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丛书·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bleed

福义趣闻

“福”与“富”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汉字中最初并没有“富”字而只有“福”, “福”左部为“示”,古义为祈祷、祭祀,右部为“”,表示容器,因而“福”最初即是与祭祀相关的物品,祭祀、祈祷,即是为了求好运,而丰厚的物品又是财富的象征,这便是“福”最初的涵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逐渐抽象起来,其表义也精确,“福”的两重含义逐渐演化成为两个汉字——“福”和“富”,其中“福”代表好运,“富”代表财物丰厚。虽说是兄弟分家了,但血脉犹在,“福”“富”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点从古人对它们的解释中便可窥见端倪。

“福”和“富”一个表抽象,一个表具象,在解释抽象的“福”时,古人经常用具象“富”作比。汉代的刘熙在其著作《释名》中说:“福,富也。”《礼记》中也说:“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什么东西都有了,当然就是富。而《礼记》的另一篇《郊特牲》中却说:“富也者,福也。”可见,“福”与“富”在多数情况下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福中有富,富是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福和富在生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福”是万事吉顺的统称,每逢年节,或是重大的庆典活动,与“福”有关的各种事物便都出现了,而其中最受大家喜欢,也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的便非对联莫属。说到有关“福”的对联,必须提到山东曲阜孔庙大门上的楹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该对联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崇敬孔子而题的,其中的“章”字竖划加长,意为“文章通天”;“富”字头上没点,意为“富贵无头”,其高度评价和美好寓意不言而喻。

“福”与“富”都有“”部,古人常说,福与富都有“一口田”,人有了田便不愁吃、不愁穿,生活无忧,衣食自得,福气当然也就来了,因而有“一口田,福禄全”的说法。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一口田”并非是先贤造字时埋下的伏笔,而是随着文字的演变而产生的;至于两字所共有的“”部,既然知道了“富”是由“福”变化而来,那有相同的部分也就很正常了。但无论如何,古人总是在用自己的才智向我们说明“福”与“富”之间的必然联系,不仅在字体和文化传承上关系密切,真正的福气又哪能离得了财富的支撑呢?


“福”与“祸”真的相依吗

“福”与“祸”是一对反义词,二者都从“示”部,表这两个都是通过占卜而来的,是古人对于命运的两种理解,“福”是理想命运的表现,而“祸”则是不祥命运的表现。

《荀子·劝学》中说:“福莫长于无祸。”没有灾祸,平平安安即是莫大的福分了,这是早期人们对“福”“祸”关系的一种理解。而老子对此二者的关系做出的评价更加深刻,《道德经》中说:“知足者富”“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此二句不仅告诉众人如何获得“福”,还将“福”与“祸”的辩证关系分析得极为透彻。

既然“福”与“祸”有关系,那就一定有办法趋福避祸,那么,古人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汉代的刘向告诉我们:“祸因贪婪而产生,福通过自我节制而来。”(《说苑》:祸生于欲得,福生于自禁。)

班固说:“福祸都有根源,只要保护好福的根据,斩断祸的源头,便可长久地享福了。”(《汉书·枚乘传》: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自何来?)想法非常好,但不太具体。

晋代葛洪在炼丹之余告诉我们:“清正廉洁,可以使福聚集,奢侈无度将招致祸害。”(《抱朴子》:清者,福之所集也;奢者,祸之所赴也。)这也算是为我们趋福避祸提出了具体的办法。

以直谏著称于世的魏征说:“福祸并无定数,都是人们自作自受,你不做坏事,就不会招来灾祸。”(《十渐不克终疏》:福祸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这为人们点明“福”与“祸”的本质,即人自身所想、所为。福气和灾祸都不会凭空产生,无论善果还是恶果,都是之前所作所为产生的。说到底,还是取决于当事人本身。

最后,我们还要说一说“福”与“祸”的量的关系,古人常讲“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给人的感觉好像这世间坏事总要比好事多,事实当真如此吗?其实未必。

人们通常在遇到一件“福”事之后,便不自觉地在心理上将“福”的标准提高一些,因而,即使是“双至”的福,也未必都能产生强烈的幸福感,更何况这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相应地,人们在遇到一件“祸”事后,便会惶恐不安,情绪激动,一阵手忙脚乱过后,该来的、不该来的“祸”全来了。因而,还是应多听先贤所言,多行善,少作恶,从源头(自身)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将相依的“福祸”拆开来,达到“趋福避祸”的效果。


“福”在古代有哪些同义字

“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汉字中最好的一个字,根据“好事不嫌多”的原则,其同义字当然也少不了。要弄清楚“福”有多少同义字,得先剖析一下“福”的结构,“福”从“示”部,《说文解字》对“示”解释为:“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由此可见,一切与祭祀、祈祷、占卜等宗教活动有关的字皆为“示”部,“福”自然也不能例外,因而“福”最初的含义也就脱离不了上述几种活动。以此为基础,我们来看一下从古到今都有哪些字与“福”同义。

祜:福也。《尔雅》释义:厚也。疏言:祜者,福厚也。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宋代的徐铉注说:五礼莫重于祭。

禧:礼吉也,幸福、吉祥之意。国人新年问候时常说:恭贺新禧,即是祝福。

禛:以真受福也,即以至诚至真感动上天,而获得福佑和祥瑞。

禄:福也。《广韵》释义:善也。《笺》曰:当担负天之多福。

祯:祥也,有福义。

褫:福也。《尔雅》释义:福也。汉代的张衡曾在《东京赋》中讲:祈褫禳灾,意为祈福祛祸。

祥:福也。《礼记》:是谓大祥。《尚书》讲:袭于休祥。意为吉利,有福运。

佑:助也,特指上天或神灵相助。《周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褆:安福也。《正韵》释义:福也安也。

祈:求福。《尚书》曰:祈天永命。

祷:告事求福,向上天或神灵祝告祈福。汉代郑玄说:求福曰祷。

禬:会福祭也,为消灾除病而举行的祭祀。《周礼》曰:掌以时招梗禳之事,以除疾殃。消除了灾祸,福自然就来了。

祚:福也。《正韵》释义:福也,禄也,位也。汉代郑玄说:长予福祚,至于子孙。古代祚、酢、胙三字互通,均与祭祀相关。

祉:福也。《诗经》:既受多祉。《周易》:以祉元吉。意为以此获得福泽,非常吉祥。宋代徐铉注讲:祉之言止也,福所止不移也。

汉语中还有许多与“福”相关的字,由于所用频率不高,不再一一列举。古人对“福”极为重视,对与其相关的文化的构造也极为仔细,形式不同的祭祀、祈祷、占卜等都有其独立的名称,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福”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通过对文字的研究,我们对“福”文化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福”与“蝠”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大量的同义字,还有许多谐音字,这为阅读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我们先来谈一下谐音字。

人们很早便开始用谐音字,最初可见于古籍当中的通假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古代文字数量有限,有些字、词可以发音却没有相应的字,因而在需要用到的时候,便只能用谐音字来代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人们再见到时便会不自觉地在心里对他们有个评判,如与“死”读音相近的便不受大家喜爱,与“发”相近的便受到热捧。福文化历史悠久,与“福”读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字自然备受青睐,那么古人是怎么把“福”与“蝠”联系起来的呢?

“福”是个抽象的东西,虽然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福”字,但它的文字形式却并不能告诉大家它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人们便想到用一个形象的谐音字来代表“福”,这样,人们想到“福”时,脑海中便会出现一个具体的形象,最好还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这样,人们在生活中便能经常遇到“福”。刚开始,可能经常用的谐音字非常多,随着实践发展,人们逐渐认可将蝙蝠的“蝠”作为抽象的“福”在具象世界的“代言人”,因而我们常在各种与福相关的画作或者艺术品上见到蝙蝠的身影。

蝙蝠在中国传统中是福气、长寿、吉祥的象征。

首先,从生活习性上来说,蝙蝠休息时都是倒挂着的,这就是“福到”的象征,许多传统的祠堂、庙宇等一般都设计有方便蝙蝠居住的设施,使其栖身其中,意为“福临门”。

其次,古人认为蝙蝠是长寿的动物,据说长寿的蝙蝠能活到一千岁,此时它们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是变得全身雪白,头部很重,所以睡觉时只能倒挂着睡,而那些年轻的蝙蝠也纷纷效仿,于是所有蝙蝠都在睡觉时头下脚上;还有一些古人认为,将蝙蝠风干磨成粉吃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葛洪就曾在《抱朴子》中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蝙蝠能不能活一千岁我们不得而知,许多服食过此物的人也并没有记载寿命很长的。不过无论如何,蝙蝠确实是长寿的象征。

受到祖先的影响,我们现在仍将蝙蝠视为一种吉祥的动物,其形象频频出现在各种建筑、装饰品和工艺品上,2002年福建省第十二届省运会的吉祥物就是蝙蝠“福福”。此外,蝙蝠在艺术品种还经常与竹一起出现,象征“祝福”之意。


与“福”字相关的俗语你知道多少

中国人对“福”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希望能有“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便出现了大量与“福”相关的俗语。比如,人们把长得富态的人的相貌称为“福相”,把带来成功或者好事的地方称为“福地”,把能享受到快乐的机会称为“福分”,若能看到美好的景物或者美女就大饱“眼福”了,吃到好吃的东西就有“口福”,认识美女或者帅哥会被称为“艳福”不浅,来到富贵积善的人家叫作来到“福门”,做事情顺利是有“福气”,在做事过程中总是有好运气的人是“福将”,而其他人则被认为是“托了‘福将’的福”,因此,“福”虽说起来抽象,但并不脱离生活,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语言中的,在许多事物上都能看到“福”的影子。

国人热衷于“福”,对于祈福求福也是用心良苦。就看与“福”相关的俗语吧,多数都是表示吉祥的,如福禄双全、福慧双修、福地洞天、福寿康宁、福寿绵绵、福寿年高等等;有表示对“福”的态度的,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有一些表现了古人对“福”的辩证思考,如“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此类俗语数量众多,其中最受人们青睐的当属表示吉祥、祈福一类的。

让我们举例来说一下,第一个——洪福齐天,洪福即是大福之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福气极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与天都平齐了。古人将天看作宇宙的边界,这齐天的洪福可谓是世间最大了!因此,人们在祝福或者恭维别人时经常说一句:洪福齐天。这个词不仅在口语中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也频频露面。元曲《抱妆盒》中就有:“若不是万岁洪福齐天,怎能够这等百灵咸助呐。” 《西游记》中也说过:“一则是那国王洪福齐天,二则是贤昆玉神通无量,我何功之有!”就连鲁迅先生在感叹自己没得天花时也说:“我居然逃过了这一关,真是洪福齐天,就是每年开一次庆祝会也不算过分。”(《集外集拾遗·我的种痘》)

还有一个是“福至心灵”,现在虽然只是偶尔听到,在古时候,这可是使用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儿。福至心灵的意思是福气来了,人的心窍也开了,心思都显得灵巧了。形容人遇到适当时机时思路灵活、举措得当。李嘉宝在《官场现形记》中梅飏仁高中举人时说道:“自古道:‘福至心灵’,三场完毕,没有出岔子,等到出榜,居然高高的中了。”而钱钟书先生也在《围城》中说:“请客前一天,她福至心灵,想出一个两面兼顾的态度,表示有好多人发狂地爱过自己,但是自己并未爱过谁,所以这一次还是初恋。”及至近代,慈禧太后更命人以民间吉祥图为蓝本绘制《福至心灵图》,让抽象化为形象,堪为一大创举。

“福”字俗语数量多,涵盖的范围也广,表现了先辈们对“福”的不懈追求,我们在理解其吉祥含义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其背后所包含的最原始的动机。


“福”字酒令,喝酒时也能祈福

能与源远流长的“福”相媲美的是酒文化,而中国酒文化当中的酒令,使得中国的酒文化有些与众不同。我们先来补充一点酒令的小知识。

现在,一说到酒令我们都能想象到一个热烈的场面,大家酒到正酣时,高声行令、推杯换盏,一派热闹景象。不过酒令刚出现时的情形可并非如此,因为酒令是作为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出现的,其最初作用是为了使大家在喝酒时保持君子风度。后来,大家发现喝酒时还试图维持所谓的君子风度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于是酒令便逐渐演变成了佐酒助兴、调节气氛的娱乐方法了。

与国外的酒文化相比,我们的酒令有点特殊,但其中还有更特殊的一类——福字酒令,正是这特殊的“福字酒令”将“福”与“酒”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三种“福”字酒令——福寿诗令、全福如意令和福字酒底。

福寿诗令是出现比较早的一种口头文字类的福字酒令,在饮酒时,每人要吟诗一首,并在诗中嵌入“福”“寿”二字,同宴者按照次序轮流说。初时规则为达到要求的喝一杯酒,众人认为说得好,再喝一杯;后来,粮食多了,酒也多了,便改为说不出来,或者不符合要求的,罚酒一杯。现录清代“福寿酒令”一首:

一杯美酒饮何难,满面春风带笑颜。

今日劝君须饮尽,福如东海寿如山。

另有一种福字酒令名为全福如意令,是一种骰子类酒令,有福禄寿令、福禄寿考令等多种形式,以“福禄寿令”为例,其行令方法为:每人面前放三杯酒分别代表福、禄、寿,六枚骰子,规定四为“禄”,五为“福”,六为“寿”,掷骰子一次,若福禄寿俱全,则三杯酒免去不喝,交由下家投掷;若四、五、六不全,即表示福、禄、寿不全,就需要补,缺少什么便喝什么酒。比如,掷完骰子后发现没有五,即是没有“福”,便喝掉代表“福”的那杯酒,也就算是补全了。

还有一种常用的福字酒令称为酒底。以前,人们在喝酒时会喝光杯中酒向在座的其他人亮底,之后按照要求完成全部酒令,就是酒底。一般“福”字酒底要求参加宴席的人说一句与“福”相关的语句作为酒底。常见的福字酒底有七言、五言、四言、二字四种。

其中七言的福字酒底常用的有:福如晓日腾云起、福地安居福自多、百福迎祥玉作杯、春满乾坤福满门、满门天赐平安福等等。

五言的福字酒底有:五福来四海、万福聚今年、五福萃华门、福共海天长、三阳迎五福、福来祥瑞天等等。

四言的福字酒底主要有:神官赐福、福禄善庆、福如东海、福慧双修、福星高照、洪福齐天、万福攸同、五福临门、天申五福、无量寿福等等。

二字福字酒底有:福源、福德、福地、福田、福寿、福喜、福星、天福、纳福、增福、万福、种福、金福、福到、全福、多福、得福、来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