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在郭帅帐下崭露头角

和尚从军记

从回到皇觉寺,到刘福通等人率众起事,已经是三个年头过去了,这期间足够认真学习的朱元璋拿个函授文凭了。

颍州距离濠州不过二百里左右,颍州起事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淮西各郡,四下人心为之一片骚动。到次年二月,郭子兴、孙德崖等(其中也许不乏白莲教众)起兵占据濠州城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其实单纯强调民众的革命活动为“起义”,那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些革命活动往往伴随着对一般民众的骚扰乃至杀戮。郭、孙部也是这样,这群人无非是想趁着反抗官府的便当,来一个咸鱼大翻身,在性命朝不保夕之际,不如先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再说。因此郭、孙部便开始四下抢掠,他们最后还在皇觉寺放了一把火,意在裹挟僧众们加入革命队伍—无家可归,对于人们是最可怕的劫难!

这回皇觉寺的一干僧众们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了,不过革命是掉脑袋的事情,所以师父一家及师兄们都因此逃散了,谨慎的重八也先是在外面躲了些日子。一天晚上,走投无路的重八又转回到了皇觉寺,面对这一片废墟,也许真的是该决定自己何去何从的时候了。

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了,但他还需要最后一点信仰的力量。于是,他向神灵祷告并进行了占卜,一连问卜三次,结果卦相都显示不吉。重八心里有点惴惴不安,只得打定主意进行最后一次问卜。没想到这一次奇迹竟然出现了:问卜所使用的“珓”居然直立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预示着什么呢?难道是上天嫌弃自己太过优柔寡断,不带自己玩啦?朱重八一连为此惶惑了几天,没想到竟有故人从郭子兴的队伍上给他来了封信,内容显然是怂恿他投军。重八看完之后,立马把信烧掉了,因为他知道眼下元军的镇压、反扑虽然还没来,但迟早要来的。

又过了几天,又有一位在队伍上的老朋友竟亲自跑来对重八进行游说,但他仍然不为所动。三天后,那个写信的也亲自来了,他与重八交谈了半日,只是就当前形势向重八做了详细的通报,但没有勉强的意思。

此时此刻,重八的内心还在激烈的斗争中,毕竟造反不是闹着玩儿的事,一个有头脑、有算计的人不被逼到份儿上,是不会冒这么大风险的。但是很快,元军来“成全”朱重八了!

闰三月的时候,彻里不花率领的三千元军杀到了。这帮官军与土匪无异,他们不敢去进攻红巾军,但抓附近老百姓杀了头去请功的胆子还是有的,很快危险就蔓延到了朱重八身边。

独善其身的日子这回是真的终结了,搞不好他朱重八随时就会成为元军的刀下鬼。除了上“梁山”,还有什么路可走呢?如果此时加入元军的话,说不定会被当成奸细立即处死;若是再次逃亡他乡,如今烽烟四起,一路上恐怕也难逃各种厄运。

算了吧,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大不了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既然认定了目标,那就毫不犹豫、义无返顾地前进吧。

濠州城的兄弟们,我朱重八来了!

当时正是元军围城的非常时期,有人来主动投军,自然不能不引起濠州城内红巾军的怀疑。

朱重八很快被当作奸细嫌疑人带到了大帅郭子兴面前。经过郭子兴本人的亲自考察,奸细嫌疑被消除,略通文墨、精警雄壮的朱重八便被安排在了郭大帅帐下做亲兵,而且是一上来就是“十夫长”。

这实在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因为亲兵每日接触主帅,如果表现出色,就很容易给主帅留下好印象。既然讲到这里,就不能不先介绍一下郭子兴其人了,他算是朱元璋命里的第一个“大贵人”吧,对小朱不仅颇有提携和栽培之恩,也为他搭建了一个迅速起步的平台。

中国人喜欢攀高枝,郭子兴的远祖号称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元初时郭氏的祖先迁移到了山东曹州,到郭子兴父亲这一辈,又远迁到了今天的安徽定远。郭父是个奇人,通晓占候卜筮,旧称“日者”,也就是算命先生、风水先生一类。他常常为人预言吉凶祸福,据说相当灵验,所以名声在外,但这一行的收入显然是不稳定的,偶尔或许能狠赚一笔,但平常也就勉强糊口而已。因此,一向心高的郭父便做了件不太名誉的事,那就是“吃软饭”!

郭父年轻时搬家到定远后,听说当地一富户有个盲女嫁不出去,眼看就要老在家里了,她偏又不愿将就,所以急坏了全家人。郭父见此情形,毅然挺身而出,娶了此奇女。后来,也正是靠着老婆带来的丰厚嫁妆,郭家的日子才一天天红火起来。这女子虽然眼睛坏了,但别的方面尚好,因此一连为老郭家添了三个男丁,子兴排行老二。就在郭老二刚出生的时候,老爹为他专门卜了一卦,据说不是一般的吉利。

算命先生大多行走江湖,结交广泛。郭子兴大概是受老爹的影响,长大以后尚慕游侠之风,渴望名动天下,成为汉代著名游侠郭解似的人物。所以他年轻的时候,仗义疏财,广交四方豪杰,志气相投者到处都是,有元末“小柴进”之称,史书称其“及长,任侠,喜宾客”《明史·郭子兴传》

当元末衰世,四方云动,天下大乱之兆已显时,郭大侠便散尽家资,杀牛置酒,与四方壮士结拜手足之谊,聚集了各色人等数千人史书上说这数千人是“少年”,其实就是一群不务正业、在社会上瞎混的地痞、流氓分子,由此也可见这群人的素质。,约定起事。刘福通、杜遵道等人起事后的次年春天,郭大侠见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便迅速响应潮流,与孙德崖等四人率众在家乡附近的濠州城举起帅旗。这之后才一个多月,朱元璋就加入了这支革命队伍,所以,仅仅从时间上来说,朱元璋比元末枭雄张士诚、陈友谅等人造反的资格都要老,那些指责朱元璋不抗元的人显然是没有根据的。

郭子兴阅人多矣,自是有些识人之明,他之所以敢于擢拔一个新人在身边,实在是独到的眼光使然。

天成佳偶

郭子兴这人的确有些眼光,但是他却抱负有限,他的理想无非是梁山泊上众好汉们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逍遥日子,哪想过什么将革命进行到底。

老郭本人毫无远见卓识,能够守着濠州城做个土皇帝,已经心满意足了,多占几座城池顶多就是锦上添花。其当初参加革命的动机,无非也就是为民出头,混个好名声—江湖上看重这个。

不过,那大帅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做领导的也有自己不愿示人的烦恼。才拉起队伍不久,这个郭大帅就与孙德崖等四位副帅有些隔膜和疏远,渐渐地还闹得有些不开心。原因也简单:郭子兴出身富裕,文武皆通,又见多识广;但孙德崖等四人就是一帮粗莽之人,虽然做了副职领导,但骨子里还是庄稼汉的觉悟和层次。

郭、孙等几人相处久了,自然要产生观念和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利益还好说,老郭可以忍让,但是观念上的冲突,就不容易摆平。侠义心肠的郭子兴对于队伍老扰民之类有些看不惯,这种行径不仅弄坏了队伍的名声,也带坏了风气。因此,每次大家努力坐在一起商量事情,结果总是闹得不欢而散。

可孙德崖几个虽然没什么见识,农民式的精明还是有的。眼看老郭嫌弃哥儿几个,于是四人就合计着要抢先下手,夺了老郭的权。而此时的老郭恰好给了他们以可乘之机—既然合不来,那就干脆来个眼不见为净!老郭居然做起了宅男,他平时渐渐地懒得过问队伍上的琐碎事务,于是基本都宅在家里享清福,因此,这五人军事小组会议也开得很少,而且每次开的时候都是那四个人先到,然后等着一脸不情愿、姗姗来迟的老郭;等老郭终于来了,话还没说几句,就又闹得不欢而散。

权力这东西,长期不把玩,它就会转移。老郭心里其实也明白,再这样下去,他这个元帅就成挂名的了,所以,他心里也很害怕。江湖险恶、人心难测,他真的担心不久后会发生点什么。虽然他也有几个儿子在队伍里帮着老爹维持局面,但他们都年纪太轻、能力有限,顶不上大用。

如今队伍看上去好像是一片红心,可实际上到处都是小圈子,连自己倚为心腹的朱重八也不例外。尽管这小子看上去不是有意拉帮结派,但整天跟在他后面转悠的兄弟不在少数,其中大多还是那些很冒尖的家伙,就连在名义上职位高于他的“千户”汤和都对他言听计从。

看样子,这个深沉难测的朱重八不是个久居人下的主儿。哪天,一旦他羽翼丰满,说不定就会跳槽高就,或者干脆出去单干。这可如何是好?郭子兴头疼了。

好在老郭的续弦张氏是个有心人,她平日里没少到队伍上走动,还经常代表老郭慰问大伙,尤其她对夫君身旁的那一帮亲兵是个个熟悉。有一天,张氏见老郭心事重重,便已猜了个七八分,于是单刀直入地向老郭坦言道,那个朱重八的表现很不错,将来成就大事也未可知,还须好生笼络为是,千万别让肥水流了外人田。

经夫人这么一点拨,老郭茅塞顿开,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让夫人帮着想个办法。女人的办法无非就是说媒拉纤,给已经二十五岁的朱重八讨个老婆,借姻亲来笼络人才。联姻这办法,俗是俗了点,但自古以来都很管用。甚至在郭子兴死后,张氏还做主,把他们的小女儿也干脆嫁给了朱元璋,后来她便成了明王朝的“郭惠妃”。

其实老郭也早有此意,现在夫人既已点破,也就干脆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昔日自己与宿州豪侠马某相知相得,当老郭等人啸聚濠州时,为了响应老郭,马大侠便准备到自己的老家宿州也拉起一支队伍来;此去吉凶难料,所以他在临行前便把自己的女儿秀英托付给了老郭一家照料。

秀英的母亲郑氏早年亡故,一个出嫁的姐姐也因乱世而失散。父亲这一走,秀英身边连个亲人也没有了。很快,马大侠的噩耗从宿州传来,老郭悲伤之余,当即决定把秀英收为养女,并待之如同己出。

如今自己有意为秀英择一良婿,只是遍观众人,一直甚少有合意的;现在看来,这朱重八倒是合适人选。

俗语言: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会站着一位了不起的女人,此言不虚。

男人想把事业的刀磨得快,老婆这块磨刀石的质地好坏很重要。所以,挑什么样的老婆,马虎不得。即便是根据生活中最一般的经验,家有贤妻也是家庭幸福和睦的重要保障。

显然,朱重八冥冥中是选对了这块磨刀石。马氏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贤后”指东汉光武帝阴皇后、唐太宗长孙皇后、元世祖察必皇后、明太祖马皇后。之一,其对于朱元璋及明王朝的影响之巨大、深远,是不能低估的。其实,史书上并无明文记载马氏的名讳,但民间习惯把她称为“马秀英”,所以我们为着方便行文权且采用之。民间还传说马氏有一双神奇的“大脚”,不过这也只是传说而已,甚至这可能就是后世那些牢骚文人的讥讽之词。

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对女子的记述一般惜墨如金,连她的生育情况我们都不得而知(至多生了两位公主)。如此一来,马氏身上有诸多的谜团也就不奇怪了,尽管她后来贵为一代皇后。

马氏祖籍安徽宿州闵子乡,祖上富足,到了她父亲这一辈家境败落,原因是跟她父亲老马的个性分不开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及时雨”宋江式的人物。老马性刚直、重然诺,“爱人喜施”,自然也就败家快。他年轻时膂力过人,威震乡里,而且一向行侠仗义、疾恶如仇,后来因杀人而带着全家逃至定远一带。不久,就与意气相投的郭子兴结为刎颈之交。

马秀英是马大侠的二女儿,老马非常喜欢自己的这个女儿,认定了她将来是个大富大贵的命。不管怎么说,如果说朱元璋是这个时代最成功的男人的话,那么最成功的女人显然就是马秀英了,她父亲在天有灵可以含笑了。

马秀英比之朱重八小四岁,在当时,二十周岁还待字闺中的大姑娘倒不多见,总是她父亲此前舍不得的缘故吧。马小姐从小生得端庄秀美,长大后越发具有了几分端庄贤淑。除仁德慈爱之外,史书上还称她“仁慈有智鉴,好书史”《明史·马皇后传》—请务必注意这一点!

爱读历史书的女孩子在今天也不多见,从一个人的阅读喜好上,我们就足可以借此了解其爱好、品性、追求等诸多方面。所以,马小姐就算放到今天来看,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女孩子。她这种爱好与她未来的身份、地位可谓是相得益彰。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这样的女性,似乎天生就是为豪杰和英雄准备的。因为肚子里有货,所以马秀英看人似乎也就不是一般地准。当张氏把自己的意思委婉地道出来之后,早已芳心暗许的马秀英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郭大帅亲自把这桩喜事告知了朱重八,重八自是美哉喜哉!不但是因为这马小姐的品貌,主要也在于拉近了自己与郭大帅的关系,从此以后便要改口称呼老郭为“父帅”了。

与大帅的女儿结了亲,夫以妻贵,这朱重八的身份自然也就不同了。山鸡变成了凤凰,“重八”、“八哥”之类的称呼是不能再叫了,大家于是一律改称他“朱公子”。重八自己也嫌父母给取的名字太土,所以自作主张,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元璋,字国瑞。

“元璋”一名单从字面来看,温文尔雅、平和稳重,内里却含有讨灭元朝之意,也算是表明他一生的志向和抱负。他还有一个表字“兴宗”,可能是他称帝以后为兄弟们配套取的(四兄弟取“隆、盛、祖、宗”四字),也顺便再修饰一下自己的过去。

婚后夫妻两个感情很好,也算是情投意合,志趣相谐。朱元璋从小没读过几年书,虽然他后来不断刻苦自学,但他的水平明显不如自己素来家境优裕、读书不辍的老婆,所以,向老婆请教的事自然是少不了的。

连笔者小时候都听过“朱洪武一梦通五经”的典故,说的就是马秀英偷教老公的事迹,大概不是空穴来风。

大帅受难记

元末的群体暴动是此起彼伏的,他们之间也是互为响应、相互关联的,很快一支被镇压得无法立脚的起事队伍突破重重封锁,就赶来濠州会师了。

这支队伍原本是至正十一年八月初十起事的,不过起事之初仅有邳州人“芝麻李”等八人,当时他们在徐州振臂一呼,即有应者云集,竟很快拿下了徐州城。这次暴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成本最小的起事,但成功后队伍就迅速扩展起来。

徐州乃是京杭大运河上的要道,关系大都的粮食安全,自然不容有失。为了镇压这次起事,身为中书右丞相的脱脱接受了淮东元帅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方武装首领多称元帅。逯善之和豪民一般指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地头蛇”。王宣的建议,招募了一支由“城墅趱勇惯捷者”及盐丁组成的临时军队开赴徐州,以取代不堪大用的元朝正规军。这支军队共计六万人,皆黄衣黄帽,号称“黄军”。

在此之前,元朝政府已派出官兵包围了徐州。此次参战的元军总兵力达到近十万,对于乌合之众的“芝麻李”等人而言,面临的可谓是一场灭顶之灾。

脱脱作为前敌总指挥,生怕功劳被人抢走,于是先行下令命包围徐州的元军暂停进攻,等他到徐州后再行发起攻势。随后赶来的“黄军”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毕竟人数、装备上也占着优势。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年九月,起事仅一年有余的“芝麻李”等人就遭到了沉重打击,徐州孤城被攻陷,连他本人也被俘牺牲。也有史书记载说他并没有死,不过此人从此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这跟死了应该也没什么区别。

不过“芝麻李”手下有几股人马成功突围,其中骨干人员彭大和赵均用率一支人马向西南而行,他们一路与元军周旋。最后,经过千里转战,于这年十月间同郭子兴部会师濠州。

其实泥腿子孙德崖等人本性尚好,但新来的赵均用这家伙却不是个省油的灯,此人相当权诈,属于那种善使阴风、精于算计的家伙,能力一般,但喜欢自坏门户。刚到濠州不久,在他的撺掇下,老孙和老郭二人就险些火并。这姓赵的后来又投靠到当时的山东红巾军毛贵帐下,毛贵是刘福通的旧部和干将,在元末群雄中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可惜他后来竟被赵均用所谋杀,致使东系红巾军的羽翼被剪。

外敌环伺,窝里斗争又日趋升级,眼看就要自毁长城。内忧外患之下,忧心如焚的郭大帅决定试探一下女婿的口风。他让人把朱元璋叫来,把眼下的形势直接摊牌:“眼下老孙、老赵他们几个合伙挤对我,情况不妙啊,贤婿,你说这往后该咋办呢?”

朱元璋分析,应该是大家平常会面太少的缘故,乃至于因关系疏远而易受他人离间,那意思无非是说“您老别那么宅了”。听了这一席话,第二天老郭就专门带着女婿一同会见了老孙等人,他一改昔日的不屑,以亲切平易的姿态想要同老孙他们修复关系,朱元璋在一旁也不停帮腔。

可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老郭快意恩仇惯了,搞这套虚与委蛇的东西很不习惯,他仍是打心底里瞧不上这几位乡巴佬。捏着鼻子开了几次茶话会之后,他老人家又重新窝在家里做起了“宅男”。

一个人的心眼儿越小,舞台也就越小,属于郭子兴的时代即将过去。所以,自“搅屎棍”赵均用到来后,这个时代过去的速度就加快了。

当初彭大、赵均用等一干人前来加盟时,正是老孙等人前去迎接的。老孙这几个人自知几斤几两,位居老郭之下,混口饭吃就行;而老郭又豪放惯了,无心问政,实权也大半操于老孙等人之手。如此一来,瞌睡遇上枕头,野心勃勃的赵均用等人竟反客为主,给濠州义军当起领导来了。

老郭一开始就瞧不上爱吹阴风的赵均用,但对豪侠的彭大倒礼敬有加,此举自然就把老赵给得罪了,因为彭、赵二人也不睦。得罪了老孙等人还好说,他们毕竟憨厚朴实些,不会使阴耍诈,再说大家曾经也是兄弟一场,总要念着点情分;可得罪老赵的后果,那是相当严重,小人难缠啊!

于是,老赵渐渐就与老孙等人勾连起来。在他的撺掇下,几个人开始酝酿着要整一整老郭,而且是准备往死里整。一天,老郭带着少数几个随从出去办事,结果就在半道上被老赵埋伏的一伙人给绑了,臭揍一顿后,便给拘押到了老孙家。看样子他们这是要动真格的,形势万分紧急!

当时朱元璋正在淮北一带办事,但他眼线众多、消息灵通,很快便得知老丈人遇险的事,急忙赶了回来。在半路上,他遇见了一位旧相识,那人虽不是队伍上的,倒也有些头脑。朱元璋把这事简单跟对方说了,不料那人竟阻止他道:“他们既然敢把郭帅拘押起来,想必正在想法子捉拿你,你此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朱元璋不能多想,郭子兴一向待己不薄,自己也视其如父,“义”字当头,岂能他顾参见《明太祖实录》卷一,朱元璋当时说道:“郭公于我恩厚,有难不救非义也,何丈夫之为?”?何况没了郭子兴,自己的地位也将不保!等他赶到老郭家后,只见这家里已经没有主事的人了,就剩下老郭的几个妾和一帮下人。张夫人和马秀英也不在,估计是到外面打听消息去了。

在跟郭子兴的几个废物儿子商量后,朱元璋就对他们说道:“父帅平素厚待彭公而轻薄赵某,此事必是赵某主使,非请彭公而不能解围。”于是他们一伙人就径直跑到彭大家求救。这老彭一听完就急眼了,当即拍案而起:“有我彭大在这里,我看哪个敢动郭兄一根毫毛!”

彭大当即招呼左右,点起一支军马就直奔孙家而去。朱元璋也是全副武装,跟随大伙一齐把孙家给包围了起来。事情结果是:被人打得遍体鳞伤的郭子兴被解救了出来,虽然命给捡回来了,但阴沟里翻船,一世英名就此玩儿完!

朱元璋与彭大一齐走出孙家大门时,老孙等人不免有些惭愧地出来相送。朱元璋回头对老孙说道:“副帅,您与郭帅同时举义,素称莫逆,如何偏误听蜚言,兄弟之间自相戕害?”

说完,又朝老赵大义凛然地说道:“天下方乱,群雄角逐,您与彭公既投奔至此,咱们就应勠力同心,共图大举。怎能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呢?”

言罢,拱手而别。一番凛然之词,弄得孙、赵等人更是头都抬不起来。此刻,他们或许才突然发现,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崛起的朱元璋,已不再是一个可以被忽视的小跟班了。

核心小集团

郭子兴自从吃了这个哑巴亏,一直对孙、赵等人恨得牙根痒痒,整日里盘算着要报一箭之仇,任谁劝都没用。

可就在这年冬天,大队元军又突然杀到,大敌当前,大家也就暂时没心思再搞内耗了。这是继三月份的那次之后,又一拨元军前来攻打濠州。上次基本没有交战元军就自行退去了,此次城中革命军极力据守,才顶住了敌人的猛烈攻势。不过,如果元军长期包围下去,困也要把人困死。

城中一时人心惶惶,老郭也开始坐立不安了。所幸的是,还没等众人想出辙儿来,第二年(1353)春天,元军主帅病亡,元军无心恋战,于五月间撤围而去。但这时濠州已被围困了半年多,城内粮草早就短缺了。

于是,朱元璋便派人前往定远,拿盐换回些米粮,这才帮大家暂渡难关。然而,经此危难,也让朱元璋更清醒了许多:濠州孤城,的确不能再继续困守下去了!

而就在元军退去后不久,彭大、赵均用两个竟抖擞起来,一个自称“鲁淮王”,一个自称“永义王”。这么大撑门面,明摆着是想找打嘛。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个道理居然都不懂。可问题是,他们称王称霸倒也罢了,但借人家老郭的摊子来吆喝,连累别人跟他们一起挨揍,就很不厚道了。

朱元璋已经顾不得这帮鼠目寸光、得志便猖狂的家伙了。上次濠州被围,已经让他明白不能再坐等下去了,眼下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扩大地盘、壮大实力,狡兔还有三窟呢,不如此,将来一旦再兵临城下就回天无力了。

当濠州众人还在为又一次解围而欢呼时,朱元璋抽空回了趟老家钟离,在那里招募到了七百余弟兄。别看只有区区七百来人,但他们之中就在未来涌现出了像徐达这样的一代名将。而且这也是朱元璋亲自带出来的第一批嫡系人马,班底不错,意义自然也不同凡响。

徐达字天德,普通农家出身,比朱元璋小四岁。有史书上记载他也是钟离人,但也有说他是濠州永丰乡人的。不管是哪里人,他之前和朱元璋应该并不相识。笔者是倾向于他并非钟离人,否则这钟离人士的成才率也太高了,而且还皆是百年一出的大才。

史书称其自幼“倜傥沉雄,有智略”,少年时即“不凡,厚重英发”《明史·徐达传》。从名字上看,出身平民的他起初未必就叫“徐达”,至少户籍上不应该是“徐达”。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假如元朝政府并未真的硬性规定庶民如何取名的话,那些类似朱元璋家那种没有多少文化的穷苦人家,大概起名就较为随便一些。,知晓兵家的《六韬》《三略》,想来他家境应该还可以,大概是乡村小康之家,否则哪有这些书读(徐达的大女儿、朱棣的皇后也像马皇后一样好学,人称“女诸生”)。

徐达生性腼腆、低调,但又从小志向远大、好武事。二十来岁时,已长成一位状貌不凡、智勇双全的好汉。这样的人,生逢乱世,自然是不甘一生寂寞、碌碌无为的。不过,其打拼的真正动力也不过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有道是:“将来到疆场,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也不枉了一个青史留名。”

至正十三年(1353)初,徐达四处打听,欲前去投奔一位明主。听人说郭公帐下有一位朱公子不错,且正在钟离招兵,于是,年方二十二岁的徐达便“仗剑往从”,投奔到了朱元璋麾下。也许他起初不过是来试探,毕竟他与朱元璋有地利之便、地缘之亲,不想竟真的遇上了“明主”。

初次见面,朱元璋就被徐达的不凡英气给迷住了。一天忙完诸事,他便把徐达独自叫到自己的住处聊天。结果越谈越投机,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从此徐达便被留置麾下,成了朱元璋的心腹骨干。

在当时的革命军队伍里,没几个人知道什么叫“兵法”。再加上徐达平素少言寡语,不喜炫耀,他的经历众人既不得而知,他的兵家才干就更是无从了解了。但徐达给人的感觉是既雄壮威武又高深莫测,大伙一见他就既崇拜又畏惧,忍不住就对他言听计从了。看来,有的人天生就具有王者气质,徐达就属于这类人。

自从跟了朱元璋,徐达也没闲着,觉悟不凡的他竟时常向朱老大进些“王霸之略”,也就是为大哥描绘一下美好未来,甚至劝朱元璋早早摆脱他人掣肘,独树一帜,以期将来能够有更大的施展。本来,朱元璋并没有那么高的追求和奢望,“三千里外觅封侯”,已经感觉是在白日做梦,说到“天命所归”,那更是痴心妄想。

不过,有想头终究是个好事情。循着这条路走下去,或许某一天,他真会发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所以,听了不少徐达推心置腹的话后,朱元璋开始心有所动。某个夜晚,当辗转难眠之时,徐达帮他筹划的这些近乎荒唐的蓝图,未必不会有几分真入了朱元璋的心田。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一个人一旦滋生出某种欲望时,就有可能激发出一种能量,从而构想出相应的计划,付出真实的努力,直至成功!

当朱元璋一行人再回濠州时,老郭眼见女婿又给队伍上添了不少生力军,一高兴就把女婿又提拔了一级,封为镇抚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职衔,非亲信不与,具体就是负责维持队伍内部稳定的,还兼管着老郭的亲军。后来的锦衣卫的重要官职就包括“镇抚”。

当时朱元璋只是老郭手下小弟一名,资历有限,其余诸将根本就没拿他当棵菜,但徐达、汤和等人对他却是“奉约束甚谨”,算是帮他树了不少威信。拉拢提拔这帮亲信兄弟,自然就成了朱元璋的首选方式。

这里不妨补充介绍一下汤某人:汤和,字鼎臣,和朱元璋即使不是同村,也必然住得很近,他比朱元璋大两岁,也比朱元璋更早加入革命队伍,大概先前怂恿朱氏加入队伍的人里就有汤和。

汤和幼有奇志,玩游戏时常以骑射为乐,当起孩子王来也是有板有眼,“部勒群儿”,指挥起童子军来还挺像那么回事。小汤长大以后,身长七尺,虽然在身高方面没什么优势,但难能可贵的是,此人倜傥多计略、沉敏多智数,是个百中无一的聪明人(不然他老年时也难逃朱皇帝的魔掌,但论用兵并非一流)。郭子兴起兵之初,他便带领着家乡的十几个强壮的兄弟加入了队伍,因为立了些小功,就被授予了“千户”之衔。

汤和从小也许见识过朱元璋的不凡,至少二人关系匪浅,眼见朱某人同郭大帅的非凡关系,汤和也应该识趣。显然朱元璋也不会辜负大家,一年多以后,当他被老郭提拔为和阳总兵时,诸人自是鸡犬升天,其中徐达被朱提拔为了自己的镇抚,“位诸宿将上”。

眼见朱元璋一味蛰伏待机,徐达有些着急。有一天朱镇抚正在料理一干簿书,这时徐达突然闯入,见左右无人,他便凑到朱元璋耳畔低语道:“镇抚不欲成大事吗?何故郁郁居此,长屈于人下?”

这问题提得太直接也太尖锐了。朱元璋一时语塞,只得如实相告:“知久居此地,终非长久之计,但羽毛未满,不便高飞。”

徐达果然是个有心人,才来几日,就已把队伍上的事情摸得门儿清:“郭公长厚,孙公无能,彭、赵又相持不下,此危地,行事多牵掣,万一不慎,祸及于身!”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个道理,朱元璋还是懂的,只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徐达趁机提议朱元璋前去攻打定远,因为定远是郭子兴的老家,但现在被元军占领;借此出兵,可以一举两得,既让郭子兴长了面子,又借机实现了分兵独立。

但朱元璋有些为难,带好几百人前去,会不会让郭子兴起疑呢?

于是徐达建议朱元璋,只带最精干的二十余人,其余人一概留下,那样,郭子兴就不会有任何疑心了。朱元璋点头称是,于是便将那七百人交给别的头目带领,自己则仅仅带着精心挑选出来的徐达等二十四人,准备南去夺占定远。

就是在这二十四人之中,竟有一大半最后都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参与缔造并活着见证了一个新王朝的开创。他们分别是: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除了三人封公以外,二十一人皆封侯,成了名副其实的开国功臣。其中,郭兴、郭英兄弟的妹妹还是朱皇帝的郭宁妃。

不过,也许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濠州城上万人的义军中,起码还有两位当时看来并不起眼的人物,可是因为其后代太出名的缘故,所以他们的名字也就幸运地被后人记住了:一个叫张关保,一个叫戚祥,都是随同老郭一同起事的定远人。

他们的后代,一个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一个是抗倭英雄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