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收藏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太平洋序曲

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一个最古老,一个最年轻。两者之间的奇怪结合,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发现、拓展、痴迷和修正。对中美两国来说,人的冲动本性极其重要。然而,促成美国开始突然转向亚太地区的原因,是一个最简单、最缺乏人情味而又常被人忘记的商业现实。18世纪80年代,我们的美利坚合众国刚刚独立,虽然官方宣布了中立,但美国的贸易商船仍陷于英法战争的交战炮火。美国的船长们经常遭受英国皇家海军的骚扰。他们的数百条船只被扣押,货物被没收,船员被强行招募入伍。因此,美国的船主们心急火燎地寻找其他地区的市场,最好是尽可能远离相互争吵、麻烦不断的欧洲人。菲尼亚斯·邦德是英国驻美国费城的领事。1787年,邦德领事在报告中写道:“美国的贸易处于受限制状态。因此,企业主们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对其开放的投机活动,并从中获得利益。”

在两个幸运之日,获得拯救的希望陡然高涨。1785年5月11日,从远东归来的“中国皇后”号驶入纽约港。它装满了茶叶,成为首只抵达广州(当时英语叫Canton)及其“行”(贸易公司)的美国商船。费城和首都华盛顿两地,都先后对此发表评论。5月16日,《宾夕法尼亚邮报》的报道写道:“商船满载而归,它预示着一个幸福的未来。我们将摆脱与欧洲一直进行至今的那些令人烦恼、毫无必要的不正当生意,摆脱欧洲对我们正在崛起帝国的巨大偏见。而未来的幸福前景,则是实实在在的辉煌。”“中国皇后”号的那次旅程耗时14个月,航行了5万多公里。

1787年5月22日,当“大特克”号船帆隐约出现在海平面时,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市,涌现出欢天喜地的庆祝。它是第一艘从新英格兰地区出发,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的美国商船。欢呼人群的啦啦队长是伊莱亚斯·哈斯科特·德比,他也是“大特克”号船的投资人。德比很快为船上的茶叶、瓷器、丝绸、珠宝、艺术品和餐具等货物,找到了一个大有前途的市场。德比从各方面看都是一位充满冒险精神的企业家。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特克”号和他的其他几艘船一样,曾是一艘私人武装战船,装备有28门大炮,在躲避英国皇家海军方面技艺超群。

很快,美国人的船队开始定期前往广州。它们满载西班牙金银锭、皮毛、小麦和人参(一种阿巴拉契亚山脉生长,被中国人珍爱的芳香草药)。在其货物清单中,还不失时机地增添了在印度购买的鸦片。到了19世纪40年代,美国商船在广州进出口货物的吨位,超过了英国东印度公司。1791年,为寻找抹香鲸,美国人的捕鲸船绕过合恩角进入太平洋水域,进一步增强了年轻的美国在太平洋的存在感。到了1830年,美国已成为全世界实力超群的捕鲸国。同时,美国的航海时代,也充满了戏剧性遭遇。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写过杰出的系列小说《怒海争锋》,生动描述了美国航海时代的酸甜苦辣。

对船主和船长们而言,太平洋贸易有风险,但回报丰厚。1800年,在人均收入方面,塞勒姆出人意料地成为美国最富庶的城市,慷慨实现了该市的座右铭:“驶向富裕东方最遥远的港口。”伊莱亚斯·哈斯科特·德比是美国从事中国贸易的教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的首位百万富翁。海关职员纳撒尼尔·霍索恩也是塞勒姆人,他对那位教父的影响力有过记述。(更令人惊奇的是,最近,有人对人类历史记载的75位最富有者进行评估,德比的排名是第72位。以当今美元估算,他的财富约为312亿美元。)

德比的传奇是金钱,也是文化。他是最早重视中国瓷器珍品的美国人之一。“大特克”号船长在广州时,曾委托订制了一套印有交织字母的171件餐具,一套101件茶具,以及一只大酒碗。酒碗上面的图案是德比的贸易船,题字是“大特克号”和“1786年广州”。最初,那只大酒碗被送给了“大特克”号的船长,后来被德比的儿子捐给了塞勒姆埃塞克斯研究所。那家机构成立于1799年,是第一家涉及美国与东亚建立联系的综合性档案馆,收藏了与此相关的文件和大事记。今天,该研究所已演变成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拥有130万件藏品,包括清代某位富裕商人的一栋真实住宅,那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砖一瓦合法搬迁而来的。事实上,人们可以合理推断,当代美国政府在许多方面以亚太为中心的政策根源,就隐藏在塞勒姆市的码头、商店,以及目前已是幽灵般的塞勒姆老海关大楼。

波士顿取代了塞勒姆成为美国主要的贸易港口。波士顿的港口设备更先进,足以应对驶往东方的快速帆船,以及它们偶尔装载的印度鸦片货物。(一个很少宣传的事实是:许多新英格兰地区的巨富,包括福布斯、卢塞尔、斯特吉斯和德拉诺家族等,都从经营鸦片贸易中发家。然而,提到鸦片贸易,当代美国出版物通常附加一个形容词“英国人的”。)1843年5月,美国政府得知,英国人与中央帝国(Middle Kingdom)协商成功,签署了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南京条约》。那个条约完全是敲诈勒索。中国同意的条款之一,是除广州之外,再开放4个供英国商人进行贸易的口岸:宁波、厦门、福州和上海。

1845年2月27日,在海上航行211天后,一支由4艘船只组成的美国舰队在澳门抛锚。来自马萨诸塞州纽伯里波特市的凯勒·顾盛,就在其中的“布兰迪维因”号三帆快速战舰上。他是一名律师和议员,此时已担任“美国赴中华帝国特命全权公使”。美国给顾盛“伯爵”(约翰·泰勒总统认为,这个称号有助于为此行增添影响力)的命令是:保证美国进入《南京条约》提到的5个港口,“并享有与英国商人同等的最惠国待遇”。

顾盛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索尔兹伯里。他很早熟,17岁时便从哈佛大学毕业。1824年,他到纽伯里波特市定居,从事法律工作,是美国辉格党的铁杆分子。被派往中国前,他曾入选州立法机关,之后又进入美国国会。启程前,顾盛期盼能与中国“天子”会面。他意气风发,一身着装令人难忘:“蓝色少将大衣,鎏金扣,附加少许刺绣;下身穿金条纹裤,带马刺皮靴,帽子上面还缀有一朵白色梅花。”然而,“伯爵”与“天子”的超级会面从未发生。顾盛前往北京的请求遭到拒绝。因此,他一直未能送交泰勒总统祝愿中国皇帝万寿无疆的“和平友谊”信函。中国的“天子”则派遣曾与英国人打过交道的耆英总督与顾盛周旋。1844年7月3日,中美双方在澳门附近望厦镇的一座寺庙里缔结了一份条约,它的正式名称是《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华帝国关于和平、友好和商务的条约》。条约允许美国人自由进出与英国达成协议的5个口岸,并为美国新增一条至关重要的特权:治外法权,意味着在中国的美国公民只接受美国法律管辖。顾盛对此条款的点评是:“允许基督教范围以外的政府对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有任何控制,都属于不明智行为。”此时,虽然鸦片贸易被宣布为非法,但“一定数量的鸦片走私活动仍在继续进行”。

波士顿的商人们可自由从事茶叶、瓷器和棉织物的贸易。很快,在弗朗西斯·卡伯特·洛厄尔的马萨诸塞州工厂里,涌现出大量棉纺织品。快速三帆船在中国的商行、纽约和伦敦的码头之间定期往返。哈佛大学的塞缪尔·艾略特·莫里森是美国海事历史编年大家。1921年,他针对新英格兰地区与东亚整体下滑的商业联系,撰写了一篇令人伤感的墓志铭:“如今,除了对荔枝核、马六甲和烟熏小种茶的喜爱,波士顿与旧中国进行贸易的痕迹已荡然无存,那是她商业复兴的基础。”


随着与远东商业关系的减弱,波士顿出现了一种适当的纪念活动,活动的形式重要而新颖,在新英格兰地区开创了先河。为庆祝顾盛签署里程碑式的条约,波士顿市组建了“伟大中国博物馆”(1845—1847),在位于华盛顿大街的万宝路教堂精心筹备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览。费城也不甘落后,随后举办了类似的活动。该市在一家私人博物馆推出了“中国万物展”,其中包括文物、真人大小的人体模型、绘画,以及一个复建的中国店铺。那些藏品来自内森·邓恩收藏。他是一名教友派信徒商人,曾到中国旅行,并在广州居住过8年。1838年,博物馆在费城开馆,声称该馆宗旨是向美国公众培育中国文化。邓恩未曾涉足鸦片贸易,因此受到中国人的友好接待。中国人协助他通过代理,收藏一些不对外国人开放的领域的东西。因此,邓恩宣称自己接触艺术品的渠道无与伦比,其他西方人难以望其项背。1842年闭馆前,约有10万人参观了邓恩的“中国博物馆”,购买了5万册同类首创的展览图录。之后,博物馆迁至伦敦。据说,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对该馆内容丰富的藏品给予赞扬。邓恩于1844年去世,该馆馆长带着那些藏品在英格兰四处巡展。后来,由于拍卖和私下出售,该馆藏品四分五裂。其中一位买家是巴纳姆。

相比之下,波士顿“伟大中国博物馆”的目的更为宽泛,旨在展示“世界最古老、人口最多的中国的景象、农业、艺术、贸易、习俗和习惯”。对许多人而言,中国概念形成于中国的外销瓷餐具。有一位挑剔的观众给该馆起了个绰号“陶瓷国”,以此来吸引那类人群。

前往中国签约的代表团成员之一是纽约工程师老约翰·彼得斯。他为上述展览提供了自己收藏的展品,似乎还编写了博物馆的展览图录。对美中两国早期的交往历史,约翰·罗杰斯·哈达德有过记录。据他记载,实际上,彼得斯参加顾盛代表团的目的,是希望在美国政府支持下,向中国人展示并解释“美国艺术及其生产的模型、标本”,包括由美国发明家制造的省时、省力的机械设备。彼得斯希望“为了美国利益,与古老的国家中国”交流货物和知识。因此,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彼得斯先声夺人。

美国人推测,中国人把自己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归结于外国的高技术武器,而具有机械制造和经营天赋的彼得斯展示的美国模型——蒸汽船、火车头、电报、煤气厂等,能够打开贸易之门。如顾盛向耆英总督所解释:

阁下肯定知道,战争艺术和航海技术在现代已经历了许多改进。美国和欧洲一样,已广泛彻底接受并实施了所有的技术进步。如果贵国政府希望获得书籍,获得与工程、造船、军队纪律、武器制造或与其他任何主题有关的书籍,我将很高兴成为一条渠道,把它们送到您的手中。我还向您提供武器制造设备的模型,它们已在欧洲和美国应用。我们还有工程师提供服务,他们熟悉那些工艺,为贵政府建造普通船只、蒸汽船、大炮、其他各种武器。贵国可根据喜好,选择在中国或在美国生产制造。

彼得斯是否向耆英总督展示了他的模型不得而知,顾盛提到的资料也杳无音信。但是返回美国后,当“伟大中国博物馆”在波士顿开馆时,彼得斯得以实施他的后半套计划。那个展览既展示了高度发展的中国文明,也试图向波士顿当地的企业家说明,“中央帝国”的官员,可以成为波士顿“婆罗门”的理想生意伙伴。

博物馆的天花板上,悬挂着热热闹闹的灯笼。一条巨龙在不停舞动,还展示有绘画和卷轴画。那一切,都让来访观众惊叹不已。彼得斯本人,则是一身中式打扮。此外,展厅里还布置了穿戴整齐的立体人体模特。第一展柜描绘展示了中国皇帝,他身穿黄龙袍,端坐龙椅上,做出签署《望厦条约》状。第五展柜同样巧妙,展现了一位在家里吸食鸦片的富豪。(该展览的图录探讨了中国使用鸦片的历史。它公正地宣称,英国人无视中国皇帝的禁令,鼓励支持害人的鸦片贸易。)较小的展柜里面是那些不可缺少的展品:瓷器、珐琅、刺绣以及各式各样的模型和实用器皿。展览的精彩部分,包含一幅两米多长的广州全景图,展示当地巨商和耆英总督的肖像。在展厅里面,还安排了两位身穿“本土服装”的广东人,其中一人讲英语,自称“书法大师”,他会解答现场观众的提问;另一人是音乐家,曾是吸食鸦片的瘾君子,他会唱歌,会演奏不同乐器,为展览活动增添了逼真气氛。当地一位记者满怀热情地写道:“有谁不喜欢访问中国?有谁不喜欢在中国城市街道中穿行,进入其居民家中一探究竟,品尝美味燕窝汤……或使用真正中国茶具,与真正中国人一起畅饮纯正地道的小种茶?假如情况许可,没有谁不渴望去看看那个神奇的国家,看看它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许多奇特事物。对我们美国人来说,我们的商业、时机和财力,长期阻碍了我们航行旅游。现在,‘伟大中国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令人向往的机会。”

博物馆入口处装饰着一个雕漆鎏金飞檐。旁边有两只画龙灯笼和匾额。展览图录对匾额上的中文进行了翻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年仅15岁的埃米莉·迪金森也参观了那个展览,当时,她正与亲戚一起在波士顿逗留。迪金森为自己和妹妹拉维妮娅收集了两张明信片,上面都有那位书法大师的书法墨迹。(如她写给朋友的信中所言,)她对那两张明信片“非常珍爱”。那位广东人的演唱和演奏,她“需要控制住全身的发笑机能”,才能“忍住不笑”。“但是,他是如此彬彬有礼”,使她“从他的演奏中深受启发”。那位广东音乐家,声称自己最终战胜鸦片毒瘾的原因是“自我否定”。她发现那一点“特别有意思”。美籍日本学者宇野弘子曾推测,贯穿迪金森一生的退隐、自我否定、自我克制的生活方式,或许深受那次展览的影响。展览中的第四展柜使迪金森入迷,给她激励,其中对儒教、道教和佛教给予了详细解释。如博物馆导览中所说,佛教的中心教义是“万物源于无,将再次归于无。因此,毁灭是所有幸福的最高境界,虚无缥缈,是万物伟大和最后的期盼”。

宇野弘子进一步解释说,埃米莉·迪金森的任何一首诗,都反映出诗人对神秘、讽刺、自相矛盾和宇宙神灵等产生的共鸣。有时,那些东西又与她对“天国”物质文化的思考相互交融,比如下面这些诗句:

他的思绪如东方织物,

令所有人绝望;

除了

一个无处不在的卑微买方。

虽然

他的出价不是黄金,

里面

却包含着更多艰辛。

人们

应该领悟其中价值,

已包含在

其所有价值之中。

上述诗句,可循环反复阅读。它表明,在新英格兰地区阿默斯特居住的神秘诗人迪金森,是面对梳妆台的抽屉写出自己的诗句。她朴素天真地希望,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会把未来一代人引向远东的审美观和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