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理论知识复习全书【核心讲义+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需要与动机

【考查要点】

1.需要的含义;

2.动机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3.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

【内容详解】

第一单元 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人生活在社会上,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来保证;没有这些条件人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延续和发展。例如,人饿了得吃饭,渴了得喝水,冷了得御寒,热了得避暑,累了得休息,还要生儿育女;在社会中生活还得有谋生的手段,还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条件是不能缺少的,缺少了就会给人造成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使人产生对所缺少的东西的欲望的要求,这种欲望和要求就是人的需要。

2.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动物也有需要,因为动物也得满足自己生理的要求。人除了生理的需要之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而且人的需要都受社会的制约,都带有社会性。

3.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追求新的对象时,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例如,能吃饱饭是基本的要求,达到这个要求之后,人们又要追求吃得好些;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又要奔小康,进一步还要追求享受。

所以需要是发展的,是永远也不会彻底满足的。正因为如此,需要才能成为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如果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对需要加以分类的话,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1)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又称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

(2)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称获得性需要。

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就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物都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吃,而且人吃东西还要讲究卫生,讲究营养,追求美味佳肴,吃的时候还要表现出一定的修养和风度。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①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

②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观念。

穿衣服是为了保暖,但选购衣服的时候还要挑选美观大方,能够表现自己身份的衣服。

②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

没有教科书、没有上课的教室,难于通过讲授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种需要之间是相互交叉的。自然需要往往都是对物质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往往都是精神需要。分类只是便于说明问题,分类的标准不是绝对的。

二、动机

人的需要产生以后总要获得满足,要满足人的需要就要进行某种行为活动,去获得满足需要的对象。所以,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

(一)动机的定义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动机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但可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二)动机的产生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机体内部要维持平衡的状态,但这种平衡状态经常会受到破坏。

如人饿了、冷了、累了的时候,就是这种平衡状态受到破坏的时候。当人感到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会引起机体内部的紧张状态。此时需要就以意向、愿望的形式指向于某种对象,并激发起人的行为活动,需要便转化成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

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称内驱力。

2.动机也可以由外部环境条件引起,

例如名誉、地位等社会因素也可以激发起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

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称诱因。在诱因的作用下,即使机体内部并没有失去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

3.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三)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1)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

(2)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一个人的活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动机起着主导的作用;有些动机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3)动机和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不良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二)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称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又称驱力或内驱力。

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

(2)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力的需要产生权力动机等等。兴趣、爱好等都是人的社会性动机。

①兴趣: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了获得知识而学外语的兴趣则是间接的。兴趣有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

兴趣的品质有:

a.兴趣的倾向性,即对什么发生兴趣;

b.兴趣的广阔性,即兴趣的范围;

c.兴趣的持久性.即兴趣的稳定程度;

d.兴趣的效能,即兴趣所产生的推动人的活动的力量。

②爱好: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

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1)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的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目的的动机称有意识动机;

(2)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称无意识动机。

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

①不同的定势

a.知觉的定势作用:例如,13放在阿拉伯数字中间,你会把它读为数字13;如果把它放在英文字母中间,你会把它读为英文字母B。(见图7.1)

图7.1 定势的作用

b.思维习惯定势的作用:你认为某个学生好,评分时不自觉地给他的分数高一些;你认为某个学生差,评分时不自觉地给他的分数低一些。

②定势的原因:既可以由人的知识经验引起,也可以由刚刚发生的事情引起来。把13看成数字还是字母,这是受刚刚发生的事情的影响;评分时给印象好的学生分数多点,给差的学生分数少一点,这是在较长的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它们都是形成定势的原因。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称内在动机;

(2)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动机称外在动机。

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

(3)两种动机在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中都发挥作用。但是,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情况下,才是积极的。如果外在动机损害了内在动机,即外在动机的作用大于内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行为活动主要要靠外部奖励的推动,此后,个体对外部奖励的水平不满的话,他的行为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结果毁掉的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机。

第二单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心理学家长期以来就重视对需要的研究,历史上有过不少关于需要的理论。这些理论都要解释需要是怎么产生的,需要有哪些类型,需要对人的行为活动有何影响等等。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1968年提出来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1.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需要,在一切需要中它是最优先的。

2.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它是在生理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感到威胁和恐惧。它表现为人都希望自己有丰厚的收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希望生活在安全、有秩序、可以预测和熟悉的环境中;喜欢做自己熟悉的工作等等。

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生理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他人的爱和接受他人的爱。爱与性有密切的关系,但并不等同,性行为不仅来自于性欲,而且受爱和情感需要的支配。

4.尊重的需要是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是,各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容有明显的差异,有人想当作家,有人想当体育或演艺明星,还有人想在科学的征程上有所建树。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人投师学徒,有人自学成才。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认为,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会退居次要的地位,不再是行为、活动的推动力量;新出现的需要转而成为最占优势的需要,它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有机体的各种能量。当所有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持续不断地满足时,人才受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支配

1.无论从种族发展,还是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2.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较低层次的需要又称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称生长需要

3.一个人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只能是少数。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1.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看作多层次的组织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向,也反映了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他忽视了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况且,这个理论具有假设的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证据。

【本节小结】

1.需要的含义、种类;

2.动机的含义、种类;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