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学习物理的门与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1 光世界巡行

本节通过“手影游戏”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两个活动,引出光源概念、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以及光线、光速和色散概念。

本节学习要点

● 认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 知道光线是人们假想的物理模型。

● 知道光速是自然中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

● 认识光的色散现象。

本节学习支架

1.怎样认识光线?

在物理学中,常用带箭头的线条来描述一些物理现象。

这种带箭头的线条,不仅能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些物理现象的特征,甚至能大致说明这些物理现象中量值的变化。

例如,描述光的传播方向和行径的光线。我们以后还要学习的描述力的力线,即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法;描述场的磁感线和电场线,以及描述流体运动的流线等。这些带箭头的线条都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在客观上并非存在。因此,物理学中把人们根据某些现象的特征,在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能直观、形象地描述这些现象特征的带箭头的线条,统称为“假想模型”。这种假想模型在帮助我们揭示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在理性思维中所创造出来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2.怎样认识并记忆光速?

科学家爱因斯坦最先指出:光速是自然中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

光速是自然中不变的量值。物理学中把自然中那些非常重要的不变的量值称为常数。大凡物理学中的常数,通常都要求同学们记住!

人们常常采用一些趣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例如,光在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是299792458米,于是,趣味记忆便是“二舅舅吃酒二试吾爸”。

3.光为什么沿着直线传播?

严格地说,光只有在均匀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其路径才是直的。

通常情况下空气、水、玻璃等物质都是均匀透明的。因此,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传播的路径是直的。依据前面八个学习物理的理念中提到的“大自然总是要使其系统结构内部的能量耗损降到最低为止,以确保其系统结构的稳定与和谐”的特性,那么,光在均匀物质中只有做匀速直线运动,才是光程最短,最节省时间,最节省能量,也是最稳定和最简单的线路结构。难怪牛顿说:“自然不做无用之事,只要少做一点就成,做多了却是无用,因为自然喜欢简单,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来夸耀自己。”可见,大自然比人类更加知道怎样简单,如何稳定,也更加懂得怎样节约时间和如何节省能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倡导同学们学习大自然,拜大自然为老师的道理。

4.光的色散现象是谁首先发现的?又是怎样发现的?

1664年,牛顿在房子里把窗户遮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个小孔,让太阳光通过小孔射到房内的三棱镜上,如图3-1所示意,发现光屏上呈现出由各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斑,并以红、橙、黄、绿、蓝、靛、紫为序排列,紫光偏折得最大,红光偏折得最小。

图3-1

接着牛顿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了三个实验:

实验一:让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有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并把这种现象叫作色散。

实验二:把分解的某一色光再经过三棱镜,则该色光不再分解,并把这种现象称作单色光。

实验三:最后把分解出来的所有色光统统再经过三棱镜,它们又复合成原来的阳光,并把这种现象称作复色光。

是牛顿首先用逻辑关系严密的三个实验事实,让人们无可辩驳地确信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红、绿、蓝三种色光,是无法用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这三种色光通常称为光的三基色。把三基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就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色光,自然光中多数都是复色光。例如,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彩色电视机中的图像所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光的三基色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所形成的。这与自然中物体发出的声音,也多数都是多频率组合的声音一样。

这一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自然中事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观点。

5.光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我们在前面已探究到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如果同学们学会使用类比的方法,应用自然中的物质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观点,提出“光的颜色可能也是由组成光的微粒振动的频率所决定的”猜想,那就非常值得赞赏。因为这种猜想涉及历史上科学家们曾对光的本质的探究。历史上,科学家们就曾对光的本质提出了两种猜想,一是“波动说”;二是“粒子说”,并形成了两大派,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用“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辩证观点,统一了两大派科学家的争论。他提出为什么就不能说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呢?科学研究表明,光的颜色的确是由光子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培养自己大胆猜想的意识和精神,进而训练自己科学猜想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还能领悟到科学家爱因斯坦站在辩证唯物思想的制高点上,“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这也是我们强调要让同学们吸纳并接受辩证唯物思想观点的原因。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本节通过“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两个活动,提出问题,引出光的反射概念,以及用光线来描述光的反射现象中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进而归纳出光的反射规律。

本节学习要点

● 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 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是本质相同,但效果不同的反射现象。

● 了解光反射现象的应用。

本节学习支架

1.光的反射规律是怎样得出的?

前面我们曾说过,“任何观察实验都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从“光的反射”实验观察中,我们只能收集到光反射的一些特征和某些量值之类的证据,而收集到的这些证据必须进入大脑加工,即通过理性思维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课本中“金钥匙”栏目中介绍的“一般说来,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到的,归纳就是从实验事实中找出因果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方法”正是这一理性思维方法在帮助我们揭示光的反射规律这个本质。可见,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两个过程得出的。这一事实说明人类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2.怎样认识镜面、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所谓镜面,指的是物体光滑的平面。

例如,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黑板和桌面等,均可称作镜面。

不要误认为只有平面镜的镜面才是镜面。

所谓镜面反射,指一束平行光投射到镜面上,光按照光的反射规律,对称地反射出一束平行光的现象。

不要误认为只有平行光射到平面镜上,才会出现镜面反射。

所谓漫反射,指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上,同样也是按照光的反射规律,只不过将平行的入射光向各个方向反射,进而使平行光分散变弱的现象。

不要误认为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本节通过“镜前观像”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两个活动,引出实像和虚像概念,分析归纳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进而说明平面镜的应用、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作用及其应用。

本节学习要点

● 知道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 认识实像和虚像,并能区分它们。

● 认识各种面镜(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特点,了解它们的一些应用。

● 在希腊古奥运遗址奥林匹亚,用凹面镜点燃圣火的原理以及意义。

本节学习支架

1.怎样认识实像和虚像?

课本上把能够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作实像,把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叫作虚像。这里说的虚像,指不是实际光线到达光屏上所形成的像,而是通过平面镜的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并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但是,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均是实像。

因此,课本上说的“只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像”这句话,必须要跟前面“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总之,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虚像则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不论是实像,还是虚像,它们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2.怎样认识自然中的对称美?

对称是自然与生俱来的,并被人类直觉到的一种质朴的美。

例如,自然界中蝴蝶美丽的双翼,人类和各种禽兽的五官肢体,甚至皮毛上的纹理,都蕴含着对称的因素。可见,对称美赋予了世界灵动的生命。

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成像中像与物的对称,就是自然中最质朴的一种对称美的表现。于是,人类模仿大自然在建筑上体现对称美。

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宫建筑群以中轴的对称,堪称中国建筑的瑰宝,它们让我们体验到祥和与庄严之间的协调美。摩天大楼、桥梁等的对称,体现出现代生活节奏的韵律美。这里再一次证明大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导师。

3.怎样才能快速判断互成角度的平面镜成像的个数?

当两个平面镜之间的夹角为θ时,根据数学归纳的方法,我们得出物体在两个平面镜之间所成像的个数为个。但是,能否同时看到这么多像与观察者眼睛的位置有关。

4.在希腊古奥运遗址奥林匹亚,用凹面镜点燃圣火的原理以及意义在哪里?

图3-2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点燃圣火仪式的部分壮观场景。

图3-2

圣火点燃的物理原理并不复杂:利用正午12点强烈阳光平行入射到凹面镜上以及凹面镜聚焦(聚集光能)的作用,使焦点处的温度升高到足以让火炬点燃的程度。

但是,点燃奥运圣火的意义却大大超出火炬被点燃的最简单的物理原理。

圣火象征了古希腊的文明,传递了人类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人类渴望宽容、团结、和平的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实现。

人们坚信无论是在人类中出现的恐怖与战争,还是在自然中发生的各种重灾大难,它们都永远熄灭不了大慈大悲的太阳神点燃的圣火,也永远阻止不了圣火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宽容、团结、和平的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永恒传承。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支撑着、激励着和鞭策着人类永不放弃这一崇高的追求!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本节通过“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两个活动,引出光的折射以及用光线描述光的折射中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折射角和入射角等概念,进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最后再列举生活中和自然中光的折射现象。

本节学习要点

● 认识光的折射规律,并能用它解释自然和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本节学习支架

怎样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当我们再一次用前面“学习物理的八个理念”中提到的“大自然总是要尽可能地使其系统内部的能量耗损降低到最低为止,以确保其系统结构的稳定与和谐”这一特性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时,同学们就会有“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愉悦。

例如,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趋向水平状态才能稳定;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趋向温度相等的热平衡状态才能稳定;物体的重心越低,越稳定;各种流线体在运动中的能量损耗最小,也是最稳定的结构。

这些现象,统统都是上述的自然特性在诸多方面的具体表现。

同样,光在两种不同物质中运动也是如此。

例如,光在水中运动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于是,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便自然又精准地选择出一条折射结构的线路,如图3-3所示,并把光程长的一段留在空气中,进而使光在这两种物质中均能保持光程最短的匀速直线运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能量,同时也确保了光在这两种物质中运动,其线路结构的简单、和谐与稳定。

图3-3

图3-4

如图3-3所示,AOOB 是光在空气和水中所选择的路程最短的直线,且光把更多的时间留在速度更快的空气中运动,这样,比沿着AB直线运动更节省时间和能量。同样,人类学习大自然,建造环城高速,其中道理跟光的折射规律相似。如图3-4所示,因城中红绿灯、行人和道路堵塞等因素的影响,故汽车穿城而过的速度比环城的速度要慢。

这里再一次证明,大自然懂得如何节省时间和能量,知道怎样才能维持其系统结构的简单、和谐与稳定。难怪爱因斯坦说:“世界赋予的秩序和谐,我们只能以谦卑的方式不完全地把握其逻辑的质朴性的美。”他又说:“一切科学工作都要基于这种信仰,确信宇宙存在并应该有一个完全和谐的结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让自己人云亦云地放弃这个美妙的信仰。”

3.5 奇妙的透镜

本节通过“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两个活动,引出描述透镜的主光心、光轴、焦点(虚焦点)、焦距等一些主要概念。认识平行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知道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的作用,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的作用。学会测量凸透镜焦点的方法。

本节学习要点

● 认识各种透镜和描述透镜的一些主要概念。

● 知道凸、凹两种透镜的功能,了解它们的一些应用。

● 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本节学习支架

1.怎样认识凸、凹透镜的会聚和发散作用以及透镜的实、虚焦点?

只要我们将两只三棱镜如图3-5所示的两种方式放置,便可理解它们为什么一个具有会聚作用,一个具有发散作用。

图3-5

凹透镜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凹透镜的虚焦点,凸透镜会聚光线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实交点,虚、实焦点均落在主光轴上。

2.怎样认识透镜的光心和主光轴?

在透镜中总是有这样的一个点,当光不论从哪个方向射入并通过透镜中的这个点时,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那么,这个点就叫作透镜的光心,如图3-6中“0”所示,图中跟虚线所示的透镜中心面垂直的带箭头的光线,也就是当将透镜竖直放置时,水平穿过光心的光线就是主光轴。透镜具有光心、主光轴和焦点等非常重要的性质,它们能决定透镜成像的虚实、大小和正倒。

图3-6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本节安排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

本节学习要点

●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要素,学会科学探究。

● 熟悉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认识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功能。

本节学习支架

怎样用做光路图的方法来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前面我们学习了“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其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一定通过透镜另侧的焦点”。那么,根据几何知识,两条直线交叉便可确定一点的位置。于是,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几何知识,采用作光路图的方法尝试寻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而证明实验探究的结论是正确的,如图3-7所示。

图3-7

3.7 眼睛和光学仪器

本节通过“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认识照相机”“认识显微镜”和“认识望远镜”四个活动展开,目的是让同学们认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价值,即它的用途极其广泛。

本节学习要点

● 知道大自然为人类造化的眼睛是一部无与伦比的高级照相机。

● 知道远视和近视的校正方法和原理。

● 知道照相机、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原理都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本节学习支架

1.人类从哪里获得灵感创造并研制出各种光学仪器?

人类是从大自然那里获得灵感,进而创造并研制出各种光学仪器的。

例如,大自然造化的人类眼睛,就是一台无与伦比的最灵敏、最高级的照相机。它通过视神经系统把所摄取到的信息,快速传递到大脑进而产生视觉。同时,又能及时灵敏地通过晶状体自动调节焦距,进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大自然还赋予人类一副大脑和一双灵巧的手,让人类发挥想象,通过探究、创造、发明,进而研制出人类眼睛所不及的各种光学仪器,如,放大镜、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等。

因此,同学们要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恭恭敬敬地拜大自然为老师!

2.世界上发明第一台望远镜的人是谁?

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放大32倍的天文望远镜。

他在一根管子两端各放置一凸一凹两个透镜,眼睛贴近凹透镜观察远处物体,物体被移近了许多。于是,他利用这台望远镜发现了一些新的天体。这为当时被封建教会所封杀的哥白尼、布鲁诺的“日心说”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因此,1611年宗教界发出警告,不准宣传他的发现,并处罚他终身监禁在家里。图3-8就是伽利略发明的第一台望远镜的实物照片。图3-9是伽利略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3-8 伽利略望远镜的实物照片

图3-9 伽利略望远镜的结构示意图

本章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1.请列举出关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3个实例。

2.光速和声速相差非常大,请用光速与声速之间的差距,自编一道物理问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均可)。

3.古诗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请从科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佳句的含义。

4.图3-10中“隐身术”用到了相互成直角的平面镜和花墙板,请说出其中的光学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制作一个微型的隐身装置,隐去布娃娃的下身,只留下布娃娃的头部,并在班级展示“隐身术”的微型装置。

图3-10 隐身术

5.商场卖水果的地方,常在水果的后面安装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6.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分解出来的各单色光在三棱镜另一侧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什么色光的位置在最上方?什么色光的位置在最下方?请根据这个事实猜想一下,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7.冬天,我们在火炉旁看到物体被扭曲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8.让我们就地取材,从近视的同学那里取下一副近视眼镜,再从爷爷或奶奶那里借一副老花眼镜,参照图3-11所示的方式进行以下尝试:

图3-11 眼睛、眼镜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

将两副眼镜前后位置对调,反复调整两镜之间的距离,直到看清远方的物体。请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面的方框中。

9.1969年,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时,在上面安装了一个重30千克的反射器。这个反射器能够把任何方向入射的光线都向后转,即沿原来方向反射回去。在地球上用强度足够强的激光发射器与接收装置,记录激光从射出到返回原点的时间,就能非常精确地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假设你是这个项目的总工程师。

(1)请构思、设计这个反射器,并说明它的原理。

(2)如果记录激光从射出到返回原点的时间是2.56秒,请计算出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10.图3-12是达·芬奇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画面中间是耶稣,两边分列12位门徒。你能从光的色彩、明暗和人物的姿态和面部表情上,指出叛徒犹大在画中的位置吗?请试一试。

图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