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能力和人格

【考查要点】

1.人格、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和结构;

3.能力结构理论与能力的个体差异;

4.气质类型(理论及特点);

5.性格的含义及结构(静态特征和动态结构);

6.人格理论。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能力

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是具体的,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而不是抽象的。

(二)智力

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在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中,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正常发展的智力是从事任何一种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知识和技能的含义

(1)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2.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和知识、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没有某种能力难于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但是不能简单地用知识技能当作标准来比较人们的能力高低。

如果两个人掌握了同等水平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说他们的能力是相同的,因为两个人可能年龄不同,从事这种知识技能学习的时间不同,或者两个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不同,达到同样的知识技能水平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不同。

(3)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相应能力的发展,所以能力和知识技能又有密切的联系。

(4)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

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能力;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给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叫天才。

(四)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的结构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即平常所说的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等。

2.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以把能力分为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1)液体能力又叫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取决于个人的禀赋。

所以,它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少,却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2)晶体能力又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晶体能力一直在发展,只是25岁之后,其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认知能力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智力;

(2)操作能力是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手工操作的能力;

(3)社交能力是从事社会交往的能力,如与人沟通的言语交往和言语感染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

4.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

(2)再造能力是指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

(3)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Speearman, C.E.)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和能力有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能力的二因素理论。

2.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两个部分构成的。

(1)G体现在各种活动中,是人人都有的,只是各人G的量值不同。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是由G的量值的大小决定的。人的智力活动都依赖G因素,智力测验的目的是求得普通因素。

(2)S则对应于各种特殊的能力,因此,S因人而异。每一种S只参与一种特定的能力活动,如运算能力自某种S和G构成;言语能力又由另一种S和G构成。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Thurstone, L.L.)认为,任何智力活动都是由许多彼此互不相关的原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他对大量智力测验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找到了7种因素,即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他把这7种因素作为原始能力,并用这7种因素构造了一个智力测验。按照他的理论,这7种原始因素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实际结果并不是这样,它们之间仍有一定的相关,所以看起来,在所有智力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的一般智力还是存在的。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 J.P.)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理论。

2.这一理论是把一般智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量,并把这三个维量作为长、宽、高构成一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1)操作方式又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评价5种;

(2)操作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义、行为4种;

(3)操作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含蓄6种。

三个维量可以组合为120种能力因素。吉尔福特根据这种智力结构的模型去寻找每一种能力因素,并声称已经找到了一百多种。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

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如果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来测量一个地区全部人口的智商,那么,智商在100±16范围内的人占全部人口的68.20%;智商在100±32范围内的人占全部人口的95.4%;智商高于132和低于68的人只占极少数。也就是说智商的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

2.智力的高度发展称智力超常,一般把智商高于140的儿童称超常儿童,这类儿童大约占全人口的1%;

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称智力落后,一般把智商低于70的儿童称弱智儿童,这类儿童大约占全人口的3%。

3.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惟一决定因素。智商高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是,除智力水平这一条件之外,机遇和一个人的人格品质也是极为重要的条件。很难设想一个懦弱的人会有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胜利的毅力。

(二)能力类型的差异

不同的人在能力的不同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这包括感知觉能力、想像力,以及特殊能力方面的明显差异。

例如,有的人听觉灵敏,有的人视觉发达;有的人记忆力强,有的人想像力强;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有的人音乐能力强,有的人乐于绘画等等。

(三)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有的人很小就表现出非常的聪明,能作曲,能写诗,有极高的运算能力,人们常把这种儿童称“神童”;

有的人则大器晚成,到了中年甚至老年才创造出成果。大器晚成的人可能是因为早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受教育和发展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早期的生活道路比较坎坷,也可能是因为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1.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遗传是通过遗传物质的载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来实现的。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叫基因,基因决定着性状的遗传。

2.影响能力发展的遗传因素,主要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1.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条件,儿童的家庭、儿童所在的学校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环境决定了在遗传决定的范围内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1)儿童正常发育的基本条件是营养。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神经系统都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出生前后如果缺乏营养,必将影响身体器官和脑的发育,也必将影响智力的正常发展。

(2)疾病和药物也是影响儿童发育的重要条件。不仅儿童本身的疾病会影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母亲怀孕期间患病和服用药物,也会对胎儿造成严重的损害。

(3)环境的刺激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如母亲对孩子科学的哺育和爱抚,家人和其他人,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的交往,适宜的玩具和丰富变化的环境等都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早期的环境影响更为重要,脱离人类社会在动物哺养下长大的孩子,即使回到人类社会,其智力发展也难以达到正常人的水平。例如狼孩。

(4)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让儿童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儿童的能力,培养他的健全的人格。外界的条件是通过儿童自身的活动才发生作用的,因此,儿童的人格,他的意志品质,他对知识的兴趣,以及他的主观努力,都会影响到他的能力的发展。

(5)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三)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

(1)谱系调查法——英国学者高尔顿(Gahon, F.)

他选了977位名人,考察了他们的谱系,再与普通人家做对比。结果发现,名人组中,父辈是名人的,子辈中的名人也多;普通人组中,父辈中没有名人的,子辈中只有一个名人。他根据一系列这样的研究得出结论说,天才的上代能生育出天才的子孙,遗传是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缺点:这种研究的漏洞就在于,谱系只说明了遗传因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但没法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2)同卵双生子研究

利用同卵双生子来研究遗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比较有说服力,因为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相同,他们能力上的差异可以看做是环境因素造成的。

(3)养子、养女与亲生父母和养父母能力发展的相关

这种研究是研究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影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养子、养女进入收养家庭,就等于换了一个环境。长大后的养子、养女与生父母、养父母,以及与在原来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之间在能力发展上的相关与差别,说明了环境因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四)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1)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则决定了在遗传基础上能力发展的具体程度。

(2)遗传力对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能力上的差异,心理学家计算了在能力发展上遗传力作用的大小。在许多国家,包括在我国的某些地区,用这种方法对遗传力所做的估计,其数值大约在0.35~0.65之间。

(3)遗传潜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能力发展会有不同的情况。

遗传潜势较好的人,能力发展的可塑范围大,环境的影响也大。遗传潜势较差的人,他的遗传条件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的可能,环境能够起到的作用也比较小。

第二单元 人格

一、人格的定义

对于人格的概念,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界定。如果把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的界定综合起来考察,其中也有不少共同的认识。把这些共同的认识概括起来,我们可以给人格的概念如下一个粗略的定义。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等动力特点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则是表现在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的特性

从人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格有如下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既是人格定义中包括的人格的基本属性,也是至今心理学家对人格本质的基本一致的认识。

(一)独特性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又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长起来,因而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没有哪两个人的人格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构成了人格的独特性。

心理学家着重于个别差异的研究,但也承认,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

(二)整体性

人格的整体性是说,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得到,但却表现在行为中,让人的各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个整体,体现了他独特的精神风貌。

(三)稳定性

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这就是人格的稳定性。那些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属于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其为人格特征。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人格具有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就不会发生变化,实际上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一个人的发育成熟,他的人格特点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

(四)功能性

外界环境的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也就是说,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

一个人的行为总会打上他人格的烙印。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蹶不振。一事当前,有人先从大局出发,首先顾及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有人则首先考虑自己的得失,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和集体的利益。所以,人格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这说明人格的社会制约性。

人的心理,包括他的人格,又是大脑的机能,人格的形成必然要以神经系统的成熟为基础。

所以,人格又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一)人格的概念和个性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这种区别反映了心理学家对人格概念理解上的差异。

前苏联心理学界常用个性这个概念,它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西方心理学界常用人格这个概念,把人格看作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他部分。

本书虽然把人格看做是和个性可以互相通用的概念,但在分析人格的结构时,又采用西方的观点,把能力放在人格这个概念之外。在介绍西方对人格的论述以及人格测量工具的时候,都是这样做的。至于在日常生活中用人格概念的时候,常常突出它的道德的含义,如说某人的人格高尚,具有魅力等。这样的用法不是心理学里所用人格的含义。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它本身并没有社会评价的意义,应该加以区别。

第三单元 气质

一、气质概述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既表现在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中,也表现在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中,特别是在情感活动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例如,一个人言谈举止的敏捷性、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思维的灵活性,以及他的情绪产生的快慢、强弱程度,情绪的稳定性和变化的速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都是他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二)气质概念的提出和对气质类型的划分

气质有很多特征,按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可把人的气质分作几种不同的类型。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就观察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这种现象。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体质类型。500年后,罗马医生盖伦(Gaden, C.)才在希波克拉底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

所以,希波克拉底是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

二、气质类型学说

1.体液说

(1)内容: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黄胆汁相对于胆汁质,血液相对于多血质,黏液相对于黏液质,黑胆汁相对于抑郁质。一个人身上哪种液体占的比例比较大,他就具有和这种液体相对应的那种气质类型。

(2)评价:希波克拉底所划分的这四种气质类型比较切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着他提出来的名称。但是,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在科学知识贫乏的古代,希波克拉底的贡献已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

2.体型说

(1)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Kretschmer, E.)根据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病人所犯精神病的种类和他的体型有关。躁狂抑郁症的患者多是矮胖型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多是瘦弱型或强壮型、发育异常型的。他认为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体型特征来预见他的气质的特点。

(2)美国医生谢尔顿(Shetdon, W.H.)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tevens, S.S.)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人的体型是由胚叶决定的,因此,胎儿的胚叶发育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气质类型。

(3)体型说或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是,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

3.血型说

血型说在日本比较有影响,这种学说是古川竹二提出来的。

A型血的人温和老实、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但缺乏果断,富于情感;

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于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

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

AB型血的人,其外表象B,内在却象A。

其实,人的血型不止这几种,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血型相同而气质类型不同,或者气质相同而血型不同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血型说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4.激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伯曼(Berman, L.)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和性腺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

(1)甲状腺型的人,甲状腺分泌过多者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甲状腺分泌不足者迟缓、冷淡、痴呆、被动;

(2)垂体腺型的人智慧聪颖;

(3)肾上腺型的人情绪容易激动;

(4)性腺型的人性别角色突出等。

虽然内分泌腺的活动影响了人的行为和心理,但是,内分泌腺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因为,内分泌腺的活动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所以,不能把气质只看作是由内分泌腺决定的。

三、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巴甫洛夫运用动物条件反射实验的方法,建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巴甫洛夫的学生又运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在人身上做了大量印证性的实验,证明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也适用于人。这一学说中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气质的生理基础,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现将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学说概括地介绍如下:

(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1.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的过程,即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孑L收缩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都是无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例如,巴甫洛夫在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先亮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之后,灯光一亮,狗就要流口水。这时,灯光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这时狗已经建立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灯光成了条件刺激物。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如图9.1所示。

图9.1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的情景

3.操作条件反射: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Thorndike, E.L.)和斯金纳(Skinner, B.F.)也进行了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斯金纳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只要白鼠按压箱子里的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只要把白鼠放到箱子里,它就会去按压杠杆,以此来获得食物。这样形成的条件反射叫操作条件反射,或叫工具条件反射。

(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1.巴甫洛夫指出,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它们又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基本特性。

(1)强度——指神经细胞能接受的刺激强弱程度,以及神经细胞持久工作的能力,有强弱之分。

(2)平衡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的力量是否均衡,有平衡和不平衡之分,且不平衡又有兴奋占优势或抑制占优势两种情况。

(3)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两种过程相互转化的难易程度,有灵活和不灵活之分。

2.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从理论上讲可以组合成12种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但是,有些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例如,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不管他是兴奋过程占优势还是抑制过程占优势,两种神经过程之间的转化都是不灵活的。因而,强、不平衡、灵活,或者弱、不平衡、灵活的组合都是不存在的。

巴甫洛夫根据大量的实验确定,只存在着四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气质类型如表9-1所列。

表9-1 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心理学中的气质类型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可以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但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气质类型,真正属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是介于两种气质类型之间的中间型或混合型。

四、气质的特性

气质作为一种人格的特征,是表现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的表现来考察某种气质类型的特性。

1.感受性和耐受性

感受性高者,很弱的刺激他就能感觉得到,因而他对较强刺激的耐受性就比较低;相反,感受性低者,较强的刺激他才能感觉得到,因而他对更强的刺激的耐受性就比较高。

2.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即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方面。

3.可塑性: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情绪的兴奋性: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有的人情绪兴奋性高而抑制能力低;有的人情绪兴奋性低但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强。情绪的兴奋性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

5.指向性: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外还是常指向于内,常指向于外者为外向,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指向性和情绪的兴兴奋性有密切的联系,兴奋性高者外向,兴奋性低者内向。同时,指向性也表明兴奋和抑制哪种过程占优势,兴奋占优势者外向,抑制占优势者内向。

五、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不难发现,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可以描述如下:

1.胆汁质

胆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

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胆汁质的人一般是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他能忍受强的刺激,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而不知疲劳,显得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情绪兴奋性高,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于自我克制。

2,多血质

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

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多血质的人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活泼好动,言语行动敏捷,反应速度、注意力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行为外向;容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善交际,不怯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3.黏液质

黏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

和这种神经过程的特点相适应,黏液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做事有条不紊,踏踏实实,但容易循规蹈矩;注意力容易集中,稳定性强;不善言谈,交际适度。

4.抑郁质

抑郁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

和这种特点相适应,抑郁质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多疑多虑,内心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敏感机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他能注意得到;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寡欢,爱独处,不爱交往;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反应明显。

既然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是典型的类型,大多数人是中间型的或混合型的,所以,不要对任何人都对号入座,应该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区别对待。

六、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一)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

1.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气质类型也比较接近。

2.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又不是不能变化的。如果在童年时期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或者在成年时期遇到了重大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的气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过程是很缓慢的,甚至当条件适宜的话,原来的面貌还会得到恢复。

有人说气质的变化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二)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仅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就动力特征而言无所谓好坏;同时,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方面,也都有其消极的方面,没法比较哪一种气质类型更好例如,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豪爽,但脾气暴躁;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善于交往,但却难于全神贯注,缺乏耐心;黏液质的人做事有条不紊,认认真真,但却缺乏激情;抑郁质的人非常敏锐,却容易多疑多虑。气质对一个人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自觉地发扬自己气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

(三)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气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事例,不胜枚举

例如,科学家、文学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大概是属于多血质的,数学家陈景润却是属干抑郁质类型的。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也不会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但是,社会实践的领域众多,不同领域的工作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气质类型适合于这一类的工作;有的气质类型适合于另一类的工作。在因事择人(人事选拔)或因人择事(选择职业)的时候,都应该考虑自己的气质类型对工作的适宜性。

例如,多血质的人宜于从事环境多变,要求作出迅速反应,交往繁多的工作。难于从事较为单调,需要持久耐心的工作;黏液质的人则相反,他们适合于从事耐心细致,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正好适合工作的要求,他会感到工作得心应手,对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不考虑气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将会增加心理负担,给人带来烦恼,也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四)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

性格主要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它包含着多种特征。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形成这些性格特征的时候有些比较容易,有些就比较难。

例如胆汁质的人容易形成勇敢、果断、坚毅的性格特征,但却难于形成善于克制自己情绪的性格特征。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热情好客,机智开朗的性格特征,却难于形成耐心细致的性格特征。

(五)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遇到变化的环境,一个人怎样应付,能否自如,这是对一个人适应环境能力的检验。一般来说,多血质的人机智、灵敏,容易用很巧妙的办法应付环境的变化;黏液质的人常用克己忍耐的方法应付环境的变化;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在不顺心的时候容易产生攻击行为,造成不良的后果;抑郁质的人过于敏感,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感受到挫折。后两种类型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都不强。

心理和身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衰弱,而是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有良好的状态。这说明心理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一般来说,积极愉快的情绪能够提高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人对生活和工作的兴趣和信心;消极不良的情绪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甚至会造成身体器官及其生理生化过程的异常。

由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情绪兴奋性的强度不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同,这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一般来说,气质类型极端的人情绪兴奋性或太强或太弱,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差,容易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我们对这种极端类型的人应该给予特别的照顾,具有极端气质的人也应该学会更好的保护自己,尽量避免强烈的刺激和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

第四单元 性格

一、性格的定义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1.态度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在他在生活中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即表现在他都做了些什么上面,而一个人怎样去做则表明了他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态度。

2.性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便比较稳定,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表现出来。性格的稳定性并不是说它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是可塑的。性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一个人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也一定会带来他性格特征的显著变化。

3.性格不同于气质,它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有明显的社会道德评价的意义,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所以,气质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生物属性,性格则更多的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的核心是性格的差异。

二、性格的结构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行为方式也会是各不相同的。性格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为了仔细地了解性格,又可以把它分解为不同的方面。一般来说,可以从性格的组成部分来分解性格,这就是性格的静态结构;还可以从性格结构的几个方面的联系上,从不同的生活情景中来考察性格,这就是性格的动态特征。

(一)性格的静态结构

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可以把性格分解为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四个组成成分。

1.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而的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对集体、对工作、对劳动、对他人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好的表现是忠于祖国、热爱集体、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正直、诚恳、文明礼貌、勤劳节俭、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等等;

(2)不好的表现是没有民族气节、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奸诈狡猾、蛮横粗暴、懒惰挥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狂妄自大等等。

(3)性格的态度特征的各个方面是相互关联,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的。

2.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其可以从意志品质的四个方面,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上来考察。

(1)良好的意志特征是有远大理想、行动有计划、独立自主、不受别人左右;果断、勇敢、坚忍不拔,有毅力、自制力强;

(2)不良的意志特征是鼠目寸光、盲目性强,随大流,易受暗示、优柔寡断、放任自流或固执己见、怯懦、任性等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指的是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1)良好的情绪特征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常常处于积极乐观的心境状态;

(2)不良的情绪特征是事无大小,都容易引起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较大,意志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又比较薄弱,情绪波动,心境又容易消极悲观。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独立性者能根据自己的任务和兴趣主动地进行观察,善于独立思考;依存性者则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愿意借用现成的答案;

(2)想像中的现实性:有人现实感强,有人则富于幻想;

(3)思维活动的精确性:有人能深思熟虑,看问题全面;有人则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或钻牛角尖等等。

(二)性格的动态结构

性格的静态特征的几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而且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表现出了一个人对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同时它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例如,一个对社会、对集体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他对工作、对学习也一定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他对别人也会是诚恳、热情的,对自己也是能严格要求的。这一点告诉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一定要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由此可预见到他的其他的性格特征。

另外,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常常是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一个人性格的不同侧面。鲁迅先生既“横眉冷对千夫指”,又“俯首甘为孺子牛”,充分表现了他性格的完美,又说明了性格的丰富性和统一性。

第五单元 人格理论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弗洛伊德(Freud, S.)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最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遵循快乐原则。

(2)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的自我,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3)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尽量满足本我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的约束。它遵循的是现实性的原则。

2.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

(1)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

(2)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

(3)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当三者发生冲突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理的疾病。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人格类型理论是按照某些标准或特性,将人划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人有相似的人格特征,不同类型的人的人格特征是有差异的。一个人属于某一种类型,而不能是另一种类型。人格类型的理论有多种,较为著名的是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Jung, C.G.)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1.容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指向内部称内向;指向外部称外向,而且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两种特征。根据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占优势,可将人格分为内向型的和外向型的。

(1)内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2)外向型的人格特点是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极端内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多为中间型的。

2.容格的人格类型学说虽然过于简单,但比较切台实际,也容易了解使用,所以流传广泛,影响较大。

三、人格特质理伦——奥尔波待、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特质理论把特质看作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也是评价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论的心理学家用些基本的特质来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每一种特质都有两个对立的特性,例如粗心和细心,善交际和爱独处,都是一种特质的两个极端。两端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变化的维度,每一个人在这个维度上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如果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特质,在每一种人格特质变化的维度上又有固定的位置,各人之间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人格的类型理论是很古老的,但它比较粗糙一些,特质理论相对比较精细,所以,目前特质理论比较盛行。

下边我们介绍的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Allport, G.W.)的人格特质理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比较大的几种人格特质理论,如卡特尔(Catell, R.B.)的、艾森克(Eysenck)的和近期发展起来的人格的大五或五因素模型。

(一)G.W.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2.内容

(1)他认为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是人以一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它以人的“神经心理系统”为基础,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加以证实。特质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为某个群体所具有,即任何特质都是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2)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人们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②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它代表着个体之间的人格差异。

找出适合一类人的特质,即共同特质是重要的;而有些特质又是个人所特有的,所以个人特质也是应该确定的。

(3)个人特质因其在生活中表现的范围不同,奥尔波特又将其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①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它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个人的每个行为都受它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它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的地位,但其数量不多。

②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的一类行为而不是全部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表现出这些特质的情景要比表现出首要特质的情景有限,即它所起的作用比首要特质要小一些。

③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它所起的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1.卡特尔也把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并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

2.内容

(1)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①共同特质是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的成员所具有的特质;

个别特质是某个人所具有的特质。

②共同特质在个别人身上的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

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的不同而各异。

(2)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①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

②根源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即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表面特质是从根源特质中派生出来的,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一种根源特质可以影响多种表面特质,所以根源特质使人的行为看似不同,却具有共同的原因。尽管每个人所具有的根源特质相同,但其程度并不相同。一个人身上根源特质的数量或强度会影响他各个方面的表现。

(3)卡特尔还提出,有些特质是关于人格的动力的,它们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目标去行动的动力特质,这些特质是人格中的动力因素。

(4)经过多年研究,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据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这个调查表所确定的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1.艾森克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2.内容

(1)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他发现,虽然可以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但却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来,因为一些特质是连续变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不过,艾森克所谓的类型,实际上指的是更高层次上,或更具一般性的特质,这个更一般性的特质包含了一个特质群。因此,艾森克还是一个特质论的心理学家,但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

(3)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最初发现的是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即内外倾和神经质,后来又找到第三个人格维度,即精神质。用艾森克的这三个人格基本维度的首写字母E(extraversion,外倾)、N(neuroticism,神经质)和P(psychoticism,精神质),缩写为PEN,表示艾森克的人格三维度模型。艾森克及其夫人还一起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专门用于测定这三个基本特质维度的个体差异。

①在内外倾这一维度上

a.具有典型外倾人格的人好交际、喜欢聚会,他们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

b.典型内倾的人则是安静的、不与人交往,只有少数知音。

而且内倾者具有比外倾者更高的皮层唤醒水平,因而外倾者需要高强度的刺激以提高他们的唤醒水平;内倾者则需要寻求独处或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止进一步提高唤醒水平造成心神不定。当然,大多数人都位于两极之间,只不过每个人在某一特质上可能多些或者少些。

②在神经质这一维度上

a.不稳定的人常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事后又需要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他们更容易激动、发怒和沮丧。

b.稳定的人在情感上很少有动摇不定的时候,他们也更容易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③精神质独立于神经质,但不是指的精神病。

a.在精神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是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并且经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力和福利。

b.得分低的人则相反,表现为温柔、善良等特点。一个人的精神质表现程度明显,容易导致行为异常。

图9.2是艾森克用内外倾和神经质这两个维度作为坐标轴,构成的一个直角坐标系

图9.2 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维度

这个坐标中涵盖了各种人格特质。从图上可以看到,各种特质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一个维度上得高分的人,在另一个维度上既可以得高分,也可以得低分。每个维度上不同程度表现的结合,又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格,这四种类型正好对应于坐标的四个象限。有趣的是,艾森克划分出来的四种人格类型,正好和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吻合。

艾森克和巴甫洛夫的理论都支持了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说明四种类型的划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四)人格五因素模型

奥尔波特、卡特尔和艾森克分别提出了各不相同的人格特质理论。在他们之后的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们,又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陆续提出了一些理论,但在基本特质的单元或基本特质的分类上并没有取得共识。而人格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能够找到人格的基本维度,那将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Costa)和麦克雷(McCrae)提出,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十分相似的因素可在许多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找到。他们提出了一个人格的大五(big five)或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简称FFM)。而且编制了一个测量五因素的工具,即NEO人格调查表。

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0)、宜人性(A)和认真性(C)。

人格五因素模型得到了许多支持者提出的越来越多的证据,例如,各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较大的一致性,即各种语言中都有专门的词汇来描述它们。在进行评定的时候,自我等级评定和他人的评定,在所有五个因素上都有很大的一致性。一些动机、情感和人际行为的表现,以及一些人格障碍的诊断,也显示了和五因素模型有密切的关系。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向我们表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望从五个人格因素上加以说明。人格五因素模型虽然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但它推动了特质心理学的研究,使其又一次成为研究的热点,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本节小结】

1.人格的内容:包括人格的含义及特性;

2.能力的含义、能力的结构、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3.气质的含义,气质类型学说及气质类型的特征;

4.性格的含义及性格的结构;

5.人格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