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目的就是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所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民族价值的文化遗产,它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能够把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上升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彰显遗产持有者的国际地位,是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外寻求大国地位的一种诉求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施方式。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门类,共518个项目。其中传统医药作为第9大类进入国家名录,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共9个项目,这不仅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件大事,凸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里程碑意义,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一件大事,昭示中医学是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的传统医学。
文化,主要是文字、语言和风俗、教化。千百年来,中医药文化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中医药承载并丰富了中华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针灸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中医针灸是在中国起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质并代代相传的传统医学知识体系,闪烁着中华民族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关系的认知实践的智慧光芒,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5大类。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属于“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领域。
中医针灸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为基础,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的目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总结。目前不仅在中国广泛应用,并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标志之一。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针灸传统技法却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所运用,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家传针刺技法、绝技也大多后继乏人,逐渐濒临失传、绝迹的危险……中医针灸成功申遗,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可,有利于促进“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
针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10年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的规划,“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2007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文化与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共同列入中医药“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不断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挖掘了博物馆、文化节等一大批中医药文化资源,创作了科学准确、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著作,打造了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影视作品,并依据《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开展健康教育,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同时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和侨团组织等平台,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尤其是发布了首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旨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学术影响较大、临床疗效显著、传承梯队完备、辐射功能较强、资源横向整合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群体,进一步展现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在总体掌握现代条件下中医药文化传承规律的基础上,遵循正确的保护理念和保护原则,使中医药传承整理和保护传扬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现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强调整体把握健康状态,注重个体化,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作为“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不仅通过组织“相约北京·中医针灸展”“祭拜针灸鼻祖皇甫谧”“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展览”等大型海内外文化科普宣传活动,提高中医针灸的认知度;同时积极开展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的流派渊源梳理、学术思想凝练、临床经验总结、医德医风弘扬等传承工作,保护针灸流派的多样性,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主要工作首先是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和宗旨,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富含生命气息的活态文化,其传承和保护必须随着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语境的出现,不断创新和发展。对程莘农、王雪苔、贺普仁、郭诚杰、张缙等5位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和创新,不仅是中医针灸传承和保护的需要,也是指导针灸医疗实践和引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需要。
杨金生、王莹莹两位博士,有志于中医针灸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一直负责和参与针灸的申遗和保护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较深的理解和经验,他们领衔编著的《中医针灸传承集粹》一书,不仅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中医针灸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全面反映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全貌;同时客观总结和提炼了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的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临床经验、教书育人和医德医风等,这也是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的工作内容之一,对于“中医针灸”项目的传承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该书内容集学术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迄今国内第一本完整系统地介绍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典籍。在是书即将付梓之时,愿略数语以为序,祝愿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的传承和保护上,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局长
2015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