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调查与区域卫生规划研究: 以顺义区“十三五”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需要

本章包括居民自我健康评价、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如两周患病持续天数)、失能(如卧床、休工、休学等短期失能和长期失能)等指标来反映调查地区居民健康及卫生服务需要。

调查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29.0%(城市19.3%、城乡30.6%、农村32.2%), 85.8%的两周患病为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两周每千人口患病天数平均为4538天,两周每千人口卧床天数为177天,两周每千人口休工天数为115天,两周每千人口休学天数为53天。调查人口慢性病患病率为65.7%(城市58.4%、城乡67.3%、农村67.5%)。患病率较高的五种慢性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椎间盘疾病、其他运动疾病及脑血管病。

第一节 居民自我健康评价

根据国际经验,本次调查选择了五个健康自我评价的指标及健康综合评分对健康进行评价,即行动、自己照顾自己、日常活动、疼痛/不适和焦虑/抑郁、自我评价健康得分。

一、自我健康评价总体情况

被调查者在“行动”方面存在中度和严重困难的比例占9.7%; “自己照顾自己”有中度及以上困难的占5.5%; “日常活动”有困难的比例占7.2%;身体有中度及其以上程度“疼痛/不舒服”的占18.5%; “焦虑和抑郁”的比例占5.5%。由此可以发现,“身体疼痛/不适”方面存在问题最多,比例最大,其次为“行动”。调查人口自我评价健康得分平均为78分(见表3-1)。

表3-1 调查人口自我健康评价(%)

二、自我健康评价的地区差异

城乡和农村居民除回答“焦虑和抑郁”的比例低于城市居民外,其他健康有问题的比例均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在“行动”和“日常活动”这两个方面。城市居民自我评价健康得分平均为82分,也高于城乡居民(77分)和农村居民(77分)(见表3-1)。

第二节 两周患病情况

与以往调查一致,本次调查所定义的“两周患病”,主要是从医疗卫生服务需要的角度去判断被调查者对疾病的自身感受,是自我报告的“两周患病”。具体为:(1)两周内自觉身体不适,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两周内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单位诊治,但自服药物或采取一些辅助治疗;(3)两周内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者卧床一天及以上者。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认为“两周患病”。

一、两周患病率

1.定义

调查通过询问调查前两周内被调查者患病情况来估算两周患病率,用每百人两周内患病人数或者例数(人次数)来表示,本报告采取后种定义。

2.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的2598人中,共有753人次患病,两周患病率为29.0%,比2009年上升了6.0个百分点。

3.地区差异

两周城市患病率为19.3%,城乡为30.6%,农村为32.2%,城市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明显低于城乡和农村地区。城市地区比2009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农村地区比2009年上升了11.2个百分点(见表3-2)。

表3-2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

4.性别差异

男性两周患病率为27.0%(城市17.1%、城乡28.5%、农村30.6%),低于女性的31.7%(城市21.9%、城乡32.8%、农村34.0%)。在调查的各类地区,女性两周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见表3-3)。

表3-3 2015年调查地区不同性别居民两周患病率(%)

5.年龄别差异

年龄别两周患病率呈“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5~14岁年龄组两周患病率最低,为5.2%, 0~4岁组为18.1%, 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两周患病率达55.5%。5~14岁年龄组城市地区患病率明显低于城乡和农村,在45岁以上年龄组城乡和农村高于城市地区(见表3-4)。

表3-4 2015年调查地区居民年龄别两周患病率(%)

6.受教育程度别差异

低文化程度人群两周患病率较高,未上过学者两周患病率最高(55.3%),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的人群(48.9%),大学及以上者患病率最低(11.2%)。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各地区两周患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与2009年相比,低受教育程度者两周患病率上升,高受教育程度者下降(见表3-5)。

表3-5 调查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别两周患病率(%)

7.收入别差异

整体两周患病率随经济收入的上升而下降,各地区也呈现这个趋势。地区间不同收入组城市患病率明显低于城乡和农村,城乡和农村不同收入组两周患病率相近(见表3-6)。

表3-6 2015年调查地区不同收入别居民两周患病率(%)

二、两周患病发病时间及发病类型

本次调查两周患病中有85.8%为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9.9%为两周内新发疾病,3.3%为急性病两周前发生。城市地区两周患病中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比例为71.4%,农村地区高达91.0%,城乡为86.1%。与2009年相比,慢病持续两周内比例增大,两周内新发比例减少(见表3-7)。

表3-7 2015年调查地区两周患病时间构成(%)

三、两周患病的疾病构成

1.疾病系统别两周患病率

按照疾病系统分析两周患病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循环系统(160.5‰)、肌肉骨骼(32.7‰)、呼吸系统(29.3‰)、内分泌及营养(25.8‰)、消化系统(18.9‰)。各地区循环系统疾病占两周患病率的最大(城市71.6‰、城乡166.5‰、农村197.8‰),城市地区呼吸系统的两周患病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城乡和农村,农村和城乡地区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见表3-8)。

表3-8 调查地区疾病系统别两周患病率(‰)

2.疾病别两周患病率

按照疾病别分析两周患病,处于前五位的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其他运动系统疾病、椎间盘疾病、脑血管疾病。城市和农村高血压病的两周患病率高低相差较大,城乡和农村相近,但都是排在疾病别两周患病率的首位;此外,城市地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比例较大,城乡和农村地区椎间盘疾病和其他运动系统疾病也排在患病率的前列(见表3-9、表3-10)。

表3-9 2015年调查地区整体疾病别两周患病率(‰)及构成(%)

表3-10 2015年调查地区分地区疾病别两周患病率(‰)及构成(%)

四、疾病严重程度

1.千人口两周患病天数

平均两周每千人口患病天数为4638天,城市平均为2678天,城乡地区5025天,农村为5194天。与2009年相比,各地区都明显上升,可能跟各地区慢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有关(见表3-11)。

表3-11 调查地区千人口两周患病天数(天)

2.两周患病卧床情况

(1)卧床率及变化。2015年卧床率为6.1%;城市地区卧床率为10.7%,高于农村的5.2%和城乡地区的5.6%(见表3-12)。

表3-12 调查地区两周患病卧床率(%)

(2)卧床天数及变化。两周每千人口卧床天数为177天,其中城市203天,城乡185天,农村159天。城市地区高于城乡地区和农村(见表3-13)。

表3-13 调查地区千人口两周患病卧床天数(天)

3.休工情况

(1)休工率。两周休工率为3.2%,其中城市地区为3.9%,城乡地区为4.2%,农村地区为2.3%(见表3-14)。

表3-14 调查地区两周患病休工率(%)

(2)休工天数。两周每千人口休工天数为115天,其中城市地区151天,城乡地区为145天,农村地区仅为72天(见表3-15)。

表3-15 调查地区千人口两周患病休工天数(天)

4.休学情况

(1)休学率。两周休学率为1.4%,其中城市地区为1.9%,低于城乡地区的2.1%,高于农村地区的0.6%(见表3-16)。

表3-16 调查地区两周患病休学率(%)

(2)休学天数。两周每千人口休学天数为53天,其中城市地区125天,明显高于城乡地区的57天和农村的18天(见表3-17)。

表3-17 调查地区千人口两周患病休学天数(天)

第三节 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对“慢性病患病”的定义是,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在调查前半年内有经过医务人员明确诊断的各类慢性病,包括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和慢性感染性疾病,或半年以前经医生诊断有慢性病,并在调查前半年内时有发作,同时采取了治疗措施,如服药、理疗等。

一、慢性病患病率

慢性病患病率有两个定义:一是调查前半年内的患病人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二是调查前半年内患病人次数(一个人最多可填写三种疾病)与调查总人数之比,用百分率或千分率表示。本书除有说明外,慢性病患病率的计算均按后一定义进行。

1.总患病率及变化

调查显示,慢病患病率为65.7%,城市最低,为58.4%,城乡第二(67.3%),农村高达67.5%。跟2009年相比,总的慢性病患病率和各地区慢病率均有大幅上升,农村地区上升明显(见表3-18)。

表3-18 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2.性别差异

女性整体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但城市地区男性慢性患病率比女性高5.7%,农村地区女性比男性高12.1%,城乡地区女性也比男性慢性病患病率高7.2%(见表3-19)。

表3-19 2015年调查地区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

3.年龄别差异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慢性病患病率都随年龄的上升而增高;15-24岁年龄组城乡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市和农村,35-44岁年龄组农村和城乡慢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其他年龄组各地区基本相近。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慢性病患病率均超过100%(见表3-20)。

表3-20 2015年调查地区年龄别慢性病患病率(%)

4.收入别差异

在整体居民中,慢性病患病率随收入的上升呈下降的趋势。低收入组农村慢病率较高,中等收入组城市地区慢病率低于城乡和农村地区,高收入组农村慢病率最低(见表3-21)。

表3-21 2015年调查地区不同收入别慢性病患病率(%)

二、慢性病患病构成

1.疾病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

慢性病患病率由高到低前五个疾病系统依次是: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各地区患病率由高到低的疾病分布相近,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慢病患病率低于城乡地区和农村,农村和城乡地区肌肉、骨骼系统慢病患病率较高(见表3-22)。

表3-22 2015年调查地区疾病系统别慢性病患病率(‰)

2.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

2015年患病率较高的五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椎间盘疾病、其他运动疾病和脑血管病,占患病总数的68.8%。城市地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几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其他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疾病,慢性肝病和肝硬变。城乡地区和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的疾病相类似,是高血压、糖尿病、椎间盘疾病、其他运动系统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见表3-23、表3-24)。

表3-23 2015年调查地区总体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及构成(%)

表3-24 2015年调查地区分地区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及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