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YXH/T210-2012 崩漏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崩漏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崩漏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崩漏metrorrhagiaandmetrostaxis
崩漏是指妇女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前者称“崩中”或“经崩”,后者称“漏下”或“经漏”。
释义
●本病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紊乱的疑难急重病证。出血量多或时间长时常继发贫血,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三者并见者有发展为崩漏之虞。
●西医学中“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属于“崩漏”范畴。西医学认为,当机体受内部和外界各种因素等影响时,可通过大脑皮质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调节或靶细胞效应异常而导致月经失调。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详细了解发病时间、阴道出血类型、病程、出血前有无停经史。注意年龄、月经史、产育史、避孕措施、激素类药物使用史、七情内伤史、生活失度史及全身有无相关疾病史等。
3.1.2 症状
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血量或多或少,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或数月不止,亦有停闭数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者,可伴有不同程度贫血。
3.1.3 体征
妇科检查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3.1.4 辅助检查
3.1.4.1 诊断性刮宫
根据病情需要选做,以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
3.1.4.2 B型超声检查
了解子宫大小、形状、宫腔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等。
3.1.4.3 宫腔镜检查
排除宫腔病变。
3.1.4.4 BBT测定
了解卵巢功能。
3.1.4.5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经前测定血清P值,若为卵泡期水平为无排卵;血清PRL与甲状腺功能测定以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
3.1.4.6 妊娠试验
排除妊娠及妊娠相关疾病。
3.1.4.7 宫颈细胞学检查
排除宫颈癌及癌前病变。
3.1.4.8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了解贫血情况;凝血功能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
释义
●本病好发于天癸初至,月经初潮后(青春期),以及天癸将竭,月经将断(绝经过渡期)之时,也可发生于生育年龄。
●激素类药物使用史主要了解是否应用雌激素、孕激素、避孕药等,以及服用的剂量、时间。
●崩漏属月经病,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子宫可稍软及饱满。出现继发性贫血时,可有程度不等的贫血貌。
●妇科检查是必要的。通过检查,可以了解阴道流血是否来自子宫腔,并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无性生活史者,通过观察其外阴部位,可以了解是否有物体自阴道脱出,以初步排除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
●诊断性刮宫的目的,一是止血,二是明确子宫内膜病理诊断。对已婚育龄期或绝经过渡期患者应常规使用。无性生活史的患者若经药物治疗失败或疑有器质性病变,经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可考虑诊刮。
●B型超声检查主要是了解子宫的大小、形状,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宫腔病变,同时可以排除内生殖器器质性病变。临证时可参考子宫内膜的厚度进行治疗。
●本病BBT测定呈单相型,提示无排卵。
●对有性生活史的患者,应进行妊娠试验,以排除妊娠疾病。
3.2 鉴别诊断
3.2.1 月经病
如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鉴别参考具体章节。
3.2.2 胎产出血
如胎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行妊娠试验及B型超声检查可鉴别。恶露不绝根据其发病时间发生在产后进行鉴别。
3.2.3 生殖器官肿瘤
如生殖器官良、恶性肿瘤,通过妇科检查或结合B型超声、MRI检查或诊断性刮宫可资鉴别。
3.2.4 生殖器官炎症
如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等,行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助鉴别。
3.2.5 激素类药物应用不当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3.2.6 全身性疾病
如血液病、肝肾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或减退症等。通过血液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释义
●与月经病的鉴别首先通过妇科检查、B型超声、血液学检查等排除胎产出血、生殖器官病变和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生殖器官出血。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崩漏辨证,有虚有实。虚者多因脾虚、肾虚;实者多因血热、血瘀。出血期根据出血的量、色、质,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寒热虚实;血止后根据全身症状及舌脉辨证。
4.2 证候
4.2.1 脾虚证
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日久不尽,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白,倦怠嗜卧,小腹空坠,面浮肢肿,纳呆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
4.2.2 肾气虚证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沥日久不尽,色淡红或淡暗,质清稀;面色晦暗,目眶暗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小便频数;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弱。
4.2.3 肾阴虚证
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沥日久不尽,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痛,潮热颧红,夜寐不安;舌红,少苔,脉细数。
4.2.4 肾阳虚证
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淋沥日久不尽,色淡暗,质稀;肢冷畏寒,腰膝酸软,面色晦暗或有暗斑,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肢肿便溏;舌淡暗,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4.2.5 虚热证
经乱无期,量多或淋沥日久不尽,色鲜红,质稠;两颧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潮热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4.2.6 实热证
经乱无期,量多如注,或淋沥日久不尽,色深红,质稠;烦热口渴,喜冷饮,面红唇赤,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4.2.7 血瘀证
经乱无期,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经行不畅,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胸胁胀满或刺痛;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
释义
●临床上除上述证型外,还可见到其他证型或兼夹证,如肝郁化火证、气虚血瘀证、脾肾两虚证等。另外,病程较长者,不同阶段可呈现不同证候,具有动态演变的特点。比如初起辨证为实证,失血日久,气血亏虚则变为虚证。临证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根据发病的缓急、出血的新久和病情的轻重,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
崩漏治疗,应当根据出血期和止血后的不同时期进行辨证论治。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止血后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对因出血导致的严重贫血应输血。
5.2 分证论治
5.2.1 出血期治疗
5.2.1.1 脾虚证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主方: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姜炭、当归。
5.2.1.2 肾气虚证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主方:固阴煎(《景岳全书》)。
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人参、山药、炙甘草、五味子、远志。
5.2.1.3 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肾阴,固冲止血。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川牛膝;女贞子、墨旱莲。
5.2.1.4 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主方: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附子、肉桂。
5.2.1.5 虚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主方:保阴煎(《景岳全书》)。
地黄、熟地黄、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
5.2.1.6 实热证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
黄芩、焦栀子、地黄、地骨皮、地榆、藕节、阿胶、棕榈、龟甲、牡蛎、甘草。
5.2.1.7 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主方:逐瘀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牡丹皮、丹参、艾叶、阿胶、龙骨、牡蛎、海螵蛸。
5.2.2 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阶段给予相应的治疗:对青春期及生育期患者,以调整月经周期,建立或恢复排卵功能为主;生育期因崩漏导致不孕者,应调经种子;对绝经过渡期患者,以预防子宫内膜病变为治疗原则。
释义
●崩漏的主症是出血,出血期的治疗以塞流为主,尤其是暴崩之际,应迅速有效地止血以防厥脱。可采用补气摄血止崩、温阳止崩、滋阴固气止崩、化瘀止崩等治法。对出血量少,日久淋沥不尽,B型超声显示子宫内膜较厚且无明显贫血者,可采用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的方法,起到药物性刮宫的作用,以达止血的目的。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行诊刮。严重贫血需输血。
●止血不是治疗崩漏的最终目的,血止后还需进一步治疗,以复旧为主,结合澄源,调整月经周期。应根据青春期、生育期、绝经过渡期的不同年龄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患者经各种治疗效果不佳,可经患者和家属知情选择接受子宫切除。
5.3 中成药
归脾丸:适用于脾虚证。
妇科止血灵片:适用于肾气虚证。
二至丸: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宫血宁胶囊:适用于实热证。
固经丸:适用于虚热证。
云南白药:适用于血瘀证。
宫宁颗粒:适用于瘀热证。
葆宫止血颗粒:适用于血热证。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
实证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选用关元、三阴交、公孙、隐白等。关元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毫针泻法;虚证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选用气海、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等,毫针补法,可施用灸法。
5.4.2 耳针
选内生殖器、皮质下、内分泌、肾、肝、脾。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埋针法,两耳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