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进化(中文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周忠和

译林出版社翻译了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进化》(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书,我由衷感到高兴。能够被邀请作序,虽诚惶诚恐,也深感荣幸,权且当作是一次学习的经历,因此通读了译稿,写下几句读书心得,与读者分享。

这是一本扼要介绍有关生物进化知识的著作,权威性毋庸置疑,而且十分通俗、有趣。它没有试图包括有关进化的各个重要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但还是涉及了有关进化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本书对与进化有关的许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物种、基因、突变等都做了很好的诠释,同时也概要总结了支持进化论的方方面面的证据,包括来自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

本书讨论了许多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或者一些容易令人产生兴趣的问题,而且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譬如,基因突变如何导致一些疾病?抗生素为什么不能过量使用?怎样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物种衰老的过程?社会性的动物中,为什么会进化出失去了生殖能力的个体?

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应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解释一些普通读者较为难懂的生物学概念。例如,通过抛硬币解释遗传漂变;用英语等有关联的语言拼写的不同,来形容不同物种同一基因序列的异同;认为不同语言差异的程度与它们分离的时间有一定的关联,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比较。作者还把简单原始生命今天依然成功延续比喻为老的但依然实用的工具,譬如现代办公室内电脑旁边的锤子。

本书专门有一章解释“适应与自然选择”。考虑到公众通常很容易对“适应”一词产生的误解和争议,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篇幅来解释这一概念的内涵,解释充分而得体,并且告诉读者进化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譬如,性选择产生的孔雀雍容华丽的尾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理解的“适应”是有差异的。此外,生物的进化并没有前瞻性或者预见性,冷酷无情的自然选择只是考虑眼前,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适应”可能还包括了未来的考虑。

本书的最后一章“一些难题”也很有用意。对普通读者来说,进化论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不太容易理解的方面。生物复杂结构(如脊椎动物的眼睛)的进化恐怕就是其中的“难题”之一。对复杂结构的进化的理解之所以被称为“难题”,并不是因为理论上遇到了什么样的挑战,而是我们缺少足够多的过渡性的中间阶段的证据。至于其他的难题,譬如人类意识的起源和进化的问题,恐怕不仅难在证据的获取,而且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我们甚至很难清晰地表述这个问题的本质,因为众所周知意识是很难准确定义的”。

在书的结尾,与其说是后记,还不如说是一些富有哲理的思考。例如,“人类的多数变异都存在于同一区域群体的个体间,不同群体间的差异则少得多。因此,种族是同质的、彼此独立的存在这种想法是毫无道理的,而某个种族具有遗传上的‘优越性’这一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在进化过程中有进步吗?本书作者提供的答案是有保留的肯定。显然,复杂的生物来自不太复杂的生物,从原核单细胞到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演化过程似乎表明了这一现象;然而,自然选择并没有暗示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细菌显然还是最丰富和成功的生命形式之一,复杂性减退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我想到了“evolution”一词的中文翻译问题。究竟翻译为“进化”还是“演化”更好呢?尽管我个人更偏爱“演化”,相信读者看完本书之后也会有自己的偏爱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