿着叶氏的温病学说思想,而且使之更加具体,大为发展。

在疾病分类方面,他将疾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并按病因所具有的共性,又分为温热、湿热两类,使之更加明确和具体。

在病因方面,他总体是按四时气候之异,以风、暑、湿、燥为主,兼及疠气、温毒。惟对邪气内伏问题,除伏暑、温疟外,其余基本上都是以新感论述的。

在机理方面,他以“三焦”为经(即“纵”),以“卫气营血”为纬(即“横”),进一步作为定位测机、辨证施治的纲领。同时在这一总体下,列病为目,病分“三焦”而以卫气营血变化的外在表现分条辨治,法方俱备,使温病学说“三焦”“四分”的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完整。

在论治方面,除提出“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的三焦治法原则外,还创制了不少有效的法方。如治温热病类:上焦证的“桑菊”“银翘”,辛凉透表的轻、平、重三法;中焦之用诸“承气”的三法,五证的各种下法;营分证之用“清络”“清营”“清心”和开窍的“安宫”“至宝”“紫雪”三法;下焦之用清热育阴的“复脉”“三甲”“黄连阿胶”“青蒿鳖甲”等法。又如对湿热病类,他在系统论证的基础上,治以清化分消的总法则,治上焦用芳香化浊的三仁汤,治中焦用苦辛分消的黄芩滑石汤,治下焦用宣导、淡渗的通泄二便法。他并根据湿热证久郁酿痰、易于形成痰热阻滞的特点,而立辛开痰滞、苦降热结法(如治中焦的小陷胸加枳实和小陷胸合小承气等),更为切合病机病证。

在药量和服法方面,他认为病重药轻,病必不愈;病轻药重,则伤及无辜。因之,主张“药必中病而后可”。具体采用连服、多备少服等方法。如服银翘散法是重者二时一服(即每4小时服一次),轻者三时一服。而大承气汤的服法是先服一杯,约二时许,得利,止后服,不知,再服,再不知,再服等。

这些,较之叶氏都有明显的发展。

然而,任何一种学说与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该书也不例外。如上焦篇第四条治温病恶风寒,以桂枝汤主之,说是仲景原文,就是遭议之点。全书是论述温病的,却又杂入不属于温病的一些证治,不能说不是疾病界域上的混乱,而有些条文中也不同程度地带有“形而上学”的内容。这些都如后来评注者们所说的那样,是其“瑕不掩瑜”之处。

虽如此,它毕竟是对温病学说进行全面总结的一部专著,其贡献是主要的,是学习、研究和防治温病的好参考书。所以,本书自嘉庆十七年(1812)汪廷珍刻本第一次刊行后,到现在已有五十余种版本。

另外,袁子良、戴心田、钱文骥、刘云博等把它编成歌括、汤头歌、方证歌等数种,由此足见后来医家对本书的重视了。

评注的有朱武曹、叶子雨(名霖)、王孟英等。朱评以发扬为主,子雨以揭非是论,孟英则二者兼之而较为公允。

此次评释,除对上、中、下三焦各卷全部条文予以评论、详释外,还选评了“凡例”中的一段和《杂说》中的“治病法论”,其余则未一一置评。

郭谦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