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bleed

明郑台南海防

——《台湾府海防略图》 约1664年绘

——《康熙台湾舆图》(局部)约1692年绘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南明为正朔,用“永历”年号,建都东都明京(后改为东宁,即今之台南),在台湾建立了政权;从1662年至1683年,历经郑成功、郑经及郑克塽三世,史称台湾“明郑时期”。

南明郑氏小王朝的元年,恰好是清康熙元年(1662)。虽然1662年6月,38岁的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时,康熙还题撰了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但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任后,仍然坚持举兵反清。郑经39岁(1681)病逝,年仅12岁的次子郑克塽继位,仍然不与清廷合作。郑氏王朝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通商条约,对英国、日本等国开放贸易,以维持台湾的经济发展。

在21年的对峙中,康熙曾派人与郑氏进行了10次和谈,前9次都以郑氏坚持“依朝鲜例,称臣纳贡”而失败,最后一次,大清以战逼和,迫使和谈取得成功。

郑氏一族统治台湾期间,在台湾南北重要港口皆有设防,但没能留下一幅郑氏的台湾海防全图,仅有这幅海防略图,原图没有图名,也没有作者名和绘制时间。根据图上所绘内容,权且称其为《台湾府海防略图》。此图应是明郑投降时被清军搜罗到的,后藏于清廷内府,现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

《台湾府海防略图》原图为纸本墨绘,纵123厘米,横126厘米。它有两幅摩绘本,一幅为汉文注记,一幅为满文注记。专家根据图中内容推测,约为1664年所作。现图上的注记应为清人摹绘时所加,在汉文版的地图上,南明建制的前边都加了一个“伪”字,如,“伪承天府”、“伪左先锋”、“伪右先锋”等。

《台湾府海防略图》

这是现在能看到的仅有的所谓“明郑”的海防图,原图没有图名,权且以此称之,根据图中内容推测大约为1664年所作。图为纸本墨绘,纵123厘米,横126厘米,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

明郑军事组织多次变革。其体系大约可分为五军戎政、总督军务、管军提督、将军、亲军卫镇、陆师镇、水师镇及监军数部分,据《钦命太保建平侯郑造报官员兵民船只总册》载,守台湾的官兵共有37500人。

以中提督武平侯刘国轩为总督守澎湖,在澎湖修筑营垒炮台。以忠诚伯冯锡范为左提督,守鹿耳门,以防清军登陆台湾。同时,在台湾北部也加强了防御部署,以左武卫何祐为台湾北路总督,守鸡笼、淡水,以防清军袭其侧背。

《台湾府海防略图》描绘的是郑氏军队在台湾府的部署情况,范围东起“蚊港”,即今天的台南县北门乡,西至“打狗”,即今天的高雄。图中央是进入台江内海的鹿耳门,这里注记了设炮台和官兵把守往来航路。图上还有大量的军营的注记。但是郑氏在台湾府的布防,最终没能用上。大清军队攻台时,仅澎湖小有抵抗,而后就溃不成军,台湾本岛很快举旗归降了。

为什么康熙选在这个时候进攻台湾,因为此前康熙最头痛的是“三藩之乱”,三藩之中,除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另两藩一个是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一个是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两王势力皆在沿海。摆平不了海边这两股势力,台湾根本无法动作。所以,从1673年至1681年,打了八年平三藩之役。沿海军事力量回归朝廷后,1682年,康熙才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舰队展开进取台湾的战役。

事实上,收复台湾也是扫平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叛乱的一个延续。因为一直将台湾“比同外国”的郑经,直接参与了靖南王耿精忠的反叛,在福建沿海举兵抗清,一度攻占漳、泉及厦门等城池。所以,收复台湾也可以看作清廷平三藩的一个副产品。

施琅降清前曾是郑成功的旧部,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1683年,他在东北风季节,一反秋冬渡海登台湾的惯例,选择在福建沿海南部的铜山岛出航,借西南风北上,直取澎湖。经过一天搏杀,船只无一损失。澎湖海战结束后,施琅立即慰问居民,安抚降众。澎湖海战后,郑克塽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臣分成死守台湾、迁吕宋岛再战和降清三派。郑克塽见大势已去,几经商议,最终采纳了刘国轩等人的意见,宣布归降。

1684年,清廷置台湾府,为福建省所辖,“台湾”始被用来称呼全岛。

《康熙台湾舆图》(局部)

此图大约绘于1692年,此时台湾地形兵备已完全纳入清廷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