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管理创新逻辑
华为将管理视作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反对闭门创新。
20多年来,华为一直跟在别人的后面不断地追,紧盯着客户,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一路狂奔,追着追着发现前面没有人了,这是任正非最大的担忧。他说,华为还没有做好成为商业领袖的准备,带领这个行业往前走。
我们有本书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有人说我们是在炒作,但这本书对华为内部来讲就是一个警告: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如果员工倒下了,倒在泥里,就像大家在书中那张照片上看到的那样,华为就不会倒下,至少不会是下一个倒下的;但如果员工在咖啡厅里喝着咖啡,享受人生,华为就会倒下。
梦想牵引华为
2008年,时值任正非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为“2008年度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终身成就奖之际,我曾应邀写过一篇文章,标题是“华为没有秘密,任正非没有密码”。如果一家企业靠秘密长大,那么这家企业肯定是黑社会。作为管理顾问,我也一直在探寻华为的成功基因或者所谓的成功的秘密。很遗憾,十余年了,我依旧没有找到。所以,我觉得华为真的没有秘密,任正非也没有密码。
但是,华为能够成为世界级企业,或许有它的非典型意义。会不会像很多企业喊出的口号那样,它们会成为第二个华为?这要打个问号。华为到底可不可学,华为究竟可不可复制?
哪些不可学?术不可学,学了也学不像。道可学,道正则术通。很多企业都想学华为某一点上的术,比如管理制度、营销模式等,但是学到后面就被一面墙给挡住了,因为价值观不一样。但道可学,因为华为的这些经营之道不是秘密,也不是密码,而是一种商业常识,商业的共性大于差异。所以,要学华为,就要先把华为的价值观学透,在这个前提下再学华为的术,就相对简单了。
我觉得,华为作为一个管理学现象,其意义在于,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成为制造业领袖的管理思想体系,探索出了在中国发展与管理高科技企业的道路。
我把企业的领袖分为两类:一类叫商人,一类叫企业家。企业家和商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梦的不同。北京奥运会有一句歌词: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这句话是任正非在1994年讲的。1995年他在公司员工大会上讲这句话时,我也曾亲耳听到,但当时听的时候,没有人相信。1994年,和华为同行业的都是百年老店,是一个个巨人,华为要仰视这些竞争对手,但是华为有梦。《基本法》在1997年就提出,华为要做“世界级企业”,这就是梦。华为一直被自己的梦想牵引着,孤独地走在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路上。
所以,华为是一家有梦的公司,其梦想不仅植根在任正非的头脑中,而且通过各种机制传递给每个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梦,数万个人汇集成一个大梦。所以,我们在书上写道:“15万大军,孤独地走在追梦的路上。”
现在,华为已经在通信业立足,而且成了行业老大。任正非的梦实现了,华为是不是没有梦了?不是。现在,华为又有新的梦,这个梦更大——做信息产业的霸主。
2017年,华为的目标销售额要达到700亿美元。2012年,其销售额是350亿美元(合同销售额),2013年的目标是400亿美元,准备再用5年时间翻一番。困难虽然大,但我相信华为的能力。有个梦总比干一天算一天强得多,这就是华为未来的格局。
华为的战略:活下去
华为的成功来自创新,首先是战略创新。
有句话叫“战略无密可保”,什么是华为的战略?有一次,我陪任正非见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这位经济学家反复问这个问题,但任正非一直回答说华为没有战略。后来,我又问他,华为的战略到底是什么?他说,只有三个字——活下去。活下去,既是华为的最低战略,也是华为的最高战略。
为了活下去,华为的眼睛必须始终盯着客户。
第一,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很多企业大包大揽,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但就是不对自己负责。华为从“乙方”的角度来对待客户,即便发展到今天,华为还是谦卑地为客户服务着。
第二,怎样为客户服务?落实到产品和服务上,就是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做到这三点,天下无敌;做不到这三点,客户就不会选择你,而会选择你的竞争对手。这样,你的生存压力就增大了。
第三,怎样做到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有人问,任正非的座右铭是什么?我说“没有”,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在商言商”,即回到商业的本质来思考问题。
第四,与友商共同发展,它们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华为要与它们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
全世界各类组织90%的战略都以失败告终。华为的战略得以有效落实,依赖的不是任正非,也不是特殊的人才,而是整套管理体系。华为认为:管理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华为的成功是管理平台的成功。
华为拥有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平台、制造平台、采购平台、营销平台、资源平台、融资平台、服务平台、管理平台、数据平台等,这些平台中的组织文化、战略方向、组织结构、流程管理、管理体系、管理模板、管理工具、衡量方法、求助体系、激励约束机制自成一体。华为20多年来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构建这个平台的过程,其未来的发展也是基于这个平台。有了这个平台,撒上什么种子都能发芽,都能收获粮食,别的公司根本无法与其竞争。
在战略创新上,华为坚持“压强原则”,即集中所有优势,实现重点突破、系统领先。换句话讲,就是“杀鸡用牛刀”。
华为在战略上最值得肯定的是20多年来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很多企业做大后就觉得自己是万能的,看着别人赚钱,就到处“插足”,最后把自己的企业做成了国民经济;学者也给它们找理由,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很多企业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把鸡蛋放在哪儿了,搞得遍地都是小野鸡。
华为20多年来坚守两个“高投入”不动摇,一个是投资研发,一个是投资于人。20多年来,华为保证将至少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只许花完,花不完要追究责任。如果通过搞风投、买地来赚钱,太容易了。所以华为没有泡沫,不管是遇到了冬天还是遇到什么,都能活得很好。华为坚持对人力资源的高投入。《基本法》规定:华为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优于财务资本的增值。相对于利润和财务指标,华为更看重人力资本的增值和回报。华为对任正非也有一个考核指标,就是人均效率。任正非关注人均效率,任何部门都不能通过人海战术完成任务,华为形成规模是在人均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实现的。
创新:鲜花插在牛粪上
华为的创新还体现在决策制度的创新。
在决策上,华为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民主决策、权威管理。有人说任正非独裁,但实际上,任正非在决策层面绝对没有独裁。其决策一定要经过细密的思考,在华为的EMT会议上围绕问题的讨论太多了,一个伟大的决策就是在妥协和讨论中形成的。第二条原则是贯彻“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的方针。华为反对员工心存高远地站在山顶上看未来,担心自己的员工都变成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车开不好,却整天给国家领导人支招。对于员工来说,做好小改进就是对公司的贡献。
此外,华为还有管理创新。1997年,随着公司的规模做大,任正非产生了一种恐惧。员工越来越多,产品线越来越多,客户越来越多,他发现管理不了这个公司了,怎么办?于是就有了《基本法》(1995年开始萌芽,1998年3月审议通过)。为什么《基本法》搞了3年?原因在于要统一思想。《基本法》给华为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有了《基本法》之后,“农民”要脱下“草鞋”换上“皮鞋”,但中国没有“皮鞋”,所以只能花大价钱到国外买。1997年,华为引进世界级的HAY、NVQ,从IBM引入了IPD和ISC,然后又做财务、客户关系管理等。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每一次变革都是对利益的一次剥夺和重新分配,华为的很多高层都在这个过程中离开了公司。
任正非一直警惕创新,华为是一家不创新的公司。很多企业都在创新,华为却一直反对内部改革,不允许新官上任三把火,它要求的是继承。华为的创新是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其创新一定要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华为考核创新的一个指标是新产品占当年销售额的比重。任正非说,华为不能有院士,它不允许有研究蜘蛛腿上有毛的人,它是一个商业组织,在商言商。如果我们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会把公司带到不归路上。
任正非说,创新就是把鲜花插在牛粪上,华为就是“牛粪”,人家的东西就是“鲜花”,“牛粪”给“鲜花”提供营养。继承就是“牛粪”,创新就是“鲜花”。
华为的管理核心
华为的管理核心有三句话:第一,企业文化上的高绩效导向;第二,商业模式上的客户化导向;第三,业务运作的流程化导向。
有人做过调查,在中国的500强企业中,80%以上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中都有“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华为却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事为本,用我们人力资源的话说就是高绩效导向。高绩效也是国外领先企业的企业文化中一个通用的导向。华为不反对以人为本,它在2012年给员工发了125.7亿元奖金(华为2012年的利润为154亿元),发钱发得手软。由此可见,华为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结果,而很多企业则把以人为本作为前提,本末倒置。
世界上哪支军队最有战斗力?答案是索马里海盗。为什么?因为它有良好的分赃机制。任正非说,华为的人为什么战斗力比别人强?因为华为有一个好的“分赃机制”。华为人并没有多么优秀,多么出类拔萃,但他们却被一个平台、一种力量、一个梦想、一个方向整合起来,这就是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
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原则只有三句话: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用任正非的话来说,价值创造是将人的头脑中的价值提炼出来,以客户为中心,全力为客户服务。价值评价的原则就是按劳分配,而很多企业都是按资本、职务、学历、资历、关系进行分配。价值分配就是多劳多得,华为的理念就是不让“雷锋”吃亏,也就是以奋斗者为本。
在华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员工到公司报到一个月后就要“取消”一切学历。因为,学历是“茶壶里的饺子”,你要拿报酬,就得把饺子从茶壶里倒出来。华为给事发工资,而不是给人发工资。而且评价人的不是人,而是制度,因为制度最客观。在华为,有三大评价体系:一是任职资格评价体系,二是职位描述体系,三是绩效衡量体系。这些体系皆来自国外,都不是华为的独创。华为最大的创新就是把这三者融合到自己的体系中,最后和报酬挂钩。
要激励那些为公司做出贡献的人,就要约束甚至限制那些“搭便车”的人,要告诉员工不上进的后果是什么。企业大事,唯赏与罚。罚当其劳,有能者自进;罚当其责,无能者减退。华为是这样规定的:第一,完不成绩效承诺的主管降职或免职;第二,副职不能晋升为正职,这把副手跟主管绑在了一条船上,所以他们得肩并肩一起奋斗;第三,一个部门所有员工都不能加薪,这又把员工绑在一条船上;第四,从本部门调出的降职使用,没有退路。所以,“海盗”是评出来和考出来的,不是选拔出来、培养出来的。
客户化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绝对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实践,怎样让每一个人都拥有这种实践?2012年6月,华为在上海的一名研发人员发了一条微博,我转发了。微博说,他们部门去海底捞聚餐,聚完餐到前台开发票,前台问发票抬头写什么,他说华为公司。当他回到餐桌时,他发现新上的果盘是用水果组成的华为的标志,这给了他很大的震撼。这条微博在华为公司引起了巨大的反响,8块西瓜皮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海底捞能做到,华为做不到?需要智商吗?需要人才吗?根本不需要。在这个行动的背后是什么?是理念、文化、机制、流程。
我曾在华为看到其内部文件。文件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和干部都要体验一次海底捞,体验一次顺丰速运。华为不断吸取别人的正能量,甚至把对华为的批评、谩骂都变成了正能量来改进自己。那么,它为什么改进自己?为客户。
怎样为客户服务?这是一个组织问题。华为是一个流程组织。在准备接待大家的过程中,任务要经过审批,要界定客户等级,然后确定接待这个客户用什么样的车,送什么鲜花等,而打理这些事物的只是一个小女孩,因为它们已经流程化了。
华为的流程也是运用端到端模式,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的。客户也许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客户有烦恼,有挑战,华为就要深入一线了解客户的挑战和压力,理解他们,并从中找到研发的方向,然后通过集成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管理、集成供应链,满足客户需要。所有部门都不能凌驾于这个流程,也不能改变这个流程。所以华为就形成了优质、低价、快速的服务模式。
华为的组织不是直线职能制,而是扁平化的。华为没有事业部,所有的部门、平台都面向客户。在很多企业中,问题的第一推动力往往都是老板,这使得很简单的问题一直存在,需要老板自己去发现。因为大家的眼睛盯的都不是客户,而是老板。
华为的文化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以客户为中心是方向,以奋斗者为本是动力,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是机制。你也许会说,人家都在外面享受生活,我干吗要艰苦奋斗?华为找的是同路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本文由李传涛先生根据2013年1月20日在黑马——华为特训营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