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效率、门槛效应与地方金融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本书旨在解释金融发展非线性增长效应的形成原因、阈值变化及其形成机制,通过实证考查制度质量门槛和最优金融结构,为政府主导的发展政策和监管制度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理论研究。这是整体研究的基础。经过文献梳理,为理论解释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差异,构建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Schumpeterian Growth Model),对模型的应用条件进行假设,将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等指标引入模型统一的分析框架。本书从金融发展的“质量渠道”来分析和判别增长效应的非线性变化,并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推导出可供实证分析检验的计量经济模型。

(2)经验分析。经验分析是本书的主体和核心部分。用“金融效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功能,进而进行增长效应测算的主变量;设计和估算“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适应性”对增长效应的影响。样本以省市为单位选取,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4年,数据结构兼用截面和面板数据两种形式。本书以一国及其地区金融发展作为考查对象,具有控制国别异质性和制度起源差异、减少样本偏差的优势。数据来源以各地各年统计年鉴和金融年鉴为主,同时也有来自网络的数据搜集。

①金融效率、制度质量和金融结构适应性等指标的测算与构建。参考Zhang et al.(2014)的方法,拟用动态随机前沿模型估算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综合评估地区制度质量指标(杨爱兰等,2015);利用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交叉项替代金融结构适应性指标(林毅夫、姜烨,2006)。结合稳健性检验,对指标的测算方法进行比较和选取。

②实证分析金融发展非线性增长效应的形成机制。侧重从“质量渠道”即金融效率的角度来实证估计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分析制度质量、金融结构适应性对增长效应变化的影响。在控制了遗漏变量、异质性、内生性及其他经济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关注并测算质量门槛和最优金融结构的存在和变化。最后,对模型设定、样本选择和指标设计进行了稳健性的检验。

(3)对策研究。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本书比较了国际区域地方金融发展制度的特征属性;探讨了金融效率对经济公平的负向效应、金融质量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普惠公平对金融效率的补充与修正,以及政策性金融发展的制度性建设。

最后,本书从经济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的视角,为区域地方金融体系的深化改革,提出了制度框架设计及其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