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挫折心理学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众多的负面信息不断给我们带来麻烦

不要让负面的声音为事情下定论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不幸,面对逆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选择好的心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而有人总是习惯用悲观的眼睛去丈量生活的土地,结果导致美好的事物离自己越来越远。

消极心态是一种严重心灵疾病,它会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消极的心态导致的结果将是贫穷、失败、悲观和痛苦。因此,在生活中,为了减少挫折,也为了让我们的生活中多一些美好的事物,我们决不允许让负面的声音为事情下定论。

有一个偏远的乡村,那里的人们仍然靠燃烧木材取暖。有一个专门靠伐木谋生的年轻人,几年多来,他一直把自己砍伐的木材卖给一个农场主取暖。年轻人卖给农场主的柴火直径不能超过10cm,否则农场主就无法使用,因为他家的壁炉口径只有10cm。

有一次,这个农场主家的管家前来买柴火,年轻的伐木人让管家拉走了。当这些柴火拉回去后,却无法使用,因为大多数柴火的直径都超过了10cm。于是,农场主马上给卖柴火的年轻人打电话,要求换成可以使用的柴火。

这位年轻人拒绝的农场主的要求。农场主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后来他和管家一起动手把这些大柴炎劈成小的。在劈柴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在一段圆木有个很大的树洞,劈开发现其中有一个破烂的手包。他们好奇地打个手包,发现里面有很多的钞票。

农场主想把这些钞票还给年轻的伐木人。于是,他又拿起电话问那些柴火是在哪里砍的,伐木人唯恐别人知道了自己获得木材的地方,还是不愿说出来。后为,农场主要求他亲自来自己家里一趟,又被他以无理要求而再次拒绝。

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农场主还是没能知道那段圆木是在哪里砍的,也不知道是谁把钱藏在里面的。后来,他用这些钱创办了一个木材厂,而那个年轻人依旧以艰难的伐木为主。

这位农场主拥有积极心态,意外得到一笔钱,而消极心态的伐木人错失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由此可见,消极的心态排斥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关键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怀疑会有一些好运气存在。然而,那些以消极心态生活的人往往拒绝了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好运。而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则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怀着消极心态的人不但想到外部世界最坏的一面,而且总是想到自己最坏的一面。他们不敢企求更好的目标,所以往往收获更少。当遇到一个新观念时,他们的反应往往就是“这是行不通的,从前根本就没有这么干过”。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我们从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常常是自己心态的映照。假如你的心态是黯淡无光的,那现实生活在你的眼中就会是黯然无光的。假如你的心态是晴空朗朗的,那生活在你的眼里就会是充满阳光的。

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怀疑、恐惧、无奈的心情去生活,那无疑是在煎熬自己的生命。反之,一个人倘若能生活在充满喜悦的安详中,他就会发现原来生活是这样美好,他的心情就会一片宁静。

虽然有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遇到了困难而痛苦不安,可是苦难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消失。所以,当我们苦闷的时候不妨尝试着放松心情,暗示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也可以适当倾诉,但是不能将心情一直沉浸在不幸的事情上。事实就是这样,人生处处都有希望,只要你想去做,尽力做,就能做得更好。

消极心态不仅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让人陷入悲观、失败的痛苦甚至绝望之中。因此,我们要想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就必须要改变消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期望值不宜过高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我们在确定目标或者是对预期结果进行设想时,要注意不要把期望值定得过高,要把各种不利因素都充分考虑进去,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这样确定出来的目标,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之后,我们就能够实现,并有可能超过,这样我们就能体会到成就感。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得过高,等待我们的往往是失望。

学会自我调适

人处在逆境中,要注意保持心理平衡。要认识到,事情已经发生了,任何痛苦忧愁都不能改变现实。与其郁郁寡欢,不如努力调适自己,化抱怨为抱负。

比如,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尽可能多想一些高兴的事,尽可能多想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自觉地用乐观情绪来冲淡消极情绪,取代消极情绪。

学会自觉疏泄

人们在感到不高兴时,往往闷头不语,这是非常不好的。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最好不要郁积在心,要主动向丈夫、知心朋友倾诉自己的心里话。这样,一方面在叙说过程中,一些消极情绪会释放出来,心中有一种舒畅的感觉;另一方面,经别人帮助分析,进行劝慰,可以从原来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让自己的精神负担得到解脱。

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

要改变消极情绪,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豁达洒脱,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不要看得过重,更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要学会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感到生活的充实,让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

消极心态会排斥美好事物

消极的情绪或者心态通常在以下几种情景中产生:一种是追求的目标脱离实际,看不到现实生活的复杂,由于力不从心而最后失败,消沉心理油然而生;一种是意志薄弱,遇到挫折就灰心失望,于是就显得精神萎靡;再有一种就是受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认为人生不过如此,看破红尘,把信念、抱负抛在一边,整天浑浑噩噩,消极混世,显得异常颓废。不管消极的情绪是在哪种情境下产生,它都会排斥美好的事物,让人觉得生活无趣。

23岁的赵袁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外资公司,与公司女职员小艺一见钟情。但同居两周后小艺毅然离去,留给赵袁的是一腔的惆怅和烦恼。平素爱说笑的他变得沉默寡言,开始失眠,情绪消沉,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人变得越来越消瘦,终日兴味索然。他开始怀疑生活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他终日唉声叹气,口口声声“连累了父母,还不如死了的好”。

赵袁是由于恋爱遇到挫折而产生了消极心理。

消极与躯体疲劳无关,常由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如长此以往,还会达到“心死”的程度,则不仅会演变为各种心理疾病,而且也会因厌世而出现自杀的想法。

消极的情绪让人看不到生活的美好,甚至像赵袁那样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消极心态无论是对人的身还是对人的心理都是一个摧残,因此必须进行调适。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

参加锻炼: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很适合用来调节消极情绪。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改善营养:维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绪,这样的食品有全麦面包、蔬菜、鸡蛋等。

走亲访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吐心里话。

乐观幻想:有些人遭受了一点挫折,凡事总往坏处想。克服的方法是,宁作乐观的幻想,不作消极的猜度。

奋发工作:一旦潜心事业,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记忧伤和愁苦。

外出旅游:心情烦闷时,看看青山绿水,看看袅袅炊烟,疲劳、苦闷之感顿消。

看电影:消沉时,看个喜剧片,这种移情效应是很明显的。

正是“糟透了”的定义方式影响了我们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遇到逆境,有悲观情绪的人总喜欢把事情想到最坏的一面,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会说出“太糟糕了”或“糟透了”。

“糟透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意思是说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仿佛天马上就要塌了下来。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打击也足以使他绝望,令他一败涂地。

“太好了”和“太糟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面对得失,他们能左右你的心情,决定让你是快乐还是烦恼,是积极挽救还是消极面对。看待事情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心情的好坏。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的伞的,二女儿嫁给了一个卖草帽的,她希望两个女儿都可以挣到钱。

于是,每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地说:“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雨天没有人买草帽了,二女儿可怎么过?”这样一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总是不开心。

一天,老太太的邻居看她整日忧愁,感觉非常好笑。便对老太太说:“下雨天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女儿的伞好卖多了,晴天的时候,你要想到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想她们的生意都不错,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

老太太听了邻居的话,从此不再唉声叹气,天天脸上都有了笑容。

面对同一件事,由于心态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最后获得的快乐更加不同。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发生。而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正反两面,这样看也许就是快乐,那样看没准儿就是烦恼。如何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每件事,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遇事往好的方面想,好运便会自然来到。

琳达今年36岁,两年前离了婚,曾经流产两次。她现在对婚姻没有过多的期待,最渴望生小孩,她感到如果自己不能生一个孩子,她的生活就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缺失,而这种遭受严重损失的感觉让她觉得生活“糟透了”。更糟糕的是,她一直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对象。所以,她为此郁闷不已。

过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她找到合适对象的希望日益渺茫,她变得更加抑郁。遇人就诉说这种处境,而且总会说一句“真是糟透了”。事实上,琳达明白,不能生小孩其实并不能说是糟糕透了,而是因为她总是由此想到以前的不幸经历,加上她想要生小孩的愿望非常地强烈,所以如果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就的确称得上是一件“糟透了”的事。

直至有一天,这种“糟透了”的定义方式严重影响到了琳达工作和生活。她找到一个心理医生咨询。医生设法让她明白,虽然将她遭受损失的情况称为“糟糕”的确会让她很悲伤也很难过,但将其称为“糟透了”就不仅仅只会让她感到悲伤难过了,还会让她感到绝望,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糟透了”这几个字意味着她所遭受的损失让她感到很悲伤,可是这种悲伤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

心理医生还告诉她说:“就你的情况而言,各种程度的损失和悲伤当然应该存在。只是你过于强调这种感受,难免会陷入这种被痛苦反复折磨的日子。如果你把这种不幸称为‘糟透了’,就会给自己带来抑郁感。这对于你生小孩或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都没有任何好处。”

通过心理医生的疏导,琳达自己通过心态调整,她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她开始想事情原本没有那么糟糕,内心仿佛就没那么痛苦了,心情就会好得多。

于是,琳达开始不断告诉自己,“情况尽管不理想,但只是糟而已,根本就称不上是糟透了!虽然我的悲伤仍会存在,但我却能解除自己的抑郁感。即使是巨大的悲伤也称不上是‘糟透了’”。

后来,琳达逐渐消除了自己的抑郁感,她开始不断尝试,并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然后完成自己做母亲的心愿。

“糟透了”这样的字眼暗示了一种坏到不能再坏的程度。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严重到无法补救的程度。除非你硬要把“坏”定义为“糟透了”,否则,没有什么东西可称得上是“糟透了”的。因此,请不要再随意说“糟透了”之类的消极语言,不要让这种定义方式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否则你将终日抑郁。

要知道,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事情。当你得到的时候,要倍加珍惜,当你失去的时候,也不必懊恼。有时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相反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就看你用什么心态面对了。

消除“不可能主义”

生活中,对于消极失败者来说,他们的口头禅永远是“不可能”,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失败哲学,他们奉行着“不可能”主义,一直走向失败。

古代波斯有位国王,想挑选一名官员担当一个重要的职务。

他把那些智勇双全的官员全都召集来,想试试他们之中究竟谁能胜任。官员们被国王领到一座大门前。面对这座国内最大的、来人中谁也没有见过的大门,国王说:“爱卿们,你们都是既聪明又有力气的人。现在你们已经看到,这是我国最大最重的大门,可是一直没有打开过。你们中谁能打开这座大门,帮我解决这个久久没能解决的难题?”

不少官员远远地望了一下大门,就连连摇头。有几位走近大门看了看,退了回去,没敢去试着开门。另一些官员也都纷纷表示,没有办法开门。这时,有一名官员走到大门下,先仔细观察了一番,又用手四处探摸,用各种方法试探开门。几经试探之后,他抓起一根沉重的铁链子,没怎么用力拉,大门竟然开了!原来,这座看似非常坚牢的大门,并没有真正关上,任何一个人只要仔细察看一下,并有胆量去试一试,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铁链,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气推一下大门,都可以打得开。如果连摸也不摸、看也不看,自然会对这座貌似坚牢无比的庞然大物感到束手无策了。

国王对打开大门的大臣说:“朝廷那重要的职务,就请你担任吧!因为在别人感到无能为力时,你却会想到仔细观察,并有勇气冒险试一试。”他又对众官员说:“其实,对于任何貌似难以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并有胆量冒一下险,大胆地试一试。”

那些成功的人们,如果当初都在一个个“不可能”的面前因恐惧失败而退却,而放弃尝试的机会,他们也将平庸。没有勇敢的尝试,就无从得知事物的深刻内涵,而勇敢做出决断了,即使失败,也由于对实际的痛苦亲身经历而获得宝贵的体验,从而在命运的挣扎中愈发坚强、愈发有力,愈接近成功。

只要敢于蔑视困难、把问题踩在脚下,最终你会发现:所有的“不可能”,都有可能变为“可能”。

“不可能”只是失败者心中的禁锢,具有积极态度的人,从不将“不可能”当回事。

科尔刚到报社当广告业务员时,经理对他说:“你要在一个月内完成20个版面的销售。”

20个版面,一个月内?科尔认为不可能完成,因为他了解到报社最好的业务员一个月最多才销售15个版面。

但是,他又不相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列出一份名单,准备去拜访别人以前招揽不成功的客户。去拜访这些客户前,科尔把自己关在屋里,把名单上的客户的名字念了10遍,然后对自己说:“在本月之前,你们将向我购买广告版面。”

第一个星期,他一无所获;第二个星期,他和这些“不可能的”客户中的5个达成了交易;第三个星期他又成交了10笔交易;月底,他成功地完成了20个版面的销售。在月度的业务总结会上,经理让科尔与大家分享经验,科尔只说了一句:“不要害怕被拒绝,尤其是不要害怕被第一次、第十次、第一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拒绝。只有这样,才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报社同事给予他最热烈的掌声。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准备尽力做成某项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时,就会有人走过来告诉你,你不可能完成。其实,“不可能完成”只是别人下的结论,能否完成还要看你自己是否去尝试,是否尽力了。是否去尝试,需要你克服恐惧失败的心理;是否尽力,需要你克服一切障碍,获得力量。以“必须完成”或者“一定能做到”的心态去拼搏奋斗,你一定会做出令人羡慕的成绩。

在积极者的眼中,永远没有“不可能”,取而代之的是“不,可能”。积极者用他们的意志、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不,可能”的“可能性”。

“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力、足够的头脑和足够的信心,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框框,不要总是自我设限,应该将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找方法上,而不是在找借口上。正如哈瑞·法斯狄克所说:“这世界现在进步得太快了,如果有人说某件事不可能做到,他的话通常很快就会被推翻,因为很可能另一个人已经做到了。在信心和勇气之下,只要我们认为可以做到,就可以以科学的方法推翻‘不可能’的神话,我们就可能做成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

降低“我受不了了主义”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喜欢放大自己的不如意。工作中受了一点委屈,朋友误会了自己,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发生,他们往往就会不知所措地抱怨:“我受不了了!我没法再忍受下去了!”可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糟。

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没什么事情让你真的受不了。即使你当时无法接受一些事情,可等自己冷静下来你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糟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张伟大学毕业进入了一个软件开发公司,他本人能力出色,进公司不到半年,就为公司开发出好几种软件。可他与上司的关系并不好,这一度让他的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那些工作能力不如他的人对上司阿谀奉承,赢得了上司的青睐。在一次晋升中,张伟本来很有希望升为项目组长,结果却被一个比他进公司晚,能力不如他的同事抢先了。

张伟宁愿坚持自己的原则,也不愿将自己变成一杯水,可以装进任何容器里。他不愿妥协于阿谀谄媚,他觉得自己实在无法忍受主管的反复无常和假公济私,决定离职。

在递辞职信时,他在楼梯间遇见别的部门的主管,他俩仅有数面之缘,他微微一笑,点头招呼。这主管看见他手上的辞职信,一脸的惊讶,对他说:“如果你另有高就,那恭喜你;如果是为了你们部门的主管,那你可能要考虑一下。你一定要学习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不然你永远都会遇见这种人,然后手足无措。”

张伟听了这番话,突然明白了,其实这件事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如果因为这个而影响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就得不偿失了。后来,张伟没有离职,他试着去学习如何与主管相处,他仍然不认同一些与自己原则相悖的事情,但他不反抗。他看见事情好的一面,他和主管之间也从对立变成平行。

也许你真的无法承受某些痛苦的事情,如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者被你所爱的人拒绝,但你会因此就失去生命吗?不会的。

事实上,在那些你不喜欢的事情中,几乎没有什么事对你来说是性命攸关的,而且如果你真的面临实实在在的危险,那么你反而不会轻易说:“我受不了了!”也就是说,你实际上是能够忍受几乎每一件你所不喜欢的事情的。

我们在一起5年了,我脾气不好,他一直都谦让我。前几天,我们还商量以后结婚的事情,我们一起设计了房子的装修图纸。我从来没有想过分开,一辈子都忘不了他给我的温暖的感觉。除了他,我没有想过会与另一个男人结婚。

可是就在昨天我们分手了,现在我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他的身影,我用的东西都是我们一起买的。我求他,想挽回这段感情,可是他坚定地说:“不可能了”。我问他原因,他说我们总吵架,我们的性格不合。

他真的就这么残酷吗?我不相信他不爱我了。我太痛苦了。我无法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我们快结婚了,我把这份感情看得那么重,而他却这么无情。我每时每该都能想起他对我的好,太折磨人了,我快受不了了。

像上面这个女孩所说“受不了失恋的痛苦”,“没法忍受失去我心上人的爱”之类的想法其实是被夸大了的。事实上,无论多么严重的事情发生后,你仍有选择的余地。你不但可以去处理它们,而且可以去寻求其他方面的满足感。

让我们主动去降低“受不了了主义”的负面影响吧。走出自我设置的困境,面对现实,坦然接受,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

将抵触感消弭于无形

什么是抵触感?抵触感简单地说就是面对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人,你在心里会产生厌恶情绪或者是害怕去面对的心理。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把他面对的这个事物想象为对自己不利的。人们产生抵触心理,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心理在作怪。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慢慢消除自己的抵触感。

抵触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几乎人人都有抵触情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个小孩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那么这个小孩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会特别讨厌这个老师,只要一上这个老师的课,自己心里就不高兴。一个成年人在工作中因受到别人对领导恶评的影响,自己心里也认定领导一无是处,于是只要看到这个领导心理就不自在。一个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而再再而三地失败,于是,今后再做类似的事情,这个人心里就会产生很明显的抵触情绪,要么对这类似的事情逃避,要么对类似的事情恐惧……但不管是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员工对领导的抵触,还是一个人逃避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抵触感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养成一个人逃避的习惯。因此,我们要想摆脱不利因素对自己成长的羁绊,就必须要消除自己的抵触感。

第一,转移注意力是消除抵触感的有效方法。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消除孩子的抵触感。

孩子如果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后,家长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慰,切忌小题大做,盲目地批评老师。倘若如此,只能加重孩子的抵触情绪。

第二,与你抵触的人多多交流。

对别人产生抵触心理,是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大敌。产生抵触心理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一个人的好心情,使人产生不愉快的体验。

而以诚挚的心与别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多去发现他的优点和长处,你或许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别人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冲突如果不及时消除,就会导致抵触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降低自己的做事效率,甚至激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变这种不利处境的最理智的办法,就是换位思考——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去感受,你就会慢慢发现对方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减轻或避免自己对别人的抵触情绪。

我们都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事实上,你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得先怎么对待别人。不要害怕,放开你的心胸,主动去沟通,真诚地去了解你身边的人和事,你就会发现那些令你抵触的东西其实也没那么讨厌。

负面情绪会抹杀找回健康的希望

每天都这么奔波忙碌,觉得自己活得像个机器吗?重复的生活让你觉得疲惫,而更糟糕的是你觉得自己不幸福了。小时候因为一颗糖果、一根雪糕带来的小幸福已经不复存在了,你觉得自己的幸福感荡然无存,甚至因此而消沉和失望,觉得自己不可能再幸福了。日复一日,这种负面情绪引领着你的思维,你总是否定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你怎么可能会幸福,怎么可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如果幸福与否是由我们的思想所决定的,那么赶紧把脑子里那些负面情绪进行彻底的大扫除吧,驱除心中负面的想法,我们才能走进健康的、充满希望的生活。

我们心中要有一个信念,时刻驱除负面的想法,并下定决心地去做,即可达到你的目的。那么究竟如何去做呢?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个故事,也许你能从中轻易地发现秘诀。

安森一直在研究有关内心想法与幸福的联系,他认为幸福与否和人的内心想法有着很大关系,可以说这点直接影响到幸福感的存在。

在一次聚会上,安森遇到了一位企业家,这是一位优秀的青年企业家,他的事业一度风生水起,按理说他是最应该感到幸福的那一类人。可是经过一番交谈,安森发现被亮丽光环笼罩下的青年企业家内心竟是如此消沉,听他讲的那些话,愈发觉得他不仅内心消沉而且正朝着毁灭自己的方向前进着。他的心灵就像一节干枯的树枝,没有一丝生机,仿佛沉寂在一片沉沦的世界中,渴望脱离苦海。这种急欲脱离的情绪反而带动着他往相反的方向前进,物极必反,接二连三问题的发生无情地浇灭了这位青年企业家的希望之火。

耳畔回荡着青年企业家的叹息,安森忍不住告诉他,如果想拥有幸福,也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他倒是有一个解决之道。

“你能有什么方法呢?除非你能制造奇迹。”青年企业家疑惑地问道。

“不,虽然我不能制造奇迹,但我可以把你介绍给能够制造奇迹的人。这个人将改变你内心的想法,让你的内心变得积极开朗。更重要的是,这个人能让你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好了,我的话说完了。”安森和青年企业家告别,就此离开了会场。

很显然,青年企业家对安森的话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从那时开始,他就经常主动与安森联系,就这样他们一直持续交往着。有一天,安森送给了青年企业家一本适合放在口袋里的袖珍型小书,并且告诉他这是一本“魔法书”,能教会他如何产生健康和幸福,一定要随身携带着它,且在一个月之内把书中的建议都一一牢记在心。

青年企业家满脸的不可思议,问道:“安森,这本书真的这么神奇吗?它能驱除我心中那些否定的想法,真的能给我带来幸福吗?”

安森神秘地说道:“当然可以!只要你能切实按照书上的建议一一照做,那些消极的、有损快乐、有损心灵健康的想法势必会一扫而空,消失殆尽。虽然这些对你来说,似乎有些过于奇妙,但是你照做了就会发现它的妙不可言。”

青年企业家听了之后,虽然心中满怀疑惑,但仍按照安森的指示一一照做。一个月之后,安森接到了青年企业家的电话,电话那头是又惊喜又激动的声音:“安森,这本书真的有魔法,真是不可思议,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这真是做梦都想不到事情,只要能改变内心消极的想法,幸福原来触手可及……”

这位曾经内心消沉的青年企业家已经抓住了幸福。有些时候,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太泛泛和表面化了,觉得表面的光鲜亮丽、腰缠万贯就是幸福,可幸福是来源于内心的,从青年企业家的故事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虽然他看上去很风光,可是他却不幸福,因为他的内心消极苦闷。

真正的幸福是来源于心的,即使生活困苦,但仍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那就会获得积极健康的生活。这种来源于内心中肯定的、积极的想法才是获得幸福的正能量,还是拿那位青年企业家的故事来说,在他学会如何掌握幸福的方法后,即使再次陷入困境、遭遇到不幸,他也不会跟随这些消极的情绪继续否定自己,一味地去自责与自怜了,而会全力以赴地去扭转这种困境。

可见我们的思想决定着幸福,思想改变了,世界就不一样了,对幸福的感知也会变得不同。消极和否定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而不断地积极向上、肯定自己才能获得幸福,这是幸福的秘诀所在。

努力地去驱除心中负面的情绪吧,摒弃消沉或失望的思想,做个彻彻底底积极强大的人。如此一来,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轨道是健康而充满希望的。

世界接受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世界只接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如果你坚持相信生命是孤苦的,没有人爱你,那么,你的世界很可能真的孤苦和没有人爱——因为你自己躲在阴暗处,太阳自然照不到你。然而,如果你愿意抛弃这种信念,相信“到处充满了爱,人们爱你,你也爱别人”,并坚信这种新的信念,那么你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可爱的人将会走进你的生活,原先就在你生活中的人也会变得更加可爱,你会发现,你更容易向别人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遇到某个人,而且一看就知道,你不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像曾经伤害你的人。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都只是在加强你对他们的错误评价。其实,真正地相处下来,也许当初这个让你一看就烦的人,实际上很可爱的。所有的对他的评价只是我们内心给自己的结论。烦恼也是如此,真正的烦恼也是自己给自己的。

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的烦恼的来源,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在周日的晚上把自己对未来一周的忧虑与烦恼写在一张纸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将纸条投入“烦恼箱”。

一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箱子,将所有的“烦恼”还给其所属的主人,并让志愿者们逐一核对自己的烦恼是否真得发生了。结果发现,其中90%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随后,心理学家让他们把过去一周真正发生过的烦恼记录下来,又投入“烦恼箱”。

三周之后,心理学家再次把箱子打开,让志愿者重新核对自己写下的烦恼,这次,绝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已经不再为三周之前的“烦恼”而烦恼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都会发现:烦恼原来是预想的很多,出现的却很少;自认为沉重到无法负担,转瞬也便如骤雨急停。人生的烦恼大都是自己寻来的,而且大多数人习惯把琐碎的小事放大。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然的威力,人生的得失,都没有必要太过计较,太较真了就容易受其影响。人到世间来,不是为苦恼而来的,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伤心、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毫无乐趣而言,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塑造一个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快乐地活着。

将烦躁情绪消除在萌芽状态

解决困难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在困难的萌芽期,就把困难解决掉。同样,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最佳时期也是其萌芽状态。

一位睿智的老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森林里散步。走着走着,老师突然停了下来,仔细地看看身边的四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是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学生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学生先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木终于倒在了脚下。“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树木时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做任何尝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行为验证了生活的常识:习惯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这个近似寓言的小故事,其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好的习惯还是坏的习惯,一旦形成了,就会变得牢固,就像挺拔的橡树一样,任凭你使用多大力气也很难扭转。所以,在那些不良的习惯还没有牢固之前,我们就应该及时改正,将坏习惯扼杀在萌芽的状态。

生活中的习惯其实有很多种,有的是单纯的卫生习惯,比如勤换衣服、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有的却是属于我们精神层面的习惯,比如有的人贪财;有的人好色;有的人易怒……这些都是习惯在人们生活中不同方面的表现。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忙碌中也养成了另一个不好的习惯——烦躁。

你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当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的时候,你问朋友最近忙什么,朋友一开口“烦死了,最近都快忙死了”、“太烦人了,正在赶一个很大的项目”、“实在受不了了”……人们用种种同义词倾诉着相同的主题,宣泄着对生活的不满。

可是,如果我们愿意静下心来梳理一下烦恼的源头,就会发现那些惹我们生气的或许根本就只是一些小事。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让我们烦恼、生气,进而发怒。严重的还会因此摔东西、打骂周围的人。更有甚者,还会因为公交车上谁踩了谁一脚,打得头破血流。这些怨恨、怒气与烦恼,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我们在厌烦的时候没有有效地克制,而是任由不良情绪滋长。久而久之,内向型的人就会抑郁,外向型的人就会狂躁,甚至不分场合就发脾气。

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自然会受到影响——因为烦躁,我们的生活自然也不会快乐。

那么,为了生活得快乐,该如何控制自己的烦恼,使烦恼不至于像植物一样生长呢?有人说,应该在烦躁的时候睡觉,有的人说应该出去逛街看电影,也有人说应该找朋友们聊天散心……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其实想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一个:消除刚刚萌发的烦恼。

别让烦恼从豆芽菜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当我们的烦恼刚刚滋生的时候,我们不妨就将它连根拔起,这样既不会太耗费我们的精力,也不至于让烦恼越长越大,以致我们没有力气拔起。

烦恼会扰乱我们内心的安宁

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解决烦恼的方法也就不同。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才能看破烦恼的本质。

一个年轻人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一个牧童在那里悠闲地吹着笛子,十分逍遥自在。

年轻人便上前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

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年轻人试了试,烦恼仍在。

于是他只好继续寻找。

他又来到一条小河边,见一老翁正专注地钓鱼,神情怡然,面带喜色。于是便上前问道:“你能如此投入地钓鱼,难道心中没有什么烦恼吗?”

老翁笑着说:“静下心来钓鱼,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年轻人试了试,却还是放不下心中的烦恼,静不下心来。

于是他又往前走。他在山洞中遇见一位面带笑容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

老年人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

年轻人答道:“没有啊?”

老年人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

年轻人想了想,恍然大悟,原来是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萧伯纳说过:“痛苦的秘诀在于有闲工夫担心自己是否幸福。”其实很多时候,烦恼都是自找的,要想从烦恼的牢笼中解脱,首先要“心无一物”,放下心中的一切杂念。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对她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放下烦恼,才可保持内心的清静。”

信徒听后,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宇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宇中生活呢?”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烦恼缠身,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净。心不净,想要的太多,记挂的太多,烦恼自然生。因此,要想在生活中离烦恼远一点,我们的心不妨就要净一点,要知道:心净万事净,心平万事平。

彻底查杀身体内的冷漠病毒

冷漠一旦注入一个人的身体,其痛苦让人难以忍受。伴随着冷漠的疯长,一个人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觉得自己和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一个拥有冷漠心理的人,会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什么都会觉得无味,而且他们的内心会很脆弱,总是觉得世间很大,却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

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要别人喜欢你,也就是说你想要改善你糟糕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那么,就请你牢牢记住一个原则:真诚地去关心别人,彻底查杀冷漠这个病毒。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过:在所有能够破坏友谊的因素中,冷漠是来自人灵魂深处的丑恶。人人都想生活在爱的包围中,一个内心冷漠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去爱别人,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呢?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需要被爱,但更需要爱人的能力。的确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是也存在一种爱的“交易”,所谓不行春风难得春雨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对别人冷漠,对别人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别人怎么可能关心你?怎么可能爱你?在没有关爱的世界里,你又如何能生活得开心?所以,唯有丢掉自己的冷漠,释放心中的爱,才能彻底医好你的心灵创伤。

那么,我们该怎样才能消除冷漠呢?以下是一些很实用的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你战胜冷漠。

不要对热情抱有任何怀疑

有人问战胜冷漠最快速的办法是什么?答案是热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对热情产生怀疑。如果你能时时保持着一颗热情之心,那么,你心中的冷漠自能消融。

三步走培养热情

消融冷漠需要培养热情。培养热情可以具体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深入了解每个问题。问题也是机遇。因此,对待任何事情,哪怕是困难,我们也要抱着热情去解决。

第二,学习更多你目前尚不热爱的知识,接触更多目前尚不热爱的事情,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容易培养自己的兴趣。有兴趣自然就有热情,做到驱赶冷漠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你的谈话要真挚热情。说话热情的人都会受到欢迎。当你话语充满热情时,你自己也会变得很有热情。你必须时时刻刻活泼热情,这样才能消除冷漠。

尽可能多地去满足他人的愿望

就像上面所说的,一个不仅要求被爱,更重要的是要有爱人的权利。我们尽可能地去满足别人的愿望,别人才会觉得我们的重要,我们也会因为成为别人需要的人而更加热爱生活。

尽可能满足他人的愿望,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顺畅,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将热情付诸行动

只有将好的思想或者情绪付诸行动,我们积极的情绪才能起作用。当一个人以饱满的热情去应对生活、工作或者人际关系的时候,一个人心中的冷漠才能从根源上消失。

尽可能多地与别人交流

尽可能多地与别人交流不仅是克服冷漠的一剂良方,也是我们攻克情感障碍的武器。

语言鼓励

老板用语言鼓励自己的员工,老师用语言鼓励自己的学生,教练用语言来鼓舞球队……语言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很多人把语言比喻成团体奋进的助力器。同样,我们自己对自己进行语言鼓励,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效果就像老师鼓励学生那样。在做任何事前,给自己一些语言方面的精神鼓励,以鼓舞自己,消除冷漠,必定会收到奇效。

欣赏艺术

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好的艺术作品都蕴涵着让人不得不折服的魔力。就像有人说的,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对生活也会充满热爱,如果你爱上了这些无言的美,你就能从中体会到巨大的精神力量,也就不会再一味沉寂于冷漠了。

接触大自然

大自然是烦恼情绪的最好排解器,当我们孤独、冷漠时,我们不妨跨上自行车去郊外转一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大自然消解我们心中的郁闷和烦恼。

浮躁会使人们失去准确定位

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但我们要降低自己的失意程度,却有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苦练内功,切忌浮躁。

小吴是某事业单位的普通干部,他近一年来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闯荡一番。看着别人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他心里发慌。炒股赔多赚少就去摸彩票,一心想摸个500万,可结果花几千元连个响都没听着,心里就更慌!后来小吴跳了几家单位,不是嫌这个单位离家太远,就是嫌那个单位专业不对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个合适的工作对小吴来说真是难啊!后来听说某人很有钱,小吴于是写了信去,说自己很困难,可他们连信也没回,气得小吴又去信大骂了一顿。为此小吴心里也确实感到失衡,但这种恶作剧让小吴解恨呀!总之,小吴就是感到心里闷得慌,做什么都不踏实。

小吴表现出来的这种“不踏实”、“闷得慌”的状态正是一种典型的浮躁情绪。

浮躁心理是指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恒心、见异思迁,喜欢投机取巧,讲究急功近利,强调短、平、快,立竿见影,平时则无所事事,乱发脾气,一刻也不能安稳地工作。浮躁是当前非常普遍的一种负面情绪。

浮躁从表现上看有躯体性亚健康的症状特点,如心神不宁、焦躁不安、喜欢冲动,甚至铤而走险等。实际上这种躯体的表现是在心理的作用下完成的,症状来得快去得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

浮躁会使人们失去准确定位,让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不计后果,与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公平竞争的社会准则相抵触,对国家、社会的整体运转非常有害。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说,浮躁的内核是人朴素的、本能的生命冲动和物质欲望。浮躁的深层特点,是重外延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实际、重短期轻长远。在现代社会,浮躁心理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十分有害,必须想方设法减少和消除这一不健康的心理。

自我暗示是控制情绪的一个简捷而实用的好方法。例如你可这样暗示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总会有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绝不让情绪来主导我的行动。只要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战无不胜、快乐的人。

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主要方式。比较要得法,要“知己知彼”,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也会是虚假的。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就不会出现人的心理失衡现象,产生心神不定、无所适从的感觉。

人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智慧。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期待“天上掉馅饼”的事会在自己头上发生。还要正确地看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要凭一时的情绪或偏见对人和事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