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bleed

荷、西初构澎台海防

——《热兰遮城堡图》 1635年绘

——《鸡笼海防图》 约1667年绘

荷兰船队在攻打澳门的同时,也在打占据台湾的主意。

荷兰船队进入台湾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604年初登澎湖,想以此为跳板在大陆谋取落脚点;二是1622年被大明朝廷从澎湖赶走,迁至台湾南部。在荷兰人登陆台湾南部之时,西班牙船队进入了台湾北部;两个海上强国都在台湾投入了一定的军事力量,并建立了部分海防堡垒。

先说荷兰人,1604年8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韦麻郎(Wybrandt van Waerwijck)借助夏季南风,从南洋率船队赴广东进行贸易,船队在广东遇台风后,为避风北上进入台湾海峡,在澎湖停泊。

澎湖与福建近在咫尺,早在宋代,中国就有水师长期驻扎此地,明代仍有汛兵轮流戍守。但明初实行“海禁”,令沿海地区撤人、撤防,所以,荷兰人登陆澎湖时,如入无人之境。不过,大明朝廷很快得知荷兰人登陆澎湖的消息,即派驻守浯江的把总沈有容前去驱逐荷兰人。1604年11月,沈有容登澎湖岛,向韦麻郎表明不允许番人在此落脚的态度,同时调集数十艘战船云集金门,面对如此强势的驱逐,韦麻郎只好挂帆拔碇,退出澎湖。为此,朝廷特在澎湖立“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石碑,表彰退敌有功的沈有容。此碑现仍保存在澎湖马公镇天后宫。

荷兰人第二次进入澎湖是1622年攻打澳门失败之后,从澳门海域退出的雷约森(Cornelis Reijerson)舰队,没有回巴达维亚,而是又进入了澎湖。荷兰人在澎湖本岛马公蛇头山建造了城堡,想把这里建成对中国大陆贸易的根据地。据荷兰人1623年绘制的《澎湖港口图》等史料记载:城堡呈正方形,长、宽均为55米左右,城墙高约7米,城堡四角上各有一座往外突出的菱形堡,菱形堡上共安置26门大炮。城堡内有两排营房,中央有一座3层楼房。城堡之外有一道干壕沟,其余的三面临接海洋(参看《澎湖列岛海图》)。一直想和中国沿海“互市”的荷兰,因不在大明的“朝贡”名录上,而不被大明朝廷接受。

《热兰遮城堡图》

此图表现了荷兰人构建海边城堡的传统模式,方形城堡的四角设有防卫性菱形堡,便于守望护城。此图绘于1635年,作者为约翰·芬伯翁,图纵73厘米,横103厘米,现藏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

1624年初,明廷派福建巡抚南居益赴澎湖驱逐荷兰人。南居益率200多艘战船将马公港包围后,派遣海盗兼海商李旦作中间人敦促荷兰人拆城离澎,另迁大员(今台南)。当时仅有13艘船驻守澎湖的荷兰人完全无法与大明开战,经过几个月的谈判,荷兰人于1624年9月放弃澎湖,东迁大员。

澎湖马公蛇头山城堡是西方人在台湾构筑的最早的城堡,由于明廷勒令荷兰人撤退时要拆除城堡,所以,此地仅留下一点城垣残迹见证这段历史。笔者几经搜罗,没能找到当时荷兰人留下的澎湖马公蛇头山城堡地图。

荷兰人在大员登陆,最初并不是以控制全岛为目的,而是以掌控海权为先导,迅速在海湾与河口处设立城堡,控制海上通道与商贸。1624年荷兰人开始在海湾兴建以荷兰泽兰省命名的“热兰遮”城堡(今台南安平古堡)。从这幅约翰·芬伯翁(Johannes Vingboons)绘于1635年的《热兰遮城堡图》看,城堡延续了荷兰人在海边构建城堡的传统模式,地点选择在较高的海岸上,便于城防大炮火力控制近海范围,同时,城堡还可与城外海湾上的舰队共同组成火力网。方形城堡的四角都设有防卫性菱形堡,便于守望护城。在城堡的外面还设有一层围墙,有一边的围墙外还挖有护城壕沟。热兰遮城堡建在半岛上,它一方面是用来防止海上外敌来犯,另一方面,也是用来防范岛上居民从陆上进攻,所以城堡的四边全部安排了炮位。

约翰·芬伯翁绘制这幅地图时,热兰遮城堡还没有完全建好,建成后的城堡在营房外又构筑了一圈高高的围墙,并设立了多个炮位。

1565年占领吕宋(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不甘心荷兰独占日本、台湾贸易,曾派舰队去台湾,因遇台风登陆失败。1624年荷兰人从台湾西南部登陆时,西班牙驻马尼拉总部立即派出提督安敦尼率帆船12艘、士兵300人,由吕宋出发,再次越过巴士海峡,沿台湾东海岸北上,于1624年5月12日在鸡笼(今基隆)登陆。

1626年西班牙人在鸡笼海口处的社寮岛(今和平岛)构筑了圣萨尔瓦多城堡和两个炮台。笔者没有找到当年西班牙人建此城堡的地图,但从这幅荷兰人哥涅里斯·菲瑟比(Cornelis Vischbee)绘于1667年的《鸡笼海防图》,仍可以看到西班牙人当年构筑圣萨尔瓦多城堡的基本模样。鸡笼这边的圣萨尔瓦多城堡还未建完,1628年西班牙又派军舰到台湾西北海岸的沪尾(今淡水)构筑了圣多明哥城。西班牙在台湾北部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到1633年时,他们已占领宜兰、苏澳、南投、花莲交界处等地,完全控制了台湾北部。

至此,形成荷兰人控制台湾南部,西班牙人控制台湾北部的殖民格局。

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后,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在政治、军事、贸易和通航上都受到西班牙的威胁。荷兰为排挤西班牙在台湾的势力,于1629年7月从台湾南部派军舰攻打淡水港,但遭到西班牙守军的抵抗而失败。1641年西班牙占领的吕宋境内发生穆斯林反抗事件,亟须台湾兵力支持,西班牙为此削减了鸡笼守军。荷兰借此时机,再度发起对鸡笼的攻击。1642年7月,荷兰巴达维亚总部派出军舰5艘、士兵690人,挥师北上,再攻鸡笼。寡不敌众的西班牙守军被迫于8月25日投降。鸡笼失守,接着荷兰人“不战而下淡水之城”,西班牙人最终于9月1日全部撤出台湾。台湾从此被荷兰人独占。

这幅《鸡笼海防图》是荷兰人占领鸡笼后,在西班牙的旧城堡基础上重新扩建的海上防线:在海口的社寮岛上有两个城堡,一个在海边,一个在岛中央的山顶上,各插有荷兰三彩条旗。在外海与内海,分别绘有挂着荷兰旗的战船,占领与防卫的意味跃然纸上。图上鸡笼港的水文信息也绘制得十分详尽,河口、航道与海峡标注得清清楚楚。

《鸡笼海防图》

这是一幅鸡笼港海防全景图:在海口的社寮岛上绘有两个城堡,一个在海边,一个在岛中央的山顶上,都插有荷兰的三彩条国旗。此图约绘于1667年,作者为哥涅里斯·菲瑟比,图纵48厘米,横69厘米,现藏荷兰海牙国家档案馆。

同样,1644年春天,荷兰人在西班牙人撤退时拆毁的淡水圣多明哥城旧址上,重新构筑了石头结构的新城堡,取名为“安东尼堡”。1662年郑成功驱逐了侵占台湾的荷兰人之后,命左武卫何祐驻防淡水,重修安东尼堡。1683年郑氏降清,1851年五口通商之后,台湾于1858年开港通商,鸡笼、淡水、安平(今台南)、打狗(今高雄)四个港口,也被迫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于1867年与清廷订立了此城的“永久租约”,将领事馆办事处设在城内,并用厦门运来的红砖新建了三座房子,外观皆有圆拱回廊等19世纪殖民式建筑的特征。

笔者在台湾考察时,已经找不到西班牙人当年建在鸡笼海口社寮岛上的圣萨尔瓦多城堡了,这里现在是大片的现代化港区,但当年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在沪尾山坡上建的城堡尚在,现在已成为来淡水旅游不能不看的淡水古迹博物馆,台湾人称其为“红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