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没有秘密:华为如何敬畏和坚守常识(珍藏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企业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理念

伟大的企业家创新是通过将一种现有的命题转化为一个有效的企业来实现的。

——彼得·德鲁克

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为企业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向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发出了严峻的挑战。当企业直面更加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时,它们也面临着一个重大的且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增强核心优势,持续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冲破长期困扰中国企业“长不大”和“活不长”的生存瓶颈。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创新以及企业如何创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中国企业从来不缺少先进的理念,它们缺少的是实施理念的坚毅与执着,是智慧的实施方案、机制和制度,创新也是如此。创新是企业普遍公认的经营管理理念,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理念问题。当理念成为共识时,将其付诸实施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确把握企业创新

企业创新首先是一个理念问题,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当创新成为人人言之而不为之的一句口号时,它只能像一个幽灵一样在企业的天空游荡。企业创新的前提是,它必须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判断。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企业的创新是经营创新,还是管理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是一体的,但严格区分起来,企业经营是向外扩张的,面向市场、客户、合作伙伴及竞争对手,它所追求的是组织的效益,解决的是企业的生存问题;而企业内部的管理是收敛的,面向的是流程、业务、分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追求的是组织的效率,解决的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过去,人们把创新看作是冒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于企业来讲,不创新才是最大的冒险。

从中国企业的现状来看,我们并不缺少优秀的经营者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我们缺少的是高素质的职业管理者,中国企业的效率明显低于国外企业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而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所谓的经营创新,即市场开拓、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等。结果,企业的经营成果被巨大的管理黑洞所吞没,失衡的经营与管理使许多企业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其次,企业的创新是继承性的创新。它并不意味着推倒重来,而是一种扬弃,是在继承企业以往经营管理成果和成功要素的基础上的创新。一家企业未来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过去存在的要素。企业只有智慧地运用以往成功的要素,才可能把握未来的成功。盲目地模仿其他成功企业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赶时髦地推崇某种模式,只能使企业迷失发展的方向。

西方企业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思路与方法,这是企业共有的财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与其做一些没有价值且具有很大风险的创新与探索,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引进他人的成功做法。一家企业如果连基本的学习和判断能力都不具备,何谈其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同时也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如果仅仅将企业的创新定位于某一企业的局部,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深层次的问题的。

创新不是颠覆性地将一切推倒重来,创新离不开继承,它必须继承以往的成功要素和已有的成果。

华为公司所坚持的“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创新是70%的继承+30%的创造”“创新就是改进、改良和改善”等理念及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企业把握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市场需求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企业创新需要整体的思路,需要整体的目标牵引。以市场为导向,应该成为引导企业创新的主导力量。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它来自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对客户需求的正确把握。

从国内外那些企业或成或败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寻求机会、满足需求,是后进企业的行为准则;关注客户需求,制造机会,引导需求,是先进企业的实践。

创新客户的需求,就是要抢先一步发现或引导客户需求,以客户的价值观、满意度为导向;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不仅仅要捕捉机会,适应市场,而且要去创造机会,引导消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形成差别优势,并通过强化这种差别优势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超越对手,为企业开拓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创新需求还要求企业必须从市场需求释放的有微小变化的信号中,识别可能发生的市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从而使公司能赶在客户需求真正显现之前,有组织、有计划地调动与配置资源,先于竞争对手开发出客户所需要的技术与产品,并通过大规模席卷式的市场营销来覆盖市场,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有机协同和相互转化。

核心技能是企业创新的关键

当新的市场机会出现后,能否全方位、一体化地满足客户需求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是否拥有核心技术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家企业自主拥有的、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综合技能,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企业独特的竞争力,保证了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企业的“机会窗利润”来自核心技术。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方面,企业必须坚持“压强原则”,要经得住其他投资机会的诱惑,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重点突破,系统领先,将资源集中配置,摆脱在低层次市场上角逐的被动局面,寻求对未知领域研究的系统突破,从而依靠点滴的技术积累,逐步摸索出企业的核心技术架构。也就是说,企业的核心技术之路,必须依靠研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的领先优势,使企业在达到并保持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巩固企业的技术优势。当然,企业的技术优势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关键在于加大对研发的投入,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劣势。

另一方面,企业必须积极探索在互利基础上广泛的开放合作方式,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长期地垄断技术,知识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开放与合作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闭门造车式的技术创新,难免会使企业被淘汰,只有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包括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它们才能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以市场来检验创新成果

企业是功利组织,创新成果是否有价值,最终取决于客户的评价,取决于市场的检验。可以说,客户手中的“货币选票”,决定着企业创新成果的命运。

客户的价值观是企业创新的牵引和导向,客户满意度是创新成果的评价标准。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市场需求的创新,其风险才是最可怕的。企业只有满足以上创新需求,才不致陷入自制的需求泡沫中。

为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研发管理体制,将对研究成果负责转换为对最终产品负责;通过建立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对研发人员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顾市场变化、幼稚而盲目的创新。

构筑企业创新的平台

有效地管理创新

创新意味着高风险和高投入,企业家必须智慧地解决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建立充满活力且控制有力的创新管理体制,对创新进行有效的管理,避免无序的创新撕裂企业的管理。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一家企业能否不断地自我否定,长期地保持创新能力,仅仅依靠客户是不够的,因为市场需求是公平地面向每一家企业。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是一种整体行为,必须由统一的创新文化来引导。在企业内部,不仅要有创新的机制,还要有创新的理念。企业要建立基于创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和共同愿景,将创新意识贯彻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使创新成为一个共识和承诺,成为在统一理念指导下的理性的集体行为。

在企业组织层面,传统的功能型组织不利于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因为这种组织模式强调的是专业技能、部门职责和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而流程型组织和时效型组织更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技术领先,从而能够为创新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从中国企业的现实来看,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都是以功能性为特征的,这是造成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组织原因。

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组织氛围

企业创新的天敌是教条的限制,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弘扬创新型企业文化,从而形成一支宏大的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开拓创新能力的队伍。

在对员工创新活动予以保护的同时,企业还必须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之在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励中,将个体的创新行为纳入公司整体的创新过程当中。

鼓励员工创新,就应当允许员工犯错误。只要不犯重复的错误和不可挽救的错误,就给予其创新的机会,使员工在错误和挫折中尽快成长。

建立充满创新活力的经营机制

吸引和使用创新型人才

企业创新不仅要有理念平台,还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以培育创新的种子。中国并不缺乏科技创新的种子,而缺乏培育种子的土壤。许多优良的创新种子漂洋过海,到太平洋彼岸去生根发芽,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的创新土壤太贫瘠了。

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要吸引优秀人才,首先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建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给予优秀人才展现个人创新能力的舞台,并由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其次,在用人机制上,企业要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再次,企业必须让各级管理者担起选拔、培养和举荐人才的责任,把下属是否优秀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一条标准。最后,企业必须建立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尊重人才,但绝不迁就人才。

给予创新成果以合理的回报

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财富的创造方式和知识拥有者的致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回报体系做出相应的变革。

只有对员工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合理的回报,才能使创新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创新者如果不能分享创新成果,在下一轮创新过程中就会失去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也就是说,在企业中需要构建围绕创新活动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的价值循环链,形成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和合理分配价值的良性循环。

解决对知识劳动回报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短期激励,还需要有长期的经济报酬,这就是国外企业普遍采用的员工持股计划,即通过将员工的部分劳动所得转化为股本,以员工持股的形式,回报于员工,使员工真正与公司结成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这种回报方式不同于企业内部传统的回报劳动投入的分配方式,它更强调对知识拥有者的知识贡献的回报,对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