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
希波战争后,雅典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引起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不满和敌视。两者不可调和的政治、经济矛盾最终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历时27年(公元前431~前404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公元前431~前421年为第一阶段,公元前415~前413年为第二阶段,公元前413~前404年为第三阶段。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发战火。5月,斯巴达国王率领精锐部队6万余人,向阿提卡进军,战争全面爆发。
雅典的统帅伯利克利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局势认识清楚,要想在战争中胜利或逼和斯巴达,必须避其长击其短。于是,他采取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的对策,命令军队陆战队守为主,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
就在斯巴达不断对阿提卡进攻时,雅典的海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开始登陆,严密封锁伯罗奔尼撒半岛海岸港口,断绝斯巴达海上与外界的联系,并扇动斯巴达的奴隶希洛人举行起义,斯巴达陆上进攻受到极大牵制。整个战争按照雅典人的预想进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作者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6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按年代顺序记叙战争,分八卷,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卷,是绪论,共11章。第一章是序言,说明早期希腊的历史及作者著作历史的方法和目的。第二章至第十一章说明这场战争的远因和近因。第二部分是第二卷至第五卷第二章,叙述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21年的10年战争的情况。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卷第三章至第七章。记述订立尼阿斯和约至西西里远征之间五年半的历史。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第七两卷。记载公元前415年至前413年间雅典人的西西里远征及其全军覆没的情况。第五部分即第八卷,共8章,记载战争的最后阶段最初两年间的历史,写到公元前411年冬季突然中断。《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为西方古典史学名著,开创了狭隘政治军事史的体例。修昔底德对史料采取科学的处理原则,不是任何一则材料尽信之,而是考证真伪,对史实叙述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同时还采用人本主义史观,没有把超自然的力量看成是决定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在书中还体现了历史进化论思想的萌芽,这在西方史学著作中尚属首次。
但不幸却降临在雅典人头上,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内人口密集,发生严重瘟疫,死者甚众。雅典国王伯利克利在这场瘟疫中丧生,他的不幸去世使战争从防御战争变成新任统帅克里昂主张的侵略性战争。公元前425年,雅典海军占领了美塞尼亚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小岛,斯巴达亦陷困境。为避开强大的雅典海军主力,斯巴达国王命令柏拉西达将军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由小道穿过希腊半岛,向北绕到雅典背后进行攻击,对雅典同盟进行说服,并攻下安菲波利斯。
公元前656年
中国大事记:
楚国修建了最早的长城,做防御之用。此后,各国相继兴建长城。
◎伯罗奔尼撒战争绘画
几乎所有希腊的城邦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涉及了当时整个希腊语世界。这场战争结束了雅典的黄金时代,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改变了希腊国家的命运。
公元前422年,双方在安菲波利斯展开对决。斯巴达军分3路,中路出城诱敌,南北两路埋伏,出奇制胜。雅典军队惨遭伏击,乱作一团,溃不成军。斯巴达骑兵乘胜追击,一举杀死雅典统帅克里昂。斯巴达统帅柏拉西达在乱军中也被杀死。
双方失去统帅,战争只好暂时停止。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领尼西阿斯与斯巴达缔结《尼西阿斯和约》。条约规定:交战双方退出各自占领地,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然而,导致战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雅典和斯巴达在希腊争霸的野心并没有消除。和约签订后的第6年,雅典调集134艘三桨战船、130艘运输船、5100名重步兵、1300名弓弩手共约2.7万人,组成雄壮的远征军由亚西比德统率向西西里进发,与科林斯、斯巴达军展开激战。很快雅典人便攻占了叙拉古城北的卡塔那,并计划下一步攻占有西西里钥匙之称的叙拉古城,战争发展极为顺利。
但惊人的意外发生了,雅典国王命令亚西比德回国受审。原来,雅典城内的海尔梅斯神像被人毁掉。亚西比德因一贯不敬神而被诬陷,还将被判处死刑。亚西比德一怒之下,在回国途中逃往斯巴达。对雅典战略战术一清二楚的亚西比德的投降给几乎绝望的叙拉古城人带来转机,再加上斯巴达援军赶到,战势发生了转变,斯巴达在埃皮波拉伊重创雅典军。雅典军无奈只好撤军,但撤军当晚发生月食。相信月食会带来凶险的雅典士兵不肯登船撤退。斯巴达抓住时机,封锁港口,切断陆上要道,包围了雅典军队。公元前413年9月,雅典全军覆没,尼西阿斯被杀。经此严重打击,雅典渐失其海上优势。
西西里之战后,斯巴达又加强陆上进攻。公元前413年,斯巴达军大举入侵阿提卡,并长期占领德凯利亚(雅典城北部),破坏和消耗雅典力量。
公元前411年,雅典海军在阿拜多斯,次年在基齐库斯,先后打败斯巴达海军。斯巴达则寻求波斯援助,增建舰队,要与雅典海军作最后的较量。公元前405年,斯巴达海军在波斯人的援助下一举全歼雅典海军,从此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权国。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约:取消雅典海上同盟(即提洛同盟),拆毁长墙工事,舰船除保留12艘警备舰外,余皆交出,解散雅典同盟。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了,斯巴达取得了希腊霸权。
公元前431~前404年
世界大事记: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各城邦陷入危机之中,城邦政治日趋衰落。
伯罗奔尼撒战争属于希腊的一场内战,但其牵涉面之广、损失之巨、杀戮之残酷却远远甚于希波战争。整个希腊民穷财尽,政治走向无存,文化遭到破坏,希腊文明由鼎盛走向了衰落。战后,希腊各邦都陷入了危机之中。战争使贫富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中小奴隶主经济日益被大奴隶经济所排挤,城邦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经济逐渐崩溃,这些都成为城邦危机的根源。由于两极分化严重和大奴隶主经济的发展,导致各邦内部阶级斗争趋于尖锐。奴隶主与奴隶、富人与穷人彼此仇杀,互相报复。这表明城邦体制已满足不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了。
伴随着希腊各邦内部的危机,城邦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导致了希腊出现争霸和混战的局面。当时在希腊城邦体制之内,已没有一种力量有能力统一各邦。随着希腊城邦的衰弱,位于半岛最北部的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和统治条件日益成熟了。
马其顿人本为希腊人同族,但其文明发展却比希腊人晚了许多。公元前5世纪后期至公元前4世纪初期,马其顿开始形成奴隶制国家。国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统治马其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王权,改革币制以加强对外贸易,建立常备军,开采金矿以增加财力。经过改革,马其顿迅速发展成为军事强国。
腓力二世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利用希腊各邦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对希腊半岛的吞并之势。面对马其顿的威胁,希腊各邦内部分成了两种对立的派别:亲马其顿派和反马其顿派。前者由大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组成,期望借助马其顿的军事实力,挽救城邦危机并对外进行扩张;后者由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组成,极力反对向马其顿的妥协,力图维护城邦独立。小农和小手工业者基本站在反马其顿派一边,愿意城邦独立。两派立场截然对立,斗争非常激烈。这种局面反而加剧了城邦内部矛盾,有利于马其顿的征服。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中希腊的喀罗尼亚大败雅典等组成的希腊联军,此战确立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权地位。
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希腊各城邦会议(仅斯巴达未参加)。会上决定组成以马其顿为首的同盟会议,宣布由马其顿领导希腊各邦对波斯进行复仇战争。科林斯会议结束了希腊的城邦时代,希腊历史进入了马其顿帝国军事独裁统治的时期。
◎在这幅画面上,雅典方阵的前列士兵正踏着双管长笛的音乐迎战斯巴达方阵的前列士兵。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科林斯是一个例外),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他们的长矛兵。
公元前632年
中国大事记:
晋、宋、鲁、齐等盟于践土,周襄王赴盟,策立晋文公为霸王。