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根植于中国的历史进程,一方面又与中国的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蔡一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概括为如下要点:
(1)顺“道”。“道”,一是指治国的理论;二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后者强调了应该顺道而为,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2)重人。包括: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二者都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3)人和。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4)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5)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7)对策。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8)节俭。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黜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9)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
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1.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形成
(1)管理思想的形成
管理思想的形成起源于管理活动。
(2)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源泉,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管理理论本身是管理思想,只不过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有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经受得住管理活动的检验。
(3)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见表2-1)
表2-1 现代管理思想发展与时代背景
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在1776年(当时正值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开始向机器工业过渡时期)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斯密认为日用必需品的源泉是本国劳动。日用品供应情况的好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二是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从事无用劳动人数的比例。斯密在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
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②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③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斯密在研究经济现象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正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
(2)查理·巴贝奇
查理·巴贝奇在《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一书中,概述了他的思想。巴贝奇赞同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并且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
同时,巴贝奇认为工人同工厂主之间存在利益共同点,并竭力提倡所谓的利润分配制度,即工人可以按照其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提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①按照工作性质所确定的固定工资;②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③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
提出按照生产效率不同来确定报酬的具有刺激作用的制度,是巴贝奇的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
罗伯特·欧文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3.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①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c.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②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
a.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b.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
c.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d.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e.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903年,泰罗开始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著书立说。他的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③与泰罗同时代的对管理改革作出过贡献的人
a.甘特
甘特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图表,称甘特图。其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工业的领导》和1919年出版的《工作组织》。
b.机械师杰布蕾斯和他的妻子
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其研究成果反映在1911年出版的《动作研究》一书中。
c.美国的福特
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福特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而对如何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
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可以看出泰罗制着重解决的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
(2)对泰罗制的评价
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
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对泰罗制加以评价:
①它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
②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
④泰罗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
总之,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泰罗主张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从而使得管理的范围比较小,管理的内容也比较窄。对于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基本没有涉及。
(3)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①组织管理理论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a.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
b.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c.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d.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e.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f.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
②法约尔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
a.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行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同时,每个工人工作范围的缩小,也可使工人的培训费用大为减少。
b.权力与责任。特别强调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c.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
d.统一命令。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
e.统一领导。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
f.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法约尔认为,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
g.人员的报酬要公平。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使职工和公司双方满意。
h.集权。集权就是降低下级的作用。
i.等级链。“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
j.秩序。秩序即人和物必须各尽其能。
k.平等。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雇员们受到平等的对待后,会以忠诚和献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l.人员保持稳定。生意兴隆的公司通常都有一批稳定的管理人员。
m.主动性。给人以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n.集体精神。职工的融洽、团结可以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力量。
③法约尔的贡献。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其他贡献者。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的企业家詹姆斯·穆尼以及英国的林德尔·厄威克在组织体系及组织原则方面又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
厄威克的贡献是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他认为:
a.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
b.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
c.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只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注意贯彻相应的原则,这四项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三、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要求和平、民主和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在1950年代前后,声势浩大的罢工斗争此起彼伏,劳资矛盾尖锐。
②企业的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不但市场国际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进而国际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③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与二战前的1930年代相比,技术更新速度快了二倍。
④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管理工作的细化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职工中的比重增加,而操作工人的比重相对下降。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职工队伍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2)以上变化对企业管理的新要求
①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企业要在这种环境中站住脚,首先要做到经营方向正确、经营目标明确。为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经营决策。
②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的高度复杂化以及需要迅速、及时地进行战略决策,要求管理工具也要现代化,以便迅速、准确地提供管理信息,及时、正确地进行决策。
③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由于生产过程专业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人对单调、简易的操作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必须研究如何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2.“行为科学”学派
(1)行为科学的由来
行为科学认为“人”不单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2)“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梅奥提出引起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试验”。其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霍桑试验过程:
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进行了其他方面的试验。
(3)梅奥等人的观点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③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人群关系论者认为: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
(4)“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①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
a.生理的需要。人体生理上的主要需要,即衣、食、住、行、医药等生存的基本条件;
b.安全的需要。随着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继而就会产生高一层的需要——安全的需要;
c.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感等各方面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这类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敬;
e.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
②双因素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a.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和地位。
b.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归纳起来有六种: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责任。
c.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
③X、Y理论
a.X理论和Y理论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首次提出。
X理论主要观点有: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二者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b.超Y理论
由美国的乔伊·洛尔施和约翰·莫尔斯提出。
洛尔施等人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并据此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
④Z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负责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3.“管理科学”学派
(1)“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
①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
②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③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④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
“管理科学”学派的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2)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
①模型按作用可分为:
a.描述性模型。描述性模型是说明一个系统怎样进行工作的模型,用它可清楚表明问题的现状,并可指明应怎样改变这种现状。
b.规范性(或指示性)模型。规范性(或指示性)模型中包含早已确定了的某些准则及事物的变化规律。这类模型又被称为最优化模型,因为它能从可以采用的所有解决方法中找出最优的解决办法。
②模型按变量种类可分为:
a.确定性模型。确定性模型中的所有因素都有准确的或确定的数量,而对问题的解答是由一套准确的关系来确定的。即在一个确定性模型中,所有的假定条件都是肯定的。
b.随机性模型。随机性模型中采用了随机变量,即存在着不确定因素。这些随机变量是以统计规律为基础确定的。即模型中的不确定条件大都是以客观实践中的各种观察、统计数据为基础确定的。
(3)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
系统管理理论把管理对象看作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系统的六要素包括:
①人。人是企业系统的第一要素,可以通过人的数量、素质、专长等来表现。
②物资。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能源等。
③设备。包括机电设备、工具、仪表仪器、运输工具等,也包括厂房、仓库及同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设施。
④财。包括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各项专用基金等。
⑤任务。包括国家和上级机关下达的建设项目、年产指标及同其他单位订立的供货合同。此外,还包括为满足市场需要由企业自定的任务。
⑥信息。包括产供销的原始数据、统计报表、情报、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
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系统理论将上述六个要素分为许多子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情报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
4.“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的。在这个学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赫伯特·西蒙。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等人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确定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其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
(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①程序性决策。指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
②非程序性决策。指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的决策。
5.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再思考
威廉·大内系统地比较了美国企业同日本企业管理的差别,指出了从采用美国式管理的组织——A型组织向采用日本式管理的组织——Z型组织转变的许多措施,其核心是要信任和关心职工。
汤姆·彼得斯和南希·奥斯汀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成功管理的最重要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对组织的自豪感和其对工作的满腔热情。
《改变世界的机器》的作者认为,精益生产方式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全球每一种工业,并且向精益生产转变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①更多采取了资本主义色彩的雇佣劳动管理方式;
②成立企管协会;
③出现了向托拉斯和康采恩方向发展的趋势;
④组织工会和在较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派出稽查组,加强管理。
(2)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3)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
(4)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
(5)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2.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
①扩大企业自主权。扩权的主要内容有:国有工业企业由按工资总额提取企业基金的办法改为实行利润留成办法;企业拥有制定补充生产计划的权力;企业有权销售超产产品;企业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
②推行经济责任制。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基本目的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解决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③两步利改税。
(2)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
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①承包经营责任制。指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②租赁经营责任制。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③股份制。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3)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应是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党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3)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4)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经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
2.2 课后习题详解
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其基本要点包括:
①顺“道”
这里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从事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各个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 “任其张,竭其力”, “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顺应社会客观规律。
②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得民是治国之本,欲得民必先为民谋利。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使“天下之民归心”, “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尧日》),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孟子·离娄上》)等。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和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称为“德以合人”, “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人才。
③人和
“人和“中的“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故我国历来把天时、地利、人和当作事业成功的三要素。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管子·形势》)。“上下和同”, “和协辑睦”(《管子·五辅》),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战国时赵国的将相和故事,妇孺皆知,被传颂为从大局出发讲团结的典范。
求和的关键在于当权者,只有当权者严于律己,严禁宗派,不任私人,公正无私,才能团结大多数。《管子》提出“无私者容众”,要求君主切不可有“独举”、“约束”、“结纽”这些宗派行为,不可“以爵禄私有爱”,要严禁“党而成群者”(《管子》五辅、法法等篇)。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培养团结和谐的企业文化。
④守信
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信誉是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他对弟子注重“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治理国家,言而无信,政策多变,出尔反尔,从来是大忌。
治生亦然。商品质量、价格、交货期,以至借贷往来,都要讲究一个“信”字。我国自古有提倡“诚工”、“诚贾”的传统,商而不诚,苟取一时,终致瓦解,成功的商人多是商业信誉度高的人。
启示:现代企业要诚信经营。
⑤利器
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吕氏春秋·任地》篇说,使用利器可达到“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的效果。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提升。
⑥求实
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儒家提出“守正”原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指挥作战,要知道自己兵力,装备的承受能力,“量力而知攻”, “不知任,不知器,不可”。切不可不顾主观条件的“妄行”, “强进”, “妄行则群卒困,强进则锐士挫”(《管子》牧民、霸言、形势解等篇)。用人也应注意因材施用,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毋与不可,毋强不能”。
启示:现代企业要结合实际进行经营。
⑦对策
我国有一句名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这说明在治军、治国、治生等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二是运筹。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注重战略,对经营活动进行统筹谋划。
⑧节俭
我国理财和治生,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节用思想源于孔子和墨子,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述而》)。墨子说:“其财用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墨子·节用上》)。荀子说:“臣下职,莫游食,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
在治生方面,节俭则是企业家致富的要素。司马迁说:“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 “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史记·货殖列传》)。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注重成本管理。
⑨法治
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整套法制体系,包括田土法制、财税法制、军事法制、人才法制、行政管理法制、市场法制等。
启示:现代企业经营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2)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
根据韩非的学说,法制要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即实行“明法”、“一法”原则。“明法”,就是“著之于版图,布之于百姓,使全国皆知”。“一法”,即人人都得守法,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各级政府官员不能游离法外,“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有度》)。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1)斯密是西方最早对经济思想进行论述的学者,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系统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
斯密对比了一些工艺和一些手工制造业实行分工前后的变化,对比了易于分工的制造业和当时不易分工的农业的情况,说明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分工的益处主要是:
①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单项操作,从而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
②劳动分工可以减少由于变换工作而损失的时间;
③劳动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
他的上述分析和主张,不仅符合当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成了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2)在斯密之后,另一位英国人查理·巴贝奇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的益处在于:
①节省学习所需的时间;
②节省学习中所耗材料;
③节省工序转换所需时间;
④节省更换工具所耗时间;
⑤由于重复操作,技术容易熟练,可以加快工作速度;
⑥由于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创新,改进工具等。
巴贝奇赞同斯密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效率的论点,但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一好处。
(3)斯密与巴贝奇的管理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适应了当时的工厂制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虽然不系统、不全面,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及以后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3.科学管理理论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泰罗为什么要研究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其理论的实质是什么?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谈谈科学管理理论对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启发。
答:(1)科学管理理论产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有其历史必然性。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业革命以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人们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概念,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管理。
②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废除黑奴制,开发西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1862年出现了一种新的筹资形式——有限责任联合股份公司。1890年封闭边境,国内人口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工业革命的种种结果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大陆,使得美国的商品经济、劳动分配、工厂制度得到了发展,从而使人们认识到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社会达尔文主义”信条则承认存在无情竞争的制度,结果是“适者生存”;工会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去研究新的管理课题——劳资关系;宗教改革,承认教徒可以拥有个人财产,鼓励个人从事工商活动;企业、公司产品的多样化和生产经营的分散化,小规模条件下独裁类型的管理,逐渐被专业类型的管理所代替;技术的进步则引起了管理思想与哲学的巨大变化——寻求借助技术之力增强人类活动力的适当方法,即管理。
③当时的企业管理非常落后,工厂工作时间长、效率低、工资也低,工人缺乏训练,雇主不懂得如何刺激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当时经营管理仍是以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为特点,使得美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中的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国内外经济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
在上述几大原因的推动下,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在美国爆发了三次规模浩大的管理运动,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2)泰罗当时在米德瓦尔钢铁厂工作,他感到企业管理当局不懂得用科学方法来进行管理,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则缺少训练,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的工具。这些都大大的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改进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最终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
(3)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和主要内容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质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其主要内容有: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动作研究,泰罗认为当时工人提高产量的潜力是很大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②通过科学测定,制定恰当的工作定额,并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是指那些天赋和才能与工作性质相符,并且愿意付出努力的工人。为此,泰罗强调工作的分配和努力这两个要素;
③推行标准化制度,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④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工作定额采取不同的工资率,以刺激工人提高产量;
⑤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变双方的相互对立为相互合作,以增进双方的利益;
⑥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在当时,企业没有专门的计划部门,工人全凭经验来决定自己的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泰罗认为,应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⑦实行职能工长制。即实现工长管理的分工和专业化,以提高管理效率;
⑧在组织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即企业高层管理者只集中精力处理重大的经营决策问题,而把那些日常事务的决策与处理权交给基层管理者,只有在例外情况下高层管理者才进行干预。
(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启发
①科学合理制定职工的日工作量。对于加工制造业企业来说,各种不同工种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一条标准要求所有人。
②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很多加工业企业来说,一般倾向于招收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专业化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职工进入工厂后一般跟随老职工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工作。所以,工作方式都是以一传一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培训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
③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很多企业中“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往往老板凭感觉估计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或者所有人工资一致。差别计件工资制则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级别的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④科学管理的最大意义在于科学生产观念的引入,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经验决定一切的做法,重视科学技术和规范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对工厂管理的一种大的突破。
但是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效率的追求使其忽视了对人的关怀。管理是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忽视对人的关怀,仅仅把人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会造成员工的抵抗情绪。尤其在我国,运用科学管理必须把提高效率与关怀员工结合起来。
4.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答:(1)法约尔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
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①组织管理理论应当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
a.技术职能。即设计制造;
b.经营职能。即进行采购、销售和交换;
c.财务职能。即确定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
d.安全职能。即保证员工劳动安全及设备使用安全;
e.会计职能。即编制财产目录,进行成本统计;
f.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
②法约尔提出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
a.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行大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同时,每个工人工作范围的缩小,也可使工人的培训费用大为减少;
b.权力与责任。特别强调权力与责任的统一;
c.纪律。纪律的实质是遵守公司各方达成的协议;
d.统一命令。一个员工在任何活动中只应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
e.统一领导。为达到同一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应由一位首脑根据一项计划开展,这是统一行动、协调配合、集中力量的重要条件;
f.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法约尔认为,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
g.人员的报酬要公平。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使职工和公司双方满意;
h.集权。集权就是降低下级的作用;
i.等级链。“等级链”即从最上级到最下级各层权力连成的等级结构;
j.秩序。秩序即人和物必须各尽其能;
k.平等。即以亲切、友好、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雇员们受到平等的对待后,会以忠诚和献身的精神去完成他们的任务;
l.人员保持稳定。生意兴隆的公司通常都有一批稳定的管理人员;
m.主动性。给人以发挥主动性的机会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量;
n.集体精神。职工的融洽、团结可以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力量。
③法约尔的贡献。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解释厄威克的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
答:林德尔·厄威克把法约尔、穆尼和泰罗的思想加以归纳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管理理论。厄威克所综合的管理理论的概念结构如图2-1所示。
图2-1 厄威克管理理论综合概念结构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厄威克认为管理过程是由计划、组织和控制这三个主要职能构成的。
厄威克强调,科学调查和分析是指导一切管理职能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与主要职能相适应的三项指导原则——预测、协调和指挥。
厄威克还归纳出了管理的间接目标:秩序、稳定、主动性和集体精神。他认为,只要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时注意贯彻相应的原则,这四项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6.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梅奥等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有:
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工作条件和工资报酬并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惟一原因,人重要的是同别人合作,个人是为保护其集团的地位而行动的,人的思想行为更多地是由感情来引导的。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之间存在着单纯的因果关系,只要正确地确定工作内容、采取恰当的激励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可是,霍桑试验表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即工作士气的提高。梅奥等人从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士气”高低决定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士气”又取决于家庭、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③企业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同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并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管理者要充分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同员工之间、员工相互之间能互相协作,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提高效率。
④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的合作。例如:建立邀请职工参加企业各种决策的制度,借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高职工士气。
(2)行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亚布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基本论点:一是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a.生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感情和归属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
a.保健因素。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b.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c.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③X、Y理论
a.X理论和Y理论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于1957年首次提出。
X理论主要观点有: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给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Y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二者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
b.超Y理论
由美国的乔伊·洛尔施(Joy Lorsch)和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提出。
洛尔施等人认为,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并据此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X理论指导管理工作;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以Y理论为指导的管理方式。
④Z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提出了Z理论。Z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
按照Z理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
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c.实行个人负责制;
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
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
f.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
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
7.理解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1)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该学派一方面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引入了系统管理思想。
(2)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西蒙,主要观点有:
①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等人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其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就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8.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理解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
答:(1)人类已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时代表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①信息化。信息技术(IT)产业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和各种社会活动领域的广泛使用,正在迅速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同样也在快速地改变着管理的面貌。
②网络化。由信息技术集成的信息网络将引起人类交流、学习、工作、生产、贸易及生活方式的革命。出现许多虚拟化的学校、公司、其他组织和活动形式。从而把人类活动的时空距离大大扩展了,必将引起管理的革命。
③知识化。创新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经济使投资收益递增成为可能。
④全球化。借助于信息网络的帮助,知识技术和经济在全球迅速流动,市场竞争成为全球竞争。企业、政府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都终将成为全球开放系统。管理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系统。
(2)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原则的变革
新经济时代之前的管理原则主要有:①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斯密); ②自身利益(斯密); ③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 ④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泰罗); ⑤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 ⑥脑力和体力分离(泰罗); ⑦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⑧自动化运动,它们由斯密/泰罗/法约尔等总结和发展。
在新经济时代,管理必须突破斯密/泰罗/法约尔瓶颈,管理的基本原则必须变革,管理将建立在新的原则基础上:
①对等的知识联网。对等知识联网包括对等技术、对等信息和对等知识三个方面。对等的技术使得每一个节点能够直接与其他节点交流;对等的信息即不论信息位于企业何处,其他人员和应用工具都能够容易地获得;对等的知识即不论其他人的知识在企业中处于何处,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它。
②集成的过程。集成过程要求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关键的模式保持联系,并且集成的过程不是固定的东西,它要求对思想、人员、过程和资源不断地进行动态的重新配置。
③对话式工作。人们对其工作的整个过程都有所了解,并能展开想像,而非被分割和局限于工作过程的某一工序或某一环节。
④人类的时间与计时。工作过程不仅是连续的,而且人类的时间也是连续的,人们记忆着过去,感受着现在,并且想像着未来。
⑤建立虚拟企业和动态团队。建立虚拟企业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公司联合它们的能力,依赖这些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确定和重新确定复合的跨职能团队。这些团队不仅包括公司的成员,而且也可能包括来自卖主或顾客公司的工作人员。
9.理解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1)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
a.更多采取了资本主义色彩的雇佣劳动管理方式;
b.成立企管协会;
c.出现了向托拉斯和康采恩方向发展的趋势;
d.组织工会和在较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派出稽查队,加强管理。
②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
③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
④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
⑤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
(2)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①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
a.扩大企业自主权。扩权的主要内容有:国有工业企业由按工资总额提取企业基金的办法改为实行利润留成办法;企业拥有制定补充生产计划的权力;企业有权销售超产产品;企业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
b.推行经济责任制。工业经济责任制的基本目的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解决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c.两步利改税。
②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
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a.承包经营责任制。指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b.租赁经营责任制。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
c.股份制。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③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
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a.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应是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①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党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②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③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④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经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
2.3 考研真题详解
一、选择题
1.“管理机构从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指的是法约尔十四项管理原则中的哪一项?( )(北科2013年研)
A.统一指挥
B.统一领导
C.等级链
D.集中化
【答案】C
【解析】法约尔十四项管理原则中的第九条为等级链与跳板。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低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它表明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信息传递的途径。为了保证命令的统一,不能轻易违背等级链,请示要逐级进行,指令也要逐级下达。有时这样做会延误信息,鉴于此,法约尔设计了一种“跳板”,便于同级之间的横向沟通。但在横向沟通前要征求各自上级的意见,并且事后要立即向各自上级汇报,从而维护统一指挥的原则。
2.在西方管理理论中,提出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观点的是( )。(中财2014年研)
A.行为科学理论
B.人际关系学说
C.管理科学理论
D.社会系统学派
【答案】B
【解析】1933年梅奥在代表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中,全面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初步成果,系统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lt@span tc=16711680>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lt@span tc=16711680> 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观点?( )(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研)
A.必须高度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使它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
B.工人是社会人
C.生产效率取决于员工态度与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D.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作用
【答案】A
二、概念题
1.行为科学(同济大学2013年研;四川大学2007年研)
答:行为科学是指一门研究人类工作的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成就,对企业组织中人群行为进行科学分析,强调管理者必须懂得怎样激励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集团的作用。行为科学家们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只有引导人为自己的需要而努力,并使之同集体目标一致,才能提高效率。行为科学主张以“人”为管理核心,强调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重视社会环境、人的相互作用、个人的利益对提高工效的影响。
2.管理科学学派(同济大学2015年研;暨南大学2011年研;东财2011年研)
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E.S.Buffa),其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
(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
(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
(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
(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3.社会人(北理2008年研;四川大学2006年研)
答:社会人是指梅奥等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假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点:①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②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③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更易于对同事们所组成的社交因素做出反应;④职工们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当视主管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
4.需要层次理论(北二外2011年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南财大2010年研)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最著名的激励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重要程度,分为五个层次:①生理的需要。主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睡眠等;②安全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免除各种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包括免受身体及情感伤害和保护职业、财产、食物及住所不受威胁的需要;③归属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在感情和归宿方面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情感等方面予以肯定;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主要是指人们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五种需要之间存在递进规律,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动。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低级需要主要从外部使人满足,高级需要主要从内部使人满足。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厦门大学2013年研;中山大学2009年研);激励—保健理论(华中师大2008年研)
答:双因素理论又称“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因素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其中,保健因素是指那些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员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它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又称“维持因素”。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相关的因素,这是保持职工达到合理满意水平所必需的因素,不具备这些因素,员工则不满意。即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
6.Y理论(北二外2010年研)
答:Y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人并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和憎恶决定于这份工作对他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在正常情况下人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X理论与Y理论的差别在于对工人的需要看法不同,因此采用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按X理论来看待工人的需要,进行管理就要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如果按Y理论看待工人的需要,管理者就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各个国家和民族对管理学的发展都有各自的贡献和价值,西方中心论是完全不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事实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有:
(1)顺“道”的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中,“道”是一个使用较广,含义十分丰富的概念。其使用的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主观范畴的“道”,它指的是安邦治国的理论、道理;另一类是客观范畴上的“道”,指的是事物的客观规律。顺“道”的含义在这里就是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顺“道”的主张很早以前就在我国提出来了,如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就用“道”来描述客观规律,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管子则在老子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们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汉代的思想家司马迁就更加强调社会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他主张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应当服从经济规律。可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管理必须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2)“重人”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研究管理活动时,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重人”的管理思想。这里的“重人”有这样两重含义: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的归离,强调人才的作用。
(3)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管理思想。中国的思想家一致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事业成功与否的三个重要的因素,而这其中“人和”又是最为重要的。对于治国来说,人和能够兴邦;对于从商而言,和气能够生财。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
(4)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多都认为权威的作用比权力要大。统治者要想服人,不能仅仅依靠权力,还要以身作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思想与当今管理学所强调的管理者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行为产生影响力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丰富,管理理论方面的著述也不胜枚举,如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之说,《史记·货殖列传》中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经商致富的人物和事情,以及从中总结的各种经商之道。明代洪应明所著的管理哲学著作《菜根谭》,在20世纪中期的日本就曾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今天,我国古代的一些管理思想仍然对美国和日本的企业管理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不过,虽然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非常丰富深邃,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当时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大多数理论仍然属于管理哲学的层面,管理的具体方法和原则的理论还未形成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2.简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研);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背景下对企业管理是否仍有指导意义(南京大学2008年研)?
相关试题:
(1)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中科大2012年研)
(2)科学管理理论对于中国企业有何指导意义?(浙大2010年研)
答:“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1)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罗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泰罗确定科学管理的原理、方法的基础;
②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③为了鼓励工人努力工作,应实行计件工资制;
④工人和雇主必须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应该加强协作;
⑤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应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改变原来的那种经验工作法,代之以科学的方法;
⑥为了提高工效,应实行职能管理。
泰罗的这些观点成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2)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背景下,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对企业管理仍有指导意义
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下仍然有其适应的地方,如其提倡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任何时代下都是企业追寻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但是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成经济人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很不适应,因为知识经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并鼓励员工创新。所以说科学管理原理部分内容在新知识经济时代下仍然适用,但也有一些思想已经被扬弃。
3.请评价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对管理学发展的贡献。(南开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评述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论述题,北师大2012年研)
答:亨利·法约尔是“一般管理理论”或“组织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该理论主要解释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以及有效的管理和组织思想由哪些要素构成。具体而言,法约尔对管理学的主要贡献有:
(1)企业的工作与人员能力结构
法约尔认为,企业里所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类:
①技术性的工作——生产、制造;
②商业性的工作——采购、销售和交换;
③财务性的工作——资金的取得与控制;
④会计性的工作——盘点、会计、成本及统计;
⑤安全性的工作——商品及人员的保护;
⑥管理性的工作——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法约尔对这六大类工作分析之后发现,对基层工人或其他人员主要要求其具有技术能力。随着组织层次中职位的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降低,而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就显得越重要,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相对减少。
(2)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
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把整个企业经营活动概括为六个方面,即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在这六项活动中,管理活动居于核心地位。法约尔还指出,管理活动包括五种职能,具体如下:
①计划。指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这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②组织。指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它包括有关组织结构、活动和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以及职工的招募、评价和训练;
③指挥。指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即对下属活动的指导;
④协调。指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⑤控制。指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管理的这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经理或领导人个人的责任,它同企业其他工作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职能。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
(3)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法约尔总结了管理的一般原则,同时也强调,在管理方面,没有什么固定和绝对的东西,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对尺度的注意。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管理者的主要才能之一。
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杰出代表,他所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西方的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之一。
4.简述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1)双因素理论的概述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又称激励—保健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需要,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两类需要就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②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b.工作上的成就感;c.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激励;d.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值;e.职务上的责任感。
(2)双因素理论的意义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的观点进行了拆解,认为传统的观点中存在双重的连续体: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这种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是: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3)双因素理论的缺陷
在研究方法本身、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满意度的评价标准这些方面,赫兹伯格这一理论都存在不足。另外,赫兹伯格讨论的是员工满意度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但他所用的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
5.简述Z理论的主要内容。(广东财大2013年研)
相关试题:著名学者威廉·大内通过对A型文化和J型文化的研究,提出了Z型文化,其主要内容是什么?(东财2010年研)
答:Z理论是由美国日裔学者威廉·大内在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不同的管理特点之后,参照X理论和Y理论,提出来的新理论。其研究的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Z理论强调管理中的文化特性,主要由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所组成。根据这种理论,管理者要对员工表示信任,而信任可以激励员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企业、对待同事,为企业忠心耿耿地工作;微妙性是指企业对员工的不同个性的了解,以便根据各自的个性和特长组成最佳搭档或团队,增强劳动生产率;而亲密性强调个人感情的作用,提倡在员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和谐的伙伴关系,为了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1)要在员工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中实现向“Z型”企业的转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支持管理宗旨的“新的”平等关系;②发展人际关系的技能;③使雇佣稳定化;④设立一种缓慢的评价和晋升制度;⑤扩大职业发展的道路,发展非专业化职业道路;⑥确立实行参与管理的领域;⑦使整体关系得到发展。
(2)Z理论下的团队的突出特点
①任务权力不等同于行政权力,职责规定与完成专业任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任务的完成与个人的能力、自觉性有关。一些非正式组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行政权力”对工作的影响;
②人员就业和发展是稳定的,但整个外部“赶超型”的经济发展环境维持了个人应有的竞争危机感,从而促进团队的整体性发展;
③强调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对每个人员的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力,支持团队宗旨的最终贯彻;④强调人际关系的沟通技能,实现“日本式”的微妙管理;
⑤决策由集体做出,责任也由集体共同承担。这样,就使得企业所需要的创新性建议和变革,极可能由于被认定偏离企业文化主流而遭到拒绝。这样,以这种团队为基础的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就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总之,X理论和Y理论基本回答了员工管理的基本原则问题,Z理论将东方国度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Z理论可以看作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员工管理中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灵活掌握制度与人性、管制与自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实施最符合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管理方法。
四、论述题
1.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简答题,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研)
答:(1)儒家管理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提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家管理思想的宗旨是求安定、兴国、兴业;其核心是民本主义,群体本位;服从于民本主义,必然派生出“和”与中庸的思想;为实现民本主义,在管理上主张以德治为主;德治强调教化,强调管理者正已、爱民。
(2)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①儒家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主张以性善论为主的性多元论,这种人性思想符合现代管理学的人性假说。
儒家的人性准绳以孟子“性善”论为主,又有荀子“性恶”论,还有董仲舒的“性三品”等性有差等说,辅之以宋儒的天命、气质之性说和习气可塑的理论,说明在人性本体的哲学问题上,儒家与西方管理学Y、Z理论的人性假说相一致。
儒商以儒家的人性善和人性多元的人性思想作为管理的哲学基础,尊重人,相信人,发挥雇员的内在积极性,以“礼制”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儒商也很重视制度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仍然应该实行礼法兼用,以礼为主的管理方式,在相信和依靠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劳动纪律。
②儒家以人本主义为管理哲学,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儒商最早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蠡,在春秋时期就提出“择人”和“不责于人”的用人原则,强调经济人才的作用。在古代的晋商那里,就创造出了“经理制”,发挥管理人才的作用。
在企业经营中,儒商注重发挥人的第一因素的作用,并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把“得人心”作为发挥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前提,因而千方百计地照顾本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使职工心甘情愿为企业出力。儒商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对人的管理要以“得人心”为基础。
③儒商家族结构的亲情式管理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儒家文化是家国结构的宗法性文化,儒商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家族特征十分明显,儒商的管理是家族式的管理。把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家庭观引进企业,把“企业大家庭”作为企业组织的理想目标,把对君和父的忠诚心用于建立企业中上下级关系的楷模,这样的管理结构对于企业的目标整合,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儒家的“五常”德治管理路线和现代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
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塑造企业文化的精髓,将其转化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即职工共同接受的价值观,以此来促进企业发展。
⑤儒商“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儒家经济伦理精华主张“立人”、“达人”、“推己及人”的“利他”精神,儒商把这一原则转换为“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管理原则。这与现代管理实行的“CS”战略是一致的,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信条。
总之,对于儒家管理思想,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继承,而应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发展,古为今用。
2.科学管理理论述评。(中山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对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意义。(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1)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目的在于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量。
②工作定额原理。为了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
③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泰勒认为,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做某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是愿意从事该种工作。为此,企业管理当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把他们分配到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去,此后,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工作。
④标准化原理。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不仅操作方法要标准化,工人使用的工具、器械以及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也都应该实行标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差别计件工资制。这是一种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泰勒认为,要在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提下,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这种工资制度,对雇主和工人都是很有利的。
⑥计划与执行相分离。泰勒主张企业成立计划部门,负责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工具,负责拟订计划并发布命令和指示。工人和工头只负责执行,即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化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得自行改变。
⑦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原则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处理例外事项,如企业的发展战略、重要人事任免等。
⑧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变革。要从对立的状态转向合作的状态,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共同努力。泰勒认为,工人和雇主在科学管理中所发生的精神方面的伟大变革,要求双方都不把盈余的分配当作最重要的事,而是共同努力增加盈余量,直到盈余大到一定的程度;在这种程度上,工人和雇主就不必为如何分配而争吵。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饼原理”。
(2)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很多都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员工数量多,生产效率低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科学合理地制定职工的日工作量。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各种工种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效率,不能用一条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
②用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很多加工型企业来说,一般倾向于招收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村劳动力。这种职工进入工厂后,一般跟随老职工学习一段时间,再独立地工作。所以,工作方式都是以一对一传授的方式延续,缺乏系统的培训和规范。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可以提高这些人员的工作效率。
③差别计件工资制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在很多企业中,“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往往老板凭感觉估计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或者所有人工资一致。而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根据完成工作量的不同给出不同级别的工资,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④科学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科学生产观念的引入。它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依靠经验决定一切的做法,重视科学技术和规范化在生产中的作用,是对工厂管理的一大突破。
但是,科学管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过度追求高效率,忽视了对人的关怀。管理是管人与管事的结合,忽视对人的关怀,仅仅把人作为生产线的一部分,会造成员工的抵抗情绪。尤其在我国,在运用科学管理的时候,必须把提高效率与关怀员工结合起来。
3.论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北二外2009年研)
相关试题:试述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具体如下:
(1)行为科学学派
主要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管理学家期望通过行为科学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找出对待工人、职员的新方法和提高工效的新途径。主要包括:
①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其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主要观点有: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职工的社会欲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c.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该采取提高士气、促进协作的新型领导方法。
②需求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他把需要划分成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该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二是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③双因素理论。由赫兹伯格提出,把影响职工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其中,激励因素是指让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保健因素是指使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
④X、Y理论
a.X理论和Y理论。由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好逸恶劳,逃避工作,因而要加强管制;Y理论认为人不是懒惰的,愿意承担责任,要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发挥积极性。
b.超Y理论。由洛尔施和莫尔斯提出,主要观点是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喜欢X理论管理方式,有人喜欢Y理论管理方式。
⑤Z理论。由威廉·大内提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和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以融为一体。
(2)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属于同一思想体系,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发挥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该学派一方面将数学模型广泛应用于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引入了系统管理思想。
(3)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作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西蒙,主要观点有:
①管理就是决策。西蒙等人认为,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案,是经营目标及其计划决策;机构设计,生产单位组织,权限分配,是组织决策;计划执行情况检查,在制品控制及控制手段的选择,是控制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所以管理就是决策。
②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是指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对于经常发生的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凡遇到这一类问题,就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决策;当问题的涉及面广,又是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或者问题极为重要而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以遵循,就要进行特殊处理。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就称为非程序性决策。
4.试述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国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山大学2009年研)
答:(1)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过程可主要分为古典、近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古典和近代的西方管理理论及其要点如表2-2所示。
表2-2 古典管理理论和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时期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领域中出现百花齐放,百家纷呈局面。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Harord Koontz)将之概括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当代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包括:
①管理过程流派。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其开山鼻祖为法约尔,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茨。
②管理科学流派。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方面。
③组织管理流派。指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主要致力于组织过程的研究。
④行为科学流派。指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比较著名的研究成果有: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利克特的“领导方式”理论等。
⑤经验主义学派。是以大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重视案例分析的流派。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鲁克(Peter P.Droccker)、戴尔(Ernest Dale)等。
⑥其他学说和主张。如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组织行为理论等。
(2)我国的现代管理思想是在极其复杂的背景下形成的,它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以下阶段:
①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a.我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对于中国官僚资本企业而言,洋务派官僚在兴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营管理经验和教训,对于民族资本企业有借鉴作用。后来,官僚资本发展到以四大家族为首的资本集团控制以后,企业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更多地采取了资本主义色彩的雇佣劳动管理方式;成立企管协会,经常商讨改进管理办法,建立集中统一的生产指挥系统,订有财务管理与仓储保管制度;出现了向托拉斯方向发展的趋势;组织工会和在较大的官僚资本企业中派出稽查组,并秘密收买工头和工贼当特务,使企业的人事管理、劳动管理带有思想统制和行动统制的色彩。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曲折发展的,其经营管理也显现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后,到抗日战争期间,在经营管理上开始采用科学管理方式:加强了供销管理;在生产上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在资金运用上,与金融资本相联合。民族资本企业采用了了大机器生产和较科学的管理方式,尽力摆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束缚,建立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中国企业科学管理思想的萌芽。
b.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为了加强公营工厂的管理,1934年颁布了《苏维埃国有工厂管理条例》和《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并提出了改善工厂经营管理的方向,改进工矿企业的管理工作:实行了工厂管理一元化;实行经济核算制;精简机构,减少非生产人员;改革工资制度;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奖励创造发明。在解放战争时期,提出“在公营企业中必须由行政方面和工会方面组织联合的管理委员会。以加强管理工作,达到降低成本、增加生产、公私两利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加强了民主管理、普遍进行了工厂企业化等措施。
c.全面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全面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引进苏联的整套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国营企业中,普遍建立生产技术财务计划,实行计划管理,制定预修制度和技术检查制度,建立经济核算制度和等级工资制度,推行“一长制”。
在这套管理制度的作用下,我国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工作基本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并培养了一批管理干部。
d.探索中国现代管理模式。1956年9月,中共“八大”决定在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57年3月,党中央又决定在工业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鞍钢、庆华工具厂等企业又创造总结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并在全国得到了推广。1961年9月,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政策的指引下,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总结我国企业管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条例的指导下,明显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这一阶段是我国进行企业管理改革的初步尝试过程,虽然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开始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方向。
e.十年动乱造成了管理的大倒退。在这期间,全盘否定了建国十几年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被废弃。管理机构被撤销合并,绝大多数管理人员都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我国的企业管理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②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a.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6年):以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改税为主要内容
第一,扩大企业自主权,简政放权。扩权的主要内容有:国有工业企业由按工资总额提取企业基金的办法改为实行利润留成办法;企业拥有制定补充生产计划的权力;企业有权销售超产产品;企业有权使用留成资金等。1984年5月,明确规定了企业10个方面的自主权,即:生产经营计划权、产品销售权、产品定价权、物资选购权、资金使用权、资产处置权、机构设置权、人事劳动权、工资奖金使用权和联合经营权。
第二,推行经济责任制。工业经济责任创的基本目的是处理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解决好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
第三,两步利改税。第一步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有:凡有盈利的国营大中型企业,按实现利润缴纳55%的所得税,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另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凡有盈利的国营小型企业,按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税后由企业自负盈亏。第二步利改税的主要内容有:把工商企业上缴国家财政的利润分别改为按11个税种缴税;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期利润扣除按55%计算的所得税和1983年合理留利后的部分占基期利润的比例,为调节税税率。国有企业实行利润分别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国有小型盈利企业按新的八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所得税后,企业自负盈亏。
b.第二阶段(1987年至1991年):以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
第一,承包经营责任制。指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管理制度。
承包制有许多优点:在某种程度上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挖掘蕴藏在企业中的潜力。
承包制有许多缺点:企业行为短期化;包盈不包亏;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利于确定承包基数等。
第二,租赁经营责任制。指以国家为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按出租企业资产价值收取一定租金,将企业出租给承租人,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资产经营权与使用权的一种经营让渡行为的经济管理制度。其实质是出租人用企业经营权换取承租人租金的一种交换活动。
第三,股份制。指将企业的资本划分为一定数量的股份,继而发行认购,吸收投资者入股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我国的股份制试点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个人持股和企业相互参股,改变长期以来的全民企业所有制单一国家所有的格局,促进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
c.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以理顺产权关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
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1992年7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对国家赋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力,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劳动用工权、兼并权、人事管理权等;企业是法人实体,它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1月14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1993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用法律语言详尽地描述了现代企业制度,为今后的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论点。十五大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再次肯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③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应是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里程碑。
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方面,党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b.对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c.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改革举措。
e.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经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举措。
五、案例分析题
A研究院设备先进、人才济济但却一直没有很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该院负责人张院长采用“重金悬赏”的方法。他坚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收效甚微。为了更好地管理研究人员,他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迟到10分钟要罚款100元。为此员工有时为准时到达不惜打出租车上班。该院员工的出勤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一次行业研讨会上规模相近的B研究院发布了几项重要科研成果并介绍了经验。他们认为每个员工都希望做好工作,为此推行了“弹性工作制”以及研究人员自我组合、自主管理的方法。尽管B研究院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但张院长仍然认为采用这种方法会失去控制,这种方法不宜推广。(上海交大2007年研)
问题:请结合人性假设理论,判断这两家研究院的管理方式有什么根本区别?对张院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行评价。
答:(1)这两家研究院的管理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人性假设的不同,一个遵从X理论,一个遵从Y理论。
A研究院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又称X理论。它是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激励理论。这种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工作的动机是为获得经济报酬。所以组织应以权力与控制体系来保护组织本身及引导员工,以经济报酬来使员工服从和做出绩效。
B研究院的管理方式对人性的假设是“自我实现人”假设,又称Y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60年提出的。这种假设认为人们除了物质的社会需求之外,还有一种想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因此,组织应创造条件,在让人们的这种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也让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X理论认为:①人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选择逃避工作;②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③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④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⑤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因此企业管理的惟一激励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所以这种理论特别重视满足职工生理及安全的需要,同时也很重视惩罚,认为惩罚是最有效的管理工具。信奉X理论的管理者对属下的行动非常警觉,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军队式的管理方法,要求下属对上级的指令无条件的服从,否则就要对他们实行责罚。
Y理论认为:①人们并非天生就厌恶工作,他们把工作看成像休息和娱乐一样快乐、自然;②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的要求采取消极的态度,而经常是采取合作的态度,接受组织任务,并主动完成;③在适当条件下,每个人不但能承担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④大多数人都有解决问题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能得到部分的发挥。可见,Y理论认为人们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的,人们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期望获取个人的成功。从这一观点出发,企业就应该把人当作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人的个性不断成熟并体验到工作的内在激励。该理论认为,只要把工作变得有意义、富有吸引力,足以引起人们的成就感,就不需要其他外来的激励,人可以自我激励,自动地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
两家研究院的管理方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遵从X理论,一个遵从Y理论。
(2)对张院长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评价
张院长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在这里可能并不适用。这种假设低估了人的本性,把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运转。这种看法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任务容易测定、饥饿或失业的威胁、政治或社会的压力),可能很有效,但是在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高科技行业,这种管理方法很可能事与愿违。Y理论的管理方法更适合于充满创新与挑战的科研单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案例中A研究院设备先进、人才济济,院内的科研人中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很显然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作为科研人员这一职业特点,除了应该满足他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满足他们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自我实现。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人员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