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赠两套模拟试题及详解】(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5篇 宏观经济学引言

第21章 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前景

21.1 复习笔记

1.宏观经济学与大萧条

(1)宏观经济学的关键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经济以及政府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宏观经济学是对经济总体的研究,宏观经济学不是研究特定产业的就业水平和价格,而是研究整个经济中的就业总量、失业总量和价格总水平。

(2)大萧条与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通常称之为大萧条。大萧条对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挑战:根据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市场价格灵活调整,因此市场总会出清,而不会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古典经济学不能对大萧条作出很好的解释,这被公认为经济学界的一次灾难。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2.大萧条的三大遗产

大萧条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现有的制度,留下了三大遗产:对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承诺、社会保障体系和存款保险制度。

(1)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政府有责任避免类似大萧条那样的经济危机再次发生,降低痛苦指数,然而宏观经济政策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取舍。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内必须处理好这种取舍关系,同时,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长期内必须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保障

大萧条的第二项遗产是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引起对社会保障体系能否保持偿付能力的担忧。虽然,政府已经预留款项以满足这些比以前更多的支出,但目前的预测表明,不改变项目本身或项目筹款的方式,社会保障资金将很快出现严重不足。政府在处理社会保障问题上面临着困难的抉择,因为社会保障不仅影响政府预算,也会影响家庭的储蓄决策,社会保障资金的用途将对经济增长和未来的生活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3)存款保险

大萧条留下的第三项遗产是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如果银行破产则联储将满足储户的提款要求。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即使银行破产,储户也没有失去其钱财的风险,因而可以防止挤兑行为。该存款保险制度也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但是存款保险制度也存在着隐患:虽然存款保险使储户感到安全,但实际上可能使银行体系更不安全。因为在这种制度下,中央银行与银行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结果使银行风险投资增加,反而更容易破产。

3.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关键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的三个关键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价格稳定。充分就业保证所有愿意并能够工作的人可以找到工作;经济增长保证生活的物质水平将提高;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能够帮助个人对未来作出规划。

2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答:在1929~1933年“大萧条”期间,社会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紧缩状态。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不仅是一场经济灾难,而且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挑战。大萧条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关注,其原因在于:

(1)大萧条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永久地改变了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

(2)大萧条是世界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20世纪里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滑坡,而且全球经济活动衰退的原因和结果的性质仍旧被激烈地争论着。

(3)人们普遍认为大萧条促使凯恩斯写作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可能提前十年出版,对古典经济学的特别指控,以及对经济运作方式的谴责,都需要大衰退使之具体化。”

(4)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吗?”

(5)有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政府在所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导致了政府和私人部门关系发生根本而长期的变化。在宏观经济范围内,稳定政策的现代取向是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历中发展而来的。

2.滞胀(stagflation)

答:滞胀是指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的状况。“滞”指经济的衰退和停滞,表现为低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胀”指高通货膨胀率。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在经济衰退和停滞时期,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而在经济扩张时期,高经济增长率(或低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并存。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一高一低的替代关系,实施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以高失业率维持了低通货膨胀率,60年代中期和后期则以高通货膨胀率维持了低失业率。但进入7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却与高通货膨胀率出现了并存的滞胀状况。这主要是与美国政府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以及国际石油危机等诸多因素有关。由此,在20世纪50、60年代鼎盛一时的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3.通货紧缩(deflation)

答: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基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二、简答题

1.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他们面临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是怎样的?1964年减税后失业和通货膨胀有什么变化?

答:肯尼迪经济顾问委员会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着取舍关系,低失业率的代价是高通货膨胀,政府需要决定忍受多少通货膨胀来换取失业率的降低。

1964年减税后,失业率下降到3.5%。然而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却上升到了1969年的6.2%。

2.什么是滞胀?美国何时经历过滞胀?

答:(1)滞胀是指低经济增长率(或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并存的状况。“滞”指经济的衰退和停滞,表现为低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胀”指高通货膨胀率。

(2)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经历了滞胀。20世纪70年代欧佩克成员国提高了世界石油价格,造成了石油价格冲击,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增加了它们的生产成本,从而引发了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

3.美国在何时经历过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的结合?

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历了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其中,失业率为4%,通货膨胀不到2%。

4.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答: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这涉及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重要指标: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三、分析与计算题

1.阅读本周报纸的首页。新闻中提及哪些宏观经济问题?

答:略。

2.美国目前的失业率是多少?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是多少?(可以在劳工统计局的网站 www.bls.gov 去找到这些信息。)

答:略。

3.20世纪80~90年代人们担忧哪两个赤字?这两个赤字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过去的5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的两个赤字分别为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和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

20世纪90年代,随着税收增加、对政府支出增长的限制和股市繁荣带来的资本收益税的增加,政府预算赤字已经减少;这一时期,贸易赤字仍然存在。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五年里,联邦政府预算又出现了赤字,其原因在于:政府减免税、对于反恐战争的额外支出和2001年的经济疲软(这使得税收收入减少并要求政府支出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由于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而达到赤字最高水平。

在过去的5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演变成国际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近几年美国政府为了恢复经济,联邦政府预算赤字一路走高,创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改变了美国人消费的模式,加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人民币升值,美国的进口下降,贸易赤字呈现收窄倾向。

21.3 考研真题详解

1.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两大基本阵营。前者包括传统的古典主义、货币主义、新古典主义和真实周期学派等。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这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胀”都对当时的“主流”思想和学派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引起它们的对立学派的复兴,进而成为经济思想史上的转折点。试简要说明思想史上的这两次变迁过程,在学习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这段历史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复旦大学2010研]

答: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70年代的“滞胀”挑战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并且成为了经济思想史上的转折点。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凯恩斯经济学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70年代的滞胀结束了它的独舞。具体而言:

(1)第一次变迁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居于正统地位、起着支配影响的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坚信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上自由竞争总会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市场出清的均衡状态,因此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理想的均衡毕竟未能经受住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考验,面对长期的萧条和近40%的社会生产力损失,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既在理论上难给予解释,又在政策上无法提出解决的措施。新古典经济学濒临崩溃的边缘,这被公认为是经济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是当时西方经济理论危机的产物,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不同于传统的观点和主张,因而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2)第二次变迁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与剧烈的通货膨胀并存的“停滞膨胀”。滞胀的现实从经验上动摇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凯恩斯主义,使各种反凯恩斯的学派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这些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

这一大批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相关的学派主要包括:以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奥地利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以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科斯、诺思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等等。与凯恩斯革命一样,这一次的经济学理论革新也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关键的转折点,为经济学理论注入了丰富的血液。

(3)两次变迁的启发和帮助

①在方法论上,凯恩斯回到了重商主义研究的宏观经济问题,开创了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凯恩斯还将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于一体,从而克服了古典经济学在分析过程中运用的“二分法”的不一致性。

②在理论上,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属于古典经济学),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需求是供给的函数。凯恩斯从理论上推翻了这种观点,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他认为由于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从理论上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非均衡趋势。

③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自由放任”,凯恩斯反危机政策有三个特点:国家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是其前提;财政政策是其重心(财政政策最重要,货币政策也重要);举债支出是其手段。

从这两次经济学理论的变革中可以看到,经济学的理论往往与现实经济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必须紧密联系现实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理论中追求解释现实世界的观点,只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才是经济学的正确学习方法。

另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勇于打破以往权威的观点和论断,要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学习;最后,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模型上,而应该为现实所用,能够指导现实经济的运行,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2.宏观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什么?[西安交通大学2004研]

答: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分析方法:

(1)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经验实证和逻辑实证两种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逻辑实证的方法也被称为演绎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逻辑实证对因果联系的把握是从建立假设开始的。排除一切无关和次要的因素,保留少数有关的重要因素,从而能够在一种“纯粹”的环境中观察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逻辑实证的第二步是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等手段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有关结论以描述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均衡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均衡概念是经济学从自然科学中借用来的。在力学中,均衡可以指在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在经济中,均衡的这层意思基本上保留下来了。对均衡状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运动趋势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揭示经济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是很有益的。

(3)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均衡的研究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这三个角度。静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初步的,从而比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它着重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它假设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比较静态分析是从静态分析发展而来的。它着重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状态必定沿着某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把经济变量的调整放到时间这一维度中考察。在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的研究都是按动态的视角展开的。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高级宏观经济学几乎完全建立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之上。

(4)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显然,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与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的基本倾向分不开的。这些总量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一类宏观经济现象。

(5)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

研究宏观经济离不开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并列地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例如对总产出的研究,在萧条经济场合,侧重于需求分析;在膨胀经济场合,侧重于供给分析。在短期,侧重于需求分析;在长期,侧重于供给分析。

(6)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存量和流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流量。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流量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不去研究一国总财富的决定,而着重研究一国一年新增财富即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上的这种侧重是由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