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女心切也会带来伤害
不要随便动用你批评女孩的权利
在《哈佛家训》中,有一段孩子对父母说的话:“我需要不断地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我。要知道,你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但是不可以批评我这个人。”
在听到孩子们如此的感慨之后,家长们千万要注意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动用你批评孩子的权利。
人无完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哪个人不犯错呢?特别是女孩,如果犯了错的话自己能够好好反省会更好,如果自己认识不到错在哪里,此时只要家长的一句善意提醒,就能够让女孩找出自己错在哪里并且及时改正。
如果妈妈们总是对自己的女孩说:“你可真的是笨,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或者和女孩说“笨死了”之类的话,那么时间长了之后女孩就会觉得自己很笨,对自己很没有自信,并且觉得什么事都不如别人。父母的一句话,有时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在教育孩子方面感到力不从心的妈妈有很多,她们总是责怪孩子这,责怪孩子那,当然有的时候也会责怪自己,没有办法教育好孩子。
而家长们需要明白的是:责怪是没有用的。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批评她、怎样批评她,就去胡乱地批评自己的女儿,那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家向父母建议说:“不可轻易地批评自己的孩子。”
而在生活中,总有一些妈妈习惯了对女孩使用否定性的语言,诸如“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有的父母甚至是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以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孩子在背后只有叫苦不迭。
当女孩犯了错误之后,妈妈要能够简明扼要地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要更多地给予肯定的语言。批评的目的重在改正,有的妈妈在批评女孩的时候,不能为女孩指明具体的方法,这是单纯地在说女孩这样做不对。更有的妈妈会错误地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来数落自己的孩子,这样会给孩子更大的刺激,从而产生更大的“激励”效果,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严重伤害女孩的自尊心,因为这样的妈妈不懂得尊重女孩的人格。
正确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不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人格都应该是平等的,不仅要尽量避免在众人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还要尽量用平和的语气来说话,切忌暴跳如雷。即便是发生了再不好的事情,当时也并不是教训女孩的合适时机,应该是先处理好事情,而不是女孩本人。
当8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
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
玛丽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
玛丽低声说:“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边帮她。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玛丽的妈妈后来说:“我当时想说‘下次小心点’,但是当我看到她善意的沉默,看到她多么感激时,我就什么都没说了。”
有的时候,批评不仅没有什么效果,反而会模糊女孩的是非观念,如果要让女孩自己能够发现错误,那才算是真正“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
以启发的方式告诉女孩她错在哪里
当女孩出现不良的行为时,明智的妈妈可以先不马上指出她究竟错在哪里,而是耐心地启发女孩:“你这样做,对吗?”“你对自己做的事是怎么想的?”通过这样的话来使女孩冷静地反省,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她就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会下决心改正。有的时候父母可以不正面地指出批评,而是给予鼓励和提醒。
尽量避免直接批评
家长要尽量地避免直接批评,同时在批评中也要有鼓励和鞭策,并且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使女孩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丧失自尊,批评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别让荣誉压垮你的孩子
荣誉感是一种能够使人努力上进的思想源泉,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著名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曾经说过:“荣誉和美德是心灵的装饰。要是没有它,肉体虽然很美,但是却不能认为是真正的美。”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过:“荣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却是一种指导鼓励儿童的正当方法。”
但是,如果对于荣誉过分执著,那样的荣誉未免味道变了,而成为虚荣——为了炫耀自己的荣耀。
曾经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是居里夫人,对于荣誉她有独特的见解,尽管她的一生获得各种奖章共16枚,各种荣誉头衔共117个,但是居里夫人却对此毫不在意。她不觉得这些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把这样的一种理解以特殊的方式传递给她的女儿们。
有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位女朋友来访,忽然发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而那枚金质奖章正是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给她的,朋友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够永远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的做法给了我们极为重要的启示:在培养女孩荣誉感的同时,还要让女孩知道:“荣誉是对你的一种肯定,但是如果你总是关注于这个虚名,那就只会感受到它的沉重,还不如将其看做是身外之物。”
媛媛是个可爱的初中小女孩,在学校里真的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生,在办公室里时常可以听到老师在表扬她。但是,媛媛却因此觉得自己有些“喘不过气来”,因为她总是怕自己由于表现不好而被扣上“没起好作用”的帽子。由于这点小心理的作祟,媛媛觉得上学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就连考试也会变得格外紧张,害怕自己第一名的地位被别人抢去。
其实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很多女孩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在作祟。荣誉其实只是以“善意”之虚,行“伤害”之实。这不仅仅是女孩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
如果妈妈们在教育女孩的同时动不动就以荣誉相压,那就等于把荣誉神化了。如果一个女孩产生了这样的“荣誉”意识,那她一旦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荣誉,就会感到无法承受,甚至是产生心理障碍。事实上,荣誉不可以永远同时光顾一个人。培养一个女孩正确的荣誉感,激励女孩的进步且不让这样的荣誉压垮女孩,才是家长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妈妈要注意培养女孩对快乐的体验
在平日与女孩的交谈过程中,妈妈都可以随口询问孩子的感受,问一问最近心情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如果妈妈在周末的时候很空闲,想带着女孩出去玩,也要先问问孩子:“这个周末你想不想出来玩呢?”不仅如此,妈妈还可以向女孩坦白自己的想法,比如:“你能帮妈妈擦桌子,真是个好孩子,妈妈很高兴。”
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女孩的失利
女孩失利之后,妈妈应该具有的最好心态是平和,要理解女孩的委屈、苦闷和绝望情绪。这个时候女孩最需要的就是理解。细心观察孩子,及时疏导,防止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去找心理医生咨询,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灰色时期”。
防止女孩因过度保护而导致无能
被喂养惯了的动物,突然有一天将它们放养,结果它们已经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捕食了。对于动物而言,捕食是它生存的基本技能,否则就要饿死。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太过安逸,就会在危机到来的那一刻不堪一击。
同样的道理,在父母庇护下长大的女孩通常没有在社会中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某些原因无法顾及到她们,那样的话她们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在现今的社会中,独生子女居多,一个家庭可能会将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尤其是女孩往往会得到更多的疼爱。妈妈们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帮女儿穿衣系鞋带,陪着女儿复习准备考试,替女儿找人安排工作……正是由于家人过分的爱护使得女孩过分地依赖家庭,凡事都不肯自己动手。这样的女孩长大之后明显地依赖心很重,凡事自己不想动脑筋,遇到事情就总想找人帮忙,而且习惯于推卸责任。这样的孩子势必不会为社会所青睐。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多湖辉对于儿童的心理和脑力开发有着很深的造诣,他认为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是最好的办法。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懂得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特征,不断地在生活和学习中摸索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比如说,让孩子在家中做家务,实际上这个活动对于孩子来讲是最有收获的教育,远远比在课堂上学习更有效果。
另外,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都应该让他自己来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去想。”这一句话,真的是符合成长规律的至理名言。实际上,如果想让女孩脱离对他人的依赖而去独立地发展和锻炼自己,走出成长的误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多女孩的妈妈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女孩比较娇嫩纤细,弱不禁风,所以要尽自己的全力来保护她。但是,过度的保护,无疑就是不好的了。
妈妈要将女孩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先生曾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鲁迅先生的话正表达了这样一种现代儿童观——子女,是我的孩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我,他从母体出来后,已与母体分开,成了人类中的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还是我的孩子,作为父母就有教育他的义务,而这种教育主要是教给他自立的能力,因为他不等同于我,所以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完全成为独立的人。
培养女孩的动手习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没有一个妈妈可以永久地照顾自己的女孩,因此要有意识的让女孩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培养起女孩独立自主的精神。
给女孩犯错的机会,锻炼她的自理能力
妈妈们要避免对女孩的过度保护,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充分尊重女孩的想法和意愿,放手让女孩自己拿主意。如果我们是因为担心女孩犯错而帮助她做好一切的话,那么,这种事事被领着的女孩永远不可能长大。
记住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警告:爱不能没有条件
妈妈们总是希望为自己女儿的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并且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再苦不能苦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
“我们的童年多艰辛啊,不能再让她受苦了。”
“家里条件好,钱不给孩子花给谁花呢?”
……
这些名正言顺的理由,使溺爱成为了社会中普遍而又正常的现象。
就是由于这样的心理,造就了眼前的孩子。家长们对女孩一味地迁就,百依百顺,唯恐孩子会不高兴。女孩成为了全家的中心,成为了全家的小太阳,长辈们都是围绕着孩子在转。在这样的家庭中,恐怕家长会被女孩使唤来使唤去,没有任何威信可言了。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恐怕也长成了唯我独尊、任性、为所欲为的人了。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警告说过:“父母对自己的女孩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过分的溺爱虽然也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女孩遭到毁灭。”如果妈妈们无视这样的警告,固执地认为只要帮女孩把生活的路铺顺了就可以了,那恐怕就是小时了了而大未必佳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势必会影响女孩在各方面的发展,让女孩很快失去竞争力,甚至会使女孩养成各种不良的性格。
溺爱是一种常见且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更要命的是,很多妈妈在溺爱自己的女孩却丝毫没有察觉。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女孩就是全家的宝贝。这些娇生惯养的女孩,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呢?
溺爱出的女孩不思进取。女孩从小受到了妈妈的溺爱,即便是到了成人的年龄,自立的意识仍然比较差,安于享受,不求进取,缺乏生活的压迫感,内在的精神状态也比较松弛。
溺爱出的女孩脾气暴躁。女孩习惯了周围人对她的百依百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稍不顺心就会摔盆打碗,大哭大闹。
溺爱出的女孩不能吃苦。一个女孩从小没有经过磨炼,所以会缺乏坚强的素质,一遇到苦难的时候就会惊慌失措,并且在生活中会表现得很懒散。
不要让女孩在家中当特殊人物
妈妈要让女孩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务,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育女孩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等。如果女孩的年龄稍大,还可以让她帮助分担一些相对重要的家务劳动,既让她获得成就感,同时又可以使女孩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
爱孩子,但是不能宠溺孩子
独生子女政策使我们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玻璃小孩”,这些孩子看上去很可爱,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这样的“玻璃小孩”大多数来自于条件较好的家庭,得到了父母与老人的太多宠爱。要改变这些孩子的脆弱,最重要的就是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应该以更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不能事事都依着孩子的脾气,也不能盲目地夸耀孩子,要更客观、更理性地来看待孩子。不仅如此,家长平时还要多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多和孩子谈心,帮助孩子拥有积极的心态。
哈佛校长的关怀:孩子的成长空间,请你还给她
在幼儿园的课上,老师向小朋友们提问:“如果现在你面前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可以帮助你改变性别,那么你们是想当男孩子呢还是女孩子?”
在场的小女孩们表现尤为活跃,并且大部分的女孩都选择“我要当男生”。老师感到很意外:“为什么你们都要做男生呢?”
“因为我是女孩,所以妈妈不让我爬树,不让我下河游泳。”其中一个小女孩如是回答。
可见,在这些幼稚的小女孩心中,她们不喜欢当女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女生的束缚太多,让她们感到没有当男生自由。
“男女有别”,不同的性别就已经决定了不同的属性。男孩子的性格天生就是粗放型,喜欢大大咧咧,而女孩则更多的是细腻和乖巧。在平常的生活中,妈妈对女孩的束缚肯定会比男孩要更多一些,如果一个小女孩到了晚上7点还没有回家,妈妈们肯定不仅担心而且很容易将事情往不好的方向去想,换作男孩则不会这样。妈妈会答应一个男孩和同学一起结伴去郊游,如果换作女孩,免不了要唠叨一通。
性别就犹如一个标签,束缚着女孩自由成长的天性。
妈妈们习惯于对女孩过度的溺爱甚至有点“专制”。一个女孩在妈妈的保护下长大,一方面很容易被“娇生惯养”,另一方面很容易被“过度保护”,我们将她束缚了。
这些从小就在妈妈的庇荫下长大的女孩,由于受到了过度的保护,她们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说对妈妈过分依赖,有时会不太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很内向很封闭,而且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
即便是这样,女孩依然渴望自由,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更不喜欢大人们打扰她那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们独自一人在那里回味。
有的时候,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度管教,反而会扼杀女孩本来美好的天性,令女孩感到窒息,甚至会产生不可预料的严重后果。
妈妈们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也犯下过某些错误呢?她们对女孩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放心,只觉得要通过自己的照料心里才安稳。她们认为只要女孩能够“听话”就是好孩子了,并且据此名正言顺地严格管理女孩的饮食起居、学习计划以及社会交往活动等等,并且经常干涉女孩的各种事情,自作主张地为女孩安排一切。
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老师曾经说过:“中国的妈妈现在所做的事,就是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女孩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是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妈妈们越是限制女孩的自由,实际上就是在制造自己与女孩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妈妈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刻意约束女孩
妈妈把女孩管得越紧,女孩的压力反而越大。妈妈起到的是帮助女孩、开导女孩、鼓励女孩的作用,过分地施加压力,反而会不利于女孩的健康成长。
妈妈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只有真正把属于女孩的空间还给她们,让她们从单一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女孩才会觉得自己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所以,妈妈们一定要给女孩足够的自由,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可以不管或者是少管,让她们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
妈妈们要相信自己的女孩可以独立
妈妈可以适当地让女孩选择伙伴与之交往、控制自己干涉女孩的念头,一定要让自己时刻信任女孩、尊重女孩的独立人格,放开自己的手给女孩自由,让女孩自己说出她最喜欢什么样的生活,鼓励她向着自己不知道的方向前进,鼓励她发现自己的“新大陆”。只有这样,妈妈才能把女儿培养成为生活中的强者,让女孩走自己想走的路,水到渠成地到达自己应该到达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