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苏洵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高宗朝,赠太师,孝宗时追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宋·胡仔:“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3],高处不胜寒[4]。起舞弄清影[5],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6],低绮户[7],照无眠[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0]。

【注释】

[1]把酒问青天: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2]今夕是何年: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3]琼楼玉宇: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宫殿。[4]不胜寒:抵不住寒冷。[5]“起舞”句:在月光下舞动优美的影子。[6]转朱阁: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7]低绮户: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8]照无眠: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9]“何事”句:为什么偏偏老是在人有离愁别恨时才圆?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10]“千里”句:相隔千里,共赏美好的月色。婵娟: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赏析】

这首词是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同,作者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字子由)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相聚,这个愿望却一直没能实现。这一年的中秋,作者独自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宋朝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水龙吟[1] 次韵章质夫杨在词

王国维:“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人间词话》)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4]。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5]。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水龙吟:调名。首见于柳永咏梅之作。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鼓笛慢》《海天阔处》《丰年瑞》等。[2]从教坠:任(杨花)坠落。[3]有思(sì):有情思。[4]落红难缀:落花难于再连接上枝头。缀:连接。[5]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

【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这首词大约作于宋神宗元祐四年(1081年)春,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它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

永遇乐[1]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此作词

宋·胡仔:“脱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六)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2],铿然一叶[3],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4],为余浩叹。

【注释】

[1]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2](dǎn):象声词,击鼓声。[3]铿:象声词,金石声。此状叶落之声。[4]黄楼:在徐州城东门,苏轼守徐州时建。

【赏析】

这首词写于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据词前小序,这是一首记梦词。据传燕子楼是唐朝的张尚书为名妓关盼盼所建。盼盼面貌姣好,能歌善舞,谈吐不俗。自从张氏死后,盼盼思念故人,于是独居在小楼上十余年不嫁。作者在题记中声称自己夜宿江苏彭城燕子楼,梦到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唐代张尚书之爱妾关盼盼。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现实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洞仙歌[1]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2]、玉绳低转[3]。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4]、暗中偷换。

【注释】

[1]洞仙歌:唐教坊曲名。又名《洞仙歌令》《羽仙歌》《洞仙词》《洞中仙》《洞仙歌慢》。[2]金波:月光。[3]玉绳:星名。北斗星第五星叫玉衡,玉衡北面两星叫玉绳。[4]不道:不觉。

【赏析】

这是作者据前人所作词之残句续作之词,上阕写人物与环境。人物是有非凡的神仙姿质,风度娴雅,馨香妩媚。环境则如月宫瑶台,毫不俗气。下阕第一句“起来携素手”紧接前意,“试问”数句将月下情人私语境界表达得亲昵而缠绵。金波淡荡,星汉暗度,颇有情调。“但屈指”突转,暗示良辰美景终有尽之惋惜。“西风”来而“流年”换,由夏至秋,是自然之规律。“不觉”二字道尽其妙。写帝王艳情,表达得清凉幽寂,可见作者超然的审美品位。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清·陈廷焯:“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到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词则·大雅集》卷二)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

[1]漏断:漏壶滴尽,表示夜深。

【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的一首名词。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清·陈延焯:“风流自赏,气骨高绝。”(《云韶集》卷二)

三年枕上吴中路[1],遣黄犬、随君去[2]。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3]、老子经行处[4]。

《辋川图》上看春暮[5],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6],曾湿西湖雨。

【注释】

[1]吴中:此指苏州。[2]黄犬:《晋书·陆机传》:机有犬名“黄耳”,其在洛阳时,曾系信于犬颈,致松江(亦属“吴中”)家中,犬又系带回信还洛。[3]四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4]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5]《辋川图》:唐诗人王维,其有别墅在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6]小蛮:指词人侍妾朝云。

【赏析】

这是首送人之作。上阕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苏竖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下阕抒发了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就伯固之“归”,抒说已之“归计”。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1],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2],何时忘却营营[3]。夜阑风静縠纹平[4]。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5]。

【注释】

[1]东坡:地名,在黄州。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2]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3]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4]夜阑:夜深。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是一种绉纹的纱。[5]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清·郑文焯:“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痩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大鹤山人词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2]?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3],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吟啸:拉长高声吟诗。[2]芒鞋:草鞋。[3]料峭:形容寒意。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苏轼谪居黄州,政治处境十分险恶,但他却能保持坦荡的胸怀,而不戚戚于贫贱。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1]。不思量[2],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3]。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4]。

【注释】

[1]茫茫:形容全无音信。[2]思量(liáng):想念。[3]“纵使”句:指作者生活不安定,到处奔走,人已衰老。[4]松冈:种松之坟地。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贺新郎[1]

清·黄氏:“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蓼园词选》)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槐阴转午[2],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3],扇手一时似玉[4]。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5]。待浮花、浪蕊都尽[6],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7],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8]。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籁籁[9]。

【注释】

[1]贺新郎:苏轼创调。又名《乳燕飞》《金缕曲》《金缕歌》《风敲竹》等。[2]槐阴转午:槐树阴影转移,已到午后。[3]生绡:生丝织成的绢。白团扇:由白绢做成,古代仕女常执之。[4]手似玉:扇子和女子执扇的手都像玉一样的洁白。[5]红巾蹙:形容榴花丰开,像一条紧束起来的有褶纹的红巾。白居易《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有“山榴花似结红巾”句。[6]浮花浪蕊:指轻艳浮华的花卉,如桃杏之类。[7]秾:茂盛。看取:看,取是语助词,用于动词之后。[8]西风惊绿:秋风惊落石榴花,留下满树绿叶。[9]粉泪:女子的眼泪。籁籁:纷纷落下的样子。

【赏析】

史载,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曲折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