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观察面部表情,可预见对方的情感
无意识的表情是探测真情实感的线索
有一部电影叫作《致命魔术》,讲述了一对夫妇的故事,影片中,当丈夫对妻子说出“我爱你”时,有的时候说的是真话,有的时候却是在说谎,而他的妻子总是能够通过直视丈夫的眼睛看穿丈夫说的是真是假。
从小就有人告诉我们,当你想知道对方心里所想的时候,盯着对方的眼睛看就能做到,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与其看着对方的眼睛,不如看看他整个脸部。人的脸上有40多块肌肉,它们当中的大部分我们都无法有意识地掌控,那么,这就是说,你的面部表情会无意识地流露出许多信息,但是,许多人却无法对这些流露出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
我们每个人都有察觉他人表情的能力,能分辨出别人是高兴还是生气,但是,我们又常常忽视了一些信息,有些时候直到别人甚至把心中的怒火发泄、爆发出来后才明白了他原来是多么愤怒!甚至,有些时候我们会混淆一些面部表情,比如,把害怕的表情当成惊讶,把入神的表情当成悲伤。
有时候我们会同时产生两种情感,那么在这两种情感的转化过程中,就会有一个承接两种情感的阶段,比如我们先是惊讶,然后又开始高兴,那么这之中就会呈现出又惊又喜的表情。当经历一种混杂的感情的时候,比如坐过山车的时候,我们会既兴奋又害怕,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想要隐藏的感情。还有些时候,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不仅仅会配合谈话场景和谈话内容,还会掩饰真正的内心情绪,比如,当你感到紧张的时候,你很可能会挤出一个假笑。
事实上,观察一个人无意识的表情,不仅能够知道他此时此刻的情感,还能够知道他即将会产生的情感。这是因为,肌肉的反应比思维的反应更快,利用这一点,你可以在对方尚未显露情感时先他一步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当你发现一个人即将发怒的时候,你可以帮助他控制愤怒情感的爆发,这比在他发怒后你手足无措要好得多吧!
综上所述,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识破对方的感情,无意识的表情是我们可以参考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你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识破了他内心的时候,最好想清楚下一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和他沟通,而不是直接面对它,因为你看穿的很可能是他的个人隐私!
轻微表情、局部表情与微表情
一个人的面部表情主要包括3种:轻微表情、局部表情与微表情,下面就让我们来逐个认识这3种表情。
1.轻微表情
轻微表情是一种所有面部肌肉都轻微地、强度不大地参与到整个面部表情的构成中。每一块肌肉都形成了你表情的一部分,但是每一块肌肉的变化都不是很明显。轻微的表情说明情感较弱,比如,有的情感本身比较强烈,但是当这种情感刚刚开始的时候,它可能比较弱。轻微表情的产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当一个人想要极力掩盖某种强烈的感情却没有成功时所留下来的痕迹,比如,在一些选秀节目中,被淘汰的选手面对镜头时会努力掩饰自己失落的情绪。
2.局部表情
局部表情是指只运用一两块肌肉来构成表情。在大多数时候局部表情是轻微的,这意味着也许感情本身并不强烈的,也许感情正处在削弱期,也许没能隐藏好某种强烈的情感。在某些情况下,局部表情也会较为强烈。
3.微表情
微表情是一种稍纵即逝但是能够很明了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感情的表情。通常,微表情持续的时间很短,可能只有半秒钟就消失不见了,而且,很少人能捕捉到一个人的微表情。我们常常会打断自己的微表情,比如,当我们感到害怕的时候,会用别的表情来代替自己一晃而过的微表情。想通过微表情来看穿对方的心思其实并不是难事,一个人只要稍加训练就能捕捉到微表情。
以上就是面部表情的3个种类,在你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妨有意识地留心他人的这3种面部表情,你一定能读透他的内心。
6种全球通用的表情模式
美国著名心理专家保罗·艾克曼研究了不同的精神状态对人们的影响,以及这种精神状态是怎样反应到人的身体和脸上,他发现了有6种基本情感的表达方式是全球通用的。这6种情感表达方式是:惊讶、悲伤、愤怒、恐惧、快乐、厌恶。
1.惊讶
惊讶是一个人持续时间最短的表情。人们在吃惊或有防备的时候,会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再加上一些面部表情,例如,眉毛会抬起,且向上弯曲,而下颌下垂,双唇分开,年纪大的人的前额还会出现许多皱纹。在你看到这些现象后,就可以完全肯定,这个人正处在震惊中。
2.悲伤
和惊讶相反,悲伤是一个人持续时间最长的感情,很多事情都可以让我们感到悲伤,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要和心爱的人分别的时候,当你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丢掉了一份宝贵的工作的时候,都会有悲伤的感情。悲伤还具有社会功能,当你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悲伤的时候,你会得到别人的安慰、帮助、鼓励,等等。社会让男人不敢轻易表现自己的悲伤,他们总是强颜欢笑,但是表情不会骗人,用强颜欢笑是很难掩盖的。悲伤的一大特点是脸部肌肉松弛,并且,眉毛里端收缩或扬起,眉毛之间产生垂直的皱纹,上眼皮里端抬起,形成三角形,下眼皮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变得紧张,嘴角会向下撇。
3.愤怒
我们愤怒常常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阻止了我们想做某件事的想法,有时候我们也会对自己感到生气,在别人不赞成我们的想法时我们也会愤怒。愤怒是一种危险的感情,常常伴随着想要伤害别人的冲动。当然,愤怒也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成为我们改变某件事情的动力。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的眉毛会收缩或者下垂,两眉间有皱纹,但是前额不会有皱纹,从嘴巴上来看,双唇紧闭也是愤怒的一个信号。当某个人因为愤怒而直接盯着另一个人,显示出紧张的脸部状态时,他的上下眼皮也会很紧张,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用眼睛盯着别人,用以宣泄内心的感受,甚至达到吓唬对方或威胁对方的目的。
4.恐惧
对我们的心理或者身体产生伤害的事情都会让我们产生恐惧的情感。这种状态下,发出动作者的下眼皮很紧张,但同吃惊的情绪不同的是,感到恐惧的人的面部表情很不一样,他们的眉毛抬起并锁在一起,呈现直线形态,嘴巴是紧张而且向回收缩的。
5.快乐
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感受到快乐呢?美丽的鸟儿、孩子的笑声、花朵的芳香都会让快乐之感油然而生,而人们似乎把快乐更多地表现在声音之中,比如快乐的大叫、快乐的笑,脸部变化则不那么明显。
6.厌恶
你知道厌恶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吗?不妨开始这样的想象:你需要准备两样东西,一个玻璃杯,一口口水,现在想象你吐一口口水到玻璃杯里面,然后喝下去。这样的想象很可能会让你出现厌恶的表情。厌恶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感,会呈现一种非常明显的表情,厌恶的表情很少会用到眉毛和前额,只是用到脸的下半部分,所以厌恶也是一种很容易假装的表情。判断一个人的厌恶是真是假,可以通过观察他的鼻子,如果鼻梁上出现了皱纹,就表示他真的产生了厌恶之情。
情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逃离威胁的生存本能
情感是人类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情感的驱使,也就是说,情感会控制我们的决定和行为。甚至有些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什么样的情感状态之中。
如果我们想要掌握读心术,那么了解什么是情感是十分必要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情感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很多关于情感的理论都直指一个事实: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基本情感,并因为同样的事物受到触动。
当我们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无论轻微还是严重,都会触发情感的产生,所以有一个这样的理论:情感的起源是像生存机制一样的生物机制,当危险发生时,他是超越理性的最佳应急机制。比如,当一辆汽车向你飞驰而来,假如你还要分析汽车的时速,那么恐怕你早就丧命于车轮下了。实际上,我们总是在无意中就接受和探测了周围的这种信号,当信息被传递到自主神经系统,就会激活相应的过程,同一时间内,信息也会被传达给意识,来告诉我们大脑将要做什么。
当某个信号飞速地冲向我们,就会形成触发恐惧情感的一种刺激,这种恐惧反应在身体上就会出现脉搏跳动加快、血液更多地涌向腿部肌肉种种现象,以便及时帮助我们逃跑,如此一来,身体比头脑先感觉到了危险,所以你的身体会下意识地快速逃离危险。当你成功地脱离危险后,你的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所需的时间,比你的头脑意识到危险已过去的时间更长,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危险已去你仍然会心有余悸。
也就是说,情感最初是作为一种自动化系统来帮助我们逃离威胁的。情感会让我们大脑的不同区域产生及时的变化,影响我们的自主神经系统,从而产生呼吸、出汗、心跳等身体功能的变化,而情感还会改变我们的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很多人认为情绪和感情是一回事,其实并非如此。情绪是激烈的、短暂的,而感情可以是持久的,感情常常作为情绪产生的“背景”。
当然,并不是每次都是为了生存的原因才能感受到情感,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我们的感情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就来看一看触发情感的常见方式。
所有人都具有同样的基本情感,并因为同样的事物受到触动
正是我们的情感把我们同外在的事务联系在一起,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触发情感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看看一些比较普遍的形式:
第一,前面有一条恶狼!
突然从周围环境中探测到一个正确的信号是触发感情的最常见方式,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目前的情感反应是否合适,也许我们是错的,也许所谓的恶狼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但也会让我们使出全身的力气来抛出最锋利的武器。
第二,这到底是为什么?
思考正在发生的任何事情也能够触发我们的情感。当我们试图弄明白一件事的时候,情感就会被启动。思考的时候我们通常不容易犯错,但是,思考花费的时间却相对较长。
第三,想想你和她接吻时候的情景!
通过回忆具有强烈情感的事件也是触发感情的方式之一,我们既可以回忆过去的感情,也可以对过去的感情产生新的感情。比如,以前发生的某一件事在当时让你异常愤怒,现在回想起来你可能惊讶当时的你为什么如此愤怒。
第四,如果我能飞到月球上,那该多好啊!
当我们开始让想象力在脑海中徜徉的时候,能唤醒我们内心的情感。比如,你可以幻想你登上了月球,在月球上体会失重的快感,怎么样,不如试一把吧!
第五,别再提这个了,我会再一次感到不安。
谈论过去的情感经历会把那些情感带回给你,即使你并不想要它们。有些时候,只要你和别人谈谈上一次是什么惹怒你的,就足以让你再一次发怒。
第六,哈哈!
我们可以通过同情触发情感,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别人正在经历某种情感时,那种情感也会传染给我们,使我们有相同的感受。你更喜欢和阿甘式的人在一起,还是更喜欢和尼采那样的哲学家在一起呢?
第七,嗨,调皮鬼!离电源远一些,别碰它。
童年的时候,父母和其他大人告诫我们要害怕或者喜欢的事物,会在我们长大以后使我们产生同样的反应。小孩子看到大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反应后,还会通过模仿产生同样的情感。
第八,那个人,说你呢!你怎么插队呀!
违反社会规则的人会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当然,不同文化中的社会规则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违反社会规则会引起厌恶、鄙视、愤怒等各种反应。至于会引起哪一种反应,就要看社会规则是什么,以及是谁在践踏规则了。
第九,咬住你的下嘴唇!
我们知道了情感会引起身体做出相应的表达,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通过有意识的身体动作、肌肉反应来引发相应的情感。当你努力变得生气的时候,不妨紧咬你的下嘴唇,看看愤怒的感情是不是已经在心中酝酿了!
颜色的巧妙运用能改变人的情感
有人开了一家旅馆,但是由于经营不当,面临倒闭。正好此时碰上一名智者经过这里,就向旅馆老板献策:将旅馆进行重新装饰。到了夏季,将旅馆墙面涂成绿色;到了冬日,再将墙面刷成粉红色。旅馆老板按智者所说的做了之后,旅馆果然很吸引顾客,生意渐渐兴隆起来。
为什么粉刷墙壁就能改善旅馆的经营状况,使之扭亏为盈?其中的奥秘在哪儿呢?原来智者巧妙利用了人们的联觉心理。
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实际上是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述事例就是通过改变颜色,使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从而起到吸引顾客的作用。
不同的颜色会给我们不同的情感,这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比如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心情和个性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颜色对人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不同色调的画作和摄影作品,会使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房间里墙壁刷上不同的颜色,也让我们感觉不同。
上面的这些说明,颜色会影响人们的情感。有的时候,这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某地有一座黑色的桥梁,每年都有很多人在那里自杀。后来有人提议把桥涂成天蓝色,结果在那儿自杀的人明显减少了。后来人们又把桥涂成了粉红色,结果,再也没人在这里自杀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黑色显得阴沉,会加重人痛苦和绝望的情感,容易把本来心情绝望、濒临死亡的人,向死亡更推进一步。而天蓝色和粉红色则容易使人感到愉快开朗,充满希望,所以不容易让人产生绝望的情感。
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色表示快乐、热情,它使人情感热烈、饱满,激发爱的情感;黄色表示快乐、明亮,使人兴高采烈,充满喜悦;绿色表示和平,使人的心里有安定、恬静、温和之感;蓝色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之感,使人心胸开朗;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黑色使人感到庄严、沮丧和悲哀;白色使人有素雅、纯洁、轻快之感。
研究指出,颜色还能影响人的食欲。橙黄色可以促进食欲,黑白色则会降低食欲。适宜的颜色不仅影响食欲,而且可以增进健康。人们通常习惯于把医院和诊所的墙壁刷成白色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白色给人清洁的印象,也可使痛苦的病人安静下来,这样有利于治疗、恢复健康。德国慕尼黑市的医院通过实验还发现,浅蓝色的墙有帮助高烧病人退烧的作用,紫色会使孕妇安静,赭色有助于升高低血压病人的血压。
颜色与工作效率也有关系。某企业有过这样有趣的事例:许多搬运黑色和深灰色部件的工人感到这些部件特别沉重。在心理顾问的指导下,管理部门把这些部件漆成浅黄色后,工人感到比以前轻松多了。专家们还发现,黄色、橙色和红色能激发人们的热情,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运动场上总是红旗招展,现在新型的塑胶跑道上也画出了色彩鲜艳的跑道线,其目的亦在于引起运动员的神经兴奋,使他们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相反,蓝色和紫色等属于消极色,会减慢人们的工作节奏。
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长期住在红房子里,情绪会兴奋;如果住在苹果绿的屋里,心情会平静下来。经常接触阳光和灯光,因而对红、橙等色产生幸福温暖之感;经常接触树木、禾苗,因而对绿色产生生长、希望之感;经常接触即将收割的稻、麦等,就会对黄色产生成熟、务实之感;经常接触泥土、重金属,则会对黑色和棕色产生沉重、艰辛、凝重之感。
在临床实践中,学者们对颜色治病也进行了研究,效果是很好的。高血压病人戴上烟色眼镜可使血压下降;红色和蓝色可使血液循环加快;病人如果住在涂有白色、淡蓝色、淡绿色、淡黄色墙壁的房间里,心情会很安定、舒适,有助于健康的恢复。
颜色对人的脉搏和握力也有一定影响。实验证明,人在黄颜色的房间里脉搏正常,在蓝色的房间里脉搏减慢一些,在红颜色的房间里脉搏增快很明显。法国的生理学家实验发现,在红色光的照射下,人的握力比平常增强一倍;在橙黄色光的照射下,手的握力比平常增强半倍。
由此可见,颜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而且还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颜色的作用不容小视呀!
天气也会触发人不同的情感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微风和煦,你会觉得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如果一连几天阴雨绵绵,你会经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烦躁不安、心情低落、郁郁寡欢。
对于这种由于天气变化带来的情感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多愁善感。因为科学家已发现,气候特别寒冷的地带,在冬天人们会明显感到情绪忧郁、低落。而导致人们情绪低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阳光。此外人们还会出现容易疲劳、嗜睡、喜欢吃大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等现象。
精神治疗专家发现,人的情感确实或多或少地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人们对天气变化,特别是坏天气的刺激反应强烈,会表现出种种不适症状:疲倦、虚弱、健忘、眼冒金星、神经过敏、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精神、睡眠不好、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恐惧、冒汗、没有食欲、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质、易激动,等等。
1982年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曾经使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而且精神病的发病率也上升了38%,交通事故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原因就是,全球气候异常和天气的灾难超过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温度与暴力行为有关,夏日的高温可引起暴力行为增加。但是当温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即使再升高也不会导致暴力行为,而导致嗜睡。温度也和人际吸引有关,在高温室内的被试者,比在常温室内的被试者,更容易对他人做出不友好的评价。
我们都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往往有向光性,人也是一样。一般来说,选择阳光充足的居所对人比较有利,因为光是热、土壤、植物、水、空气的轴心。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日光灯中加入类似太阳光的紫外线,对健康有好处。让自闭者生活在光线较充足的地方,其自闭行为会减少一半,还会增加许多与人互动的行为。而阳光不足会造成视觉疲劳、反胃、头痛、忧郁、郁闷等行为反应。研究甚至发现,人在日光灯下与太阳光下的工作效率不同。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儿童会显得更加活泼。
在法国,曾有一段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于是许多治疗机构创造性地采用人造阳光治疗法,就是用光照来治疗这些等不及阳光出现的病人,具有明显的疗效。
长时间的天气特征会形成气候。研究发现,一个人所生活地区的气候与他的性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因为天气影响到人的心情,天长日久,就影响了性格。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几乎每个人都无法完全摆脱这种环境的影响。
长期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格比较暴躁易怒。纬度高的寒带,气候寒冷,阳光稀少,是抑郁症的高发区。生活在气候湿润、万物生机盎然的水乡的人,一般比较多情、反应机敏。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大多性格豪放,山区的人多是性格率直。秋高气爽的气候被认为最适合创作,长年居住在15~18摄氏度环境中的人,头脑较为发达,文学艺术的成就比较突出。
由此可见,天气对人的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一个地区的气候与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关联。但是,天气、气候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你若想拥有好的心情、良好的性格,能改变的唯有你自己。
第二节 观察身体反应,可了解心理活动
头脑中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咬嘴唇、摸鼻子、揉眼睛、摩擦前额、摸脖子、倾斜身体、抱手臂……这些动作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你可以花一点时间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也经常做这些动作。可曾想过他们为什么做这些动作?又可曾想过你为什么会做这些动作?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我们的大脑里。
当你思考时,大脑会发生电气化学反应。为了让你产生一个想法,很多脑细胞必须根据相应的模式互相传递信息。如果你的大脑中存在既有模式,那么脑细胞就会按照这个模式产生与过往相似的想法。如果你的大脑中没有既有模式,你的大脑就会创建一个崭新的模式或者神经细胞网络,让你产生一个崭新的想法。大脑中的模式不仅会让你产生想法,同样会影响你的肉体,改变你体内荷尔蒙(如内啡肽)的分泌,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例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脸红,等等。
大脑中的每一个想法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你的身体,有时候这种影响非常显著。例如,当你感到恐惧时,你的嘴唇会发干,涌到大腿的血液会增加,以便帮助你随时逃跑。有时候,身体所起的变化很细微,难以被察觉到,但是它们的确存在。例如:当你撒谎时,你可以尽量让自己保持“脸不红,心不跳”的状态,但是你还是会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回避,也是你无法避免的,它是由大脑中的想法控制的。
那大脑中的想法是如何引发一连串的生理反应的呢?这与我们大脑的边缘系统大有关系。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拥有一个大脑,也知道这个大脑是他们认知能力的基地。事实上,人的头颅中有3个“大脑”,每个大脑都有着不同的职责。它们合并起来就形成了“命令加控制中枢”,后者驾驭着我们身体的一切。1952年,一个名叫保罗·麦克林的科学先驱提出,人类大脑是由“爬虫类脑”(脑干)、“哺乳动物类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质)组成的三位一体。
大脑边缘系统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反应是条件式的,是不加考虑的。它对来自环境中的信息所做出的反应也是最真实的。边缘系统是唯一一个负责我们生存的大脑部位,它从不休息,一直处于“运行”状态。另外,边缘系统也是我们的情感中心。各种信号从这里出发,前往大脑的其他部位,而这些部位各自管理着我们的行为,有的与情感有关,有的则与我们的生死有关。
这些边缘的生存反应是我们神经系统中的硬件,很难伪装或剔除——就像我们听到很大的噪声时试图压抑那种吃惊的反应一样。所以,边缘行为是诚实可信的行为,这已经成为了公理,这些行为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意图的真实反映。
1999年12月,美国海关截获了一名被称作“千年轰炸者”的恐怖主义分子。入境检查时,海关人员发现这名叫阿默德的人神色紧张且汗流不止,于是勒令他下车接受进一步询问。那一刻,阿默德试图逃跑,但是很快就被抓住了。海关人员从他的车里搜出了炸药和定时装置,阿默德最终供认了他要炸毁洛杉矶机场的阴谋。
神色紧张和流汗正是大脑对巨大压力固有的反应方式,由于这种边缘行为是最真实的,海关人员才能毫无顾虑地逮捕阿默德。这件事情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反映在身体语言上。
一般来说,当边缘系统感到舒适时,这种精神或心理上的幸福就会反映在非语言行为上,具体表现为满足和高度自信。然而,当边缘系统感到不适时,相应的身体语言就会表现出压力或极度不自信。这些身体语言将帮助你了解社交对象和工作对象的所思所想。
所以,人不可能在思考的同时不发生任何生理反应,人的大脑边缘系统会将我们的想法以身体语言的形式“泄露”给其他人。这意味着,只要观察一个人发生了哪些生理反应,就能知道那个人的感觉、情感和想法是什么。
任何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都会影响精神活动
我们在一生中有过很多经历,这些经历会留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往往和强烈的情感状态有关,比如快乐、憎恨、爱、欢喜、愤怒、紧张,等等。当我们回想起以往的这些经历时,不仅事件本身历历在目,当时的感受也记忆犹新,就像它们刚刚发生过一样。有时候,我们即使记不清当时事件的具体内容,也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感。
例如,你远远地看见某一个人,就本能地感到不喜欢他,直到偶然间你才想起这可能是因为他曾经冤枉你偷摘了花园的花,或者是因为他穿着和那个冤枉你的人一样的上衣。
像这样因为偶然看到某件上衣而引发回忆中的情感反应,被称为心锚。我们之所以在无意识中把某种事物或经历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或经历的出现引发了特定的情感记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对我们的情感留下很多的印记,于是我们随时随地都会碰到心锚。比如远在异乡时吃到家乡菜,会勾起我们对家乡的回忆和思念;听到熟悉的歌,会使我们回到当初被它打动时的心境;当翻看毕业照时,我们会想起那一张张青春阳光的笑脸;当我们进医院时,会想起曾经某位亲友在这里诊治伤病的痛苦,而觉得悲从中来……
心锚不仅会让我们想起特定的记忆,也会与强烈的情感联系起来。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心锚不是那种引发回忆的心锚,而是可以触发人们不同情感状态的心锚。你如果知道别人无意识中隐藏着什么样的心锚,你只需要去引发它们,就能影响对方的情感。当然,你不能怀有恶意地去触动别人的心锚,故意揭别人的伤疤,或者有意地让别人难堪。
我们不妨在别人身上创造出新的心锚,让他一想起你就有快乐舒服的情感。你可以在与对方聊天的时候,保持快乐阳光的状态,说一些让大家快乐高兴的话题,再附上一则笑话,让对方在交谈中感到快乐和轻松。那么,以后每当他看到你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高兴的心理,因此对你有比较好的印象,以后打交道也就容易多了。
总之,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都会影响他的精神活动,你要想了解或者掌控对方的心理或是情感,可以从那些发生以及即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着手,这是心理学的一大准确信息来源。
激活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肌肉,就会激活相应的情感
不仅我们的身体语言会反映出我们的思想,反过来也是一样,我们的身体也会影响我们的精神活动。因为思想并不只是发生在大脑中,思想也发生在整个身体之内。就拿情感这一精神活动来举例,如果你激活了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肌肉,你也会激活并经历相应的情感,甚至是相应的精神活动,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再次影响你的身体。正如演员演一个愤怒的人的时候,他会强迫自己皱起眉毛、怒视前方、咬紧嘴唇,等等。通过做这些愤怒的动作,演员激活了自己的自主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愤怒的情绪,让自己融入角色。而这些情绪又会再影响他的身体,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演员演完戏以后还不能从角色中出来的原因,他们被角色的情绪影响太深了,以至于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
所以,身体和思想的影响是双向的,正在进行的思考会影响身体,而身体的任何变化也会影响思考。精神和生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观察他人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人的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出色的读心者;而通过激活对方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肌肉,我们可以调动起对方强烈的情感体验,控制对方的喜怒哀乐。
当你的朋友和爱人陷入忧伤、抑郁、悲痛的消极情绪中时,你不妨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帮助他们赶走低落的情绪。例如,在一个因丢失钱包而心烦的人面前,你千万别跟着他一起愁眉苦脸,不如给他一个温暖的微笑,并说一些安慰的话语。当对方看到你诚挚的眼神和温暖的微笑时,会不自觉地把撇下的嘴角收起来,甚至学着你的样子将嘴角轻轻上扬。这个时候,一股暖流通过你的身体语言传递到他的身上,再传递到他的心里,丢钱包的失落感就能消散很多呢!再比如你的同事因为工作进展不顺利而情绪低落,你的劝慰不管用,不如学习那些励志人士最喜欢使用的姿势——举起你的小臂,握紧拳头,这个动作将你的鼓励和信心传递到你的同事身上,他给你回应同样的动作时,必然会感受到这个身体动作所带来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拥有更多的正面能量,将失落心情渐渐驱除!所以说,你的身体语言是具有治疗效果的,你可以运用它来帮助他人转变消极情绪,带领对方进入你想要的积极的阳光的心理状态。
你的身体语言会影响他人的身体语言,从而影响对方的情绪,所以,在与别人交流时,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要给别人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而致使交流受阻。例如:当别人在发表意见时,你不要把头扭到一边或者嘴向下撇,这些动作都能显露出你想打断谈话的意图,是对别人的不尊敬,因而对良好的交谈投出致命的一击。同样的,如果别人发现你在谈话中扮鬼脸、皱眉头或摇头,他很可能也会跟着皱起眉头,会停下交谈,或至少改变谈话的方向,这对对方也是一种伤害,对其情绪有着强大的不良影响。
记住,你可以通过综合使用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身体语言,在其脑海中留下你的情感的烙印,加强对方的情感体验,随后就能准确而快速地点燃你想要的情感状态了。但是,千万不要错误使用你的身体语言,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身体语言的使用也要有度,不是任何消极情绪都是你能用身体语言去影响和改变的。例如,沉浸在悲痛中的人需要让其沉浸一段时间。悲痛是一种让人们保存能量、对引起悲痛情绪的事件进行心理消化的状态。如果你对真正经历着悲痛心情的人做出一些积极快乐的身体语言时,那么他需要心理消化从而继续前进的这个心理状态就会被你打乱甚至被封锁起来,这对他的恢复和发展都是不好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你最好让对方沉浸在悲痛这一必要的心理状态中一段时间,让他自己进行心理消化,逐渐走出阴霾,重获更多的阳光。
总而言之,身体语言和情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你一定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让自己正确适当的身体语言引发对方的适当情感。
面对面沟通,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力中仅有7%来自于说话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7%-38%-55%定律”。当人们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会使用到3个主要的沟通元素——用词、声调,还有肢体语言,所谓“7%-38%-55%定律”,指的就是这3项元素在沟通中所担任的影响比重,用词占7%,声调占38%,肢体语言占得最重,是55%。从这个定律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说话内容是最不重要的,而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性行为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具有鲜明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饭后刚睡着,丈夫轻轻打开窗户准备让正在楼下玩耍的女儿回家做作业。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没有大声呼喊女儿,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儿看见爸爸的手势后,顿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来。这时,丈夫抬手一看表,不到一点半,心想还可以让女儿再玩一会儿,于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来的女儿挥挥手。女儿看见爸爸的这个手势后,稍微一想,便又调转头,兴高采烈地和伙伴们玩去了。整个过程丈夫没有说一个字,仅凭手的两个简单动作,便和女儿完成了两次沟通。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挥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靠的也是这种无言的体语。而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动作,则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行为的信号。譬如,书店里,某一个人踮着脚去拿书架上的一本书,我们知道,他想看看这本书。尽管他已把脚踮得很高,但还是够不着。这时,他旁边身材较高的营业员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动作,于是,从书架上拿了那本书递给了这位顾客。营业员是怎么知晓这位顾客心理的呢?因为顾客踮脚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难以被人忽视的窘境:“我需要帮助!”
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蕴涵性和委婉性,我们身体所表达的话语是鲜明而准确的,尽管这一点我们经常意识不到。有时候肢体语言一旦和有声语言相结合,能准确传达话语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不是有声语言而是体语。如,一位年轻女孩告诉她的心理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又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话语表达。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交谈对象的话语意思,在认真倾听其述说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解读对方的体语。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传达着她的真实想法。
“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只能是误入歧途。”这是文学经典形象福尔摩斯侦探的名言。福尔摩斯是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他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他可以凭借指甲、外套的袖子、脚上的靴子、膝盖处的褶皱、食指和拇指上的老茧,以及面部表情和种种行为判断人的内心活动。
“假如在得到所有这些信息的情况下,竟然还是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主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这一定是天方夜谭。”福尔摩斯如是说。
为什么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呢?因为他内心十分清楚人的身体语言密码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犯罪嫌疑人可以制造出种种口头的谎言,但是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经意中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秘密泄露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看似没有深意的手势里。与一般人相比,福尔摩斯的优势就在于他懂得从人的身体语言来分辨他是否在说谎,同时从这些不说谎的信号里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
告别了福尔摩斯,我们再来看看卓别林。卓别林是无声电影时代最伟大的电影名星。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银幕经典形象。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就会回忆起那个穿着破烂的燕尾服、迈着八字步的形象。
与今天音画俱全、推崇技术的电影相比,卓别林的电影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卓别林对故事的讲述,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个结构精巧、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你不会感到惊奇吗?他是凭借什么在无声的世界里把这些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简洁又内涵丰富,那就是身体语言。卓别林就是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把人物的感情、想法、经历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没有感觉有缺憾,也并不会觉得唐突,而是被他的一举一动所感动。演员的肢体表现也就是无声电影的灵魂。
从福尔摩斯到卓别林,我们一再提及一个词——身体语言。而我们总是过分重视口头内容表达,而忽略了身体语言的能量之大。福尔摩斯与卓别林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我们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也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所以,开始注意去探究身体语言的密码!那些曾经被你忽视的非语言信息才是读懂对方心思的最可靠的资源。
人们的态度不是由文字而是由讲话的声音表现出来
谈话实际上会有两种对话产生:一种是使用文字,一种是使用声调。有时候这两者很有契合,但通常并非如此。当你问对方:“你觉得怎么样?”得到的回答是:“挺好的。”你通常不会凭借这句“挺好的”来判断他的感受,而会凭他的音调来判断他是否真的觉得很好,还是觉得一般或者不好。怎么样说话比说什么样的话更重要,因为我们的态度不是经由文字,而是经由讲话的声音表现出来。
有时候人们迫切需要自我表达,却不想直接说出来,例如,“你伤害了我的感情”, “我好难过,我希望你能帮我减少痛苦”, “我的工作让我感到沮丧,我需要你来听我诉苦”……这些话你很少会听到,但是你会从人们的音调中听出这样的讯息。对方会叹息、缓慢地说话、简短地回答问题,并以肢体语言——像是双眼垂视、死气沉沉的姿势,配合低沉无力的声调来表达。于是,你从中就能知道对方真正的情绪和态度。声调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电话、广播等看不到对方的交流形式中,通过电波,主持人的声音传到你的耳中,你从中可以得知主持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他是赞成还是怀疑,他是喜欢还是厌恶,他是热情还是冷淡,你都能得知。所以,即使看不到模样,电台主播们还是以他们的声音征服了很多听众。
声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言词,而在交流中我们往往要回答对方的问题,于是我们通常把注意力放在言词,而非声音上。这是片面的,只有仔细聆听对方说话的声音,才能丰富言词的含意。
一个放大说话音量的人,通常有控制环境的目的。说话大声是独断、强制且具威胁性的行为,所以想支配或控制他人的人,讲话通常很大声。大部分人认为说话大声、低沉是自信的表现,但有些人大吼大叫,是因为害怕如果轻声细语,没有人会听得见。
说话小声的人一开始可能会被认为缺乏信心或优柔寡断,但是小心别上当。轻柔的声音可能反映出平静的自信,说话者认为没有必要支配谈话。要是对方说话总是轻声细语,请注意抑扬顿挫之处是否适当。当在场的人听不清楚的时候,他是否努力放大音量。如果不是,也许他不够细心,不能体贴别人,或者骄傲自大。如果持续轻声细语伴随着不舒服的肢体语言,像是缺乏眼神接触,转过身去或扭过脸,这些就是不舒服的象征以及自信心的缺乏。
说话一向很快的人,对于事情的评估和判断通常也很快,因此他们常常不假思索就做出判断。有些人说话快则是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人会有自卑的反应,像是紧张兮兮,或是刻意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有一些人在以一般速度闲聊一阵子之后,发现谎言很难再编下去,于是说话就愈来愈快,企图对谎言加以解释。
说话一直都很慢的人也许是身体或心理有障碍,如果对方是因为心理有障碍而说话慢,会伴随着无法表达意见的反应。而要是因为身体障碍而说话慢,你只要和对方谈上几分钟,就能看出来。教师、演讲者以及经常要对大众说话的人,有时会故意放慢说话速度,让每个听众都听到他们的话,了解他们的意思。
说话结巴,如果不是由于先天身体障碍造成的话,通常是缺乏安全感、紧张或困惑所造成。但也有可能是说话者想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绞尽脑汁搜寻正确的字眼,或者对方有意暂停,好让你有机会插话。
人的声音高低是天生的,但是人们通常会为了一些固定的理由提高或降低音调。当特别害怕、高兴、痛苦、兴奋时,大多数的人声音会提高;有些人为了引诱别人,会明显地降低声音;当一个人伤心、沮丧或者疲倦时,音调也会降低。
有些人用谄上傲下的音调或其他假装的语调来呈现成功、老练、聪明、富有的形象。然而这些特性也许并非他们主要的人格特质,相反的,这只是没有安全感、企图寻求赞美与认可的表现而已。
在许多语言里,单凭音节或是对字句的强调,说话内容就会有全然不同的意思。我们问别人,愿不愿意和我们到哪儿去,如果得到的是语气坚定的回答:“好啊,没问题。”我们就知道对方接受了邀约,而如果对方以犹豫的语气说出同样的话,我们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但是……”如果你仔细聆听对方的语调,就能察觉语意是否完整。如果对方欲言又止,即使你无法猜出真正的意思,至少能感受到暧昧模糊之处,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加以理清。
声音只能透露一部分的情感,如果配合对肢体语言的观察和对说话内容的分析,通常就能掌握对方真实的情绪。对方的声音、说话内容和肢体语言如果协调一致,也就是在持续模式下,你就能轻易分析他的感觉,并预测他会对不同情况做出何种反应。要是声音与说话内容或身体语言相冲突,你就得依据一般模式推断可能的原因,以免妄下断语。例如,声音的强调通常伴随着肢体语言的强调。说话者强调某个字句时,可能会出现身体向前靠、点头或比手势的动作。因此,如果你能在倾听时顺道观察肢体语言,那么,即使是细微的变化也难逃你的法眼,对方的任何一点小心思也能被你掌握。
言语的意义比不上声音,而声音的意义比不上肢体语言
人际沟通包括许多方面,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言语沟通的两种主要方式,非言语沟通则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性行为,以及通过空间、服饰等表露出来的非显性信息。
口头语言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最直接的交流,在与他人沟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实,语言是出于人的主观的,是最不可靠的信息,有时甚至可以蛊惑人心。就像那么一类人,他们当面恭维你,背后则诋毁你,“两面三刀”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人们能够通过逻辑思维任意修饰自己的语言,为了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难免会增加语言的虚假成分。同这类人交往时,如果你能更留意一些,就会发现这些人言不由衷的声音和其他表示排斥的动作。也就是说,他的声音和身体在告诉你完全相反的含义。在这种场景下,你该相信哪一个?
最佳的建议,就是相信他的身体。因为,人身体的动作是自发的,难以控制的。即使有人想通过长期的训练,控制自己的身体,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人的身体语言太过复杂,所包含的细节太多,即便你刻意控制了其中的一个细节,你隐藏的信息也会在另一些细节上表现出来。
言语有时会是谎言,和真实想法不一样。而一般来说,身体语言则不会出现“口是心非”的现象,也不会撒谎,它比经过理性加工的有声语言更能表现一个人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欲望。因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总是通过身体来直接表达的。身体首先会对我们的感觉和情绪做出反应和判断,然后才会做出具体的姿势。
总体上来说,身体语言符合人们的内心活动。有声语言同身体语言的矛盾主要产生于逻辑——数字化秩序之间的对立,或是经过定型化训练与内心活动之间的对立。如果我们不能在对立之间做出抉择,就会在身体语言上出现矛盾状态。如,当一个人问别人是否需要他准备啤酒时,却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可能很少有人会相信他真的愿意去准备啤酒。因为他如果真的愿意的话,至少有一定的行动,比如从椅子上站起来。再如,当一个人想逃避别人审视的目光,或是掩饰自己的尴尬状态时,他往往会避开对方的目光。然而逃避倾向的加剧,以及害怕暴露自己的逃避意图,其逃避动作又会受到一定的遏制。
由此可见,虽然我们能控制身体某些部位的动作,但不能同时控制身体所有部位的动作。因而一旦内心真实想法和有声语言发生矛盾,我们的身体语言就会通过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些部位展现出内心和有声语言发生的种种矛盾。
所以,正如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所说,要想真正了解说话者的深层心理,即无意识领域,仅凭有声语言是不够的。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话语表达者所要表达意思的绝大部分隐藏了起来,要想真正了解话语表达者所述话语的意思,必须把有声语言同体语相结合。
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麦拉宾在《沉默的语言》一书中指出:“人的感情和态度能用声音表达的只有不到40%,而无声的肢体动作表达的能达到50%。可见,身体的动作对于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起着主导的作用。尽管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身体动作的沟通,但人们却对此并不在意。”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可以说明身体语言的巨大作用,那就是传奇的占卜术。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一个算命或者占卜者是如何知道你那么多的事情的。所以,你会认为这是一种灵幻的本事。但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这些从业者实际上是使用一种被称作读心术的方法来读懂对方的想法的。
从某种角度上讲,那些占卜者,尤其是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占卜者,都是善于识别身体语言的“大师”。可能不少曾经拜访过所谓“神算子”的人在离开后,常常会这样想:“太不可思议了,我什么都没说,他居然连我家有几口人,我现在的情绪状态,以及我曾经有过哪些失败的经历都能说得分毫不差,真是个‘活神仙’啊!”
真的是这样吗?非也。虽然你没有开口告诉占卜者自己的情况,但你的身体语言已经悄悄地把自己的相关情况暗示给了他。比如,你的嘴角后拉,面颊向上抬,眉毛平舒,眼睛变小,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看见你嘴角下垂,面颊往下拉,变得细长,眉毛深锁,呈倒“八”字,占卜者据此可以判定你现在肯定处于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在为你具体算命的过程中,占卜者若是看见你的眉毛在上下迅速移动,他就知道你很赞同他所说的内容,据此他会沿此思路大吹特吹;如果看见你单眉上扬,他知道你在怀疑他说的内容了;如果看见你皱起了眉头,他知道你不赞同他所说的,于是会马上按相反的方向为你算命。
一份关于占卜术的研究表明,很多经验丰富的占卜者都喜欢使用一种名为冷观解读的技巧来为自己的客户算命,其准确率竟然高达70%左右。难道冷观解读技巧真的能知晓一个人的前世今生、福祸安危?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所谓的冷观解读技巧其实就是占卜者在对“客户”的身体语言进行仔细观察、揣摩,再加以对人性的理解和运用一定的概率知识而做出的一个大概推断。
记住,身体语言是绝对坦诚的,能将每个人真实的情绪暴露在他人面前,甚至用谎言也无法掩盖。身体语言对于人们的沟通的确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所以,如果你能充分识别和掌握身体语言,你也可以当一个占卜师,你也可以掌握这一读懂对方心思的读心术。
第三节 读懂微表情,才能更好地掌握主动
亲善,是一切交流的基础
亲善的意思是“建立或重建和谐友好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亲善关系,创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满意和相互合作的人际关系。
亲善是人们建立亲密私人关系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一切交流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和对方建立亲善关系,那么,哪怕是让孩子把鞋放入鞋柜里这样简单的事也会举步维艰,因为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
一个总统有了这种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的能力,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可以使国家的政府要员团结在他的周围,将自己推行的政策执行好。
一个公司总裁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他可以有效地和其他公司的总裁打交道,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他可以有效地在公司内部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来完成公司的业绩。
一个销售人员如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可以将他的产品高效地销出去;一个办公室职员有了很好的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的能力,他可以处理好与同事以及上司的关系,这对他的升迁以及职场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个老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能力,他可以和学生、和同事、和领导搞好关系,使他的教学更有效果,使他的同事喜欢他,领导也会更重用他。
正如唐太宗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在社会中生存,人际关系既能推动你走向成功,同时也能让你顷刻间一无所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与他人建立亲善的关系,因为它是一切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的人生发展能否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人际关系加速成功的进程
有人才华横溢,却终生不得志,也有人能力平平,却能够节节高升。其中,个人的机遇是一方面,另外很重要的则是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一个人如果孤立无援,那他的一生就很难幸福;一个人如果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就犹如在雷区里穿行,举步维艰。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人士,之所以被能力不如自己的人击垮,就是因为不善于与人沟通,不注意与人交流,被一些非能力因素打败。而人际关系好的人则可以在每条大路上任意驰骋。
刘邦出身低微,学无所长,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挥刀舞枪,但刘邦生性豪爽,善用他人,胆识过人。早年穷困时,他身无分文,却敢当座上宾;押送囚徒时,居然敢违王法,纵囚逃散。以后斩白蛇起义,云集四方豪杰,各种背景的人都为他所用,如韩信、彭越,这些威震天下的英雄。至于刘邦身边的文臣武将,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里的人,萧何、曹参、樊哙更是刘邦的亲戚。他们在楚汉战争中劳苦功高,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可以说刘邦能够成就自己的帝王之业,离不开他手下的那些朋友。
不仅帝王将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就是平民百姓也离不开朋友、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背后的意义,其实比我们所能想到的还要深远。正如魏斯能在采访了280位企业总裁后写《不上,则下》一书时说:“那企业的总裁们,致力于发展‘双赢’互利关系的基础。他们每个人都有如何步步高升到金字塔顶端的精彩故事,而大多数人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身旁人的提拔。”
美国作家柯达同样认为:“人际网络非一日所成,它是数十年来累积的成果。你如果到了40岁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际关系,麻烦可就大了。”
连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也曾表示:“与太阳下所有能力相比,我更关注与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的这种卓越的人际关系能力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
每个人都将成功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因为在竞争的社会里只有拥有事业的成功才是完美的人生。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成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都与他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前途,无法面对困难,无法面对天灾人祸;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就组不成家庭、社会和国家,更谈不上个人的前途和发展。
所以,别忽视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它会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给你的成功加速。
明白别人在做什么,才能做出正确回应。
多一分理解,就能少一分摩擦
在美国的一次经济大萧条中,90%的中小企业都倒闭了,一个名叫丹娜的女人办的齿轮厂的订单也一落千丈。丹娜为人宽厚善良、慷慨体贴,交了许多朋友,并与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这举步维艰的时刻,丹娜想要找朋友、老客户出出主意、帮帮忙,于是就写了很多信。可是,等信写好后才发现:自己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了!
这同时也提醒了丹娜:自己没钱买邮票,别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怎么会舍得花钱买邮票给自己回信呢?可如果没有回信,谁又能帮助自己呢?
于是,丹娜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用一部分钱买了一大堆邮票,开始向外寄信,还在每封信里附上2美元,作为回信的邮票钱,希望大家给予指导。她的朋友和客户收到信后,都大吃一惊,因为2美元远远超过了一张邮票的价钱。每个人都被感动了,他们回想了丹娜平日的种种好处和善举。
不久,丹娜就收到了订单,还有朋友来信说想要给她投资,一起做点什么。丹娜的生意很快有了起色。在这次经济萧条中,她是为数不多能站住脚而且有所成的企业家。
我们如果想要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就要学学例子里的丹娜,多理解他人一分,我们交往的摩擦也就少了一分了。
时常有些人抱怨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其实,换个角度,可能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当我们希望获得他人的理解,想到“他怎么就不能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呢”时,我们也可以尝试自己先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也许会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答案。许多矛盾误会也会迎刃而解。
一位女孩刚开始上网的时候,个性十足,上论坛最喜欢批评人,当然也挨批评。挨批评了,心里不好过,吃饭都吃不下去。好友知道后对女孩说了一句话:“上网是为了快乐。”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让女孩一下子释怀。
想想看,大家来自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看法,操着不同的口音,如果没有网络,大家如何能彼此交谈?如何能够彼此分享快乐,分担忧伤?相识,本来就是缘分。珍惜缘分,珍惜彼此。伤人不快乐,被伤更不快乐。
后来再上网,女孩再也没有和人吵过架,没有恶意抨击过别人——不为别的,只为大家都要寻求快乐。
沟通大师吉拉德说:“当你认为别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时,才会出现融洽的气氛。”我们需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对方觉得自己受到重视和赞赏,就会报以合作的态度。如果我们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别人就会和你对抗,正如例子里的女孩最终所体会到的一样。
换个角度替对方多思考一下,多理解对方一下,关系立刻就会变得缓和。所以,如果我们想与他人建立亲善的关系,就应该给他人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人际交往才会更顺利。
读懂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
人的复杂性不仅仅是生理构造上表现出的复杂性,还在于心理上表现出的复杂性。因此,当你不了解某人时,最好不要轻易被他的表象所左右。因为,这种表象很可能是一种假象。
美国心理学者奥古斯特·伯伊亚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人用表情表现愤怒、恐怖、诱惑、漠不关心、幸福、悲哀,并用录像机录下来,然后,让人们猜哪种表情表现哪种感情。结果,每人平均只有两种判断是正确的。当表现者做出的是愤怒的表情时,看的人却认为是悲哀的表情。
人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人们的喜怒哀乐,远非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欢笑并不一定代表高兴,流泪并不一定代表伤心,鞠躬并不一定代表感谢,拍手并不一定代表赞赏……
要想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必须善于揣摩他人的心理。你只有读懂他人心,才不会雾里看花,才能替他人遮掩难言之隐。
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是难产而生,因而叫寤生,相貌丑陋,武姜心中深为厌恶;次子名叫段,成人后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武姜十分疼爱。武公在世时武姜多次劝他废长立幼,立段为太子,武公怕引起内乱,就是不答应。
郑武公死后,寤生继位为国君,是为郑庄公。封弟段于京邑,国中称为共叔段。这个共叔段在母亲的怂恿下,竟然率兵叛乱,想夺位。但很快被老谋深算的庄公击败,逃奔共国。庄公把合谋叛乱的生身母亲武姜押送到一个名叫城颍的地方囚禁了起来,并发誓说:“不到黄泉,母子永不相见!”意思就是要囚禁他母亲一辈子。
一年之后,郑庄公渐生悔意,感觉自己待母亲未免太残酷了点,但又碍于誓言,难以改口。这时有一个名叫颍考叔的官员摸透了庄公的心思,便带了一些野味以贡献为名晋见庄公。庄公赐其共进午餐,他有意把肉都留了下来,说是要带回去孝敬自己的母亲:“小人之母,常吃小人做的饭菜,但从来没有尝过国君桌上的饭菜,小人要把这些肉食带回去,让她老人家高兴高兴。”
庄公听后长叹一声,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偏偏难尽一份孝心!”颍考叔明知故问:“主公何出此言?”庄公便原原本本地将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并说自己常常思念母亲,但碍于有誓言在先,无法改变。颍考叔说:“这有什么难处呢?只要掘地见水,在地道中相会,不就是誓言中所说的黄泉见母吗?”庄公大喜,便掘地见水,与母亲相会于地道之中。母子两人皆喜极而泣,即兴高歌,儿子唱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母亲相和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颍考叔因为善于领会庄公的意图,被郑庄公封为大夫。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那一份“心领神会”。有些事别人心里在想但不好说出来,更不用说去做了,这时,需要旁人的默契配合来解围。
但是读懂他人的心,准确领会其意图,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平时细心留意,学会观察生活。
解读表情的能力是人际和睦的关键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无论做什么事,对什么人,只有读懂对方的表情,摸清对方的心思后,再付诸行动,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万无一失。
中国民间就有这样的说法,老人总是告诫小孩子要学会“看脸色”,也就是从对方的神态表情和其他身体语言中探知对方的心,从而做出一些顺从对方的事情,或者避免做出一些让对方不满意的事情。
关于“看人脸色”,还有一个关于康熙皇帝的故事。
据说康熙皇帝到了晚年,由于年纪大了,产生了一个怪脾气——忌讳人家说老。如果有谁说他老,他轻则不高兴,重则要让对方触霉头。所以,左右的臣子们都知道他这个心思,一般情况下都尽量回避说他老。
有一次,康熙率领一群皇妃去湖中垂钓,不一会儿,渔竿一动,他连忙举起钓竿,只见钩上钓着一只老鳖,心中好不喜欢。谁知刚刚拉出水面,只听“扑通”一声,鳖却脱钩掉到水里又跑掉了。康熙长吁短叹,连叫可惜,在康熙身旁陪同的皇后见状连忙安慰说:“看样子这是只老鳖,老得没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了。”
话没落音,旁边另一个年轻的妃子却忍不住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不住地拿眼睛看着康熙。康熙见了不由得龙颜大怒,他认为皇后是言者无心,而那妃子则是笑者有意,是含沙射影,笑他没有牙齿,老而无用了。于是将那妃子打入冷宫,终生不得复出。
为什么皇后在说话时明显说到“老”字,康熙并没有怪罪她,而妃子只是笑了一笑,康熙却怪罪她呢?首先是康熙的忌讳心理,他不服老,忌讳别人说他老,一旦有人涉及这个话题,心理上就承受不了。再者由于皇后与妃子同康熙的感情距离不同。皇后说的话,仔细推敲一下,有显义和隐义两个意义,显义是字面上的意义,因为康熙与皇后的感情距离较近,他产生的是积极联想,所以他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知道皇后是一片好心的安慰。妃子虽然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笑,但她是在皇后的基础上故意引申,是把那只逃掉的老鳖比作皇上,是对皇上的大不敬。
所以,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环境,由于不同人物的不同理解,便引出不同的结果来。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实际上究其原因,还是那个妃子没有用心观察别人脸色,不能读懂皇帝心思的缘故。
生活中,与人交往如果不用心,就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问题,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把别人给得罪了。所以要想与人建立亲善关系,一定要学会解读对方的表情,学会用心,否则你就会面临一道道难以预测的障碍。
听懂话里的“弦外之音”,交往才能顺利进行
在日常交往中,通常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话语:一种是表面话语,而另一种是“弦外之音”。“弦外之音”才是一个人真正表达其感情或祈求的内心话,因此,如果想要正确地理解他人,让交往顺利进行,我们就必须懂得如何去听取对方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在日常的对话之中,我们很难从对方话语的表面去了解他的真意。这时,就必须从隐藏在对话背后的“弦外之音”上着手探索,才能够使彼此的意思或感情得到有效的沟通,才有助于建立亲善关系。
举一个例子来说:
在一个天气暖和的上午,晓惠坐在公园里的一张长椅上欣赏风景。
这时候,坐在离晓惠不远的长椅上的一名男士突然向她说:“今天天气很好啊!天上一片云彩也没有。”
如果从他这句话的表面来想,他只是向她叙述天气的状况,可是实际上,它还隐藏着许多的意义。
首先,表示他很想和晓惠谈话。其次,由于他怕晓惠不愿意和他这样一名素不相识的人对话,所以,就借这句话来试探她的反应。
如果他一开口就问:“你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你有几个小孩?”“请问贵姓?”很可能晓惠会不理他,那么他不是会很尴尬吗?所以,他就借叙述天气而和晓惠攀谈。
为了能够听懂别人的弦外之音,我们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自己听别人在说话,或者是自己在和别人对话时,要自问一下:“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那句话中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如果对方是在炫耀他那光荣的过去,这时候我们就要留心了,因为此时他心里正在期待着我们的夸奖,所以,只要顺其意夸奖他,你就一定能够获得他的好感。
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听出讥讽、嘲笑、挖苦等言外之语。对方之所以会向我们说这种话,一定是因为对我们感到不满才会这样的。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要立刻反驳或一味生气,就当作没有听到好了,免得和对方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不过,事后最好能自己检讨一下,为什么别人会讥讽我?我本身是否有什么缺点?或者是无意中得罪了人家,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而以讥讽来消除他心中的怨恨呢?当我们得知了其中的原因之后,并且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么,虽然受到别人的讥讽,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所说,与他人顺利交往、建立亲善关系会变得更容易。
别人待你的方式,就是他希望你待他的方式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待他那么好,他却这样待我!”“他没有理由对我这样啊,因为我对他很好啊!”“他向我借东西的时候,我什么都没问就很爽快借给他了!现在我向他借东西,他却支支吾吾的!真小气!”
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抱怨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我们怎么对待别人,我们应该从对方那里得到“等价对待”,即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应该如此对待我。如果我没有受到至少是同等的对待,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事。这种心理被称为“应该效应”。
“应该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就是他们期望你待他们的方式。比如,如果你知道某个人很喜欢送花,那么十有八九这个人也喜欢收到花;如果某个人在谈话的最后喜欢加上“我爱你”,那么这个人会希望听到你也这样说;如果某个人在你急需用钱的时候,虽然自己手上也不宽裕,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借给了你,那么,当他向你借钱的时候,他也希望你不假思索地就把钱借给他。一旦你的行为和他对待你的方式有偏差,随之而来的即是人际关系的受损,甚至是大矛盾或者双方言语相伤。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清楚对方的这种“应该心理”,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满足对方的这种心理,即使一时满足不了,也应该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避免让对方从心上产生“不平衡感”。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轻松应对人际交往中很多无中生有的误会,处理起人际矛盾也会得心应手多了。
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是人们对和自己相似的人看着比较顺眼,相似的两个人容易成为朋友。
走在街上你会发现,浓妆艳抹的美女总是和同样打扮前卫的女人并肩而行;素面朝天的女生身边也总有一个同样打扮简单的女生。从外表上看就验证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老话。从深层次来看,浓妆艳抹的女人可能都对美容、服饰这些东西感兴趣,而素面朝天的女生则可能喜欢看书、看电影。
由此可见,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存在某种程度相似的人。
钟子期和伯牙的友谊流传千古。伯牙有出神入化的琴技,而只有钟子期才能听出他琴技的高妙,于是钟子期和伯牙成了最知心的朋友。后来钟子期病死,伯牙非常伤心,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砸得粉碎,终生不再弹琴。因为已经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声了,何况这还会勾起他对钟子期的怀念和伤感。
钟子期、伯牙之所以有超乎寻常的友情,就是因为他们有个相似的特点——对音乐有高超的鉴赏力。因为无人能取代钟子期,所以他在伯牙心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科学家曾人为地将某大学的学生宿舍进行了安排,他们先以测验和问卷的形式了解了部分学生的性情、态度、信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然后把这些学生分为志趣相似和相异的,把志趣相似的学生安排在同一房间,再把志趣相异的也安排在同一房间,就不再干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志趣相似的同屋人一般都成了朋友,而那些志趣相异的则未能成为朋友。
那么,为什么人会喜欢与自己有相似性情、类似经历的人交往呢?
当人们与和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时,能够得到对方的肯定,增加“自我正确”的安心感。他们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较少,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很少会受到伤害,比较容易获得安全感。
此外,有相似性情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所以,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如果你想与他人建立亲善关系,不妨把自己“变成”他人,让你们拥有相似的地方,这样能迅速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模仿对方的动作,能够拉近心理距离
现在需要你闭上眼睛细想一下,在言情片中经常会出现的约会场面:一对甜蜜的恋人坐在茶馆或者咖啡厅里面,悠闲自在地品尝着香茶或咖啡。他们的表情动作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他们是不是时不时地做着同一种表情或同一个动作,就像是镜外的人和镜里的影一样?一方用手摸摸头发,另一方也用手摸摸头发;一方跷起二郎腿,另一方也跟着跷腿;一方捂着嘴笑起来,另一方也跟着捂着嘴笑;一方举起了杯子,另一方也随之举杯……
想到或者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你有什么感觉或想法?是不是感觉很温馨、很浪漫,感觉这两个人关系非常亲密、相互爱慕、心心相通?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他俩的步调是如此地一致,从读心的角度来讲,这种感觉是有道理的。
人与人之间这种表情或动作的一致被称为“同步行为”。“同步行为”不仅存在于恋人之间,在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普遍存在,比如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之间。那么,是什么诱发了人们的“同步行为”?
肢体动作是内心交流的一种方式。俩人把对方作为彼此所效仿的对象,应该是相互欣赏或有相同的心理状态,即双方的相互欣赏或看法一致诱发了他们的同步行为。换句话说,“同步行为”意味着双方思维方式和态度的相似或相通。
一般而言,同步行为的一致性与双方关系的和谐度成正比。在双方的会面中,如果两个人关系和谐、相互欣赏,那么他们的同一行为会很多、很细微。反之,同一行为则很少。
想想会议中人们的表情,对某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人和持反对态度的人,是不是往往各自做出相反的动作?赞成的那部分人面带微笑,不断地点头示意;反对的那部分人紧锁着眉头,紧闭着嘴唇……
再想想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情景,去商场购物或去某展览会参观,你看上了一件物品,另一个人也看上了这件物品,你俩一同走近这件物品,一边看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真漂亮”,就几秒钟,你们便互生好感,颇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俩人志趣相投、相互欣赏产生了“同步行为”,反过来,“同步行为”也可以促进彼此的内心交流,加深彼此的好感与欣赏程度。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人为地制造“同步行为”,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双方的交谈在不经意间变得和谐愉快。
作为下属,很多人都纳闷儿:为什么自己欣赏的领导也欣赏自己,不喜欢的领导也不喜欢自己?其实,这其中,“同步行为”就在发挥作用。你向领导传递了欣赏,领导感觉到了,对你有了好感,也试着以欣赏的眼光看你。由此推理,如果想得到领导的认可与欣赏,你首先应该认可、欣赏领导。你不妨这样做:与领导在一起时,当领导无意中做出某个动作时,你也跟着做某个动作;领导做出某种表情,你也以同样的表情回应。作为领导,有时故意与下属同步也很必要。比如,某下属在你面前很紧张,你不妨摆出与其一致的姿势,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缓解下属的紧张情绪。
对于有利益往来的双方,“同步行动”的魅力也丝毫不减。在推销或谈判过程中,如果你的请求或劝说得不到回应,不妨故意制造一些“同步行为”,快速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比如,对方翻阅文件,你也翻阅文件;对方脱下外套,你也脱下外套;对方将视线投向窗外,你也掉头欣赏窗外景色。如此反复几次,自然会引发对方的好感,缓和矛盾,使对方乐于接受你的意见,满足你的请求。不过,在效仿对方的举止时,要注意不露痕迹,否则,让人误认为你是在故意取笑他或讨好他,反而坏事。
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用语言提升亲密度
不知道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挂断电话时,和你待在一起的人不用你说就会知道你刚才和谁通话了。他们是如何知道的呢?正是从你说话的方式中听出来的。因为在你和电话那头的人通话时,你不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自己听起来更像是电话那头的人。而你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这样更容易提升彼此的亲密度。
因此,我们如若想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亲善关系,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
1.个人表达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我们常常喜欢在句子中添加一些多余的、不必要的词汇,尤其是在句子结尾的时候,或者在句子一开始就使用一个从句。如果你听到对方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那你就和他做一样的吧!
2.口头禅
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而这些口头禅可能是俚语、行话或者其他什么。通常,这些词句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并频繁使用的,而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正频繁地使用这些词句。所以,和某人建立亲善关系的一条捷径就是注意观察他使用的口头禅,即他讲话时经常使用的词句,然后你自己跟着他说一样的。一旦你开始讲对方的语言,向对方展示你和他类似,你所讲的话就会很容易被对方清楚领会。
3.行话
一般在谈某些特定的主题时,行话使用率比较频繁。比如,当你谈论打高尔夫球时,有关高尔夫球的一些术语就可能被用到。使用行话,就等于向对方表示你对话题的了解程度和他一样。如果对方使用的术语比你通常使用的多,而你也有足够的知识来应付这些,那就尽管使用和对方一样多的术语。反过来,如果对方使用的术语比你通常使用的少,那你也应该克制自己,不要使用多于对方的术语。比如,如果对方指着电脑屏幕说电脑“坏”了,你就没有必要去问他的电脑硬盘分了几个区,而只需简单地问一下他是否按了显示器关闭键。
我们需要被接受和尊重,我们需要良好的亲善关系,尝试着模拟对方的表达方式,你会发现获得这些也并不是特别难的事。
调整你的声音,用声音建立一致性
有这样一个实验:
一个电话推销公司为了让更多的人订阅杂志,他们让销售人员给每个潜在客户打1~2次电话进行推销。所有的销售人员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沿用老一套的方式进行电话销售,第二组则得到了一个额外的指示:在给客户打电话时,尽量模仿对方的语速。只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差异,结果却大不同:第二组销售人员的业绩比以往提高了30%,而第一组销售人员的业绩则看不出有明显的改善。
除了配合对方的语速外,我们还可以配合对方的语调和音量等。这些都是声音里的某一个元素。声音是建立亲善关系的另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声音,使之与谈话对方一致来获得对方的好感。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判断逐渐地调整声音,但是大可不必精准地模仿对方的声音,这样不仅很难做到,而且会显得很奇怪。为了使我们的声音模仿得和对方相近,需要体会对方是怎样运用以下这些元素的:
1.音调
对方的音调是低沉的还是轻快的?一般来说,男人讲话时发出的声音比他们的喉咙应该发出的声音更低沉,而女人讲话时比她们应有的声音更轻快。由于文化对行为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用说话的音调来凸显自己的性别。所以男人习惯于从喉咙里发出含混低沉的声音,而很多女人则习惯于发出轻快尖锐的声音吸引他人的注意。
2.语调
对方的声音是不是始终保持在一种语调上?会不会在陈述完毕时使用降调?或者会不会在提出问题后使用升调?一般使用单一的语调或者语调保持不变的人常常使人琢磨不透他所说的话的真正含义,比如他是认真的还只是开玩笑而已,他是在陈述还是在提问?而说话时语调比较丰富的人通常比较容易理解。
3.语速
对方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通常,我们说话的速度和思考的速度是一样的,因此如果你说话太快,对方的思维速度可能就跟不上你,因而无法理解你所说话的意思,错过了你想传达的重要信息。而如果你说话的速度又太慢,对方则很容易感到厌倦无聊,很容易走神,不能专注于你想传达的信息。甚者,你太慢的说话语速还会导致对方烦躁不安,一心盼望着早点结束与你的谈话,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
4.力量和音量
模仿别人的音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说话轻言轻语的人也会喜欢你把音量调整到小声安静的程度,而高声说话的人如果发现你的嗓门也不小,会把你视为同类,越发喜欢你。如果你嫌对方说话的声音过大,你可以通过提高讲话音量,让对方注意到他自己讲话的音量,从而使对方降低音量。
5.饱满度
饱满度主要是用来形容对方的声音是浑厚而抑扬顿挫的还是细弱而轻快的。由于受文化的影响,饱满而富于变化的声音会被我们视为有力的、严肃的和可信赖的,而细弱轻快的声音则视为带些孩子气的、女性化的和诱人的。
由此可见,声音里包含了不少元素。我们如若想建立与他人的亲善关系,不妨模仿声音里的元素。
适当重复对方的话,以获得好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总是重复对方的话好像显得自己比较啰唆,容易引发他人的不满,其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确,过多的重复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然而要是重复得恰到好处,适当地重复对方说话的重点,那么对方便认为你很重视这次谈话,能够抓住谈话的重点,那样,效果就不一样了。
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适当重复对方的话,既可以增强自己的理解程度,体现别人对对方的尊重,还可以对问题和结果进行强化,激发对方对谈话的兴趣,加深对自己朋友之间的交往,必须给人以信任感,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才能让朋友对你产生信任感呢?其实很简单——沟通的过程是最容易获得朋友信任的时候,而沟通过程中能否适当地重复对方的话尤为重要。
在恰当的时候重复对方说话的重点,这是一种加深他人对我们印象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对自己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发言,这类发言对于他们的自我满足感来说相当重要,这个时候一旦我们对他人的话不以为意或者不加重视,那么很难让他人对我们有什么深刻的好印象,相反还会把我们纳入一种不能“志同道合”的陌生人的范畴,那样我们就无法和这样的人接触、获得他的好感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要以同样的心情了解对方的烦恼与要求,满足一下他们内心的满足感或者虚荣心,很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的。
因此,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听取了他人的某种意见后,一面要点头表示自己同意,一面要适当重复对方的话,这样就能让对方感觉受到了重视,从而拉近你们的距离,不由自主地将心里话说给你,将你当作好朋友来接待。
配合对方的精神状态,沟通效率倍增
要想建立与对方的亲善关系,配合对方的精神状态也是很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能够注意到那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力值。有的人在午饭时间之前情绪都会有点低落。他们早上到办公室和同事打过招呼后,就会一直坐在椅子上,浑身散发着“不要打扰我”的气息,直到午饭时间,他们才会真正地睁开眼睛,情绪也才会好转。这并不是表示他们的工作状态不太好,而是说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展开社交活动。一般人的情绪状态都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这类人就像慵懒的猫一样,情绪只会处于一种慵懒状态中,而且很少会表现出快节奏的肢体语言。
但是有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常常精力充沛、坚决果断。早上笑容满面地冲进办公室,精神饱满地和其他人打招呼,即使劳累了一天后,还能一路小跑回家。
也许你正精力充沛、兴致勃勃,但是你的工作计划需要得到一个昏昏欲睡、性格内向的同事的支持与合作,这时候,你最好稍稍放慢脚步,不能一开始就试着让你们两个人都充满热情。如果你大叫一声,重重地拍一下同事的后背,把他吓得够呛,而且害得他把咖啡都洒了出来,那么你肯定会在要求与他合作时遭到拒绝。相反,如果你是那种行动迟缓、处处谨小慎微的人,而你恰好又需要与那些精力充沛、行动果断的人合作,那么你就必须想办法点燃自己的激情,否则很可能激怒你的合作者。
有生理学家指出,每90~120分钟,我们的身体会经历一个从精力充沛到精力衰竭的周期。在精力衰竭的时期,我们会开始觉得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打瞌睡和感到饥饿。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会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如果你恰恰在对方进入精力衰竭时,和对方说话或者求对方办事,那么你碰壁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
你要记住,有时候你被对方拒绝,并不是因为你的创意不够好,而是因为你的情绪状态和精力值与对方不匹配。所以,如果知道对方在午饭过后更容易接受意见时,就要把会谈约在午饭后,尽量调整自己,使自己配合对方的感受,这样沟通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通过调整呼吸节奏建立亲善关系
建立亲善关系的又一个基本方法,就是跟随他人的呼吸节奏,即和他人以同样的速度和强度进行呼吸,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让你保持和他人一致的身体节奏。当你改变呼吸节奏时,你的肢体语言和谈话也会自动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你也可以轻易改变谈话的声调了。这样你和对方的联系同时也会变得非常微妙。
糟糕的是,要做到和他人保持同样速度和强度的呼吸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你突然注意到某个人是怎样呼吸的,那么一定想方设法去模仿他的呼吸节奏。
人们的呼吸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呼吸能否被注意到,比如呼吸是重是轻?是用胸部呼吸还是横膈膜呼吸?你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肩膀的颤动来发现他们的呼吸节奏,或者聆听他们的讲话,观察他们讲话中的停顿,以此来判断他们什么时候在吸气。因为我们吸气的时候通常是不说话的。
你还可以通过拥抱来弄清楚对方的呼吸方式。要先观察出你和对方呼吸节奏的差异,然后慢慢模仿对方的呼吸节奏大概1分钟左右,再试着调整到与之同步。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开始,你可能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对方的一般节奏上,比如对方的点头、握手,等等,而不在对方的呼吸节奏上。接着,你才会开始模仿对方的呼吸节奏,渐渐地完全跟随对方的呼吸节奏。如果你实在做不到这点,尽量使一般节奏与对方同步即可。
通过注意以及模仿对方的呼吸,也可以清楚对方的情绪。比如,当你和对方的呼吸同步时,你忽然发现对方的呼吸变得急促了,且胸部起伏,那么即使他的表情看起来镇定自若,你也可以知道他其实正焦虑着。这个发现可以让你尽量配合他,让你们的交往更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