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管理原理的特征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
管理原理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其主要特征有:
(1)客观性。管理原理是对管理的实质及客观规律的表述。
(2)普适性。管理原理所反映的事物很广泛,涉及自然界与社会的许多领域,包括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管理原理是在总结大量管理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舍弃了各组织之间的差别,经过高度综合和概括而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结论。
(3)稳定性。管理原理和一切科学原理一样,都是确定的、巩固的,具有“公理的性质”。不管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多么快,这个确定性是相对稳定的。
(4)系统性。四大管理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是具有高度系统性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系统原理是管理的基础,人本原理是管理的主体,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效益原理是管理的目的。
2.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
管理原理,是现实管理现象的一种抽象,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升华,它指导一切管理行为,对于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1)掌握管理原理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2)研究管理原理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
(3)对于管理原理的掌握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手段。
二、系统原理
1.系统的概念
(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复合体”。
(2)系统从组成要素的性质看,可划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是由自然物组成的系统如生态系统、气象系统、太阳系等;人造系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交通系统、商业系统、管理系统、危机预警系统等。
2.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系统是由各个要素集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关系。
3.系统原理要点
(1)整体性原理
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从系统目的的整体性来看,局部与整体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叉效应;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
(2)动态性原理
系统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3)开放性原理
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存。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4)环境适应性原理
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就是改善环境。
(5)综合性原理
综合性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的综合性原理的含义包括:①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②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三、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这是管理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的主要特点。
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①职工是企业的主体;②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④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1)要素研究阶段
对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是随着以机器大生产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的出现而开始的。在要素研究阶段,这种研究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且一直认为人是机器附属物。
(2)行为研究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特别是战后,有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取决于需要。这一阶段的认识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基本出发点仍然是把劳动者作为管理的客体。
(3)主体研究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中国管理学家蒋一苇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了著名论文“职工主体论”,明确提出“职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的观点。认为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而非客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服务的。
2.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1)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
①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工作效率。
②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使企业全体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高度的工作效率。
两条途径的根本不同之处:前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客体,职工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企业职工视作管理的主体,使职工处于主动地参与管理的地位。
(2)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问题的途径和形式
①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
②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
③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
3.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不同的时代,人性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管理所面临的人性状况极为复杂:有专门利他的奉献精神,有专门利己的个人主义;有自由平等的民主要求,也有官贵民贱的等级观念。成功的管理者要在应对这个挑战的过程中,引导和促进人性的发展。
4.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管理是以人为主体,为人服务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而且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产品为之服务的用户。因此,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质是企业实现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方向。不仅要研究作为社会成员的消费者需求的特点,更应重视尚未被消费者认识的新产品的开发,以帮助消费者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以减少资金占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以使消费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货币购买力,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满足更多的需要。
(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消费者使用本企业产品要求得到的满足的实现条件。
综上所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四、责任原理
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管理者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就必须规定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1.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责任。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
(1)职责界限要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结果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2.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1)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权、物权、财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任何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2)利益。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感。
(3)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3.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1)奖惩要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若考核不细致或不准确,奖惩就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
(2)及时而公正的惩罚。惩罚是利用令人不喜欢的东西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改变人们的工作行为。
(3)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时的可靠保证。
五、效益原理
1.效益的概念
效益是与效果和效率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
(1)效果。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
(2)效率。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3)效益。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①联系。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而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②区别。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明显;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2.效益的评价
效益的评价,可由不同主体(如首长、群众、专家、市场等),从多个不同角度去进行,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甚至相反。不同的评价都有它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3.效益的追求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遵循以下规律: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
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构成系统的子系统称为要素,即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的,这就是系统的集合性。
②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系统从总体上看,都有宏观和微观之分,而微观上,还有各种层次。由于系统层次的普遍性,因而系统概念本身也就具有层次性,有系统、子系统、子子系统等。
③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子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而各子系统本身的发展,就要受到系统的制约。
(3)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的启示
系统原理的要点有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对这些要点原理的把握,有助于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①从整体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在现实情形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系统中,重局部,轻全局,特别是局部之间不协调,互相扯皮,从而损害了全局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子系统的功能虽好,但不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效果当然不会好;相反,有时候子系统的效益虽然低一些,但有利于实现系统的功能,有利于达到整体的目的,其效果自然一定是好的。
②从动态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掌握系统动态原理,研究系统的动态规律,可以使管理者预见系统的发展趋势,树立起超前观念,减少偏差,掌握主动,使系统向期望的目标顺利发展。
③从开放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到外部对本系统的种种影响,努力从开放中扩大本系统从外部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④从环境适应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
⑤从综合性原理中获得的启示。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1)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责任原理是管理的保证。
(2)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保证及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
(3)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以下启示:
①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责是指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确定每个人的职位,明确规定各职位应担负的责任。职责是整体赋予个体的责任,也是维护整体正常秩序的一种约束力。
a.职责界限要清楚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近,职责越容易明确;工作职位离实体成果越远,职责越容易模糊。
b.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在规定某个岗位工作职责的同时,必须规定同其他单位、个人协同配合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整体的功效。
c.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将职责落实到每一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没有分工的共同负责,实际上是职责不清、无人负责,结果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效率的低下。
②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a.权限。明确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权、物权、财权,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任何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
b.利益。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任何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这种利益不仅是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上的满足感。
c.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d.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应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
③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a.奖惩要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若考核不细致或不准确,奖惩就难以做到恰如其分。因此,首先要明确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
b.及时而公正的惩罚。惩罚是利用令人不喜欢的东西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改变人们的工作行为。
c.建立健全组织的奖惩制度。使奖惩工作尽可能地规范化、制度化,是实现奖惩公正而及时的可靠保证。
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1)“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是指管理活动要围绕人展开,其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原理是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其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2)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的途径
①树立以人为本、人是一切的中心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员工不只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为人的管理,企业经营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商品的生产,而是为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人的社会发展而服务的。
②员工参与管理。员工参与管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三种形式应当是最基本的。
a.通过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职工代表在管委会和董事会中应占有一定比例,并享有与其他代表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b.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代表参加企业的最高监督机构——监事会。职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应占有较多名额,并与其他监事一样,享有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c.广泛参加日常生产管理活动(如质量管理、设备管理、成本管理、现场管理等)。由于劳动者最了解自己直接参与的那部分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参与日常生产管理活动时应有更大的发言权,并且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何谓效果、效率和效益?人类一切活动为何要遵循效益原理?
答:(1)效果是指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例如,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虽然质量合格,但它不符合社会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里,最后甚至会变成废弃物资,这些产品是不具有效益的。所以,只有那些为社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
(2)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实践中,效益与效率并不一定是一致的。例如,企业花费巨额投资增添技术设备来提高生产率,如果实际结果使单位产品生产的物化劳动消耗的增量超过了活劳动的减量,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就会出现效率提高而效益降低的现象。
(3)效益是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讲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较社会效益直接、明显;经济效益可以运用若干个经济指标来计算和考核,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管理应把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4)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要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因为这种管理思想必然导致片面追求产值、盲目增加产量的倾向,从而可能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例如,必须学会运用价值规律,随时掌握市场情况,制定灵活的经营方针,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满足社会需求。
5.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什么?管理者如何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
答:(1)管理有效性的实质是追求高效益。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2)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是有规律可循的,管理者在追求自身工作的效益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这是因为由于管理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基本是通过管理主体的劳动所形成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系统。尽管其中有纷繁复杂的因素相交织,但每一种因素均通过管理主体的劳动而活化,并对整个管理运动产生着影响。综合评价管理效益,必须首先从管理主体的劳动效益及所创造的价值来考虑。
②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现代化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无疑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系统高级主管所采取的战略,这是更加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实际上,管理只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战略才告诉我们怎样“做正确的事”。企业如果经营战略错了,局部的东西再好,但产品不适销对路,质量再好,价格再低,也毫无意义。实际上,管理效益总是与管理主体的战略联系在一起的。
③追求局部效益必须与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全局效益是一个比局部效益更为重要的问题。如果全局效益很差,局部效益提高就难以持久。当然,局部效益也是全局效益的基础,没有局部效益的提高,全局效益的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是统一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因此,当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发生冲突时,管理必须把全局效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服从整体。
④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企业每时每刻都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企业只满足于眼前的经济效益水平,而不以新品种、高质量、低成本迎接新的挑战,就会随时有落伍甚至被淘汰的危险。所以,企业经营者必须有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随时想着明天。不能只追求当前经济效益,不惜竭泽而渔,寅吃卯粮,不保持必要的储备,不及时地维护修理设备,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不爱护劳动力,这样的话,必然损害今后的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积极进行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人才开发,才能保证企业有长期稳定的较高经济效益。
⑤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因为这种管理思想必然导致片面追求产值、盲目增加产量的倾向,从而可能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效益普遍低下的状况。
3.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管理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5年研)
答:管理原理是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对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因而对一切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须认清管理系统的集合性、结构性、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2)人本原理。强调管理活动中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要强调人本原理。
(3)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
(4)效益原理。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为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2.人本原理(电子科大2013年研)、管理的人本原理(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管理的人本原理认为,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第一,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本原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它要求管理者在一切管理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做好人的工作作为管理根本,使管理对象明确组织的整体目标、自己所担负的责任,自觉地并主动地为实现整体目标努力工作。
(1)具体讲,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员工是组织的主体——尊重人;②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依靠人;③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发展人;④管理是为人服务的——为了人。
(2)企业在运用人本原理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关心员工个人需要;②让员工感到受重视;③要注意增强员工的荣誉感;④做好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
3.效益原理(四川大学2007年研)
答: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讲求实效,使管理制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对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二、简答题
1.简述管理的基本原理。(华科2013年研)答: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系统原理。要求管理者必须认清管理系统的集合性、结构性、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2)人本原理。强调管理活动中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要素,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主宰。做好人的工作是管理的根本,所以要强调人本原理。
(3)责任原理。管理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挖掘人的潜能,就必须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这些部门和个人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必须承担的与此相适应的责任。
(4)效益原理。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利用最小的投入或消耗,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效益,为社会做出贡献。“效益”包括“效率”和“有用性”两方面:前者是“量”的概念,反映耗费与产出的数量比;后者属于“质”的概念,反映产出的实际意义。
2.简述系统原理的基本要点。(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研;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系统原理包含哪些内容?简要说明其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1)系统原理
管理系统原理是根据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普通系统论发展起来的。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在一定环境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的本质联系。任何管理实质上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管理的系统原理源于系统理论,它认为应将组织作为人造开放性系统来进行管理。它要求管理应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性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运行的规律,对管理各方面的前提做系统的分析,进行系统的优化,并依照组织活动的效果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控制组织系统的运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这就是管理系统原理的基本涵义。
具体地说,管理系统原理主要有五个要点:整体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动态性观点、综合性观点和环境适应性观点。
(2)系统原理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①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是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使全部人员将个人的目标内化,向组织靠拢,这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可以使组织时刻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能迅速地应对外界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的变化。
③可以在组织内部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三、论述题
试述系统原理的要点以及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四川大学2006年研)
答:(1)系统原理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从系统目的的整体性来看,局部与整体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叉效应;从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说,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
②动态性原理:系统内部的联系是一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
③开放性原理: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存。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④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周围事物发生各种联系。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环境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就是改善环境。
⑤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系统的综合性原理的含义包括:a.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b.系统实施方案选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2)系统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系统原理,是系统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系统原理不仅为认识管理的本质和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其所提供的观点和方法广泛渗透到责任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之中。在运用系统原理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整体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要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系统的整体性要求将个体的目标内化,将个人目标向组织目标靠拢,这就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组织就是一个有着共同远景的集体,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
②动态性。运动是系统的生命,企业系统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任何管理方法、产品结构、生产组织都有其时限性。组织所处的外界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组织作为环境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在组织内部,也是动态的,组织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短期、长期目标,就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渐进。
③开放性原理。企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系统影响较大时,原来的内部结构所体现的功能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时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行调整结构,产生新的功能,使企业向前发展。一个企业如果自我封闭,无视外界的变化,也就失去了企业本身存在的意义了。
④环境适应性。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那就是改善环境。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地改变环境的问题,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尽量对外界环境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影响,如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制造对自己有利的行业标准;一个准备到国外投资的企业应该尽量运用自己的条件影响当地政府的政策,以便于更好地融入投资环境,为自己打下更好的发展基础。
⑤综合性。综合性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这就是运用了归纳和分析的方法对组织进行研究,找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更好地掌握组织发展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