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禅学入门(2)
父亲说道:“嗯,先别恼,且告诉我你是如何逃生的?”于是,儿子便将冒险的情形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父。老父听完,说:“这就对了。夜盗之术,你已深得其中三昧了。”
五祖法演通过这一严苛的夜盗术的传授方法,阐释了禅的方法论,意在说明,就般若经验而言,语言性教育和概念性陈述的无用性。禅悟应该是一个人内心生活的结果,而非来自外界的语言灌输。在习禅时,若弟子向师父请教,师父则会一巴掌打去,大喝一声:“咄,你这懒汉!”此外,倘若有僧侣来到师父身旁说:“我对使人们从烦恼之中解脱出来的真理有一点疑问。”那么,师父则会将该僧带到法堂众人面前发话道:“众位,这儿有个心存疑问的家伙。”并将这个可怜的僧人从自己面前推开,而僧侣则狼狈不堪地仓惶退回自己的禅房。心存疑问就好像是犯罪一样。即便不至于此,也会让人觉得,这个僧侣在这种一切开放的、适合自由地自我反省的场所,却反而徘徊不定,好像是迷途的羊羔一样。若有弟子问师父是否懂得佛法,师父会立即回答:“否,老夫什么都不懂。”若再进一步问师父:“那么,谁懂佛法呢?”也许师父会手指书斋前的柱子吧。
如果有时禅师的举止像理论家,那么这是完全颠倒了普通的推理法和评价标准的表现。莎士比亚曾经借其戏剧中某个人物之口说过,“美即是丑,丑即是美”。不仅如此,更有甚者说,“汝即我,我即汝”,所谓的事实被忽视,价值观被颠倒。
四
唐早期的一位禅师说过一句著名的话:“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当大师被问及他这样说的意义为何时,他回答说:“当你饿的时候,你就吃;当你渴的时候,你就喝;当你遇见朋友时,便与他打招呼。”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动物的本能或社会习俗,其中并没有什么可称之为道德的东西,更不用说是精神的了。如果我们称之为“道”,有些人也许会认为,“道”竟是如此微不足道之事!
那些没有深入到意识深处的人,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很可能抱有刚才所说的那种错误观念。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如果“道”是某种高度抽象的、超越了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东西,它将脱离生活现实。我们的生活并不关注归纳概括。如果是这样,智力将成为一切,哲学家将成为最有智慧的人。但是,正如克尔凯郭尔指出的,哲学家建造了一个美丽的宫殿,但是他注定了不能住在里面——在为供别人包括他自己瞻仰而建造的宫殿旁,他有一间自己的棚屋。
孟子所说的“道在迩而求诸远”,也说明“道”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事实,“道”才如此难以领会,如此难以指明。多么难以捉摸、难以掌握啊!“道可道,非常道。”
虽然动物的本能和社会习俗也包含在“道”之中,但是,“道”远不只是这些。它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客观存在于众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它要求有一些与所谓的科学分析完全不同的东西。它蔑视我们的智力追求,因为它太过具体、太过熟悉,超出了可定义性。它横亘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却并不突兀和可怕,如同珠穆朗玛峰之于登山者一般。
“什么是禅?”(这等同于问“什么是道?”)
“我不明白。”一位大师回答道。
“什么是禅?”
“丝扇给了我足够凉爽的微风。”另一位大师回答道。
“什么是禅?”
“禅。”又一位大师回答道。
也许老子的描述比那些禅宗大师更接近于我们大多数人。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禅修的目的,包括让我们意识到禅是我们的日常经验,而不是从外界加进来的一些东西。天皇道悟(748—807)对待他的一个新徒弟的故事,极有说服力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一位不知姓名的日本剑师更是从他的专业特性的角度,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
天皇道悟的故事情节如下:
道悟有一个徒弟叫崇信。当崇信作为徒弟被道悟接纳时,也许很自然地希望自己像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一样,能够从他的师父那里学习禅的知识。但是,道悟并没有给他上禅学方面的什么特殊课程,这使崇信感到困惑和失望。一日,崇信问道悟:“自从我到这里来,从未听过你为我指示禅的要义。”
道悟说:“自从你到这里来,我时时刻刻都为你指示禅的要义。”
崇信追问:“你哪里有指示呢?”
道悟说:“你奉茶来,我接纳;你送饭来,我领受;你行礼时,我点头。怎么说我没有为你指示呢?”
崇信低下头,对师父的这番话思考良久。
道悟说:“见道当下便见道,一旦你用大脑去思考,便有偏差。”
而那个剑师的故事则是这样的:
有一位热心的弟子想要学习剑术,便来到了一位大师的身边。隐居山中草庵的前辈不得已答应了他。但是,该弟子每日的工作只是帮助师父收集柴火,去溪边汲水,砍柴,生火,烧饭,打扫禅房和庭院之类的日常家务活。师父并没有正规地教过他什么剑法。随着时日的流逝,这位年轻的弟子开始感到不满。心想自己并不是为了当杂役来到老师父身边的,是为了学习剑术才来的。于是,有一天他来到师父面前,对师父讲出了自己的不满,并请师父教他剑术。师父回答说:“好,那我就教你吧。”结果,这位年轻的弟子再也不能够安心地做任何事情了。原来,每当这位弟子开始煮早饭时,师父便会出现,拿着棍棒冷不防地从其背后向他打来。在打扫庭院时,也同样不知道棍棒会在什么时候、从什么方向向他袭来。年轻人心神不宁,完全失去了心中的平和,因为他必须随时眼观四方,注意周围。就这样过了几年后,他才能够做到无论棍棒从何处飞来都能够躲闪自如。但即便如此,师父对他的修行还不是很满意。一日,弟子看到师父在灶前自己做饭菜,觉得绝不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便拿起一根大棍棒,向师父头上打下去。虽然,此时师父正弯腰面朝锅灶,搅拌锅内食物,但是弟子的棍棒却被他用锅盖接住了。这时,弟子才顿悟到自己一直以来未能领会到的剑道之真谛。他也由此真正体味到了师父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