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道字的由来

“道”字的甲骨文字体迄今未见到,最早的文字例证出自金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道”字有两款,一款写作“”,从行从止从首;另一款写作“”,从彳从止从首。行与彳都是源自道路的象形字根:“行”来自十字交叉的道路路口;“彳”则是行的省形,通常表示端直向前的一条道路。从造字构意上讲,行与彳在“道”字中的表义完全相同,都表示人们行走的道路;“道”中的“止”则以脚趾之形表示人的迈步行走(构形源自行走者留下的脚印); “首”则是一个源自人的脑袋(首级)的象形字根(上边是头发,下边是人的鼻子)。“道”字以“彳、止、首”三个字根会意,表示可以看清对面来人面孔(首级)的宽广、直通大路。《说文解字》一书释为:“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说文解字》一书将“彳、止”合为一个部首。道,便是一通到底,可直达目的地的大路。

郭店楚简本《老子》一书中的“道”字写作“”,从行从人,意谓人在其中行走的大路。

从造字者的诉求来看,道与路字的词义有所不同:道是修筑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因此,“路”字从足从各:足表腿足,各表一个一个的人分头回到家中(即各个不同的人)。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无路,走得多了,便形成了路。道则是在路的基础上,裁弯取直,扩充路宽而修筑出的人工大道。

史书上记载的最早的“道”,出现于西周时期。那是一条由周人修筑,由宗周镐京通达成周洛阳的人工大道。这条道路连接了西周时期的两个首都。《诗·小雅·大东》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东周之后,由人工修筑的这类大道便多了起来,如青铜器《曾伯簋》上所记述的“金道锡行”,即由长江铜腰带地区,经由楚地隋国向中原运输铜和锡的大道。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下令在全国“治驰道”,汉人贾山《至言》说:“(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淑海之观毕至。道广十五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陷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

甲骨文没有“道”字,“道”在西周以后的金文中才出现,因为人工修筑的大道西周以后才有。

“道”字的本义为人工修筑的大道,如“康庄大道”及“道听途说”一词;又由人的行走引申出方向、途径以及主张、学说义,如“志同道合”一词;又引申出方法技术义,如“门道、医道”;又特指道教和道家,如“道观”一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词中的道则是“天之道”的缩略。

从汉字发声原理上讲,道字的发声应归之为物象指代音:“道”与“到、刀、岛”等字同一音系,都含有“至达”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