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成功,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第一章 20几岁已不小,别再犯迷糊
现实生活跟你想的不一样
在步入社会之前,大多数20几岁的年轻人可能都作过这样美好的规划:现在努力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凭着自己的能力大刀阔斧地干一场;或者先在某家公司干个四五年,积累点经验,然后再自己出来单干,用不了几年,一切就都会有了……这样的想象让20几岁的年轻人信心满满,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等真正进入社会后,你发现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凭着自己的热情努力寻找工作,却四处碰壁;拿着高学历,却得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做着不需要用大脑的杂役;毕业几年后,不仅没有找到一个理想中的工作,甚至那一点微薄的薪水连自己也养不活。
你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可是在这个社会上的种种经历都告诉着你:你没有能力。于是,你也忍不住问自己:我真的有能力吗?
你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上帝抛弃了的孩子,一个人寂寞地行走在社会这条大道上,百无聊赖地生活着。你觉得生活总是不如你意,曾经定下的计划,看起来都不可行。你开始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你想到了放弃……
这时候,你才翻然醒悟:原来现实生活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毕业后满怀信心和憧憬地找工作,当他到某高级公司应聘的时候,老板面试完,问他对工作有什么要求。
这个男孩凭着自己有几分能力,得意洋洋地说:“我希望年薪10万,一年中有一次公费出国的机会,公司还要用公费给我租房子。”
老板微微一笑,回答他:“我一年薪水给你20万,一年让你公费出国两次,还有公司送你一栋房子!”
男孩惊喜地说:“不会吧,这么好,该不会是跟我开玩笑吧?”
老板哈哈一笑,说:“是你先跟我开玩笑的!”
例子里的男孩就是不少20几岁年轻人的写照,当他们真正步入社会后,发现原来自己所有的期待更像是一场玩笑。
20几岁的年轻人之所以会把未来想得如此顺利,是因为他们缺少阅历。当他们步入社会后,才发现这个世界的复杂与艰苦。这个时候,年轻人就应该抛弃以前的幻想,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坦然地面对生活里的一切苦恼与困难。
林丹杏在上学的时候一直是老师宠爱的对象。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她各科成绩都优异,还是学生会的干部。毕业前夕,学校招聘会上有几个小公司挑中了她,她却不屑一顾。她自信有学历有能力,一定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可是等拿到毕业证,到招聘会和招聘网上一连投了很多份简历,也面试了很多次,都被以没有工作经验为由拒绝了。有几个小公司愿意聘用她,她还是觉得太屈才。
慢慢地,她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开始有些倦怠。最后,父亲让熟人帮忙给她找了份助教的工作,工资低,学不到什么东西,也没有什么展示自己的机会。她越想越觉得没有出路,整天唉声叹气。
不少20几岁的年轻人可能都会碰到上述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改变我们的观点,改变我们的态度,认清现实,愿意脚踏实地地从零开始做起。
生活像一条布满荆棘的小路,我们永远猜不到前面有着怎样的困难。也正因为如此,20几岁的年轻人才需要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保持一份冷静与理智,泰然地面对一切挫折。当机遇来的时候,敢于把握;当困难来的时候,敢于面对。
20几岁的年轻人,现实生活虽然与你想象的不一样,但是请不要抱怨,不管前路多么艰难,愿意踏实地从最低一步步开始,努力做好你自己,就是最好的。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
刚刚毕业的20几岁的年轻人“独闯”一个陌生的城市时,常常觉得孤单,想念同窗的朋友,想念和同学一起打球、聚会、喝酒的日子。下班坐公交车时,看窗外美丽的夜景,总觉得一切繁华都似乎与自己无关。一个人行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听到的只有自己孤单的脚步声。若是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便倍感失落。
但是20几岁的年轻人要知道,当你步入这个社会时,无论你是否想长大,是否已做好准备,是否能独立,从现在开始,很多事情都不得不自己去面对,譬如生活的挫折、人际关系的复杂、自身能力的局限,等等。
如果说以前在学校是被老师教育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将被社会教育。
而且社会不像学校那么有耐心,它不会像学校一样让你慢慢学习,慢慢地帮助你成长。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里,如果你成长得太慢,能力不够,极有可能被那些比你“成熟”的人替代。
金文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小公司做文职工作。当时和他一起进去的另外两个新同事也都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在公司里,基本上每次电话铃响了,都是金文起身去接,其他人根本就不动。时间长了,大家好像都习惯了金文做一些办公室“公益性”工作,电话铃一响,如果金文不起身,大家就会一直等着,直到他终于忍不住了起身去接。
公司太小,也没有专门请保洁人员,办公室的卫生就要靠大家。每天下班后,从来没人主动倒垃圾。金文是个爱干净的男孩,每天下班都把垃圾带走,而其他人根本就不做这些小事。
其实,这些事情金文在家和在学校的时候几乎很少做。但他知道,现在自己参加工作了,就要有个工作的样子。有很多事情即使公司没有明文规定,但应该做的他也尽量做到。工作后,连他的穿衣风格也变了。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他喜欢穿休闲服和运动服,现在只有周末他才会穿着运动服跟朋友们去踢球,平时则尽量穿衬衣和西裤,展示给别人一副“成人”的形象。
而和他一起进来的另外两位同事,还保留着大学时的习惯,经常穿着休闲服来上班,也不主动做事,常嚷嚷着上班累,没有在大学里清闲。
试用期过后,金文被留了下来,而其他两个同事被淘汰了。原因就在于,老板认为他比其他两个试用生更像一个社会人、一个职业人,他不仅适应了自己身份的转变,还尽力去做好了其他各项工作。
社会不会等待你成长,不要企图有多么好的差事等待着你。只有当你成长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才会接纳你。有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学有所成却总是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也有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总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有一些年轻人终日愤愤不平:与自己同时走出校园的同学为什么能很快得到提升,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
一天到晚只会抱怨的人,必定是不成熟的人。当你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面对社会,如何快速地适应社会后,你就没有时间去抱怨了。因为那个时候,你把时间都用来学习、工作和拓展人际网络了。
正像例子里的金文,他明白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使命。工作的时候,无论在穿着还是在行为上都要像个“职业人”,多做事,多多磨砺自己,好好地完成这个时期的使命。
20几岁的年轻人,如果你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但你的想法却还停留在上一时期,那么说明你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成长。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只能站在他人的背后,自己无法主动争取进步,在未来的生活中将很难获得成功。
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常听到20几岁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抱怨:我很想做什么事情,可是我的家境不好;如果我出生在显赫的家庭,我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生活了……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们总是抱怨环境,抱怨命运,可是我们忘记了,真正决定我们生活的,并不是命运,而是我们自己。
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父母和家庭,但是,我们绝对有办法选择自己后半生的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即使我们曾经承受了过多的苦痛,现在也可能正在经受着生活的折磨,但是如果你敢于向命运挑战,敢于寻找命运的突破口,你就能改写自己的命运。
约翰是一个汽车推销商的儿子,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孩子。他活泼、健康,热衷于篮球、网球、垒球等运动,是中学里一个众所周知的优秀学生。后来约翰应征入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他所在部队被派遣驻守一个山头。激战中,突然一颗炸弹飞入他们的阵地,眼看即将爆炸,他果断地扑向炸弹,试图将它扔开。可是炸弹爆炸了,他重重地倒在地上,当他向后看时,发现自己的右腿右手全部炸掉了,左腿变得血肉模糊,也必须截掉了。一瞬间他想哭,却哭不出来,因为弹片穿过了他的喉咙。人们都以为约翰再也不能生还,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是什么力量使他活了下来?是格言的力量。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反复诵读贤人先哲的这句格言:“如果你懂得苦难磨炼出坚韧,坚韧孕育出骨气,骨气萌发不懈的希望,那么苦难会最终给你带来幸福。”约翰一次又一次默念着这段话,心中始终保持着不灭的希望。然而,对于一个三截肢(双腿、右臂)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在深深的绝望中,他又看到了一句先哲格言:“当你被命运击倒在最底层之后,再能高高跃起就是成功。”
回国后,他从事了政治活动。他先在州议会中工作了两届。然后,他竞选副州长失败。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他用这样一句格言鼓励自己:“经验不等于经历,经验是一个人在经历中所获得的感受。”这指导他更自觉地去尝试。紧接着,他驾驶着一辆特制的汽车跑遍全国,发动了一场支持退伍军人的事业。那一年,总统命他担任全国复员军人委员会负责人,那时他34岁,是这个机构中担任此职务最年轻的一个人。约翰卸任后,回到自己的家乡。1982年,他被选为州议会部长,1986年再次当选。
后来,约翰已成为亚特兰城一个传奇人物。人们可以经常在篮球场上看到他摇着轮椅与年轻人打篮球。
有句格言说:“你必须知道,人们是以你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来看你的。你对自己自怜,人家则会报以怜悯;你充满自信,人们会待以敬畏;你自暴自弃,多数人就会嗤之以鼻。”一个只剩一条手臂的人能成为一名议会部长,能被总统赏识担任一个全国机构的要职,是这些格言给了他力量,更是他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信念成就了他的事业。同时,他的成功也成了他自身信念的有力佐证。
我们不得不承认,约翰面对命运的不公,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强不屈的斗志,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又如历届残奥会上的运动健儿们,他们同样没有受到命运的宠爱,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超乎常人的付出,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样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精彩。我们大多数人都身体健全,与他们相比,我们所面临的那一点儿困难又能算什么呢?
也许我们对生活有美好的构想,但是现实常常粉碎我们的愿望。这个时候,与其选择悲观失望,抱怨命运的不公,甚至迁怒他人,一蹶不振,甘于命运的安排,莫不如鼓起勇气,向生活挑战,向命运挑战。当我们展露出勇往直前的姿态的时候,那些曾经阻隔我们向美好生活迈进的困难与挫折,就会在我们面前丢盔卸甲,变得不堪一击了。
高学历不是成功的代名词
有人说:“无知和眼高手低是青年人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句话正是不少20几岁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有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出身名牌高校,能力自然比一般人人都强,于是常常不可一世、眼高手低。
但是,高学历其实并不代表着高成功率。对于20几岁的年轻人,学历代表过去,能力要看将来。日本西武集团主席堤义明认为,学历只是一个人受教育时间的证明,代表一个人可能有的潜质,不等于一个人真正有多少实际才干。
心理学家总结出一条非常简单但又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值得定律。对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即如果他做的是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持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潜意识中,人们习惯于对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一个值得或不值得的评价,不值得做的事情也就不去做或不努力做好。
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的人只关注有光环的大事情、能够出人头地的大事业,而将本职工作中的许多具体事情归类为不值得做的小事情,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情才是通往大事业的必经之路。基于不值得定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自视越高的人,他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越多,成为怀才不遇者的可能性越大,成功的几率也就相应越小。
如下是美国甲骨文软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身价上百亿美元的拉里·埃里森在美国耶鲁大学2000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白。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同样是失败者,失败的耶鲁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到1000个毕业生的灿烂未来。我没有看到1000个行业的1000名卓越领导者,我只看到了1000个失败者。你们感到沮丧,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我,埃里森,一个退学生,竟然在美国最具声望的学府里这样厚颜地散布异端?我来告诉你原因。因为,我,埃里森,这个行星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这个行星上最富有的人——就目前而言——是一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这个行星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
现在,我猜想你们中间很多人,也许是绝大多数人,正在琢磨:“我能做什么?我究竟有没有前途?”当然没有。太晚了,你们已经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太多。你们再也不是19岁了。你们有了“内置”的帽子。哦,我指的可不是你们脑袋上的学位帽。
我要告诉你,一顶帽子、一套学位服必然要让你沦落……就像这些保安马上要把我从这个讲台上撵走一样必然……(此时,拉里·埃里森被带离了讲台)
这肯定是一篇狂妄而偏激的演讲,也被称为是“20世纪最狂妄的校园演讲”。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拉里·埃里森演讲的主旨并不是想炫耀一个退学生的成功,而在于指出人们对高学历认识的“误区”,大学教育可能会限制许多高学历者的思维。另外,它很容易导致高学历者自视过高,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太多。
20几岁的年轻人本来就有几分初生牛犊的傲气和浮躁,如果再有高学历,傲气当然就更盛了。基于这种心理,这些“吸收了太多东西,以为自己懂得的太多”的高学历者,认为自己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相当丰厚的报酬,往往会对手头上琐碎的工作感到不满,常常抱怨“如此枯燥、单调的工作,如此毫无前途的职业,根本不值得自己去做”,动不动就有“拂袖而去”的念头。
然而作为普通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也许过于平淡,但这些都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这个讲究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和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你的专业水准和内在素质。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在一方加入再小的砝码也会使之倾斜。当你与别人的实力不相伯仲时,在小事上下工夫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
所以,不要把你的学历完全当成你的能力。从点滴做起,用一个个微小的成绩铸就自己工作与事业的辉煌,不要成为那些“怀才不遇式”的悲剧人物。
父母不是你的优势资本
名人的后辈作出伟大成绩的很多。父辈的指点当然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他们成功最关键的决定条件还是自身的努力。任何被人们称为“天才”的人并不是因为有一个天才老爸,而是自身的才华得到了人们的肯定。所以,20几岁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成功之路,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父母的身上,靠父母的关系和能力为自己的成功垫脚,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
伟大的作家大仲马得知自己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被退回,就告诉他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们附上一封短信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断然拒绝了父亲的建议,他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作为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大仲马联系起来。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资深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便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截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优秀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
“你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你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
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希望您看重的是我创作的作品本身而不是我的姓氏。”
面对着这个充满自信的年轻人,老编辑不由得笑了。他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相信他一定可以走出名人父亲的“阴影”,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
大仲马父子的成就造就了一段文坛父子兵的佳话。我们现在提到小仲马的时候,不会以大仲马的儿子来作为开头语,而是称之为“伟大的作家,《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这就是他的成功。用自己的双手摘到的苹果才格外美味,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的人生才格外饱满、精彩。
20几岁的年轻人,试着像小仲马一样,不要把父母当做你的优势资本,用你自己的努力与实力,闯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吧!
过分特立独行的性格是种危险
处在20几岁这个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许多年轻人都认为个性很重要,因此常常逆潮流而行,表现自己反传统的观念和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殊不知,社会上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哗众取宠,他们甚至会因此而轻视你,并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对你进行惩罚。所以,过分“反传统”和“特立独行”是危险的,个性只有被社会承受,你才会被社会承认,才有利于你的发展。
时下的种种媒体,包括图书、杂志、电视等都在宣扬个性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给20几岁的年轻人带来了负面影响。张扬个性肯定要比压抑个性舒服,但是如果张扬个性仅仅是一种任性,一种意气用事,甚至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陋习的一种放纵,那么,这样的张扬个性对你的前途肯定是没有好处的。
李佳是一个个性张扬的前卫女孩,她热爱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把平凡、规矩、条条框框视为死敌。
大学毕业后,她获得了一家合资企业的面试机会。当天,她的打扮令所有面试官目瞪口呆,宽松的卫衣、超短牛仔裤、运动鞋……出门时母亲一再让她穿得“正式”一点,她依然我行我素。
李佳的专业能力和外语口语能力确实不俗,面试官最后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条件很优秀,足以胜任这项工作。不过,我想提醒你,我们公司是一家正规企业,着装方面有一定要求,不能太随便,更不允许太暴露……”李佳立刻打断了面试官:“我的能力与我的衣着没有任何关系,这么穿我觉得最舒服。如果非要穿正装上班,我会连气都喘不上来的!”面试官被这突如其来的抢白惊住了,表情严肃起来,冷冷地说:“那么好吧,请你去能让你随心所欲的地方发展,我们公司不欢迎像你这么有个性的‘天才’。”
李佳之所以失去这个难得的工作机会,是因为她不懂得收敛个性,或者说,是她太过叛逆。很多人热衷于特立独行,张扬自己的个性,相当一部分是一种习气,是一种希望自己能任性地为所欲为的愿望。他们不希望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复杂的条条框框中,他们希望畅快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但作为社会的一员,真的能这么“洒脱”吗?答案是否定的。
社会是一个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群,每个人的生存空间并不很大,所以当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时候,必须注意不要碰到别人。当你张扬个性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你张扬的个性是什么,注意到别人是否能接受。如果你的这种个性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缺点,最好的选择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张扬它。
不要使张扬的个性成为你纵容自己缺点的一种漂亮的借口。社会需要你创造价值,但首先关注的是你的工作品质是否有利于创造价值。个性也不例外,只有当你的个性有利于创造价值,是一种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才能被社会接受。
许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个性,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极其粗野,画家凡·高是一个缺少理性、充满艺术妄想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个性就是正确的、必需的。名人因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们许多怪异的行为往往被社会广为宣传,有些人甚至产生这样的错觉:怪异的行为正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标志,是其成功的秘诀。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十分荒谬的。
名人确实有突出的个性,但他们的这种个性也表现在创作的才华和能力之中。实际上,正是他们的成就和才华,才使他们的特殊个性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社会需要的是生产型的个性,你的个性只有能融合到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才能够被社会接受。如果你的个性没有表现为一种才能,仅仅是一种脾气,它带给你的只能是不好的结果。
所以,20几岁的年轻人,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把个性表现在创造性的才能中,尽可能与周围的人协调一些,这是一种成熟、明智的选择。
权威意见是参考而不是镣铐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是西方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得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
亚里士多德非常尊敬他的老师,但他不是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园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地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但这只是因为哲学观点不同而已,亚里士多德对此说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孔子也曾说过:“当仁不让于师。”他对弟子们说,当遇到仁义的地方,你们应该站在仁义的那一方,如果我错了,你们也不用因为我是老师而违背了道义。
就像哈佛大学的校训说的那样:“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20几岁的年轻人,当我们的意见与权威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权威的地位而是真理的力量,要让自己的心永远站在真理的那一边。
1842年3月,在百老汇的社会图书馆里,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演讲打动了年轻的惠特曼:“谁说我们美国没有自己的诗篇呢?我们的诗人文豪就在这儿呢!”惠特曼当时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诗人,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赞誉。但是爱默生的激情演讲激励了他,因为爱默生是一名十分杰出的作家,有了这样的权威支持,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1854年,惠特曼的《草叶集》问世了。这本诗集热情奔放,冲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了民主思想和对种族、民族、社会压迫的强烈抗议。爱默生给予这些诗以极高的评价,称这些诗是“属于美国的诗”,“是奇妙的”、“有着无法形容的魔力”,“有可怕的眼睛和水牛的精神”。《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的作家的褒扬,一些本来把它评价得一无是处的报刊马上换了口气,温和了起来。
1860年,当惠特曼决定印行第三版《草叶集》,并补进些新作时,爱默生竭力劝阻惠特曼取消其中几首刻画“性”的诗歌,否则第三版将不会畅销。惠特曼此时没有听从这位“权威提携者”的话,他说:“删后还会是这么好的书么?”爱默生反驳说:“我没说‘还’是本好书,我说删了就是本好书!”
执著的惠特曼不肯让步,他对爱默生表示:“在我灵魂深处,我的意念不服从任何的束缚,而是走自己的路。《草叶集》是不会被删改的,任由它自己繁荣和枯萎吧!”他又说:“世上最脏的书就是被删减过的书,删减意味着道歉、投降……”第三版《草叶集》出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久,它便跨越了国界,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爱默生可以算得上是文学界的权威,他慧眼识英雄,发现了惠特曼的才华。但这样一个大文豪也没能时时刻刻保持他的眼光,也犯下了保守而迂腐的错误,险些毁了一本巨著。但幸好惠特曼没有对这位权威人士顶礼膜拜,而是保留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坚持成就了《草叶集》的深刻。
在生活和工作中,当自己持有的某种意见和“权威意见”发生冲突时,大多数人便主动地扔掉了自己的看法。权威的确在很多时候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你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只是习惯性地依附于他,你就永远只能是跟随者甚至盲从者,而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旦你所相信的权威力量坍塌时,你的精神支柱也会随之倒塌。
20几岁的年轻人一定要牢记,权威意见只是参考,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者。所有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人都具有这样的品质:他们尊重权威,但从不迷信权威。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20几岁的年轻人都认为公平合理是生活中应有的。凡事要求公平合理的年轻人,每当发现不公平的现象时,心里便不高兴。应当说,要求公平并不是错误的心理,但是,如果因为不能获得公平,就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这个问题可就要注意了。
实际上绝对的公平并不存在,20几岁的年轻人如若要寻找绝对公平,就如同寻找神话传说中的宝物一样,是永远也找不到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以明白。
每个人在成长、面对现实、作种种决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每个人都有感到成了牺牲品或遭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承认生活并不总是公平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必尽己所能去改善生活,去改变整个世界;恰恰相反,它正表明我们应该这样做。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或不承认生活并不公平时,我们往往怜悯他人也怜悯自己,而怜悯自然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失败主义的情绪,它只能令人感觉更糟。但当我们真正意识到生活中存在不公平时,我们会对他人也会对自己怀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种由衷的情感,所到之处都会散发出充满爱意的仁慈。同时,它让我们知道使每件事情完美并不是“生活的使命”,而是我们自己对生活的挑战。
许多不公平的经历20几岁的年轻人是无法逃避的,也是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学会接受它、适应它、改善它,这样才会让我们不再消极悲观、活得更轻松。
过去和将来都不是最重要的
20几岁,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段,如果只是一味地回忆过去或者畅想将来,而耽搁了今天该做的事情,到时候耽搁的也只能是自己的人生。过去永不再来,未来又尚未发生,只有知足地活在现在才是最可贵的。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好奇地问它:“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
神像回答道:“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仰望将来,充满希望。”
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视了吗?”
“现在!”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
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了,将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神像一听,恍然大悟,失声痛哭起来:“你说得没错,就是因为我抓不住现在,所以古罗马城才成为历史,我自己也被人丢在了废墟里。”
上面这则小故事告诉20几岁的年轻人,回忆昨日以及畅想未来都是一种虚幻,唯有把握今日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时光,在可以把握的“今天”,多做一些事情,多付出一些。正如一个诗人所写的:尽力地装点现在的房屋吧,使之成为最甜蜜、最温馨的场所,何必过多地梦想遥远的华居?这并不是让人们不为明天计划,也不是要人们不期盼明天更美好的事物,而是让人们不要过多地把心思集中在未知的事情上,沉醉于幻想之中,从而错过了今天的机会、今天的成功。
有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
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猛摇树,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可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小和尚所明白的事也正是20几岁的年轻人应该明白的事。
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生活在现在,并也只能为现在而存在,为什么还要去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往事、忧虑未来呢?实际上,过去的事情不论多么值得留恋或是多么需要悔恨,那也只是毫无意义的心理反应,“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而未来尚未到来,也是不存在的。人生就像爬山登高,爬在中途的时候,不必往下看,因为往下看徒增畏惧和不安的情绪;也不要过多地往上看,因为你不大可能把远方看得很清楚,那么何必还要为看不清楚的未来费神费力,分散注意力呢?
20几岁的年轻人,沉浸在回忆中,会很容易悲观或者自满;如果过多畅想将来,会变得不切实际。无论是过去或将来,都离我们很远,唯有今天才是最切近的。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很多时候,20几岁的年轻人都在追求最好的,也常常因为得不到而徒生不快,但拥有最好的真的就开心吗?那么,为什么一些人在别人看来什么都拥有,而且都是最好的,却不开心呢?
有一只城里老鼠和一只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请城里老鼠来家里吃东西。城里老鼠心里嘀咕乡下食物的口味是什么样的呢?于是立刻动身去乡下了。乡下老鼠看到城里老鼠真的来了,特别高兴,它把城里老鼠引到谷仓去,那里堆满稻谷、地瓜,还有花生。
乡下老鼠对城里老鼠说:“城里朋友,不要客气,尽情地吃,东西多着呢!”可是城里老鼠见到这些食物一点胃口都没有。
乡下老鼠还以为城里老鼠客气,于是抓了一把花生给城里老鼠,说:“朋友,这些花生味道特别好,唉,你不要这样客气嘛!”
城里老鼠觉得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好吃,勉强吃了一些,最后只好对乡下老鼠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你们这里的东西太粗糙了。这样吧,改天你也到城里去,我让你尝尝美味可口的食物。”
乡下老鼠也想开开眼界,且特别向往城里食物的口味,于是没过几天就来到城里老鼠的住处。城里老鼠见到乡下朋友果真来了,可高兴了,它把乡下老鼠引到厨房去。哇,这里东西可丰富了,有蛋糕、汽水、苹果、香肠、蜂蜜,还有鸡、鸭、鱼、肉,看得乡下老鼠口水直流。
它们正要享用时,一个人走进厨房,它们连忙吓得躲进洞里,不一会儿那个人走出厨房。哪知它们刚刚钻出来,“喵——喵——”一只猫突然出现,吓得它们再度躲起来。
乡下老鼠胆战心惊,既怕又饿,最后,它长叹一声:“唉!朋友,吃东西这样担惊受怕,实在划不来。我们乡下东西虽然粗糙点,倒是悠闲自在,我现在就回去,朋友,若不嫌弃,欢迎到乡下来玩!”
乡下的老鼠见到美味的食物时,难免会羡慕和自卑,但是发现拥有这些美食的代价是每天担惊受怕。后来,它明白了:不是所有好的东西都可以承受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也一样,守着自己的东西,却总觉得别人拥有的比自己的好,于是羡慕、嫉妒、抱怨……各种各样的情绪都产生了。终有一天,你幸运地享受到了以前让你魂牵梦萦的“美好”,才发现别人的鞋穿在自己脚上,不一定合适。回头看看自己的,其实也并非那么地不堪入目。
那些看起来很好的东西,到你用的时候不见得会很好,就如同大家都想找长相好、气质好、人品好、家庭出身好的恋人,但交往了一段时间却发现,条件好的情侣未必是自己的最佳选择。最后能和自己走到一起的还是彼此情投意合、有共同语言、脾气性格符合自己的那一个。所以说,不考虑自己实际的需求,盲目追求高、大、全,结果反而是得不偿失。
在人生的旅途中,20几岁的年轻人不要被途中的花花草草迷住了双眼,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