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聪明妈妈智慧爱(2)

在和家长朋友的交谈中,常常提到“尊重”这个词。家长们会说:“尊重?怎么不尊重啊?好吃的给他吃,好喝的留给他喝,又不敢打又不敢骂,放在手心里宠着,还要怎么尊重呢?要是这都算不上尊重,我就得把它供起来,给他烧香了。”我则常常会微笑地回应他们:“这些,真的算不上尊重。”

很多时候,我们对尊重的理解有点自以为是了。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认为我们“尊重”了,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事实上,只有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尊重,才是真正有效的尊重。

“振轩家长晚上来找你!”——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周五,班上发生了一件小事故。小雪上课时在屋里跑,结果不小心绊倒了潞飞。赶巧振轩的头磕在了桌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包。下午,小雪妈妈去接她,走到门口,浩宇飞快地跑过来告状:“阿姨,老师今天批评她了,她上课的时候跑,把振轩撞倒了,磕着头了。”小雪妈妈急忙来找我了解事情的原委。

了解之后,小雪妈妈非常生气。显然,这件事让她这个做家长的脸上特别挂不住。她转过头,把怒气全都发在小雪身上,连珠炮似的数落着:“你看看你这个孩子,你是怎么回事,上课瞎跑什么呀,说多少回了也不听,看看,这次后悔了吧!人家振轩家长晚上就来咱家找你!到时候我和你爸爸也不管,让振轩妈妈把你带走。”

“哇——”小雪吓得大哭起来。“哭!你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啊!行了行了,别哭了!自己做错了还好意思哭呢!”

我赶紧给小雪妈妈使了个眼色,示意她不要再说了。

支开了小雪,我和小雪妈妈认真地谈了这个问题。我告诉小雪妈妈,从事情发生到现在,小雪心里都特别难受,她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看到振轩头上的包,小雪也害怕急了,她也不是故意的。小雪妈妈说:“我知道,我刚才也是太生气了,我也是夸张了点儿,想通过这件事能吓唬吓唬她,让她吸取教训,长长记性。老是这样也不行呀。”

我说,这件事情过后,不用家长再去批评,小雪内心已经是非常困扰了,此时,她希望妈妈能站在她的身边,告诉她别害怕。而妈妈的一席话无疑是把她推了出去,让她独立去面对可能出现的困境。小雪妈妈说:“我怎么会不管呢,我就是说说罢了。”我摇头:“我明白,也相信。可是,孩子却是认真的。”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小雪妈妈大惑不解,她做了错事,难道不能批评吗?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让我翘着大拇指夸她吧!当孩子做错了事,我们连批评也不可以吗?批评孩子是不是就是不尊重孩子了呢?”

很多人把尊重和批评对立起来,认为尊重就是不批评,批评就是不尊重。但其实,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尊重是态度,批评是手段。尊重的是孩子这个“人”,而批评的是“事”。即使在批评孩子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我觉得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但我依然爱你,愿意和你站在一起。很多家长一批评孩子就针对“人”,比如“你打小朋友了,是个坏孩子!”“我不喜欢你了!”“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自私!”“你真没礼貌,妈妈不喜欢没有礼貌的孩子。”更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情绪垃圾桶,随意发泄自己不满的情绪,歇斯底里,声泪俱下。

这样的批评非但很笼统,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焦虑:“妈妈不喜欢我了。”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试问,对于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谁会信服他,把自己的知心话告诉他呢?在最近的一份小学生问卷中,有近五成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家长不喜欢他们。往往,造成他们错觉的,就是我们的语言。

就这件事情而言,首先我们应当主动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小雪,你对这件事是怎么想的?”“现在是不是很害怕,别怕,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件事。”抽个合适的时候,带个孩子一起去看望一下振轩,让小雪知道,自己做错事一定要负责任。等到小雪平静下来,和她一起分析这件事,自己错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些错误。而不是在问题之初就把孩子当做我们的情绪垃圾桶,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我爱你,但你必须……”——爱,不应该讲条件

你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想,面对这个问题,所有的家长都会毫不犹豫地坚定回答:爱!是啊,天底下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那么,你给孩子的爱,是真爱吗?

别急着回答问题,先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小场景。

6岁的宇涵正在看电视。

“宇涵,该洗澡了!”妈妈在另一间屋里使劲叫着。

宇涵好像没有听见,依如故我。

5分钟后,催促声再度响起,宇涵嘴上答应着,却没有一点要动弹的意思。

10分钟后,妈妈终于歇斯底里地大叫“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真让人讨厌!”

幼儿园小班的门口,刚上幼儿园的钰鑫趴在妈妈的怀里,撕着妈妈的头发不肯进教室,哭得撕心裂肺:“妈妈呀!我不上幼儿园!不去!”钰鑫妈妈开始哄小钰鑫,用尽了所有的好话“下午给你买好吃的!”“第一个来接你!”……当所有的劝说都不见效,妈妈使劲掰开孩子的手,说“你再哭,妈妈就再也不喜欢你了!”钰鑫的哭声在一瞬间戛然而止,妈妈则放心地离开了幼儿园。

“要英语比赛了,宝贝好好加油,你要是得了奖,妈妈会更爱你的!妈妈给你买好多好玩的玩具!”早上起床,睿睿妈妈一边给睿睿穿衣服一边喜滋滋地给睿睿打气。

“你要是再这么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

“再打人,我就再也不要你了!”

看看这些场景,您是否觉得似曾相识?

诚然,身为成人的我们都知道,谁也不能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可是对于孩子而言,上面的这些爱,都是有条件的爱,是伪爱。

什么叫有条件的爱呢?就是“我爱你,但你必须……如果你不……那么我就不爱你了。”这样的爱会让孩子感到提心吊胆:“万一我做不好了,你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事实上,不止这些话,不止这些场景,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有条件的爱”比比皆是。

当孩子比赛得了第一,家长逢人便讲,带着孩子又去吃饭,又去买玩具,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如果孩子得了倒数第一,或是发挥失常不敢做声,情况往往就没有那么乐观,表现好的家长从此不提这个茬,更有的家长因了自己脸上挂不住对孩子百般奚落。什么“没用”“笨蛋”这些我们平时注意不用的字眼都会出现了。我们的爱是带着功利性的,你表现好了,我就多爱你一点,表现不好了,就少爱一点。

许多家长一批评孩子就会情绪失控。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的批评也往往会针对孩子本身,诸如“你真讨厌!”“烦你了!”“有你这么个孩子真倒霉!”殊不知,这样的话在无形中深深刺伤了孩子的心。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长心里对孩子的期待与日俱增,于是,我们开始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对门家的小强和我们家小宝同岁,已经会认300多个字了,我家小强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筐;同事的孩子比我家小强还小,却弹了一手好钢琴;小强班的好几个小朋友在英语比赛中拿了奖,我家小强只捧回了个纪念奖……

比来比去,家长的心里便失去了平衡。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家长老是在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去比,那比来比去就只有一个字:差。

于是,小时候对孩子未来的憧憬在这里化成了泡影,对孩子牙牙学语,学走路时的耐心荡然无存。面对孩子,欣赏变成了指责,殷切期盼变成了恨铁不成钢。而在家长这种态度的影响下,孩子对家长的逆反心里也越来越严重,一来二去,亲子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家长为了追求短时的所谓效果,采取棍棒教育的方法逼迫孩子就范。

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轩轩,你再看看你!”“人家都会,怎么你就不会!”这样的教育,无疑给孩子这样的暗示:妈妈不喜欢你,妈妈喜欢“轩轩”,喜欢“人家”。这样无疑把孩子推到了一个孤岛上,没有爱的阳光,没有温暖的怀抱。我们可以想象到,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人格将会是多么不堪。而一个连人格都不健全的孩子,怎么可能优秀?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各个阶段,对孩子“严格要求”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孩子只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爱,无条件的爱!把孩子包容过来,帮助她建立改正的信心,和他手牵手地走下去,一直走到优秀的彼岸。而不是把孩子推出去。

一个自闭孩子的观察记录——爱是不放弃

写在前面:他上了三年幼儿园,却没有在幼儿园说过一句话,而在家里,却是不停地说……我试图去改变他,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是我几年前以教育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一个孩子和我的成长历程。今天,我把它整理出来,一方面希望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以指导我的实际工作,同时也希望它能对家长朋友有所启示。

9月1日

这是小会到我们班来的第一天。她的妈妈把他领进教室,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孩子脑子可能有问题。以前上过幼儿园,上了三年了,一句话也没说过。”“有没有检查过听力?”我当时竟想到了这个问题。“不会有听力的问题,因为他在家很能说。一出门就像刹住了车。”“老师,您多费心!”小会妈妈似乎觉得很丢人的样子,说完这话,匆匆走了。

“早上好,小会!”我热情地向他打着招呼。小会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中分明充满着不安与恐惧,他始终没说一句话,甚至连嘴唇都没有动一下。

“你叫小会吗?”我试探地蹲下,轻轻拉住他的小手问。躲闪!他的眼中充满的恐惧深深刺痛了我的心。于是,我放弃了急于和他沟通的念头,转而把重点放到了拉近心理距离上。

9月5日

今天已经星期五了。小会来我们班整整一星期了。一星期来,他没有说过一句话。面对老师和小朋友的友好举动,他不是漠视,而是恐惧。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感觉比较自在。平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咬衣服,还爱跑厕所。

对于他咬衣服,我完全能够理解。因为他没事可做,如果他的手和嘴都忙起来,他就不会再咬了。然而,我没有办法让他忙起来,他对我的任何举动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强烈抵触。他去厕所时,有几次我有意跟去,发现他并没有去尿尿,而是去玩厕所的门——整个活动室只有这一扇门不在老师的视线之内。

下午,他妈妈来的时候,我们与他的妈妈进行了沟通,首先,我们把我们观察到的情况向小会妈妈做了反馈,并希望她能反馈一下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我们采取措施,帮助孩子。然而让我们意外的是,小会的妈妈似乎对小会不抱多大希望了。不过,她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小会的家庭状况和其他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爸爸妈妈都是工人,三口之家,从小也没有受过什么刺激,就是胆子特别小。平时在家也喜欢玩门,在家可不挑,哪个门都玩,只要是带锁的,都当玩具玩。不喜欢玩具。

小会妈妈反馈的情况让我们对小会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既然别的方面都没有问题,那就让他熟悉过来,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9月15日

最近一周,我们制订了特别计划,对小会的情况采取了几点措施:

首先,我们试着有意识地靠近他,接触他。教育学原理表明,身体的接触最容易让孩子产生安全感。他并不强烈抵触,但看得出来,他并不愿意和我以这种方式和他接近。于是,我放弃了。

我改变策略,不把他当成特殊的孩子,而在活动中多用目光和他交流。慢慢地,他喜欢上了听故事。偶尔,听故事时他会听得入了迷,跟着我的情节会心地微笑。可每每触及到我的目光时,他会逃避。然而,尽管如此,可我从他听故事专注的表情中看到了希望,我觉得我的教育向前进了一步。

9月24日

上两周的工作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展。刚刚打开的新局面再度陷入僵局,除了听故事,任何时候他都不会看别人,也拒绝和任何人接触。每天就是坐在那里咬衣服,把衣服咬得千疮百孔。我的心有一种煎熬的感觉,然而又束手无策。我开始试图寻找一条新的突破口。

我努力回忆他到我们班之后的点点滴滴,和小会妈妈反馈的情况做了对比,把目标锁定在了“门”上。他对门感兴趣,其实确切地说,应当是对“锁”感兴趣?我为我的发现感到兴奋。

午睡起床后,他准备喝水。我故意把活动室的门锁别上,看到他走过来。我就故意装作开不开门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开不开怎么办啊?”我发现他的眼中放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光亮,然后,我去给孩子们倒水。回来之后,我发现,门打开了。他站在旁边,喜滋滋地。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兴奋地问:“小会,是你帮老师把门打开的,是吗?”没想到这一问起到了反作用,他很快恢复了以往的恐惧和不安,跑开了。

反思:我认识到今天的事有点太过急于求成了。如果我当时不急于问他,而是自言自语地说:谁这么好,帮老师把门打开了?也许情况就会不一样,可是,已经是覆水难收了。

孩子,你帮老师打开了门锁,老师一定要帮你打开心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