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两个伟大的战略思考方法论,而且是被成功实践证明了的。对于企业成长发展来讲,通过“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两个角度来思考企业的未来发展,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未来成长逻辑和发展路径。纵观华为的成长与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作为重要的战略思考方法论,一直存在于华为的成长动力、机制与平台的构建过程之中。
顶层设计
关于“顶层设计”,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讲,就是从屋顶开始设计,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强调的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
要完成一项伟大的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等系统论方法,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这个工程对于组织来讲,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事业单位,都要有一个系统的理念、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资源共享、系统的思考。
在国外,顶层设计是组织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是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这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这个概念没有错。但是反过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并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不管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还是政治系统,都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那么在这里,我们如果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结果进行回顾,我们发现,不是“顶论”,而是“摸论”,即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重要的理论,所以邓小平实际上是很实事求是的。邓小平理论中有几个很重要的理论:“猫论”“摸论”“不争论”。而中国经济的奇迹,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思想指导下实现的,而不是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实现的。
所以,如果从哲学的角度讲,邓小平理论是实验哲学和实用主义。那么,改革是没有路径的。
组织的一切发展和成长都是逼出来的,不管是企业组织还是国家组织。所以,所谓的成功,都是事后的总结。我们看《基业长青》里面,讲到组织成功,讲到组织领袖成功的一条重要定理,就是稀里糊涂成功。如果哪个企业家说我是从顶层设计实现成功的,那肯定是谎话。
饥饿产生伟大。姓吴的和姓陈的,是因为饥饿产生的伟大。李自成,也是因为饥饿产生伟大。也就是说,逼到那个份上,他才会迈出自己的脚,而不是在一个伟大的思想指引下进行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是先迈步,后造路。
“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拿来主义为原则,以实用主义为纲领。”这是对华为的概括。回顾华为这20多年来的发展,讲华为是通过顶层设计走出来的,鬼都不信,任正非也不相信。那么应该讲,华为这20多年来,主旋律还是秉承了邓小平理论,秉承了邓小平的智慧,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突出自发的创新机制、底层活力和创造力。
统一之意志,自由之灵魂。意志统一,梦的共识和愿景统一,我们往哪走,我们走向什么,这个是清楚的。但是具体的路径,具体的战略,到底怎么走,可能还要通过试的方式来解决。
中国企业的成长路径
中国企业成长路径有两个选择:一是顶层设计,二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中国企业的成长路径来讲,我们不能否定摸着石头过河,也不能否定对于未来成长路径的顶层设计。每个企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这里两个都要兼顾。
要有对未来成长路径的“顶层设计”,又要释放个体尤其是底层的创新能量。“顶论”和“摸论”应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两种主要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较好契合是组织发展的长期保证。
“顶”与“摸”的选择应该以企业的时间和空间为依据,什么时候需要顶层设计,什么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对这个的把握,实际上是公司最重要的战略,也是考验企业家能力和水平的标准。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讲,在创业阶段,以“摸”为主,但是必须坚守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这种“摸”就会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当今中国企业盛行的机会主义,就是炒一把就走,然后在低层次上,以短周期的生死作为企业的结局。
企业高速成长阶段,企业应该把更多精力用在顶层设计上,这是一般的理论和观点。具体到某一个企业,两种方法论实际上是折磨我们智慧的两种选择。“摸”和“顶”,必须把握方向,必须掌握节奏,必须基于商业常识,必须利于商业成功,这是我们的基线,离开这个基线,所谓的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就是非理性的。
两种倾向
过度的“摸论”
1. 过度创新。创新是我们这30多年来的主旋律,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学校,大家都在喊创新。其实,对创新进行正确地把握和界定更重要。企业需要创新,企业更需要对创新进行管理。
2. 陷入机会主义。这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为我们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种机会是千载难逢的,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所以,对企业来讲,对个人来讲,要抓住这种机会,否则就有愧于这个时代。但是,有机会和机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所以任正非说过一句话:像诺基亚、北电这些企业,如果它们不上市,华为永远战胜不了它们。因为它们上市了,可能给华为带来了机会。因为上市公司,它的规划是以年度、财年为周期的,而华为的规划是以10年为周期的,它不需要看股东的脸色,不需要担心CEO被炒。所以,在这里面,我们的选择,有机会和机会主义,实际上在很多企业合二为一了。
3. 无序。很多公司很无序,这个无序状态在一个阶段是合理的,但是一个组织如果永远处于无序状态,耗散结构,那“熵死”就是它的结局。
4. 匪气和山寨。长期的无序会变成颗粒,最后我们看到,外表是一个组织,其实内部到处都是山寨,企业的匪气常年包围着整个组织。
过度的“顶论”
1. 扼杀底层创新。
2. 僵化与教条。企业失去了活力。
3. 精英主义横行。
4. 损失机会。对中国高度成长中,那么多机会,如果没有抓住,对企业来讲也是致命的。
5. 形而上。我们搞咨询的时候,在现实中,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是否要警惕这种倾向。
人类历史,都是野蛮战胜文明的历史。野蛮来自于摸着石头过河,来自于无序,来自于机遇。文明往往是顶层设计的结果,是顶层设计演化的结果。
“摸论”与“顶论”的基础
不管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要有个基础,以及基本的出发点。
1. 对人性本质的把握。因为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我们不管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要洞察人性。搞人力资源的人,要具备三个能力:第一个能力,理解企业的能力,理解组织的能力;第二,理解老板的能力,因为你是为老板服务的;第三,理解人性。
2. 对商业本质的把握。还是要回到原点,回到对商业本质的思考上。
3. 对组织状态的把握。
4. 对外部环境的把握。
5. 对商业成功的追求。
6. 对自身欲望的管理。即组织领袖对自身欲望的管理。
“冷暖有度:满腔热血 头脑冷静”。不管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顶层设计,都要冷暖有度。
“高低兼顾: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在我们组织成长中,无论以“顶层设计”为主体,还是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体,我们必须把握住不变的、基础的东西,这些东西把握不住,会导致我们路径设计的失败。
企业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范围
1. 企业梦设计。
2. 企业内部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设计。
3. 企业经营管理体系设计。
4. 企业平台设计。
5. 内部组织结构。
6. 内部流程体系的设计。
7. 内部管控体系的设计。
任正非说,还是要记住毛泽东的三句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方向不能错,方向错了,一切皆错。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一个混沌的世界,战略可能真的不重要,方向可能更重要,内部机制可能更重要。但是,不管怎么讲,一个企业到一定阶段,顶层设计是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
顶层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几个基本的原则
1. 坚守企业梦。顶层设计是以企业梦为导向。
2. 坚守开放。
3. 坚守妥协。
4. 坚守灰度。
5. 坚守保守。
6. 坚守拿来主义。
7. 坚守实用主义。
8. 坚守实践检验。
案例:顶层设计的成功案例
1. 英国光荣革命:为英国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虚君共和,临朝不理政,为英国带来一个日不落帝国。
2. 日本的顶层设计,明治维新,脱亚入欧。
3. 阿拉伯世界,脱阿拉伯长袍换西装。最近我们发现,在阿拉伯世界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6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都没出事,而总统制的国家问题很大。
4. 封侯制与封建制。封建制给中国带来几千年的顶层设计,解决了封侯制和分封制的问题。
这些都是一些成功的顶层设计的案例。成熟的组织,是以“顶层设计”为驱动力的。当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要做大做强,顶层设计是无法避免的一个阶段。如果一个组织长期摸着石头过河,是很危险的。因为早期河水比较浅、比较清,到了后期,河水比较深、比较混。而且,早期七八百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还可以,如果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再摸着石头过河可能就会出问题。
华为的“顶层设计”
第一次顶层设计:《基本法》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东方式的顶层设计——华为梦。在华为成长历史上,最重要、最关键的顶层设计,就是华为《基本法》。实际上,它体现出了华为梦,而且为华为未来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
第二次顶层设计:在华为梦的基础上,以IBM为代表的制度设计,既有IBM的流程,也有HAY(合益集团)的职位和薪酬,也有英国的NVQ(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华为的治理结构等。这次顶层设计是基于10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没有前期的“摸着石头过河”,我想这次的顶层设计可能就是空中楼阁。
第三次顶层设计:华为正在实施。以提高组织能力、提升个人效率、进一步优化流程、治理结构、运作模式(如战略思维、业务涉及、团队与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这次顶层设计,华为是以自主的方式来完成的。虽然也有顾问,但顾问处于辅助地位。
第一次和第二次顶层设计都是拿来主义,第三次顶层设计是自力更生。没有《基本法》,华为会崩溃。因为10年摸着石头过河,累积了很多问题。如果没有后面的IBM,就没有全球的华为。
组织设计,是永远的辩证法,永远的形而上学。这是从华为顶层设计角度而言,我总结的三个阶段。我引用一段话,这是任正非公开文章中,对华为顶层设计的一个肯定:
到1997年后,公司内部的思想混乱,主义林立,各路诸侯都显示出他们的实力,公司往何处去,不得要领。
我请人民大学的教授们,一起讨论一个“基本法”,用于集合一下大家发散的思维,几上几下的讨论,不知不觉中“春秋战国”就无声无息了,人大的教授厉害,怎么就统一了大家的认识了呢?从此,开始形成了所谓的华为企业文化,说这个文化有多好,多厉害,不是我创造的,而是全体员工悟出来的。
我那时最多是从一个甩手掌柜,变成了一个文化教员。业界老说我神秘、伟大,其实我知道自己,名实不副。真正聪明的是13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我只不过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黏合起来。
华为的“摸着石头过河”
从组织成长来讲,变化是永恒的。“摸着石头过河”也永远不会过时。
不断地培养英雄,不断地消除英雄。从华为人的角度来讲,一讲华为,就会回忆摸着石头过河的那10年,从创建到华为《基本法》之前的10年。那时候是遍地英雄下夕烟,到处都是董存瑞,扛着炸药包炸市场。那一阶段是公司高速增长期,也是一个极度混乱期。
高扬海盗的旗帜。摸着石头过河,还要有魂。
打造银饭碗,但饭碗里没有饭。从华为的薪酬体系来讲,它不是金饭碗,金饭碗带动的翅膀是难以飞起来的。华为打造的是银饭碗,但是银饭碗里没有饭。
15万大军,现在还能像创业当年那样,保持那股劲儿。是谁让这15万人还能够高速旋转下去?这个是我们研究企业成长过程很重要的问题。保持这个队伍的队形,保持它的活力,提升它的能力。
把秀才改造成战士。现在对于我们知识型企业来讲,怎样把秀才改造成战士,实际上就是德鲁克讲的知识员工的管理。怎样管理知识员工,而且是一个知识员工的群体。
把个体户变成铁骑雄兵,把干部变成蒙古将军。前几年华为的发展,就如同蒙古将军,成吉思汗,10万铁骑雄兵,踏遍欧洲的感觉。
给战马套上缰绳。我们不仅要把他们变成战马,战马还要控制。如果战马得不到控制,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乱中求治,治中求乱。
任正非写了一篇文章《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以解决一个组织的动力机制问题。力出一孔,就是聚焦,尽管15万的个体都很柔弱,弱不禁风,但把15万人的力量凝结起来,使柔弱的水能够穿石,变成一个强大的动力。那么,这个强大的动力背后,就是一个公司的利益机制——利出一孔。
“分钱容易,奋斗不易”。这次华为“分钱分到手软”,但是奋斗不易,让这帮人奋斗起来很难。而分钱和奋斗是相互连接的,这些都没有成熟的理论,教科书上找不到,现有理论也没有提到。对一个组织来讲,要研究怎样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找到一个机制性的东西,给这个组织产生巨大的动力。
华为的“摸着石头过河”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1997年)基于生存,遍地英雄下夕烟。野蛮生长。
第二阶段(1998——2010年)全球化,顶层设计背后的管控。IBM流程。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三大BG(业务单元)的业务运作,底层创新。在明晰了自己的战略——云管端——的基础上,怎么做,没有现成的答案。华为强调底层创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一线经验。华为很多东西,都是底层创新的结果。比如说,云管端,让一线呼唤炮火这个理念,也是一线提出来的;比如说,华为为了适应三大BG的运作,在杭州代表处试点,在一个统一的营销平台上怎样实施三大BG的业务运转和业务监控,这些问题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任正非说“允许异见,就是战略储备”,允许底层能量的发挥。华为的“蓝军参谋部”,是专门攻击红军方案的,这也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
华为对“摸着石头过河”的界定
既然允许试验,可以讲对错,但不能论输赢。
对人不能爱憎分明,对事不能是非分明。
“一部华为发展史,就是一部危机管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
自我批判是根本。
假定是人类最伟大的思维方式。
以客户为导向。
这里引用一段话,我觉得可以概括华为“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
他是个讲话极富煽动性和感染力的“忽悠大师”,但他实在真诚地“忽悠”追随者,也真诚地“忽悠”自己,从而燃烧起上上下下的奋斗的火焰,最终将一个个的“假定”变成了真实。
——引自《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