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悟人生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今日做牛马,明日才能做龙象

没有自身的勤奋,就算是天资奇佳的雄鹰也只能空振双翅;有了勤奋的精神,就算是行动迟缓的蜗牛也能雄踞塔顶,观千山暮雪,渺万里层云。成功不是单纯依靠能力和智慧,更要靠每个人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除此之外,还必须有勇气去挑战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机遇才不会擦肩而过。同时,只有以一颗谦卑、恭敬的心对待他人,才能换来同等的对待;“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平”,才会赢得他人的认可。

先做牛马,再做龙象

西方有这样一首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一个小小的钉子,本来微乎其微,但它决定了一个帝国的生死存亡。

佛教经典中有一句话:“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牛马。”龙象是神佛的乘骑,牛马则是凡人的奴仆,虽然同是服务于人,但境界大不相同。

这句佛语箴言也道出了一个处世真谛:与其常常抬头仰望光环炫目的大人物,不如踏踏实实地从众生牛马做起。攀爬是一道徐徐上升的轨迹,即使有时候速度不尽如人意,但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资本积累,也必然能促进人的提升与完善。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也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想拥有一件没有瑕疵的玉器,需要长期精心的雕琢与打磨,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付出应有的努力。

眼光要远,但脚步要近,做人、做事、求学,都要放远目光,但是不能好高骛远,脚步要从近处开始,要脚踏实地。虽然每个人心中都有成为龙象的愿望,但是从牛马做起,从低处做起,从细节做起,会距离事业的顶峰更近一步。

有一天黎明,佛陀进城。

在路上,佛陀看见一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礼拜。

佛陀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做啊?”

那个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各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样做会得到幸福。”

佛陀说:“我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

接着,佛陀说了活得幸福的方法:“第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要孝养、顺从,令父母欢喜、安慰;第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教导;第三,爱护妻子:做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第四,善待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互敬;第五,尊敬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第六,善待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他过分疲倦。对应的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才会有快乐的家庭、美满的人生。否则,只是礼拜各方,有什么用呢?”

善生听了十分高兴,从此参禅悟道,心中的幸福感日益增多。

佛陀所说的“获得幸福”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神奇玄妙可言。

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从身边所有琐碎的事情做起。神照本如禅师曾做过一首禅诗:“处处缝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当我们忽视了身边很多现成的小事时,又怎么能够奢望生活给予我们更多的恩赐呢?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先做牛马,再做龙象,这也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孟夏关中咏(明·行刚)

百结鹑衣倒挂肩,饥来吃饭倦时眠。

蒲团稳坐浑忘世,一任尘中岁月迁。

为人所不肯为,成人所不能成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埋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多,却没有静下心来观察那些收获多的人付出的有多少,他们又是如何付出的。那些成就卓越的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以前,往往承受了许多人所不愿承受的痛苦,做了其他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日,归省禅师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米做起粥来,粥还没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米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的米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地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在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赚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布:“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能够去做别人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更需要我们有踏踏实实去做的精神。

不是自己不如别人,就算真的是资质较之愚钝,反应没有他人灵敏,但是用心了,真理自然会沁入心,体会到身心内外的道理。人如果不踏实,不认真,即便是犯了错误也不会知晓,何来改正,何来生出智慧?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光里,想要达成诸多的理想,就需要用心去生活,这样不仅会完成理想,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万个空洞的幻想,都不及一个实际的行动。机遇往往蕴含在别人不愿意去做的事中,正因为别人不愿意去做,因此机会才容易被愿意做的人所把握。因此,我们要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对任何事都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样机遇才不会擦肩而过,成功才会悄然而至。

读禅经(唐·白居易)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不经考验,怎见功德

作恶多端且杀生无数的鸯掘摩,在皈依佛门、加入比丘群后,知道过去所做的恶业必定要接受上天的磨难,于是请求佛陀给他一段时间,接受身心的考验。

他独自前往荒郊野外,无畏于日晒、雨淋、风吹,在树下静坐,累了就到洞里休息。吃的是树根、野草,穿的是破布缝补成的衣服,甚至破烂到全身裸体。无论是煎沙煮日、霜雪严冻或是狂风雨露,都不能动摇他修行的心志,他可以说是苦人所不能苦、修人所不能修。

这样的日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佛陀告诉鸯掘摩:“你身为比丘,应该要走入社会人群。”鸯掘摩于是听从佛陀的话,跟其他比丘一样到城里托钵。

然而,人们看到他就很厌恶,不但大人辱骂他,连小孩看了也纷纷躲避。鸯掘摩向一位怀孕的妇人托钵,那妇人忽然肚子痛得哀天叫地。

鸯掘摩回到精舍,将经过告诉佛陀。“受人厌弃、咒骂,这些我都不在意,因为我以前做过太多坏事,这是我罪有应得;但是,那位怀孕的妇人一看到我,连胎儿也不得安位,我该怎么做才能解除她的痛苦?”

佛陀要鸯掘摩再回去那户人家,向妇人腹中的胎儿说:“过去的我已经死了,现在我重生在如来的家庭,已经守戒清净,再也不会杀生了。”果然当鸯掘摩将此话对那位妇人反复说了三次后,妇人腹中的胎儿就安定下来了。

此后鸯掘摩比丘走入人群托钵,仍然会被人用石头和砖块扔,甚至拿棍子打他,但鸯掘摩都没有怨言,也不躲避。

有一天,佛陀看鸯掘摩全身是血,而且都青肿了,心疼地对他说:“你过去造的恶业确实很多,所以得接受长期磨炼。你要时时把心照顾好,耐心地接受这份果报。”

鸯掘摩比丘平静地说:“我过去杀生太多、作恶多端,是罪有应得。只要我不迷失道心,即使生生世世要接受天下人的身心折磨,我都愿意。”

佛陀听了很安慰,赞叹并勉励他自我觉悟,磨尽一切罪业。最终,鸯掘摩比丘修成了正果。

鸯掘摩接受了身心的重重考验方才磨尽一切罪业,修成正果。正如佛家一句偈语: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意思是说,凡事只有经得起考验的才是最好的。一个修佛的人要想成就正果,必须经历千万重的考验,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彼岸。不仅修佛如此,世间道理都是如此。一个人想要完满地完成某件事,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波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严酷的考验过程,如果不能忍受其中的痛苦,就不会有所成就,唯有历经考验的人,才会实现目标。

任何事情的成就都须经历一次次的考验和磨砺,不经考验的成果是站不住脚的。因此,若想要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那就接受考验吧!因为考验才是一切的根本。

禅居(元·守常)

晓风飘磐远,暮雪入廊深。

念载禅房宿,殷勤自洗心。

鹰和蜗牛都能登上金字塔尖

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要在勤劳奋斗中创造光明,在勤劳奋发中完成理想。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顶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俯视万里,都离不开两个字——勤奋。”

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而言,天赋、环境、机遇、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勤奋与努力。

鉴真法师刚入空门时,住持要他从最辛苦的行脚僧开始磨炼。

有一天,已经日上三竿了,鉴真仍未起床,住持觉得纳闷,便到鉴真的禅房里巡视。

住持推开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堆破破烂烂的草鞋,住持叫醒鉴真:“今天你不出外化缘吗?床边堆的这些破草鞋是用来做什么的?”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这些是别人一年都穿不破的草鞋,如今我剃度一年多,却穿破了这么多鞋,今天我想为庙里节省一些鞋。”

住持听了之后,笑了笑对鉴真说:“昨夜外头下了一场雨,你快起来,陪我到寺前走走吧!”

昨夜的一场雨,使寺前的黄土坡变得泥泞不堪。

忽然,住持拍了拍鉴真的肩膀说:“你要当个只会撞钟的和尚,还是想成为能发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名僧?”

鉴真说:“当然是发扬佛法的名僧啊!”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说:“你昨天有没有走过这条路?”

鉴真说:“当然有!”

住持又问:“那么你现在找得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不解地说:“昨天这里原本是平坦、坚硬的道路,今天变得如此泥泞,小僧如何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接着又笑了笑,说道:“那我们今天在这条路上走一回,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自信地说:“当然能了!”

住持微笑着说:“是的,只有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足印啊!一如此刻,我们行走在这片泥地上,不管走得多远,足印都会深深地留在泥地里,印证我们的存在。”

不要只羡慕鲜花的芬芳,没有泥土的滋养,它们也没有绽放的机会,所有成绩的背后都必定有辛勤的耕耘。一分耕耘,总有一分收获,泥泞的道路上布满勤奋的脚印,才会实现我们的理想。

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而是勤奋工作得来的。只有辛勤劳动,才会有丰厚的人生回报。即使给你一座金山,你无所事事,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传说中的点石成金之术并不存在,在劳动中获得成功才是最正确的途径。在勤奋中打发时间,必将得到生活的奖赏。

登宝公塔(宋·王安石)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瞑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时机未达静若处子,时机成熟动如脱兔

在我们生活中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未有所得的时候,或是倒霉的时候,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头,动也不要动。只有修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便能升华高飞了。成败宛若两重天,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孟子曰:“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其实也是沉潜以待的深刻解读,千年前的古人便将“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诠释得淋漓尽致。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国王身边有左、右两个大臣,左大臣深得国王的宠爱。右大臣常常想:为什么我不得国王的欢喜呢?他开始寻找原因。渐渐地,右大臣发现,国王有一个吐痰的习惯,每次一吐痰,痰刚一落地,左大臣一定会第一时间把痰擦掉,并且不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右大臣醒悟,原来这就是国王喜欢他的原因。

为了讨得国王的喜爱,右大臣盘算着国王一吐痰,一定要赶到左大臣之前把痰擦掉。

等到下次国王吐痰的时候,右大臣一看,机会来了,正想要去擦,没想到,左大臣的动作更快,抢先一步。右大臣非常懊恼,心想:下次再有机会,断不能迟疑。

再下次时,国王才刚咳嗽,右大臣提起脚就往外踹,没想到,脚迈得太大,直接踹到国王的嘴上,痰没擦到,牙齿倒踢掉一颗。

右大臣多么着急,痰还未出,脚已先出。真正修行的人,要懂得在当下修行。我们经常说“机缘巧合”,其实没有巧合之说,在机缘还未成熟之前,不要妄自行动,而是要认清时局,观察时机,锻炼好自身能接受机缘的本领,这样才能在成熟之后的巧合之时抓住稍纵即逝的因缘。

怎样在不破坏天鹅高贵优雅的观赏姿态的同时剥夺它的飞翔习性?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是尽量缩小水域的空间,因为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供它滑翔,如果助跑的长度过短,天鹅就难以施展它拥抱蓝天的理想了。久而久之,这群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泯灭了飞翔的本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你飞得更高、更远。所有的成就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能力、才智,有了本钱,就拥有了足够的风力,才能飞上万里高空。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在年轻力壮的时候要修行,积累,等到老态龙钟之时才能好好地享受,才能有足够的力量继续修行。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耐心,如流水磨棱角

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忍耐。忍耐分为三大类:

第一,是对人为的加害要能够忍受。忍人家对你的侮辱、对你的陷害。能忍,绝对有好处。原因何在?因为能忍,所以心地清净,容易得定,修道容易成就,乃是最大的福报。

第二,是自然的变化。如冷热、寒暑的变化,能够忍;饥饿、干渴要能忍;遇到天然的灾害,也要能够忍耐。

第三,是修行。佛法的修学也要忍耐。修行要有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耐心是佛的一大特征,不能忍耐就没有更进一层的境界;耐心也是精进的预备功夫,有耐心才谈得上精进。

当年翻译经卷的法师,看到中国人有一种倔强的个性。谈到忍,中国人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都可以忍,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因此,翻经法师就将这一名词译作忍辱。辱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所以忍辱是专对中国人倔强的个性翻译的,它原来的字义只是“忍耐”,没有辱的意思。其用意是告诉我们小事情要有小的耐心,大事情要有大的耐心。《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

忍耐是一种无畏的力量,水是忍耐的,但流水的力量最大,洪水泛滥,冲坝决堤,水滴石穿,磨圆石棱……

佛像的庄严也得成于忍耐的力量。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可是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对你顶礼膜拜、献花供果、烧香奉茶。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微微一笑,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羡慕我,你可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一棒一棒地捶打,一刀一刀地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日夜忍耐如雨点落下的刀锤……千锤百炼才铸成佛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走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而你,别人只在你身上轻轻敲打一下,就忍受不了了!”大钟听后,若有所思。

事业失败需要忍耐,感情受挫需要忍耐,磨难需要忍耐,经济合作需要忍耐,人际关系需要忍耐,家庭生活需要忍耐……

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廉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满身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廉下转身难。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茫茫苦海中来救世救人,那可是最难做到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忍耐能让你超越平庸,让你的寻常生活闪烁光彩。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将所学转化成修行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世间万物的轮回变化,自有规律。四季轮回冷暖交替悲欢离合,花开花谢云卷云舒缘聚缘散。昨日的因成为今日的果,既是命运的必然,也是行动的必然。

一棵果树,春天发芽长叶抽枝,夏季枝繁叶茂花开似锦,秋天果实累累,冬季汲取养料蓄势待发。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离不开果农辛勤的耕耘。“知”如天然的光与水,而“行”就是锄草除虫浇水施肥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换来秋天的满园果香。

禅宗虽不立文字,但是并非漠视经典。对《楞伽经》、《金刚经》、《心经》等禅门经典的学习仍然是修行的日课之一。读经是一件自利利人的好事,既能陶冶自己的性情,还能提高他人的觉悟。读经以及其他如静坐、参公案、参话头等禅修方式都是催发“知”之花蕾的重要方法。正所谓,读经是为明心;读经是为解义;读经是为禅定;读经是为弘法;读经是为护法;读经是为超度祈福。诵经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资益亡人,所以一切未出离三界的众生,都需要读经修行。

读经所得的“知”并不等于智慧,所以,只学习经典并不能实现开悟;只有将知与行结合起来,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境界。修行人中,有些自视甚高之人眼高于顶,满腹经纶却最终也只是沦为了夸夸其谈的资本,而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帮助,更不要谈及利他了;还有些人,虽然根基浅、底子薄,但却有一颗矢志不渝地向上寻求光明的心,总是努力地突破一切障碍,这样的人潜心学习,并将所学化为修行,终会有所得。

佛陀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个比丘名叫槃特,他总是很用功地学习,可是却一点进展也没有,所以大家经常嘲笑他的愚笨。

佛陀怜悯他,于是亲自教他一偈,并且详细解释偈语的意思和内涵。

佛陀对槃特比丘说:“虽然只是一句话,只要你牢牢记住,用心体会,一样可以求得佛道。”

槃特比丘感恩佛陀的慈悲,每天都苦念这句偈语,用心思考和记忆,终于理解其中隐含的妙法,心中豁然开朗,证得阿罗汉,终成为佛陀的罗汉弟子之一。

有一次,佛陀派槃特罗汉去一座精舍为众僧讲诵经文。消息传来,比丘们笑翻了,七嘴八舌地说:

“哈哈!那个一字半偈都不会的傻瓜居然来给我们上课讲经。”

“我们来想办法嘲笑他,让他出丑!”

“好啊!明天我们等着看笑话吧!”

比丘们边说边想象着槃特的狼狈模样,开心地笑成一团。

第二天,槃特罗汉来到比丘们的精舍,众比丘忍住笑,请槃特罗汉开讲经文。只见槃特往那高位上一坐,双目正视前方,说道:

“说来惭愧,我年纪大了,学的东西却不多,今天来为大家讲经,不过尽力为大家讲解一偈罢了,希望各位静下心来听我说。”

槃特罗汉说这些话时,底下仍然窃窃私语。槃特罗汉也不管底下的反应,便开始讲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然后将偈语所说的道理仔细地说明、解释。

槃特罗汉认认真真地讲解着,本来想捉弄他的比丘们听了这样高深的法理,知道他的道行远远超过自己,心里万分懊悔,纷纷跪在槃特罗汉的脚下叩头自责。听完法后,五百比丘杂念顿消,纷纷证得阿罗汉道。

与其他信徒相比,槃特比丘算不得天资聪慧,甚至略显拙笨,但是在求知与修行的路上,他却比嘲笑他的其他比丘都走得更远。他有一种正确的求知态度,他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修行的虔诚成为他开悟的助力。“佛不度无缘之人”,无缘之人并不是指根基太浅或者作恶多端的人,而是求佛态度不端正的人,他们就像是拥有一座很大的果园的主人,看着满园盛开的花朵却只顾自己欣赏或向他人炫耀,而停止了一切劳作,荒废了时日,当花朵凋零之后,又怎么能奢望看到累累果实呢?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谦虚有助于自我消融

一人向一高僧问佛,高僧将茶水注入其杯,溢出后还继续注水。此人云:“漫出来了。”高僧道:“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我如何对你说佛?”

现实中,人们不经意间会表现出骄傲、自负的态度,佛教讲求“自我消融”。如果懂得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人们就会有惭愧心理,也会变得谦虚。如此,自我也就消融一点了。所以,自我消融是可以用惭愧的心、谦虚的心去一点一滴地完成的。

真正有学问的人,明明自己的修养与知识都在很多人之上,但是他每次总是谦虚地向别人请教,真正做到了“不耻下问”。这一点很难得。

当年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有这样的修为。有人问他:“像您这样的大哲学家为什么还要那么谦虚呢?”柏拉图说:“据我所知,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的是你的未知。你会发现圆圈越大的人越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很不足。”这一点就像我们说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弯腰,一个人的学问越高也就越发显得谦虚。

隐峰禅师从马祖禅师三年,自以为得道了,于是有些洋洋得意起来。他备好行装,挺起胸脯,辞别马祖禅师,准备到石头禅师处一试禅道。

马祖禅师看出隐峰禅师有些心浮气躁,决定让他碰一回钉子,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临行前特意提醒他:“小心啊,石头路滑。”这话一语双关:一是说山高路滑,小心石头绊了栽跟头;二是说那石头禅师机锋了得,弄不好就会碰壁。

隐峰禅师却不以为然,扬长而去。他一路兴高采烈,并未栽什么跟头,不禁更加得意了。一到石头禅师处,隐峰禅师就绕着法座走了一圈,并且得意地问道:“你的宗旨是什么?”石头禅师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两眼朝上回答道:“苍天!苍天!”(禅师们经常用苍天来表示自性的虚空)隐峰禅师无话可对,他知道“石头”的厉害了,这才想起马祖禅师说过的话,于是重新回到马祖禅师处。

马祖禅师听了事情的始末,告诉隐峰禅师:“你再去问,等他再说‘苍天’,你就‘嘘嘘’两声。”隐峰禅师仿佛得了法宝,欣然上路。

他这次满怀信心,以为天衣无缝了,他还是同样的动作,问了同样的问题,岂料石头禅师却先朝他“嘘嘘”两声,这让他措手不及。他呆在那里,不得其解。怎么自己还没嘘出声,就被噎了回来!

这次他没有了当初的傲慢,丧气而归。他毕恭毕敬地站在马祖禅师面前,听从教诲。马祖禅师点着他的脑门说:“我早就对你说过,‘石头路滑’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应当谦虚认真,不要满足于现状;学习要深入细致,不能心浮气躁。

学问高时意气平,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要有“空杯”的心态。你只有将自己的姿态放低,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智慧。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就因为它总是在最低处,因而所有的河流都汇集到大海的怀抱中。知识越是渊博的人,胸怀就会变得越宽广,这样,他获得的东西会越多。

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宋·苏轼)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